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研究背景1967年,Yasargil等首先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1],以颅外-颅内动脉旁路移植术(extracranial-intracranialarterybypass,EIAB)为代表的血运重建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手段曾风靡一时。198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前瞻、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论--EIAB并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2]。短时间内,EIAB治疗脑缺血的病例数急剧减少,但部分学者始终未放弃对此的研究。进入21世纪后,由于精确定量评价脑血流动力学方法的出现,对1985年的临床试验结论进行重新评价的呼声不断,北美国家和日本已经开始了多中心前瞻研究工作[3-4]。

  • 标签: 颈动脉疾病 梗塞 大脑中动脉 血管旁路移植术 随机对照方案
  • 简介:目的评价对于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无症状低血糖与室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所有患者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及动态心电监测(Holter)系统进行动态血糖及心电的同步监测,观察无症状低血糖和室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入选了237例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CGMS共记录了477次无症状低血糖(血糖〈3.9mmol/L)发作。糖尿病组患者平均血糖[(10.6±2.3)mmol/L比(6.7±1.1)mmol/L]、血糖最高值[(15.9±3.5)mmol/L比(10.9±3.1)mmol/L]、MAGE[(3.9±1.1)mmol/L比(2.8-+1.6)mmol/L]、SDBG[(2.5±1.3)mmol/L比(1.3±0.7)mmol/L]、平均低血糖发作次数[(2.7±3.2)次比(1.7±1.8)次]均高于非糖尿病组患者(P〈0.05)。此外,无论是糖尿病还是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均好发于夜间。与非低血糖组患者相比,无症状低血糖组患者室性早搏、室早二联律及非持续室速发生次数更多(P〈O.05)。结论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无症状低血糖发作是普遍存在的,且好发于夜间。无症状低血糖和室心律失常相关。

  • 标签: 无症状低血糖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诊冠脉介入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观察普罗帕酮对生理状态下兔心肌心室间复极异质的影响。从动作电位时程(actionpotentialduration,APD)的角度探讨临床应用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药理学机制。方法采用膜片钳技术,观察在不同刺激频率[即基础循环周长(basiccyclelength,BCL)=2000、1000、500及250ms]下,不同浓度普罗帕酮(对照组,1μmol/L普罗帕酮组,6μmol/L普罗帕酮组,10μmol/L普罗帕酮组)对正常心肌左右心室内膜APD的影响。结果普罗帕酮由低浓度(1μmol/L)至超治疗浓度(10μmol/L)呈非浓度依赖性地减少室间离散;左右心室内膜APD和室间离散在不同浓度的普罗帕酮干预下仍呈慢频率依赖特点(P<0.05),且这种特点对普罗帕酮呈非浓度依赖。结论生理状态的心肌左右心室间存在复极离散。普罗帕酮可减少这种复极异质,这可能是其对无缺血心肌室心律失常治疗作用的电药理学机制之一。

  • 标签: 普罗帕酮 心室 动作电位 药理学 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脑梗死与迷走神经张力异常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发生的相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陈旧脑梗死患者1483例,按脑梗死解剖部位将其分为基底节区组1045例与非基底节区组438例。对比分析2组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及频域参数。时域参数包括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R-R之差的均方根(RMSSD)、代表R-R间期与平均R-R间期〉50ms的个数占总数的百分比(PNN50)。频域参数为低频与高频比值(LF/HF)。结果基底节区组年龄〈69岁患者发病率显著低于非基底节区组患者(P〈0.05),而基底节区组年龄≥70岁的患者发病率均显著高于非基底节区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节区组合并心房颤动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基底节区组(18.4%vs13.9%,P=0.038)。基底节区组仅年龄≥80岁患者合并心房颤动发病率显著高于非基底节区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56.8%vs41.0%,P=0.031)。2组心房颤动的发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与基底节区组非PAF患者和非基底节区组合并PAF患者比较,基底节区组合并PAF患者的SDNN、RMSSD、PNN50均显著增高、LF/HF则显著减低(P〈0.05)。结论基底节区脑梗死呈增龄发病增加趋势,患者多发PAF,基底节区脑梗死合并PAF患者的迷走神经张力增加。

