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医疗设备在医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院中应用了越来越多先进性的医疗设备,增加了医疗设备的维修和维护难度,所以,如何有效地建立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修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本文分析了医院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修机制

  • 标签: 医院 医疗设备 预防性维修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常见的良性、痛经等疾病,常引起多种症状,如出血、经期延长、不孕症等,该病的机制及治疗一直妇科关注的重点,但该病的机制尚不明确,以下将对目前已知的机制进行探讨。

  • 标签: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常见的良性、痛经等疾病,常引起多种症状,如出血、经期延长、不孕症等,该病的机制及治疗一直妇科关注的重点,但该病的机制尚不明确,以下将对目前已知的机制进行探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镇痛分娩对产程进展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以为临床提供更加科学的镇痛分娩指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2023年在我院进行镇痛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镇痛分娩组与非镇痛分娩组的产程数据、新生儿情况及母体恢复情况,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间差异。同时,分析镇痛方法、用药剂量与产程进展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共纳入镇痛分娩组200例,非镇痛分娩组200例。结果显示,镇痛分娩组的平均第一产程时间较非镇痛组有所延长,但第二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与产后出血量均无显著差异。镇痛分娩组产妇的满意度明显高于非镇痛组。此外,高剂量的镇痛药物使用与第一产程时间延长呈正相关。结论:镇痛分娩虽可能导致第一产程略有延长,但对整体产程进展、新生儿健康及产妇恢复无不良影响,且能显著提高产妇的分娩满意度。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合理应用镇痛分娩,同时注意个体化镇痛剂量的调整。

  • 标签: 镇痛分娩 产程进展 研究设计 产妇满意度 新生儿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磁电刺激对产后恢复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100名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产后恢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盆底磁电刺激治疗。通过测量生化指标和心理评估等方法来观测两组之间差异。结果:观察组的体重下降、子宫收缩、排尿功能以及情绪状态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血清雌二醇、孕激素、乳酸脱氢酶水平更低。结论:磁电刺激治疗能够促进产妇身体和心理的康复,并且可能与调节内分泌、代谢、神经元连接密度等因素有关。

  • 标签: 磁电刺激 护理 产后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体化护理干预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22年2月-2023年1月我院诊治的长期卧床老年患者90例,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45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采用一体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 一体化护理 压力性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三联疗法与序贯疗法在长期服用拜阿司匹林者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方法:采集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的80例长期服用拜阿司匹林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将这80例患者按照用药的类型不同分为两组:三联组和序贯组,每组40人。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血清Hp-IgG抗体含量和Hp根除率。结果:两组患者通过两种治疗方式后,三联组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高于序贯组患者;三联组患者血清Hp-IgG抗体含量高于序贯组患者;三联组患者Hp根除率低于序贯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法治疗对长期服用拜阿司匹林的幽门螺杆菌患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三联疗法 序贯疗法 幽门螺杆菌 拜阿司匹林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探讨血管通路规范化管理策略在提高动静脉内瘘长期生存率中的效果。血管通路规范化管理策略为:血管通路小组的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规范,自体动静脉内瘘阶段性评估与监测,健康教育结合延伸服务完善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血管通路规范化管理策略实施前1年动静脉内瘘长期生存率97-99%,血管通路规范化管理策略落实后1年动静脉内瘘长期生存率98-100%,表明血管通路规范化管理策略能有效提高动静脉内瘘长期生存率。

  • 标签: 血管通路 动静脉内瘘长期生存率 规范化管理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因皮肤代谢障碍而产生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四肢伸侧,头皮及背部,以表皮过度增殖、伴角化不全及真皮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在我国的人群发病率由1984年的0.12‰上升至近年的0.72‰,存在男性多于女性、北方多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的特点。

  • 标签: 银屑病病因 发病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进行了手术联合同步放化疗的多模式治疗,但是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依然很差,因此,深入挖掘胶质瘤发生和进展的分子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开发新型靶向治疗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脑胶质瘤 miRNAs 转录因子 恶性进展
  • 简介:摘要:神经可塑性是脑卒中后失语症(PSA)的重要恢复机制,可能是阐明针刺治疗失语的潜在恢复机制的重要桥梁。因此,了解针刺在PSA中的神经可塑性机制是至关重要的。脑损伤后的兴奋毒性影响神经递质的活动,干扰正常神经元信息的传递。因此,针灸的一个有益的策略可能是通过影响突触上这些神经递质和谷氨酸受体的供应来改善PSA。另外,针灸对神经可塑性的调节也可能与星形胶质细胞的调控有关。本文对目前针刺治疗PSA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原环境对尿酸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一直是科学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课题。本综述系统性地回顾了尿酸的基本生理功能,深入研究了高原环境对尿酸水平的影响以及尿酸水平升高的生理机制。旨在深入探讨高原环境对尿酸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并通过综合文献分析,对高原生活中的人们及从事高原科研的专业人士提供参考。首先,我们了解到尿酸在人体内的作用不仅仅限于维持酸碱平衡,更在抗氧化、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为我们理解尿酸在高原环境中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背景知识。然后深入研究高原环境对尿酸水平的影响。在高原生活中,人体尿酸水平普遍升高,这可能与氧气稀缺、气温变化等因素有关 。此外,我们突出了遗传因素在高原环境下尿酸水平调控中的重要性。接着,我们详细分析了尿酸水平升高的生理机制,包括嗜铵性氧化、细胞代谢及尿酸排泄等方面。最后,我们总结了相关研究的主要发现,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有助于解析高原生命适应的生物学基础,以更好地理解高原环境对尿酸水平的调控机制,也为高原地区的医学保健和疾病预防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 标签: 高原环境 尿酸水平 生理机制 氧气稀缺 细胞代谢
  • 简介: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尿路结石的形成机制及最新的预防研究进展。我们从尿路结石的化学成分、生长过程以及相关因素入手,深入分析了结石形成的关键机制。最新研究表明,尿液组成、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在结石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预防尿路结石的发生,我们强调了个性化的预防策略,包括改善饮食、增加水分摄入、调整药物治疗等。这些方法有望有效降低尿路结石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尿路结石,形成机制,预防策略,尿液组成,饮食习惯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耳鼻喉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通过炎症反应、免疫系统、遗传因素和组织重塑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这一类疾病的发病过程和病理变化。分子生物学的角度为靶向分子治疗、个体化治疗以及新型药物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发现,炎症相关基因的上调、免疫细胞的异常活化、遗传因素的参与以及组织结构的变化在疾病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了解这些分子机制,未来可以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个体化、有效的医疗服务。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将为耳鼻喉疾病的治疗和新药研发开辟新的前景。

  • 标签: 耳鼻喉疾病 分子生物学机制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