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神经妥乐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及麻木症状疗效。方法门诊纳入影像学及临床表现可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5分以上患者56例,分为甲钴胺组及神经妥乐平+甲钴胺组。不使用其它药物及按摩针灸等治疗,并要求患者卧床休息。观察两组患者疼痛及麻木缓解情况。结果服药后第1周及第2周两组间疼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神经妥乐平+甲钴胺组和甲钴胺组对疼痛缓解显效率于第2周时分别为:62.5%,8.3%,有效率分别为75.0%,41.6%。两组对麻木症状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妥乐平联合甲钴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缓解优于单独应用甲钴胺,而对于麻木缓解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椎间盘移位 腰椎 治疗结果 腰痛 感觉减退 神经妥乐平
  • 简介:记者:您走路那么快,我都快跟不上您了。这是您养生之道吧?陆:是这样,健步行走可以把下肢血液泵到大脑。你看人最上面,最需要克服地心引力。“脑为元神之府”,大脑供血、供氧情况直接标志着人健康和衰老状况。

  • 标签: 养生之道 访谈录 陆广莘 “脑为元神之府” 上医 大脑供血
  • 简介:目的探讨经前方胸骨柄开窗入路治疗胸椎结核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3年6月,我科采用经前方胸骨柄开窗入路治疗25例胸椎结核,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21-60岁,平均46岁。病变累及C7~T1椎体1例,T(1-2)椎体5例,T(2-3)椎体8例,T(3-4)椎体9例,T(4-5)椎体2例。根据Frankel分级,A级0例,B级2例,C级5例,D级10例和E级8例。分析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s角、血沉(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Frankel分级情况;评估植骨融合及手术并发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28.6±21.6)min,出血量(573.6±149.2)ml。24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9.5±10.5)个月。术前胸椎Cobb’s角平均(19.1±6.5)°,术后3个月矫正至(14.1±3.6)°,末次随访为(14.2±3.7)°,术后3个月胸椎Cobb’s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ESR平均(56.4±16.0)mm/h,术后3个月下降至(18.4±8.2)mm/h,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全部恢复至(9.6±3.4)mm/h,与术前和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17例,末次随访中都有明显恢复,B级2例恢复至D级1例、E级1例,C级5例恢复至D级1例、E级4例,D级10例全部恢复至E级。术后6~9个月复查示椎体间植骨融合良好,无结核复发。术后出现声音嘶哑2例,胸骨柄骨折未愈合伴有右上肢用力出现胸锁关节疼痛1例。结论经前路胸骨柄开窗入路可以显露胸椎病灶,完成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是一种有效、可选择手术方法。

  • 标签: 结核 脊柱 胸椎 外科手术 胸骨柄
  • 简介:背景与目的:低级别胶质瘤影像学上表现为界限不清,目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本研究利用神经导航精确定位优势。探讨神经导航系统低级别脑胶质瘤手术中价值。方法: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切除幕低级别脑胶质瘤84例临床资料.并对神经导航应用于低级别脑胶质瘤切除手术优越性、精确性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病例中平均注册误差为1.6,2.9mm。术后近期复查MRI证实全组病例均达到影像学全切除。术后症状改善76例(95%);症状无改善7例;加重1例,且短时间内恢复。结论:神经导航系统可以精确定位并确定手术切除范围,有利于幕低级别脑胶质瘤全切除率及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

  • 标签: 神经导航 幕上低级别脑胶质瘤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中和固定系统(dynamicneutralizationsystem,Dynesys)用于腰椎退行性滑脱治疗早期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像学改变。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我科对17例明确诊断为腰椎退行性滑脱单节段病变患者进行了后路椎板开窗减压,Dynesys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男6例,女11例;年龄53~72岁,平均61.3岁。手术节段分布:L3/4间隙3例,L4/5间隙10例,L5/S1间隙4例。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疗效评估。通过术前及随访时X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比及椎间活动度。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未发生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失败。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15.4个月。VAS腰痛评分:术前5.9±2.7,末次随访1.8±1.2;VAS腿痛评分:术前3.1±2.4,末次随访1.2±0.9。ODI指数:术前(39.4±17.3)%,末次随访(14.8±11.2)%。术前及随访时所有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体间高度比:术前2.5±1.2,随访时2.8±1.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活动度:术前(4.6±1.5)°,随访时(1.8±1.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ynesys系统内固定是轻度腰椎退行性滑脱一种早期疗效满意治疗选择。