  • 标签: 脑梗死 迷走神经疾病 心房颤动 超声心动描记术
  • 简介:目的:研究适宜剂量的华法林对北京市房山区65岁以上老年持久非瓣膜房颤(NVAF)患者的疗效。方法:对纳入研究的870例持久NVAF患者抗凝治疗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者被分为阿司匹林组(471例)和调整剂量华法林(维持INR在2.0~3.0)组(36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伴随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比较两组主要、次要终点事件。结果:入选病例共937例,有效病例870例,失访67例(7.1%)。随访时间(19.2±2.1)个月。华法林组主要终点事件(死亡和缺血性脑卒中)较阿司匹林组降低62%(1.06%:6.52%,P=0.04)。华法林组的缺血性脑卒中较阿司匹林组下降68%(0.42%:4.76%,P=0.04);华法林组总死亡率低于阿司匹林组(0.42%:3.00%,P=0.02)。包括主要和次要终点的联合终点事件华法林组低于阿司匹林组(2.97%:13.03%,P=0.04)。华法林组出血率较阿司匹林组显著减少(1.69%:12.02%,P=0.04)。结论:对于老年持久非瓣膜房颤患者,给予华法林维持INR在2.0~3.0的剂量,可以较阿司匹林更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而且是安全的。

  • 标签: 心房颤动 华法林 阿司匹林 抗凝药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与血浆B型钠尿肽(BNP)和血尿酸的相关。方法选择132例老年CHF患者作为CHF组,并按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26例、Ⅱ级38例、Ⅲ级40例、Ⅳ级28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浆BNP及血尿酸水平,比较不同心功能级别入选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和血尿酸水平。结果CHF组患者血浆BNP和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4.19±206.00)ng/Lvs(41.25±15.34)ng/L,(405.24±90.16)μmol/Lvs(286.43±78.68)μmol/L,P<0.01];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浆BNP和血尿酸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HF时,BNP与心功能分级、血尿酸、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呈正相关(r=0.76、0.33、0.22,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34,P<0.05);尿酸与心功能分级、LVEDD呈正相关(r=0.41、0.23,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24,P<0.05)。结论血浆BNP和血尿酸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可能具有相关

  • 标签: 心力衰竭 利钠肽 尿酸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 简介:目的探讨和肽素(Copeptin)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atrialfib-rillation)的关系.方法随机连续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28例,入院时抽取肘静脉血,采用ELASE法测定和肽素浓度,持续监测住院7d内有无心房颤动的发生.根据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分成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测定和肽素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心房颤动组和肽素浓度高于非心房颤动组(21.2pmol/L比9.6pmol/L,P〈0.05).多变量Logistic逐步回归表明,入院时心率(OR=1.059,95%CI0.999-1.123,P=0.042)、和肽素(OR=4.685,95%CI1.729-12.692,P=0.002)、左心房内径(LAD)(OR=1.204,95%CI1.069-1.355,P=0.002)是预测AMI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结论和肽素水平是预测AMI后新发房颤的有效指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房颤动 和肽素
  • 简介:目的评价经高频超声测量的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epicardialadiposetissue,EAT)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92例接受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患者,根据结果分为非冠心病(coronaryarterydisease,CAD)组25例和CAD组67例,CAD组依据病变程度分为轻、中、重三亚组;经超声测量EAT和IMT,对各组之间的EAT值和颈动脉IMT进行比较,将EAT和颈动脉IMT与CAD进行相关分析。结果CAD组与非CAD组比较,EAT和颈动脉IMT值明显升高[(6.54±1.21)mmvs.(4.98±1.33)mm,P〈0.05;(1.02±0.20)mmvs.(0.83±0.18)mm,P〈0.05];CAD三亚组之间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EAT和颈动脉IMT值逐渐升高。直线相关分析显示EAT(r=0.624,P〈0.001)及颈动脉IMT(r=0.392,P〈0.001)与冠状动脉面积狭窄率呈直线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EAT和颈动脉IMT均是CAD的独立危险因子,P值分别是0.028和0.032(P〈0.05)。以EAT值≥5.16mm诊断CAD,诊断敏感性83.6%,特异性68.0%,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82.2%(P=0.001);以颈动脉IMT≥0.87mm预测CAD的敏感性77.6%,特异性64.0%,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76.6%(P=0.001)。结论经超声测量EAT和颈动脉IMT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简便、可靠和实用的评价指标,可作为CAD患者无创的协同诊断方法。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内超声检查 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 简介:目的探讨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下降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7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GFR水平分为GFR下降组136例[估算GFR<60ml/(min·173m2)]和GFR正常组584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阻力指数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较2组CIMT、阻力指数和双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并探讨该人群CIMT与GFR下降及其他各种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结果与GFR正常组患者比较,GFR下降组患者的CIMT更厚[(0.91±0.19)mmvs(0.84±0.16mm)],阻力指数大(0.78±0.05vs0.73±0.08),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高(85.29%vs6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IMT与年龄、收缩压、TC、LDL-C、空腹血糖、糖尿病史呈正相关(P<0.05,P<0.01),与估算GFR呈负相关(r=-0.292,P=0.000),年龄、收缩压、LDL-C、糖尿病史是CIM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0.01),校正上述危险因素后,估算GFR水平与CIMT的相关不显著(P=0.089).结论GFR下降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GFR下降可能与其他血管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加剧了CIMT增厚,而GFR与CIMT无独立相关.

