学科分类
/ 7
128 个结果
  • 简介:从体裁的嬗变消长看20纪上半叶中国歌曲创作的发展戴鹏海(三)从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是我国歌曲创作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一方面,艺术歌曲创作在本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一批留学归来和国内高等音乐教育机构自己培养出来的作曲家先后加入到艺术歌曲创作的...

  • 标签: 歌曲创作 艺术歌曲 群众歌曲 20世纪上半叶 抗日根据地 贺绿汀
  • 简介:在家庭与国足、男性与女性、真实与虚构的纽结、缠绕与对抗中,谢晋将一个新中国老一代女足队员的故事嵌入历史与现实之间,再次写就了一个已经完成,并试图重新确认的历史叙事。在新世纪、后革命时代的语境下,《女足9号》可以引发对于中国“第三代”电影人集体呈现的革命时代国足情结的追溯;并且,在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的思潮中,性别叙事间或也给出了与“第五代”中国电影中曾经有过的“女性电影”的一个比对文本。

  • 标签: 谢晋 女足9号 女性电影 国足情节
  • 简介:20纪20-30年代在中国轰轰烈烈爆发而又戛然而止的现代艺术运动中,艺术运动社、决澜社和中华独立美术协会是最代表性的三大团体。本文梳理和分析了各艺术团体在传播西方现代艺术思潮过程中的成立经过、传播刊物和画展,以'五W'传播理论来考察了各个艺术团体的传播模式及其效果。因现代艺术由外向内的单向传播模式的影响、艺术界自身对现代艺术的争议、传统文化对其的阻碍以及抗日战争的爆发,最终导致了西方现代艺术在中国传播的失败。

  • 标签: 中国现代艺术 艺术思潮 艺术运动 传播模式
  • 简介:作为20纪30年代的一位传奇人物,郭有守不仅拥有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和曾在巴黎学习研究过电影的中国学者的身份,他同时还是当时管理中国电影的最高官员。在恩师蔡元培的支持下,他发表了一份当时电影业的纲领性文件《电影事业之出路》。对于中国电影事业和体育事业来说,都是一份值得关注的文件。在这份文件中郭有守指出,

  • 标签: 中国电影 中国体育 30年代 抗日救亡运动 纲领性文件 中国共产党党员
  • 简介:在现代性文化中,生产领域一直是隐而不彰的黑洞,反而家庭、酒店、咖啡馆、购物广场等消费场所成为文化表现的主导空间。后工业时代的职场故事把白领从消费主义空间中“拯救”出来,还原其作为生产者的身份。职场剧一方面大胆地暴露白领工作的生产场所,另一方面又遮蔽被转移到别处的蓝领工人及工业生产的空间。21纪以来白领职场剧的流行说明个人成功的美国梦已经转变为努力工作的中产梦,那种渴望建功立业的个人主义英雄化身为按部就班、兢兢业业的好员工,这本身印证中国社会从20纪90年代的自由竞争越来越走向高度垄断的市场经济的过程。

  • 标签: 21世纪 社会变迁 文化反思 职场 20世纪90年代 青春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当代艺术传承有序,几代艺术家、艺术批评家既有共同的特点和地域性色彩,又相继体现出不同的自我更新的创造姿态,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中最有活力的现象。这一现象也一直是当代艺术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对西南艺术群体进行梳理和反思当然是必要的,但他们在“走出地域”的新路上欲将何为,更值得关注。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地域性 西南 改革开放 艺术传承
  • 简介:在形成于14、15纪的古老藏戏600余年的历史上,它一直是民间的业余艺术,自1960年成立自治区藏剧团开始,特别是1965年自治区成立40年以来,我国专业藏戏艺术获得开拓并全面发展,从改编传统藏戏,新编历史、民间和现代藏戏,以及面向市场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和展开对外文化交流等几个方面取得了举世触目的优异成绩,真是古树新花繁茂森,硕果满枝溢馨.

  • 标签: 西藏 专业藏戏艺术 对外文化交流 民族特色
  • 简介:在媒介竞争白热化和大众文化消费特征的共同作用下,栏目化的纪录片需要在叙事和生产流程的配合上形成突破,以解决保证作品具有稳定的深刻性、鲜活性和戏剧性的可能。《人间》等纪录片通过对叙事场所进行建构来调动题材、叙事和流程之间的关系,使之适合纪录片栏目化播出的需要,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标签: 纪录片创作 《人间世》 叙事 创作方法 场所 生产流程
  • 简介:20纪中西文化碰撞语境下,中国文论建构出以"人"为大观念的系列关键词。但学界对"人"系列关键词的语用及解诠,表现出近"西"而远"中"的倾向,故因其单向溯源而导致理论盲区。轴心期中国文化元典对"人"的建构与拆解、诂训及语用,作为"人"之文论大观念的语义根性,从知识谱系、文化心理乃至文化无意识等多重层面,制约、规训、启发和引导20纪中国文论"人"系列关键词的赓续与新变。"人"之汉语语义的原生、沿生与再生,既构成一部20纪中国文论的观念史和思想史,又构成21纪中西文论对话的话语依据和通约前提。