  • 标签: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间盘移位 腰椎 脊柱疾病 Dynesys系统
  • 简介:目的比较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髌骨下极骨折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髌骨下极骨折内固定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32例髌骨下极骨折(AO/OTA34-A1)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6例,观察组采取间断垂直钢丝缝合联合Krachow缝合法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照组采用髌骨爪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本组获12~23个月,平均(16.2±0.30)个月随访,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疼痛和屈伸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B?stman评分等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76±0.43)个月,对照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79±0.52)个月,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两组术后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均无并发症发生;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观察组为(129.4±0.43)°,对照组为(129.1±0.51)°;膝关节B?stman评分,观察组为(29.6±0.23)分,对照组(29.4±0.20)分。结论间断垂直钢丝缝合联合Krackow缝合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髌腱完整性,以维持膝关节功能,操作方便,固定牢靠,有利于患者早期行功能锻炼,对髌骨下极骨折有更广泛适应性,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髌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折切开复位 治疗结果
  • 简介:乳腺癌诊治快速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支撑。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尤其是高通量测序技术发展,乳腺癌基因组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乳腺癌易感基因相继被发现,为新药开发提供有意义靶点,促进了乳腺癌发病机制和预后研究,推动了乳腺癌精准医学发展。作者就乳腺癌高通量测序、遗传学、表观遗传学、药物基因组学,以及精准医学乳腺癌诊治领域应用前景进行了阐述。

  • 标签: 乳腺癌 高通量测序 遗传学 表观遗传学 基因组学 精准医学
  • 简介:本文简要介绍了热休克蛋白发现,结构,功能,强化诱导肿瘤及感染免疫分子机制,以及利用这些免疫特性,将来防治肿瘤及慢性乙型肝炎,研制热休克蛋白疫苗进行了综述及展望。

  • 标签: 热休克蛋白 肿瘤 免疫 乙型肝炎
  • 简介:神经系统肿瘤尤其是胶质瘤,生长于脑内,我们对其发生和发展外因一无所知。然而,近一、二十年来,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胶质瘤属多基因病变,其发生与发展受多种基因调节。这些基因不仅与细胞生长周期调节、细胞生存与死亡调节、细胞转录和生长倍增调节相关,而且还与细胞癌变启动、肿瘤细胞病理形态变化、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肿瘤细胞对药物敏感性和抗药性、肿瘤细胞对放射治疗敏感性有关。为了促进对神经系统肿瘤生物学了解,现将胶质瘤分子遗传学基本表现及其对肿瘤治疗学影响作一简要介绍。星形细胞瘤有TP53、LOH17p、PDGFR、EGFR、P16、RB等基因表达,少突胶质细胞瘤有LOH19q、1p、4q等基因改变;少突星形细胞瘤主要为LOH19q与1p改变,部分肿瘤也有TP53和LOH17p基因改变,室管膜瘤则与LOH22基因及NF2和MEN1基因有关。以星形细胞肿瘤为例介绍其分子基因学对肿瘤病理形态学、侵袭和转移、凋亡和抗药及放疗影响。通过这一介绍可对胶质瘤分子基因学或分子病理学有一个初步了解,从而提高对神经肿瘤WHO(2000)新分类认识,了解按此新分类作诊断对肿瘤治疗重要性。

  • 标签: 神经系统肿瘤 胶质瘤 分子遗传学 病理学
  • 简介:出现转移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重要因素。淋巴转移是胃癌转移主要途经。血行转移一般发生于胃癌晚期。当癌肿侵透浆膜后,癌细胞可脱落,种植于腹膜、网膜或其他脏器表面,形成种植转移。胃癌转移程度是判断病期、选择手术方式以及评估治疗效果重要指标。

