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锁骨下静脉两种中心静脉置泵控大剂量甲氨蝶呤24h持续化疗管理的资料,比较两种方式的效果。方法将200例患者,累计438例次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PICC置接化疗泵管、B组采用锁骨下静脉置接化疗泵,大剂量甲氨蝶呤24h持续化疗。比较可操作,穿刺次数,留置持续使用时间,准时率等情况。结果A组比B组可操作,穿刺次数,留置持续使用时间,准时率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置可操作、留置持续使用时间延长,减少穿刺过程的风险优于锁骨下静脉置

  • 标签: 中心静脉置管 化疗泵 持续化疗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腺假性囊肿经皮穿刺置引流术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选取从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腺假性囊肿并行经皮穿刺引流术的患者共40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CT或者B超引导下行经皮穿刺置引流术,术后将引流管妥善固定,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体的性状。结果引流期间发现12次引流管堵塞,10次引流管打折、扭曲,5次引流管移位,均因详细的护理观察而发现及时,经处理后得到改善,没有发生引流管脱落的现象。40例患者中38例患者经过置引流后引流量逐渐减少,最终拔除引流管后治愈,2例患者的引流液中细菌培养出多重耐药菌,经临床积极对症抗感染治疗后逐渐拔除引流管痊愈,无患者死亡。结论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腺假性囊肿行经皮穿刺置引流的患者,密切的观察,细心的护理是保证引流通畅,预防并及时处理并发症的关键点所在。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假性囊肿 经皮穿刺引流 护理
  • 简介:吸入性肺炎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与脑卒中的预后关系密切[1],主要由于吞咽功能障碍和胃食管返流所致,对意识不清或有假性球麻痹的脑血管病及气管切开患者,食物及咽部寄生菌因误吸进入下呼吸道,引发的肺炎,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2]。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为30%~50%,早期需通过饲饮食来维持生命。据刘剑梅等[3]对老年鼻饲患者吸入性肺炎的预防与护理对策研究报道:由于鼻饲法造成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57.7%,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障碍 管饲 吸入性肺炎
  • 简介: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颈部动脉夹层(CAD)进行诊断及随访检测,分析比较颈内动脉夹层(ICAD)与椎动脉夹层(VAD)狭窄程度、腔再通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CDFI诊断并经高分辨率MRI和(或)CT血管成像证实的壁内血肿型CAD患者136例(160支夹层血管),并分为ICAD组(66例,75支)与VAD组(70例,85支),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危险因素、脑缺血症状及CDFI表现等;发病后3、6、12个月随访,对CAD患者进行CDFI复查,并比较两组患者病变血管管腔再通率的差异。结果ICAD组与VAD组患者平均年龄及高血压病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病变血管的病变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AD组狭窄程度≥70%或闭塞血管较VAD组明显增多[分别为88.0%(66/75)、48.2%(41/85)]。136例患者中,随访结束时,共随访复查105例126支病变血管,其中ICAD58支,VAD68支。发病后3、6个月随访时,VAD组病变血管管腔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ICAD组[分别为46.6%(27/58)比21.7%(10/46),58.7%(37/63)比37.3%(19/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891、5.201,P值分别为0.009、0.023);发病后12个月随访时,VAD组与ICAD组病变血管完全再通率[60.3%(41/68)比53.4%(31/58)]及不全再通血管中腔残余狭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599、0.297,均P>0.05)。结论ICAD与VAD在腔狭窄程度及不同随访时间的腔再通率等方面具有差异性,CDFI对CAD具有良好的检测及随访复查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颈内动脉夹层 椎动脉夹层 随访 管腔再通
  • 简介:目的对64例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balloonpump,IABP)的患者,通过质量控制(qualitycontrol,QC)及制定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IABP非计划性拔的发生,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方法科内组织QC活动小组,确定成员及分工,对使用IABP的患者以1年为目标,制定降低IABP非计划性拔的干预措施,达到降低非计划性拔的目的.结果在QC活动开展的12个月中,有64例患者植入IABP,均未出现非计划性拔,非计划性拔率为0.在QC活动开展期间,发现潜在和存在的情况包括固定方法不达标5例,无约束10例,无效约束5例,早期拒绝约束1例,后期拒绝约束9例,皮肤压痕、压红2例,缝线松脱2例、断线1例,所有潜在的或存在的情况在QC活动中均及时被发现和纠正,达标率为100%.结论QC活动有助于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和纠正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预防IABP患者的非计划性拔,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拔的发生率.

  • 标签: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质量控制 非计划性拔管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