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中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APE/Ref-1)活性变化与神经元凋亡,并探讨两者之间相关性。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持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1周组、3周组、8周组,每组各10只,用Westernblotting检测其APE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并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程度。结果2-VO1周组APE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随后其蛋白表达水平逐渐上升,但仍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凋亡率发现2-VO1周组、3周组凋亡率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慢性脑缺血早期DNA修复蛋白APE活性下降,同时其神经元凋亡率较高,后期蛋白表达水平逐渐上升,神经元凋亡程度也逐渐下降,表明DNA损伤与修复失衡所致神经元凋亡是慢性缺血性脑损伤发病重要机制。

  • 标签: 脑缺血 DNA修复 APE 细胞凋亡
  • 简介:本院自1990年元月至1997年5月共收治颅内微小脓肿75例,均经计算机体层摄影(CT)或手术病理证实,手术治疗27例,其中锥颅定位手术11例,现将本组资料总结如下。

  • 标签: 颅内微小脓肿 治疗 外科手术 计算机体层摄影
  • 简介:脑卒中发病率、病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在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脑卒中病死率占各种疾病死亡率前3位。近85%脑卒中病例为缺血性脑卒中,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60%~80%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以往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理形态学研究,多侧重于脑梗死面积、缺血神经元保护及缺血半暗带区修复等方面,很少关注造成供血区域脑梗死供血血管本身病理改变。近年来,随着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技术发展。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颅内供血动脉组织形态特点。以及其发生病理变化后结构特点。

  • 标签: 颈内动脉狭窄 缺血性脑卒中 病理学 血管内治疗技术 脑梗死面积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大约1/4缺血性卒中累及后循环或椎基底循环。椎动脉狭窄可发生在颅外段或颅内段,占后循环缺血性卒中20%。狭窄性病变,特别是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性病变并不少见。在一项474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造影研究中,18%患者右侧、22.3%患者左侧存在椎动脉颅外段近端不同程度狭窄,仅次于颈动脉分又处颈内动脉(ICA)狭窄而成为第2个常见狭窄部位。采用血管内技术,目前已能够对上述狭窄进行治疗。

  • 标签: 动脉 治疗 诊断 循环 患者 病变
  • 简介:目的总结颅咽管瘤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应用显微手术解剖鞍区各脑池,充分利用鞍区各解剖间隙切除90例颅咽管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81例,大部分切除9例.手术死亡5例.对72例病人术后随访2个月~8年,平均53.8个月;能正常工作或生活者56例,生活需要照顾者9例,死亡7例.结论正确处理肿瘤与周边结构解剖关系,以及围手术期正确处理是颅咽管瘤外科治疗关键.

  • 标签: 颅咽管瘤 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查阅近十年来康复评定相关文献,发现对脑血管意外患者运动功能进行早期而全面的评价,有助于了解患者运动障碍程度,指导制定康复方案,观察治疗效果及分析预后.因此,运动功能评定是脑血管意外康复不可忽视重要内容.在临床科研中,根据不同需求选择简便、实用、可信度高运动功能康复评价方法.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运动功能障碍 康复评定方法
  • 简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是指位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有完整包膜血肿。我院1990年10月~99年6月对130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进行手术治疗。现总结、分析如下。

  • 标签: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术 CT
  • 简介:佛教“修因缘观”心理治疗与当代西方理情疗法治疗理念十分相似。发掘佛教心理治疗信念系统就是寻找一种中国通行“合理信念”。业报法则和缘起理论是佛教信念系统核心理论,对绝对化、概括化、糟糕透顶等心理疾病思想根源有极强对治作用。

  • 标签: 佛教 信念系统 心理治疗 业报法则 缘起理论 理情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双侧听神经瘤手术切除效果.方法回顾分析8例双侧听神经瘤单侧切除及分期双侧切除方法及术后效果.结果单侧听神经瘤切除7例,分期双侧切除1例,全部切除肿瘤6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面瘫,后组颅神经损伤2例,有1例需鼻饲,1例死亡,术后随访到6例,5例生活能自理,1例死亡,分期双侧切除者无复发.结论双侧听神经瘤手术方式应根据每个病人双耳听力情况及肿瘤大小和生长速度而定.