  • 标签: 脑梗死 肾小球滤过率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危险因素
  • 简介:患者女性,15岁。自诉近来学习紧张、精神压力大、睡眠差,时有心前区不适、胸闷、头晕。查体:血压正常,脉搏64次/分左右。心尖搏动不弥散,无震颤,心界不大。心律齐,无病理性杂音。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查示正常。肺部听诊未发现异常。受检前常规心电图正常,未曾服用药物。行3导联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示:心率在60~160次/分时,MV5P波直立,P—R间期0.13s,下传的R波呈qRs型,时限正常。当心率46~61次/分时,P—R间期〈0.12s,MV5呈R型,时限0.13s,起始部有δ波。患者出现心前区不适、胸闷、头晕,并随心率的减慢上述症状也随之逐渐加重。在心率逐渐增快时,预激波也随之逐渐消失。

  • 标签: 慢频率依赖性 预激综合征 24H动态心电图检查 短阵性 心前区不适 心脏超声检查
  • 简介:室性早搏在房室交接区产生的隐匿传导比较常见,但3种现象出现在同一患者同一时间内的情况比较少见,不加识别可能会导致诊断错误,为加深对隐匿传导的认识,做好与房室传导阻滞的鉴别诊断,现将我院1例心电图报告如下。

  • 标签: 隐匿性传导 室性早搏 房室阻滞 干扰性 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交接区
  • 简介:目的报道房心动过速心肌病1例。方法持续心动过速心肌病导致心衰。于2011年2月17日行射频消融术。常规置入冠状窦电极,希氏束电极和右心室电极。体表心电图示:V1导联P波向下,ⅠⅡⅢaVF导联P波向上。aVL导联P波双向。心内电图示A波2:1下传室波且冠状窦近端A波早于远端,希氏电极A波最早。考虑房速来自右房上部。从右股静脉进8.5SR0血管鞘用IBI90cm中弯温控大头在三尖瓣11点(左前斜45度)处标测到大A小V波且A波较冠状窦远端提前110sm。用功率30W,温度55度消融。10秒内房速终止。但消融过程中温度很快达到,功率却不到5W。巩固消融160ms。反复心房刺激未诱发房速。第二天复发,房波频率稍慢,位置不变。故改用IBI110cm中弯冷盐水大头在同一靶点消融,功率30W温度43度,盐水流速为12ml/分。消融成功。一周后又发,改用三维(EnsiteNavx)系统标测,证实为右心耳中部房速。功率30W温度43度,盐水流速为20ml/分。反复消融成功。结果消融成功。结论持续心动过速心肌病射频消融成功后预后佳。

  • 标签: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射频消融术 持续性 房性 冠状窦电极 功率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102例与体检健康者(对照组)96例,分别检测分析两组血清CysC等生化指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测定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再根据是否有颈动脉斑块将所有入选对象分为健康无颈动脉斑块组(73例)、高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35例)和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组(67例),比较分析三组血清CysC、生化指标、年龄及其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血清CvsC和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组血清CvsC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均P<0.05)。harson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IMT与血清CysC、年龄显著相关(r:0.26~0.32,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vsC是颈动脉IMT的独立危险因素(B=0.48,P<0.01);在调整年龄进行偏相关分析显示CysC与IMT的相关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r=0.20,P<0.01)。结论血清CydC与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MT有一定的关系,可作为其预测指标之一。

