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飞经走气针刺与常规针刺治疗肩周炎疗效差异,为临床提供更好治疗方法。方法:将64患者随机分为飞经走气组常规针刺组,每组32,两组均穴取患侧肩髃、肩髎、肩贞、臂臑、曲池、外关,分别运用飞经走气针刺手法常规针刺方法进行治疗,连续治疗2疗程,以肩关节疼痛、肩关节活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为观察指标评价两组疗效。结果:飞经走气组总有效率为96.9%(31/32),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1.3%(26/32),飞经走气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两组治疗后肩关节疼痛积分、肩关节活动功能积分、ADL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均P〈0.05),以上指标飞经走气组较常规针刺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飞经走气针刺法治疗肩周炎优于常规针刺,能更好地减轻肩周炎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标签: 肩周炎 针刺手法 飞经走气法
  • 简介:目的:探寻针刺治疗心脏过早搏动有效方法。方法:64心脏过早搏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3)对照组(n=31)。观察组施以调心安神针刺法,穴取灵台、神道、内关、百会;对照组针刺内关。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后各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63.6%(21/33),对照组总有效率38.7%(12/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调心安神法是治疗心脏过早搏动较好方法。

  • 标签: 心脏复合波 早搏 针刺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探寻治疗肩周炎较佳疗法。方法:随机、对照、单盲法研究原则,将174患者随机分为用毫针组(56)、电针组(57温针灸组(61)。3组均穴取肩前、肩髃、肩髎、臑俞、外关、合谷,分别行毫针、电针温针灸疗法,均留针30min。治疗均为隔日1,治疗5疗程。并于每次治疗前后测量、记录患者肩关节疼痛评分活动度评分。结果:电针组、温针灸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0%(53/57)95.1%(58/61),均高于毫针组78.6%(44/56)(均P〈0.01),电针组与温针灸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疗程治疗,电针组疼痛下降指数(4.28±0.22)、温针灸组疼痛下降指数(3.74±0.17)均明显大于毫针组(2.78±0.18,均P〈0.01),电针组大于温针灸组(P〈0.05);温针灸组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改善值(76.92±5.53)电针组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改善值(60.37±3.80)均大于毫针组(42.50±3.67,均P〈0.01),温针灸组大于电针组(P〈0.01)。各组1疗程治疗后肩关节疼痛下降指数活动度改善评分均大于自身初次治疗后之值(均P〈0.01)。结论:3种针灸疗法对肩周炎均有良好治疗作用,电针温针灸疗效要优于毫针针刺。3种疗法均能较明显地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但以电针镇痛效应最佳,以温针灸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最佳。选穴相同、病情相似的情况下,临床疗效改善程度主要取决于疗法及治疗次数。

  • 标签: 肩周炎 不同针灸疗法 疗效评价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目的:观察艾灸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僵硬、功能障碍等症状疗效,评价艾灸疗法有效性安全性。方法:59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31安慰艾灸组(28),分别将治疗艾炷安慰艾炷粘贴在内膝眼、犊鼻、阿是穴处给予艾灸治疗,每次每穴3壮,隔日1,每周3,连续治疗6周,统计治疗3周、6周时疗效,并于治疗结束后6周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骨关节炎调查量表(WOMAC)、46m最快步行时间评价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使用UT-325数字温测仪记录膝关节疼痛最明显治疗点艾灸前后温度变化。结果:艾灸组治疗3周、6周及随访时WOMAC量表各项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P〈0.01,P〈0.001);安慰艾灸组随访时僵硬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6周及随访时,艾灸组较安慰艾灸组疼痛、僵硬、功能障碍评分下降更明显(P〈0.01,P〈0.05)。艾灸组治疗6周后46m最快步行时间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安慰艾灸组治疗后改善不明显(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艾灸后治疗点温度为(49.81±3.10)℃,安慰艾灸组为(40.98±1.67)℃,两组均较治疗前局部皮肤温度明显升高(P〈0.001,P〈0.01),艾灸组温度升高更明显(P〈0.001)。结论:艾灸可明显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僵硬、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是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骨性关节炎 艾灸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目的:比较温针灸结合康复理疗、单纯温针灸与康复理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疗效差异,及对椎-基底动脉(VBA)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将90CSA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温针灸组、康复组,每组30。其中针康组穴取C3—C7夹脊穴行温针灸结合牵引、磁疗等康复理疗;温针灸组予单纯温针灸治疗,康复组行单纯康复理疗。采用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TCD)所测定患者VBA血流动力学参数Vp、Vd、Vm、PI值为疗效评定指标,结合临床治愈率评价各组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VBA血流动力学观察指标Vp、Vd、Vm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P﹤0.05),针康组各观察指标均较其他两组改善更显著(均P﹤0.01);针康组临床治愈率为70.0%(21/30),优于温针灸组53.4%(16/30)康复组53.3%(16/30)(均P﹤0.01)。结论:温针灸配合康复理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温针灸康复理疗治疗,有较高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椎动脉型颈椎病 温针灸 康复理疗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比较针刺加热敏灸疗法与单纯针刺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64患者随机分成针加灸组(32针刺组(32),两组均采用常规针刺法,均取天枢、足里、公孙等穴,针加灸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艾条悬灸热敏化腧穴治疗,每周治疗5,4周为疗程,治疗2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针加灸组愈显率为87.5%(28/32),针刺组愈显率为37.5%(12/32),针加灸组优于针刺组(P〈0.01)。针加灸组对各症状积分改善均优于针刺组(P〈0.01,P〈0.05)。结论:针刺加热敏灸疗法治疗IBS-D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疗法。

