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4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镜下FasT-Fix系统进行半月板撕裂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7月至2014年10月,对43例半月板撕裂应用FasT-Fix系统进行关节镜下全内半月板缝合,合并前交叉韧带断裂者同时用自体半腱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评估半月板缝合后的临床愈合情况,并进行Lysholm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societyscore,KSS)、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theinternationalkneedocumentationcommitteekneeevaluationform,IKDC)评分。结果随访12~26个月,平均18.5个月,根据Barrett标准评价半月板临床愈合情况,37例临床愈合,临床愈合率为86.05%;Lysholm评分:术前(45.79±8.67)分,术后(90.05±4.75)分;IKDC评分:术前(42.49±4.52)分,术后(73.95±1.85)分;KSS评分:术前(39.14±5.29)分,术后(91.60±2.7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sT-Fix修补半月板安全有效,近期疗效良好,是临床上可靠的半月板缝合方法。

  • 标签: 半月板 关节镜 膝关节 全内缝合
  • 简介: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后引流管夹闭时间对术后失血量及肢体肿胀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TKA治疗99例(99膝)膝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炎患者,其中男23例,女76例;平均年龄68.7岁(58~75岁)。根据夹闭引流管时间不同,术前采用计算机随机分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h组(引流管在切口缝合完夹闭2h,33例)、4h组(引流管在切口缝合完夹闭4h,33例)及不夹闭组(引流管在术后不夹闭,33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患肢肿胀发生率、皮下瘀斑发生率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4h组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低于2h组和不夹闭组(P〈0.05),而2h组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低于不夹闭组(P〈0.05)。三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h组患肢肿胀发生率、皮下瘀斑发生率显著高于2h组和不夹闭组(P〈0.05),而2h组患肢肿胀发生率、皮下瘀斑发生率与不夹闭组相似(P〉0.05)。三组患者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结论相比引流管不夹闭,引流管夹闭2h及4h可显著减少术后总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但不影响隐性出血。尽管引流管夹闭4h术后总失血量最少,但可显著增加患肢肿胀发生率及皮下瘀斑发生率。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 引流管 夹闭时间 失血量
  • 简介:目的:观察和评价应用金天格胶囊联合电针对于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病人,均经过临床X线和骨密度检查确诊,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口服金天格胶囊联合电针,对照组仅做电针治疗4周后,通过对疼痛缓解时间、功能恢复情况及WOMAC评分进行疗效评估,并经1年门诊随访,总结其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疼痛缓解时间和功能恢复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金天格胶囊联合电针治疗对于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可以达到缓解疼痛,提高活动度和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在临床治疗提高疗效上起到积极作用。

  • 标签: 金天格胶囊 电针 膝骨关节炎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环形尾翼克氏针张力带系统治疗髌骨骨折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自2010年5月至2014年3月,对21例髌骨骨折,包括横形、斜形、下极骨折、粉碎性骨折及内固定失效等类型,采用关节镜探查,处理膝关节内合并伤,辅助切开复位,以环形尾翼克氏针张力带系统固定。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骨折均一期愈合,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10°,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优13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5.5%。结论关节镜辅助环形尾翼克氏针张力带系统治疗髌骨骨折,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 标签: 关节镜 环形尾翼克氏针 髌骨骨折
  • 简介:微囊泡(microvesicles,MVs)是机体细胞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释放的直径在30-1000nm之间的微小囊泡[1]。1967年,Wolf在血液系统中发现并首次报道了MVs,当时仅被看作细胞活化或损伤的标志物。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MVs的损伤修复功能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 标签: 关节软骨损伤 间充质 外切体 机体细胞 微囊 细胞源性
  • 简介:目的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胫骨骨小梁形态计量学参数的变化.方法将3月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采用右后足皮内注射福氏完全佐剂的方法诱导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3周后处死大鼠,取右侧胫骨近端,制备不脱钙的骨切片后行形态学计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胫骨骨小梁体积明显减少(P<0.01),成骨细胞表面、类骨质表面减小(P<0.01,P<0.05).破骨细胞数增多(P<0.01),吸收表面增高(P<0.01).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早期可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

