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9 个结果
  • 简介:萍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并留校任教,1990年参加“女画家的世界”展览,以《地支》等一批油画而崭露头角,展示了新的气象和创作上的自如与自在的状态。刘萍是一位善于观察生活的艺术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她的作品以土地川泽丘陵,衍沃原隰的大地上的诸种生命形态为艺术表现对象,扎根于大地,体现出随顺众生、尊重众生的情怀,充满了对自然生命的敬意。刘萍敏感于时代的问题,而提问的方式不张扬,不夸张,没有国际大都会的摩登和纷沓嘈杂,而是俯首于大地,从他人不着意处入手,内求深掘,在好似不经意间散发出最本质的东西。从而拾得无限自然和生机,正如庄子云:“无声之中,独闻和焉。”

  • 标签: 艺术创作 刘丽 自然生命 学院版画 观察生活 90年代
  • 简介:其峰教授是天津美术学院的缔造者之一。这座综合美术学府从组建到今天已经历半个世纪,在她成长的全过程中,无不浸透着先生的心血和才智。其中中国画专业的发展直接熔铸了先生的半生精力;而中国人物画的教学和创作从起步、成长到逐步完善便是先生带领他的学生和同事们一道,呕心呖血几十年的成果和教育的佐证。

  • 标签: 孙其峰 天津美术学院 中国人物画 人物画教学 教师队伍 教师素质
  • 简介:自上世纪90年代初筹建大千故里内江市张大千纪念馆始,与张善子子、张大千大风堂一代弟子进行广泛地接触交流,实则为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但大风堂一代弟子分布畛域实在很广,加上大风堂一代弟子身体与年龄等多种因素,一直以来都未能尽如愿。

  • 标签: 艺术人生 90年代 张大千 纪念馆 内江市 弟子
  • 简介:过庭《书谱》从“心”“手”关系出发阐明了几种不同的创作境界:技法、理法醇熟的“心手双畅”创作境界,作为初唐最高创作境界的“心闲手敏”创作境界以及心身高度自由的“心悟手从”与“无间心手”创作境界;三类创作境界中,前者是后两者的基础,后者是对前面二者的突破与超越。

  • 标签: 心手双畅 心闲手敏 心悟手从 无间心手
  • 简介:“三更灯火五更鸡——永作品品鉴荟”微展汇集浙江画院院长孙永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系列作品100余幅,作品内容分为山水、花鸟、书法三大类,写意画、工笔画皆有,主要以写生与创作为主,从一尺小品到16尺巨作不等,素材涉及范围广泛,其中,上世纪80年代的一批工笔作品首度大体量公开展示。

  • 标签: 作品内容 浙江 品鉴 杭州 70年代
  • 简介:实验水墨把传统的视觉样式拆解成碎片状的抽象符形,把传统绘画的空间留白拆解成画面的色彩语言,并把依附于传统笔墨的浓淡、干湿、燥润拆解成黑白灰的实验水墨三原色。拆解出来的黑白灰三原色,通过制造隐喻式的视觉悬念和视觉冲突,在碎片状的墨象缠绕、碰撞、沉浮和飘浮感的空间动力学中,讲述当下的生存体验和心理冲突,形成一种新式的图像叙事和图式思考。

  • 标签: 实验水墨 黑白灰三原色 视觉悬念 空间动力学 图像叙事
  • 简介:本文是关于清初第一书画鉴藏家承泽晚年生活状态的研究。承泽晚年由于受到党争的影响,被迫致仕,退居京郊西山退谷,读书著述与书画玩赏成了他生活中的两大主题:以著述为首务,借读书著述来修复其因身仕二朝而受损的道德操守,重塑儒家人格理想:以书画为清伴,借书画玩赏来排遣山居的寂寞、怀念旧日的友人、疏导心中的郁结,潇洒送日月。

  • 标签: 孙承泽 贰臣 山居 人格重塑 书画玩赏
  • 简介:中国画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古人称之为“丹青”“水墨”.今人又日”工笔””写意”。虽称谓不同,然其理相通.是为中国绘画发展、演变过程中.画史论著的不同界定。”汉魏六朝,画重丹青,唐分水墨、丹青南北二宗。”中国古典绘画在唐代以前是以丹(赤、赭等)和青(青、绿等)两种主色构成的赋彩绘画,故中国画古称“丹青”。中国古典绘画发展到唐宋时期,以赋彩为主的“丹青”绘画在走向高峰期的同时.又因“水墨”画的不断“兴盛”而逐步”丧失”了其在中国绘画中的主流地位。从而使得以“笔墨”为宗的“水墨画““写意画”代替以“赋彩”为主的“丹青画”“工笔画”成为中国绘画的精髓。故对于中国画的界定就由原来的“丹青”与。水墨”的对应转变为。工“与”写”的对峙了。

  • 标签: 工笔画 画史 “丹青” 绘画发展 考证 概念
  • 简介:融合派的教学(一)关于基础技法教育我们这代人,作为学生经历了两种知识的杂交,其知识结构必然比前代先生有了改变。作为教师,我们除对前代先生的教学体系继承之外,由于知识结构改变等诸多因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又对诸多方面进行了补充、改革与发展。如在基础技法教学中,以山水画为例,在临摹单元的第一节课上,首先安排的不是技法内容,而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简史),使学生一接触本门课,就首先了解到中国山水画是一部不断向前发展演变的历史,是一部不断革新的、突破的、进化的历史,是一部创造史。