  • 标签: 热敏化腧穴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热敏灸 针刺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目的:评估穴位组织特性(不同经络、组织、神经节段)对电针针感频率、强度及产生针感电流量影响。方法:电针针刺21名健康志愿者,根据穴位不同组织特性配成5组:足里vs阳陵泉(ST36vsGB34,不同经络)、内关vs大陵(PC6vsPC7,不同组织)、足里vs水道(ST36vsST28,不同神经节段)、关元vs中脘(CV4vsCV12,不同神经节段)、足里vs关元(ST36vsCV4,不同组织、经络、神经节段)。电针频率为15Hz,电流量以受试者能忍受但不产生尖锐性疼痛为度,间断电针3,通电时间90s。记录酸感、麻木、胀满、沉重、麻刺、压感、钝痛、热感及冷感针感产生针感电流量,比较配对穴位间各种针感发生频次、强度及电流量间差异。结果:各种针感频次配对穴位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针刺9种感觉,胀满、麻木酸感最常见最明显,沉重、压感麻刺次之,钝痛、热感冷感发生频次均较低;部分针感强度配对穴位间存在差别,酸感、胀满、沉重感ST36较ST28更强(均P〈0.05),胀满、麻木ST36较CV4更明显(均P〈0.01),胀满CV4较CV12更明显(P〈0.05);电针针刺电流量配对穴位间相近(均P〉0.05)。结论:产生针感电流量未见明显差异状态下,电针针感次数与穴位不同组织间未见明显相关,穴位间针感强度差异可能与穴位位于不同神经节段相关。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同穴位产生各针感频次及其强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 标签: 电针 针感 穴位研究 针感强度
  • 简介:目的:探讨眼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32只随机数字表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眼针组4组,每组8只。模型组及眼针组应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眼针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即刻、12h及23.5h,取肝区、上焦区、下焦区、肾区进行眼针治疗20min。正常组未进行处理;假手术组插入栓塞线深度0.5~1.0cm,其余同模型组。于再灌注即刻及24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Western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右侧海马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再灌注即刻眼针组与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差别,再灌注24h眼针组评分为1.50±0.53,与模型组3.13±0.64比较,明显下降(P〈0.01);Westernblot检测海马组织BDNF蛋白表达为正常组0.71±0.02、假手术组0.70±0.04、眼针组0.69±0.04,与模型组0.37±0.03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各组大鼠BDNFmRNA表达趋势同蛋白表达。结论:眼针疗法能通过增加内源性BDNF表达以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神经干细胞修复,实现对脑缺血组织保护目的。

  • 标签: 眼针疗法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脑缺血再灌注 海马
  • 简介:目的:观察针刺对高脂血症小鼠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清洁级昆明小鼠1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各40只,针刺组药物组各20只。除正常组外采用高脂饮食饲料喂养制备高脂血症小鼠模型。造模第15天检测正常及造模动物各20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时针刺组开始电针双侧"丰隆""曲池""阴交"穴10min,每日1,连续干预10d;药物组灌服辛伐他汀,每日1,连续10d。治疗结束后检测各组血清TC、TG、LDL-C、HDL-C及丙二醛(MDA)、氧化氮(NO)、内皮素(ET)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第15天,模型组小鼠血清TG、TC、LDL-C含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HDL-C含量低于正常组(P〈0.01)。治疗10d后,针刺组、药物组小鼠血清TG、TC、LDL-C以及MDA、ET含量均低于模型组,血清HDL-C、NO含量以及SOD活力高于模型组(P〈0.05,P〈0.01),且针刺组改善作用优于药物组(P〈0.05,P〈0.01)。结论:针刺治疗能够调节高脂血症小鼠血脂代谢,抵抗脂质过氧化,并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作用。

  • 标签: 高脂血症 针刺疗法 脂代谢 抗氧化 自由基 血管内皮细胞
  • 简介:目的:比较电针配合西医综合疗法与单纯西药综合疗法对突发性耳聋患者不同频率听力损害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58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28(32只患耳)西药组30(34只患耳)。针药组采用电针配合西医综合疗法治疗,电针主穴选择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西医疗法使用扩血管药物、促进神经功能药物、缓解内耳水肿药物高压氧综合治疗;西药组单纯采用西医综合疗法治疗,10天为疗程,治疗2疗程治疗1、2疗程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及电测听评定,并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测。结果:针药组总有效率为50.0%(16/32),西药组为55.9%(19/34),两组疗效相当(P〉0.05);治疗1疗程、2疗程后,250Hz、500Hz1kHz水平,两组电测听数值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恢复(均P〈0.01);2kHz水平,针药组治疗1疗程、2疗程后较治疗前电测听数值有显著改善(P〈0.05,P〈0.01);4kHz水平,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测无异常。结论:电针配合西医综合疗法与单纯西医综合疗法对于突发性耳聋低频听力损害均有效,高频听力损害均无效,对中频听力损害,电针配合西医综合疗法优于单纯西医综合疗法。

  • 标签: 突发性耳聋 神经性耳聋 电针 听力 不同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