  • 标签: 类风湿性关节炎 骨小梁形态计量 模型大鼠 对照组 正常 胫骨近端
  • 简介:此疾患也称先天性指间关节连接症或遗传性多发性强直性关节病。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手指指间关节的发育畸形,有明显的家庭遗传关系。常累及近侧指间关节,恒为对称发病,拇指不受累。我院于95年6月曾接诊一例外伤性指骨骨折的病人,检查中发现患者先天性指间关节强直。而后进行踉踪随访其系18人,其中有13例患者有本病。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一家系四代共18例,男10例,

  • 标签: 近侧指间关节 先天性 指骨骨折 发病数 家系 先症者
  • 简介:目的探讨绝经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患者骨代谢指标与疾病活动指标、骨矿物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和放射学进展的相互关系。方法本研究共募集了68例绝经后RA患者。血清检测指标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胍氨酸肽抗体(CCP)。同时检测了钙、维生素D、骨碱性磷酸酶(BAP)和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的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吸收仪(DXA)测量腰椎和左股骨颈的BMD(g/cm2)。DAS28和Sharp评分分别用于计算疾病活动度和放射学进展评估。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临床血清标记和疾病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患者的异常BMD比率为94.12%,其中29.41%(20/68)为骨量减少,而64.71%(44/68)为骨质疏松。ESR、CRP和DAS28之间显著相关(P〈0.05),均提示疾病活动。血清β-crosslaps水平与任一疾病活动指标均无相关性(p均〉0.05),但与Sharp评分呈正相关(r=0.776,P=1×10^-6)。结论绝经后RA患者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现象突出,可能与疾病活动和/或关节结构破坏有关。β-crosslaps是与放射学进展相关而与疾病活动无关的有价值的血清标记。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骨形成 骨吸收 骨量减少 骨质疏松 绝经后
  • 简介: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单位体积内骨量低于正常、骨强度降低而脆性增加为特征的退行性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质有机成分生成不足、继发钙盐减少及骨组织的结构破坏,多发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炎,其主要病变为关节软骨的退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多见于中老年人和肥胖者.OP和OA都是与人体衰老密切联系的退行性疾病,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国外30多年前就开始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OP和OA很少同时存在,一些流行病学调查发现OA患者发生股骨颈骨折的机会较少.因此一些作者提出OA患者骨密度普遍高于无骨关节炎的对照组,并随OA的程度加重骨密度有增高趋势.国内有少数相关研究报道,但对上述观点的意见并不统一.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骨关节炎 继发性骨质增生 退行性关节炎 流行病学调查 中老年人
  • 简介:目的评价经关节突入路手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9月~2003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83例,随访患者81例,年龄(55.25±19.21)岁,随访时间(1.68±0.93)年.按照不同的手术入路方法分为两组,Ⅰ组经关节突入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Ⅱ组经椎板切除入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按各组术中的临床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和术后JOA评分等数据经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术后采用Stauffer-Coventry下腰椎术后疗效评定标准:临床优良率分别为87%与75%;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87.81%与62.88%.术后均无螺钉松动、断裂或者滑脱加重等并发症,有3例假关节形成.结论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患者的手术治疗中,经关节突入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腰椎 脊柱前移 椎间融合 手术治疗 内固定器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通过用原股骨头假体制备万古霉素骨水泥占位器的方法,总结其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前,对感染的治疗和关节功能保留的经验,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1月至2012年7月因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在本中心接受分期翻修治疗的患者中,有11例11髋在一期感染病灶清除后,植入用原股骨头假体制备的抗生素骨水泥临时占位器,待感染治愈后接受了二期翻修。观察使用这种占位器治疗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有效性以及并发症,观察患者一期和二期翻修术后的功能情况。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末次随访距二期翻修平均(12.6±2.5)个月。病灶清除术后患髋均能伸直0°,屈髋平均(89.1±6.3)°,外展平均(31.8±5.1)°。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0.5±9.9)分升至(79.3±4.5)分,二期翻修后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达(91.7±2.6)分。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无感染复发征象。1例患者一期翻修术后3周时出现髋关节占位器脱位,经两次手法复位均失败。1例患者发生占位器柄断裂。结论保留原股骨头假体制备的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一期翻修术中,表现出操作简单、感染控制满意、保留关节功能好的特点,需要注意占位器柄断裂、占位器脱位且难以复位的风险,通过改进方法后可以减少甚至避免这些并发症发生。