  • 标签: 亚临床转移 胃癌患者 临床研究 转移规律 胃癌转移 种植转移
  • 简介: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发现的人体内功能最强专职抗原呈递细(APC),近年来,以DC为基础肿瘤免疫治疗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本文就Dc生物学特征、Dc瘤疫苗分类、抗瘤机制、抗原负载或转染方法、优缺点及其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树突状细胞 肿瘤疫苗 免疫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椎体入路经皮内镜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cervicaldiscectomy,PECD)临床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我科收治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例,其中男4例,女5例;年龄24-68岁,平均(44.5±12.4)岁。突出节段:C(3-4)节段1例,C(4-5)节段3例,C(5-6)节段4例,C(6-7)节段1例。行椎体入路PECD,于血管鞘和气管食管鞘之间进行椎体穿刺,置镜鞘于椎体内,镜下磨建立骨性通道,经皮内镜直视下去除突出髓核,减压脊髓或神经根。记录手术时间、术中髓核组织摘除量以及相关并发症。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记录颈部和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临床疗效。术后随访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颈椎CT以及MRI检查。结果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135min,平均(81.5±23.4)min,髓核组织摘除量0.3-0.8g,平均(0.5±0.2)g。1例术后发生了四肢肌力减退,2例出现了钻孔椎体塌陷。术前VAS评分为(75±10)分,术后1天(32±4)分,术后1周(22±3)分,术后1个月(19±2)分,术后3个月(16±2)分,术后6个月(8±2)分。术后1天时VAS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6个月时VAS评分与手术后1天比较进一步下降,6个月随访时,9例椎体骨隧道愈合。结论椎体入路PECD是可行和安全。作为PECD一个补充手术入路,该手术方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窥镜 椎间盘移位 颈椎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 简介:多重癌(multipleprimarycarcinomas,MPC)是指同一患者单个或多个器官组织发生2个以上原发癌。多重癌临床并不少见,其全部恶性肿瘤中构成比例文献报道不等,国外平均为10.6%,国内为0.52%~2.45%,国内报道低主要原因为尸检率低。我院曾收治1例子宫内膜癌、结肠癌、甲状腺癌时三重癌病例,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结肠癌 甲状腺癌 异时多重癌 个案报道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73岁,因“胸痛、发热2天”于2014年4月收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诊治。患者1年前因“右肾癌”我院行“肾癌根治术”治疗,因病理类型特殊,我院病理科曾予以报道,请UCLA会诊最终诊断“肾脏组合性血管内皮瘤”。术后患者恢复可,定期复查胸部X片和腹部B超,10月来未见复发转移征象。

  • 标签: 肾肿瘤 组合性血管内皮瘤 肝转移 诊断 治疗
  • 简介:背景与目的:微创手术是当代神经外科基本理念,本研究应用锁孔入路理念,设计幕下小脑远外侧锁孔入路,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010%甲醛固定成人尸头标本,模拟幕下小脑远外侧锁孔手术入路:体位呈侧卧位,头对侧旋转95°~105°,取自星点上方0.5cm,垂直于横窦纵向下行5cm直线形切口,于星点上方钻孔,铣刀取下直径约2.5cm骨瓣,骨窗位于横窦乙状窦交界处。切开硬膜,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结果:向后侧牵拉小脑天幕面,沿小脑半球前外侧缘逐渐深入,暴露岩静脉、Meckel腔。小脑动脉外侧中脑段通常走行于三叉神经根内侧,从腹内侧方压迫三叉神经根部。滑车神经走行在中切迹及中后切迹交界处,包裹在环池内蛛网膜套袖内,易于辨认。结论:幕下小脑远外侧锁孔入路具有解剖学可行性。应用直径约2.5cm骨窗,可达到对岩静脉、三叉神经根、Meckel腔、中脑外侧结构清晰显露。该入路可作为中脑外侧区域病变手术治疗一种选择。

