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olorectalcarcinoma,CRC)组织中CD39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于我院经手术切除的CRC组织标本90例(CRC组),收集其癌旁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39在CR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观察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对CRC患者3年生存情况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CD39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coxproportionalhazardsmodel,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CRC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CRC组CD39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CD39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CD39阴性表达组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高于阳性表达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与组织分化程度均为CD39阳性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CD39阳性表达为CR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D39在CRC组织中高表达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可用于预测患者预后。

  • 标签: 结直肠癌 CD39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及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 2016年 3月 -2017年 3月来我院就诊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 58例,将患儿分为 40例未合并消化系统损害的未损害组及 18例合并消化系统损害的损害组,分析损害组消化系统症状的临床特征。结果 未损害组与损害组间热程及抗生素应用起始时间差值有统计学差异 ( P< 0.05) ,同时经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存在发热、热程超过 1周及起始抗生素应用时间超过病程第 5天均为导致患儿并发消化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 ( P< 0.05) 。结论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消化系统损害患儿中,恶性呕吐为其主要的临床表现 ; 同时存在发热、热程超过 1周及起始抗生素应用时间超过病程第 5天均为导致并发肺外消化系 统损害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小儿 肺炎支原体 消化系统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观察了我院 2010 年 3 月至 2017 年 7 月收治的 120 例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 临床病理学资料,分析了其临床特征以及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果: 120 例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中,有 45 例胃部神经内分泌肿瘤, 75 例肠部神经内分泌肿瘤, 30 例淋巴结转移患者, 15 例远处转移患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无功能性、肿瘤局部占位症状以及消化道非异性症状。 单因素分析的 结果为 ,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为 性别、组织学类型、 肿瘤大小、合并溃疡、脉管癌栓、 浸润深度和 淋巴结增大。多因素分析的结果为 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 浸润深度、合并溃疡、淋巴结增大和 脉管癌栓是淋巴结转移独立的 危险因素。结论: 根据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淋巴结危险因素的分析,并 结合医技检查,可以 选择合适 的术式,在保证清扫 肿瘤的同时, 尽量 提高生存 质量。

  • 标签: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 临床病理 特征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热带地区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有呼吸道症状的群体中痰及静脉血培养的病原菌感染的特点,并观察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1月本院血液科246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出现呼吸道症状群体中病原菌及其耐药性。送检标本来源为痰、静脉血。结果:患者痰标本培养显示,检出菌株224株,其中真菌在热带地区血液病患者检出率最高,共98株(43.75%),主要为白色念珠菌41株;其次是革兰阴性菌株88株(39.28%),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22株)、肺炎克雷伯杆菌(12株);再次为革兰阳性菌38株(16.96%),主要致病菌依次为肠球菌属(14株)、革兰阳性杆菌(14株)。海南患者血培养检出菌株6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最高,共34株(55.74%),主要为人葡萄球菌人亚种(19株),革兰氏阴性菌27株(44.26%),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12株)。革兰阴性菌对替加环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纳,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药物耐药率最低,而革兰阳性致病菌肠球菌属、革兰阳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均敏感。结论:热带地区血液病患者为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痰培养结果显示,真菌是恶性血液病患者呼吸道主要致病菌,区别于华北及其它北方地区,热带地区临床医生应根据病原菌的特点选择合适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 标签: 热带地区 血液疾病 真菌感染 细菌感染 耐药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择取我院在近期内接诊的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组成A组,另择取同期接诊的63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组成B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结果在血管异常发生率、内膜中层厚度方面比较,A组患者均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在斑块发生率方面比较,A组患者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B组患者(P<0.05)。结论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可为临床的诊疗提供参考依据,这对预防脑卒中、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颅外段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动脉成像分析颈动脉斑块特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风险因素相关性中的应用情况,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将2016年1月到2018年3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内60例CT动脉成像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查时观察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特征,并将其和缺血性脑血管病风险因素相关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的风险因素不同和斑块特征具有一定差异,且患者的管腔狭窄程度越高且斑块脂质占比越高,反之则为纤维程度越高,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特征和风险因素以及狭窄程度均存在关系,使用CT动脉成像可作出反应,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关性 颈动脉斑块特征 风险因素 CT动脉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rimarygastricmagnantlynphoma,PGML)是常见的胃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胃镜下表现形态多样,确诊和分型必须依靠病理学检查,如临床医师及内镜医师对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镜下表现认识不足,电子胃镜检查时不积极活检或活检取材浅,不易获得有价值的病变组织,无法确定诊断,本文通过分析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特点和内镜特征,进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消化内科2014年01月—2017年02月确诊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1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内镜特征。结果12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2例,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11例CT均存在胃壁不规则增厚改变,6例CA125升高,内镜下表现符合溃疡型7例,隆起型3例,黏膜粗大型2例,病变内镜诊断率为0%,但均取病理活检,病理诊断率为100%,病理诊断均为B细胞来源淋巴瘤,治疗效果观察存在并发症接受手术及术后规范化疗患者、规范化疗无明显并发症患者均存活,一般情况良好,化疗方案均为COPD方案。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胃镜表现形态多样,但多具有特征性影像学、实验室改变,同时积极取活检,可提高诊断率,COPD方案为主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特点,内镜特征,诊断率,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