  • 标签: 感染 关节成形术 翻修 占位器
  • 简介:人体膝关节内半月板中有一种特殊的解剖变异结构称为盘状半月板,据资料记载其在正常人群中发生率约为1%~18.7%。1889年Youny等的一项解剖研究首次发现,膝关节外侧间隙存在盘状半月板。1941年Cave等的一篇文献中提到,膝关节的内侧间隙处同样存在着盘状半月板。笔者在Pubmed以及中文CNKI等检索相关文献发现,有关膝关节内侧间隙处存在盘状半月板的文章较为少见,

  • 标签: 盘状半月板损伤 膝关节内侧 文献复习 PUBMED 解剖变异 侧间隙
  • 作者: 曹洪涛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3-06-05
  • 出处:《养生科学》2022年第12期
  • 机构:呼伦贝尔市第二人民医院,内蒙古呼伦贝尔162650
  • 简介:目的:探究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植骨术关节内骨折移位的效果。方法:将我院8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植骨术联合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效果。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Boiher角较小,Gisasna角较大,根骨高度、足部功能评分较高,治疗效果良好(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植骨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取得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足部功能。

  • 标签: 切开复位内固定;植骨术;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
  • 简介:目的评价保留股骨颈全髋关节置换术后5年以上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2000年9月至2012年9月,本科室通过保留股骨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各种髋关节疾病152例,其中5年以上随访46例。本文对46例患者术后随访x线片、Harris评分、肢体的长度、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术中股骨干骨折5例,脱位1例,切口无感染,未出现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随访时间5—12年,平均7.6年。末次随访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1.2分(17—60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2.3分(74~96分),其中38例评分大于80分,6例评分位于70~80分之间,2例评分小于70分。影像学检查2例髋臼假体、1例股骨假体周围出现小范围的透亮线,其余x线片示髋臼和股骨柄假体位置满意,无松动及下沉现象,股骨颈骨质良好。结论保留股骨颈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关节病中期疗效满意,尤其适用于可能需要行假体翻修的中青年患者。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保留股骨颈型假体
  • 作者: 奔木金措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3-04-27
  • 出处:《系统医学》2022年第12期
  • 机构:青海省海西州蒙藏医医院,青海海西817099
  • 简介:目的:观察蒙医针刺疗法结合红外偏振光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11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痛风性关节炎男性患者1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结果:蒙医针刺疗法结合红外偏振光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后好转率达100%。结论:蒙医针刺疗法结合红外偏振光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好、安全性高、无副作用、价格合理、疗效独特。

  • 标签: 痛风性关节炎;蒙医针刺疗法;红外偏振光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袢钢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及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袢钢板技术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25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23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龄21~75岁,平均(37.12±13.21)岁。交通意外伤30例,摔伤16例,另2例为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观察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术后肩锁关节疼痛较术前明显好转,肩关节功能评估时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至伤前活动能力。术后Constant-Muley评分,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组术后6个月总分平均为(93.8±1.9)分,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组术后12个月总分平均为(92.3±2.0)分。结论用带袢钢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及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近期及中期疗效较好。