  • 标签: 胱抑素C 高血压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简介:目的评估在糖尿病患者起搏器植入术中使用4种不同方法处理起搏器囊袋,对预防起搏器相关感染的影响。方法将66例在单中心首次植入或更换起搏器患者,根据术中清理囊袋时使用方法的不同,按入选顺序随机分为A组(巴曲亭组,18例)、B组(庆大霉素组,15例)、C组(巴曲亭+庆大霉素组,17例)、D组(生理盐水对照组,16例)。术中在植入起搏器电池之前,分别用A、B、C、D4种不同方法浸泡过的纱布清理囊袋。随访一个月,观察4种方法下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66例患者中,发生起搏器植入相关感染共5例,总发生率7.6%,A、B、C、D四组分别为2例(11.1%)、2例(13.3%)、1例(5.9%)和0例(0%)。对4组的感染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巴曲亭、庆大霉素、巴曲亭+庆大霉素、生理盐水4种不同方法浸泡过的纱布清理囊袋,对预防糖尿病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感染的发生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起搏器 囊袋感染 糖尿病
  • 简介:目的研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初始剂量的个体化区别,分析CYP4F2rs2108622基因型对口服华法林初始剂量的影响。方法入选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2000年至2008年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回顾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用药剂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和进入治疗窗时间(INR≥1.8)、超出治疗窗时间(INR〉3.5)。结果本次研究共有769例患者资料齐全,民族均为中国汉族,其中CYP4F2基因型为CC型的患者占65.8%(n=506),CT型28.7%(n=221),TT型5.5%(n=42)。按基因型不同分别分析进入治疗窗(INR〉1.8)和过度抗凝(INR〉3.5)的时间发现,不同基因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P4F2基因型多态对于口服华法林初始剂量存在一定的影响。

  • 标签: 华法林 CYP4F2 个体化用药 药代动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A1,ApoA1)/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B,ApoB)比值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冠脉造影技术将120例患者分2组: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测定ApoA1和ApoB,并计算出比值,探讨其与冠脉病变记分(css)00关系。结果冠心病组ApoA1/ApoB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poA1/ApoB比值与CSS呈负相关(P〈0.05).结论ApoA1/ApoB比值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 标签: ApoA1/ApoB比值 冠状动脉狭窄 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类风湿关节炎针药结合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自2011年8月至2014年9月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20例,按照随机分组对照的原则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复方磷酰胺片联合尼美舒利分散片口服治疗,研究组的患者则采用中药内服联合针刺拔罐法进行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3.33%、93.4%;而对照组分别为16.67%、80.65%,同时还发现研究组患者的瘀血痹阻证以及寒湿痹阻证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表明,给予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针药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并且对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也较为显著。

  • 标签: 类风湿性关节炎 针灸治疗 药物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国药东风公司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TO病变患者158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2例,女性56例。按Rentrop分级标准对患者的侧支血管情况进行分级,Rentrop0~Ⅰ级视为CCC形成不良(n=73),而RentropⅡ~Ⅲ级视为CCC形成良好(n=85)。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高敏C反应蛋白(hs-CRR)、白细胞计数(WBC)、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ET-1水平。结果CCC形成不良组的糖尿病比例、WBC、hs-CRR和多支病变比例高于CCC形成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CCC形成良好组的LVEF和右冠状动脉闭塞比例明显高于CCC形成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CC形成不良组和形成良好组的血浆ET-1水平分别为(81.2±10.1)pg/ml和(67.5±9.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entrop0级和Ⅰ级患者的血浆ET-1水平均高于RentropⅡ级和Ⅲ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浆ET-1水平升高是CCC形成良好的危险因素(OR=2.24,95%CI:1.35~3.72;P<0.01)。其他影响CCC形成的因素包括糖尿病、hs-CRP和右冠状动脉闭塞等。ET-1预测CCC形成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5%CI:0.72~0.88,P<0.01);最佳截点75.3pg/ml,预测CCC形成不良的敏感性为69.0%,特异性为79.0%。结论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中,血浆内皮素-1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密切相关,且高水平的ET-1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内皮素-1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慢性完全闭塞
  • 简介:目的研究ABO血型与心脏外科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deepsternalwoundinfection,DSWI)发病时间的相关。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心胸外科84例心脏手术后DSW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时间将84例DSWI患者分为2组:早发病组(发病时间<14d)和迟发病组(发病时间≥14d)。收集患者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评价ABO血型与DSWI发病时间的相关。结果早发病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吸烟率及初始手术类型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例均高于迟发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虽然早发病组中O血型患者的比例(46.7%)高于迟发病组(27.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初始手术类型等因素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将O血型作为参照类别,A血型(OR=8.398,95%CI:1.521~46.370,P=0.015)和B血型(OR=11.913,95%CI:1.944~73.007,P=0.007)患者罹患迟发型DSWI的风险是O血型患者的8~12倍。结论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血型为A型和B型罹患迟发型DSWI的风险增加。

  • 标签: 心脏外科手术 外科伤口感染 ABO血型 发病时间
  • 简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预后差等临床特点。传统观念认为,SAH后继发脑血管痉挛(eere.bralvasospasm,CVS),是导致缺血性脑损伤的主要机制。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更加注重SAH后早期脑损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炎介质与细胞因子“级联瀑布”,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损伤 自身免疫 炎性反应 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