  • 标签: 中国文论 中西文论 元典 中西文化碰撞 诂训 汉语语义
  • 简介:和维吾尔族智者阿凡提一样,藏族也有个智者阿古顿巴代表民众的愿望。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群人在后面追着阿古顿巴,他眼看没有逃路,在一小片树林里,就抱住了其中最高大的一棵树。追的人不明就里,便问因由,阿古顿巴说,你若不把树抱住,树就要倒下来。于是那些追他的人便纷纷将树抱住,趁他们不注意,阿古顿巴已然逃跑。

  • 标签: 阿来 《尘埃落定》 作家 文学作品 写作艺术
  • 简介:本文以相关文献资料为基点,对20纪80年代末期以来内蒙古地区书法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品、重要事件进行梳理、研究和总结。认为杨鲁安、张长弓、梁一孺、宋生贵、张树天、陈晗晟、唐春玉、霍如涛等人的相关论述是区内书法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指出区内一些书法教材及书法教育理论,以及2010年以后出现的以书法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有一定价值;认为《全国首届碑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学术书籍的出版,是区内的重要书法理论事件,对推动书法理论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内蒙古 书法理论 代表作品 书法事件
  • 简介:寓言化叙事,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话剧叙事转型中出现的新形态。这种叙事以虚构还原真实,以有限的舞台符号语汇直抵无限深邃的精神彼岸,意在传达一种被现实浮华人生所遮蔽的荒诞感、悖论感。作为剧作家表达现实感受、传达艺术理念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存在构成了当代话剧发展格局中的一种生存策略和表意景观,带来了话剧价值趋向、表现手法上的新变。过士行和李六乙是这种叙事的主要代表。他们一个注重精神世界的探究,一个在形象世界里叩问真实,共同寻找着话剧“干预现实”的新路径。

  • 标签: 1990年代以来 话剧 寓言化叙事 过士行 李六乙
  • 简介:20纪80年代,中国的先锋戏剧明显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潮和西方戏剧的影响,同时探询中国先锋戏剧的民族品格。由于当时中国特定的国情,决定了此时的先锋戏剧多从“人”出发,对人性进行探讨,对普通人的焦灼生存状态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多面性进行展示,从“人”、异化、心理、社会批判四大基点出发,在思想层面形成明显的主题性特征。

  • 标签: 中国先锋戏剧 “人” 异化 心理 社会批判
  • 简介:先锋小说是20纪80年代中国文学的一股最为重要的力量,但90年代以来先锋文学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人宣称先锋文学在90年代已经终结,也有人认为先锋文学已经转型或蜕变。先锋文学在90年代究竟是如何“转型”的?其转型的契机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对待这种转型?这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 标签: 20世纪80年代 先锋作家 先锋文学 文学评论 小说
  • 简介:在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下,现实主义是20纪中国美术的中心议题。现实主义并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思潮,它更是人类看待世界的一种艺术方式,而这种方式是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在20纪的中国承载着强烈的政治内容。近百年来。中国社会主题由“革命”变为“成功”,社会背景理论也发生了变迁,曾经基于政治层面的阶级斗争理论如今被基于经济层面的社会竞争力理论所代替,现实主义美术随之表现出不同的存在状态。

  • 标签: 现实主义美术 政治 阶级斗争 社会竞争力
  • 简介:西方音乐对近代上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西方音乐家在沪的演出活动是西方影响上海最形象、最直观,也是最具审美意义的路径。20纪20、30年代旅沪西方音乐家的演出活动,作为一系列音乐事件,构成了沟通我们当下音乐生活的一个历时性的中间环节,换句话说,正是部分地因为这批旅沪音乐家的演出活动,在观念、意识、实践等层面上一定程度地影响到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转型。

  • 标签: 旅沪西方音乐家 演出 历史意义 西方影响
  • 简介: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民俗学研究的主流是超越民俗传承的具体时空,以民俗事象为中心的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忽略了作为民间文化传承主体的“人群”在具体的时空坐落中对民间文化的创造与享用。20纪90年代中期,民俗学界开始反思“传统研究范式”下民间文化存在的问题,强调从时空文化背景和语境中考察民俗学,在田野调查中观察民俗生活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对民俗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进行学术梳理,将学术反思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研究理论进行探讨,从而使民俗学研究符合实际,臻于完善。

  • 标签: 民俗学 研究范式 学术反思 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