  • 标签: 带袢钢板 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
  •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累及髋关节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15年5月因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采用THA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一定的选择标准,共71例(71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根据既往文献重点将手术时间、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骨质疏松、髋关节间隙采用AS髋关节放射指数(bathankylosingspondylitisradiologyindex-hip,BASRI-h)评估、血红蛋白下降量等5个因素纳入分析。按隐性失血量将患者分为高隐性失血组(≥480mL)和低隐性失血组(〈480mL)。结果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为320~1450(797.4±446.8)mL,总失血量为950~2100(1410.8±497.3)mL,占总失血量的56.5%。高隐性失血组39髋,低隐性失血组32髋;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P=0.013)、髋关节间隙(P=0.014)、骨质疏松(P=0.014)、血红蛋白下降量(P=0.000)导致高隐形失血量,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髋关节骨性强直(OR:5.147,P=0.049)、异体输血量(OR:1.039,P=0.007)及血红蛋白下降量(OR:1.153,P=0.000)与高隐性失血相关。结论隐性失血量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THA后总失血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髋关节间骨性强直、血红蛋白下降量是导致高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全髋关节置换术 隐性失血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评估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拓宽儿童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思路,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经验。方法自2008年10月至2014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采用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单足跟骨关节内骨折18例,为微创组;同期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单足跟骨关节内骨折12例,为切开复位组。30例均获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9.2个月,记录两组病例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Bhler角、术后足部功能评分(按照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以及创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微创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Bhler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Bhler角及足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创口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于切开复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相比,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且具有创伤小、术后创口问题少等优点。

  • 标签: 闭合撬拨复位 空心钉 儿童 跟骨 关节内
  • 简介: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治疗严重膝内翻骨关节炎并胫骨Anderson骨科研究所(Andersonorthopaedicresearchinstitute,AORI)骨缺损分型Ⅱa型骨缺损的手术技巧及短期疗效。方法8例(10膝)严重膝内翻骨关节炎并胫骨AORIⅡa型骨缺损患者,男2例(3膝),女6例(7膝);年龄61~79岁,平均(68.8±6.7)岁。均采用后稳定型假体,术中应用骨赘清理、胫骨平台外移截骨、内侧软组织松解等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所有病例均采用胫骨内侧矩形金属垫块复合胫骨托延长杆,2例(2膝)联合应用自体骨移植重建胫骨缺损,定期复查X线片,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行Lysholm评分。结果术后随访14~50个月,平均26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术前(25.16±5.04)分,术后末次随访(85.4±10.3)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下沉,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86.1±11.4)°显著优于术前(61.37±10.24)°。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骨赘清理、胫骨平台外移截骨、内侧软组织松解等技术,并采用金属垫块联合延长杆重建胫骨AORIⅡa型骨缺损,能矫正膝内翻畸形,为胫骨假体提供良好的初始稳定性,随访膝关节功能较前明显改善,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膝关节置换术 膝内翻畸形 软组织松解 骨缺损
  • 简介:目的:通过测定膝骨关节炎兔模型血清和关节液中TNF-α、IL-1β的含量,观察软骨的组织学改变,探讨小白菊内酯不同给药途径治疗骨关节炎的疗效与作用机制。方法健康纯种新西兰兔40只,随机取8只作为正常组(A组);其余的32只采用右后肢伸直位管型石膏固定法,建立OA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4组:模型口服对照组(B组)、模型关节腔注射对照组(C)、小白菊内酯口服组(D组)、小白菊内酯关节腔注射组(E组),每组8只。B组和D组兔分别予生理盐水、小白菊内酯灌胃,C组和E组兔分别予生理盐水、小白菊内酯关节腔注射,连续治疗6w后,测定各组兔治疗前后血清、膝关节液TNF-α、IL-1β表达水平。所有实验动物在8w处死,应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动物关节软骨的病理组织改变。结果与模型组(B组、C组)比较,D组、E组关节液及血清中的TNF-α、I-1β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且E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D组(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病理显示有关节软骨破坏,病理积分升高(P<0.05);D组、E组病理改变较B组、C组显示关节软骨有所修复,病理积分降低(P<0.05)。结论小白菊内酯可减轻动物模型的关节炎症,其关节腔给药的抗炎疗效优于口服给药,抑制血清和关节腔TNF-α、IL-1β的分泌,可能是小白菊内酯治疗骨关节炎的机制之一。

  • 标签: 小白菊内酯 膝骨关节炎 白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病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