  • 标签: 幕下小脑上远外侧入路 锁孔入路 中脑 显微解剖
  • 简介:目的探讨动力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2月采用动力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本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54.5岁;按AO/OTA分型:C1型26例,C2型17例,C3型3例。比较本组术前术后影像学指标,功能指标,并采用Green—o’Brien腕关节评分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2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愈合。按Green—o’Brien腕关节评分标准:优31例,良10例,可5例,差0例。本组钉道感染3例,固定松动2例,腕关节僵硬3例。结论动力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可达到较为满意效果,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 标签: 外固定架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脊柱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metastaticepiduralspinalcordcompression,MESCC)后路减压内固定生存预后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解放军307医院骨科接受后路减压内固定胸椎MESCC患者72例。收集每例患者性别、年龄、术前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cooperativeoncologygroup,ECOG)评分、Tokuhashi评分(包括原发肿瘤特点、术前卡氏评分、内脏转移、脊柱外骨转移、脊柱转移瘤数目和Frankel分级)、确诊原发肿瘤和脊柱转移间隔期、运动障碍出现时间、受累椎体分布、连续性、病理性骨折、术后行走状态和术后辅助放化疗等数据。运用单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各暴露因素组生存状况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胸椎MESCC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独立生存预后因素。结果随访结束时,72例中62例死亡,10例仍存活,中位生存期7.45(0.3~91.9)个月。5例(7%)术后1个月内死亡,47例(65%)术后1年内死亡,55例(76%)术后2年内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术前ECOG评分〈2分、Tokuhashi评分〉8分、确诊原发肿瘤和脊柱转移间隔期〈24个月、术后可行走和术后辅助放化疗MESCC患者生存期均明显延长(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Tokuhashi评分、年龄、和术后行走能力是影响MESCC减压内固定术后生存独立预后因素。结论Tokuhashi评分能很好地反映MESCC患者生存预后情况,同时年龄、术后行走能力也是影响胸椎转移瘤MESCC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生存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骨肿瘤 胸椎 脊髓压迫症 减压术 外科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病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我院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27例腰椎布氏杆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24~77岁,平均55岁。病程3~18个月,平均9个月。术前、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orthopedicassociation,JOA)功能评分以及X线片、MRI影像学观察,评估该手术方式临床疗效。结果2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术后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无复发病例,术前及术后3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8.6±0.4)分、(3.4±0.7)分、(2.1±0.2)分、(1.7±0.4)分,JOA评分分别为(7.4±0.4)分、(11.2±0.6)分、(14.4±0.2)分、(15.2±0.4)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可有效清除病灶、改善脊柱功能,达到满意临床疗效。

  • 标签: 腰椎 布氏杆菌 病灶清除 脊柱融合术
  • 简介: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供临床借鉴。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121例胫骨平台骨折并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根据有无切口感染,分为两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骨折特点、手术相关变量及生化指标等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时间为1~3年,平均随访时间为16个月。共16例(13.2%)发生切口感染,其中表浅感染12例(9.9%),深部感染4例(3.3%)。最为常见感染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部分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开放性骨折、手术时间延长以及ASA分级≥3级为胫骨平台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存在较高切口感染发生率,高危危险因素包括高BMI、开放性骨折、手术时间延长以及ASA分级≥3级。术前充分评估患者各项指标,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此类并发症发生尤为重要。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科伤口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transforaminalendoscopicdiscectomy,PTED)和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discectomy,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疗效及探讨PTED临床应用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我科2011年2月至2012年9月确诊为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8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椎间孔镜组(试验组)和常规椎板开窗组(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局部麻醉、G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TESSYS穿刺技术,内镜下摘除突出椎间盘髓核组织、进行神经根减压和松解。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单侧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松解。术后随访13~29个月,平均19个月,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JOA评分和改良Macnab标准评定手术效果。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及随访。PTED组平均手术切口(0.7±0.2)cm,手术出血量(7.2±2.1)ml,手术时间(73.7±11.2)min,术后卧床时间(13.1±5.2)h,术后住院时间(3.5±0.7)天。FD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3.2±0.4)cm,手术出血量(47.5±11.3)ml,手术时间(52.4±8.5)min,术后卧床(98.7±19.6)h,术后住院时间(13.4±2.3)天。两组病例术后ODI、VAS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改良MacNab法评定两组术后1年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D和FD均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前提下,PTED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PTED近期疗效与FD相近,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 标签: 椎间盘移位 腰椎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