  • 标签: 教学体系 发展演变 孙其峰 中国山水画 传统 知识结构
  • 简介:2013年1月29日,天津美术学院终身教授、原副院长孙其峰先生获在京颁发的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获此殊荣的还有方增先、杨之光、李焕民、候一民、詹建俊等著名美术家。这6位美术家是新中国美术的开拓者、奠基者和代表人物,他们参与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发展的重要活动,其艺术活动更是新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他们创作出大量优秀艺术作品,并身体力行地推进各个画种的美术教育,培养出大量优秀美术人才,为新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 标签: 中国美术史 终身成就奖 终身教授 孙其峰 新中国成立以来 天津美术学院
  • 简介:1.《春》何睿康9岁辅导教师:江平《春》是一张水彩涂鸦.也是一张抽象的绘画作品。所谓抽象绘画一般被理解为是一种不描述自然物象的艺术。它主要通过用色彩、线条、形状为表现思想,然后唤起或传递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感,同时能激发起作者与看画者之间的心灵对话与情感交流。显然何睿康小朋友在画这张画的时候是非常快乐和轻松的,犹如春雨洒在心头。

  • 标签: 艺术展 获奖作品 美术 少儿 老师 抽象绘画
  • 简介:"美学"和"美术学"的区别刘淳: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学院招收的第一批美术学博士,请你谈谈你对"美术学"的理解和认识。振华:中国艺术研究院招美术史论方面的博士是最早的,其次是中国美术学院。我在1985年报考浙江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当时叫美术史论专业,并没有"美术学"的说法。后来,在一些学者的呼吁下,为了规范美术学科,正式提出了"美术学"的概念。也有些人对此不习惯,认为叫"美术史系"挺好,所以不愿意改为"美术学系"。

  • 标签: 孙振华 刘淳 美术史论 美术理论 博士研究生 中国美术学院
  • 简介:大卫·霍克尼(DavidHockney)和吉姆·戴恩(JimDine)都是成功于60年代,至今依然活跃于画坛,且迭有惊世佳作的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他们都是60年代波普运动的健将,40多年来都能驾驭着艺坛迭变的潮流,不断表现出惊人的创作力,至今未见衰疲。他们各有独到的写实描绘技巧,但却以非写实的艺术形式名世。不论是戴恩以新达达((Neo—Dada)的行动绘画问世于前,

  • 标签: 素描作品 60年代 艺术形式 艺术家 写实 绘画
  • 简介:《雪后观景图》来自日本,绢本,尺幅为94cm×44cm,其前景丘壑跌宕,寒林错杂,房舍掩映其间,两位高士临窗对坐,一人正对前方,一人侧转回头,形态各异,却同时眺望右侧窗外雪景,与栈桥上拾柴而归的书童遥相呼应。房舍后景,峰峦高耸叠嶂,飞瀑悬空峭壁,画面静寂而幽深,在这荒寒禅境间,三个人物无疑注入了生机(图1)。《雪后观景图》外装双重木盒,可知曾被识者深藏数代,其内盒盖墨书:竖物雪后远

  • 标签: 兼谈夏圭 图探究 夏圭观景
  • 简介:庞薰琹、吴作人、宗慰、关山月20世纪30、40年代的写生及其创作的研究,是对四位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专题性、断代式的比较,应该说是一次对具体艺术家个案进行交叉、比较与延伸的研究性项目.这一研究主题以选样或者说是切片的方式对中国艺术家在抗战的背景下所掀起的第一次到西部边疆地区写生、创作的浪潮,进行客观、对照式梳理,从而在对20世纪中国艺术这一创作的新方式与新题材研究的基础上,延展到对20世纪中国艺术的特殊性与价值的思考.这是对单纯个案考察后关联式的探求,所用的方法是从个案到个案与个案之间的比较研究,再到对时代特点的总结.笔者将这种方法称作“以个案勾勒整体”,用一个更为形象的中国词语来形容则是“一叶知秋”。

  • 标签: 西部之行 民族学 边疆问题 写生
  • 简介:9月12日下午,由中国国家画院张桐璃主持的《孙海峰十年造境·五州巡展美术评论集》首发酒会,在浙江赛美术馆举行。高而颐、徐鸿道、马锋辉、王平、骆献跃、池沙鸿、毛建波、周刚、夏赛贤龙、王淳、金琴龙、朱祥华、田耘、龚品忠、陈虹、茹峰、张捷、陈青洋、营工化、余宏达、吴扬、杨辉、方向军、韩浪等参加了开幕式。

  • 标签: 美术评论 孙海峰 美术馆 艺术交流 巡展 造境
  • 简介:少儿美术教育的发展,理论的引领作用是非常明显和有效的,这个领域已进入“高原区”的研讨,一般来说还是“自娱自乐”式的就美术论美术、就教育论教育,难以突破自身的羁绊和发展的瓶颈,因为”身在此山中”的少儿美术教育工作者难以尽识“庐山“的真面目。反思我们学科活动的发展,站在其他学科一定的高度来乌瞰目前的现状,进行多视角的比对,以提高公民视觉文化的高度来看待少儿美术教育,为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从中找到艺术的本质问题。

  • 标签: 少儿美术教育 美术艺术 中国美术家协会 美术研究 培训班 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