  • 标签: NF2 手术治疗 双侧听神经瘤
  • 简介:痴呆是由脑部疾病所致综合征,通常具有慢性或进行性性质.临床上呈现多种高级神经功能紊乱,包括记忆、思维、定向、理解、计算、语言、学习和判断功能低下,但是意识清楚.过去文献曾强调必须持续6个月以上才能诊断为痴呆,目前不能过分强调此点.因为,有些伴有痴呆变性疾病整个病程不到6个月.我国急性发病Creutzfeldt-Jakob病就是如此.

  • 标签: 痴呆 神经变性疾病 诊断 进行性 慢性 脑部疾病
  • 简介:复发性颈动脉狭窄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手术或介入操作部位或其附近形成一种进行性病理学过程。虽然这种再挟窄在开始时通常没有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其症状会逐渐显现,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这部分患者理所当然地成为修复手术候选者。广泛调查研究和大量临床试验已经发现了易患复发性颈动脉狭窄几种危险因素。不过。对于每一种易患因素的确切作用尚有很大争议。阐明每种因素在颈动脉狭窄发病机制中影响范围的确很有必要,因为这将会极大地促进高危患者群体鉴别,进而帮助确定在这些患者中治疗手段。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复发 危险因素 临床试验 影响范围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提高神经症诊断准确性,避免漏诊和误诊。方法:采用症状依据、严重程度依据、病因依据、内在关系依据、病程依据和排除依据,作为神经症理性诊断模式要素。其中病因依据和内在关系依据为以往各种诊断标准所没有。结果:症状依据、病因依据和内在关系依据三者构成诊断神经症关键而本质条件,而且病因依据和内在关系依据有利于确认症状依据属于神经症;但部分意症发病时矫饰否认病因依据和内在关系依据而例外。严重程度依据、病程依据和排除依据三者构成诊断神经症外在对比条件。结论:神经症理性诊断模式使神经症诊断更加严谨,既利于确诊,也利于避免漏诊和误诊。

  • 标签: 神经症 理性诊断模式 诊断模式 内在联系
  • 简介: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早期预测因素和发病机制.方法检测进展性脑梗死与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48小时内血压、体温、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和血清铁蛋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高血糖和血清铁蛋白水平增高发生率高,平均动脉压较低,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结论血清铁蛋白、血糖、纤维蛋白原、平均动脉压可预测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疾病进展与缺血加重和再灌注损伤有关.

  • 标签: 进展性脑梗死 早期预测 发病机制 再灌注损伤
  • 简介:在脊髓疾病中,脊髓血管畸形相对少见,其发病率仅为颅内动静脉畸形1/10[1,2],男性多于女性(4:1),发病年龄略高于颅内动静脉畸形,好发于胸、腰段脊髓(80%)[3].自然病史和预后较差,由脊髓血管畸形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已逾20%,故应予以重视.

  • 标签: 脊髓血管畸形 MRI检查 X线检查 手术治疗 栓塞治疗
  • 简介:  脑血管储备(cerebrovascularreserve,CVR,又称脑血流储备、脑血液动力学储备、脑灌注储备、脑自身调节储备)是指在生理或病理刺激作用下,脑血管通过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平滑肌代偿性扩张或收缩(Bayliss效应)维持脑血流正常稳定能力.脑血管储备功能检测对脑血管疾病早期诊断、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预后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血管储备 影像学
  • 简介:老年人脑CT和MRI经常显示脑室周围和皮质下白质区域信号强度改变,这被称为脑白质疏松。尽管轻度受累患者没有任何症状,但严重脑白质疏松会引起认知障碍和步态异常。在组织病理学上,脑白质疏松区域总是表现为小动脉和微动脉硬化,管腔狭窄以及迁曲,同时伴有因缺血引起不同程度神经胶质增生,脱髓鞘和轴变缺失。遗传变异在脑白质疏松体积及其相关临床表现个体差异中起相当大作用。阐明与脑白质疏松个体差异有关遗传因素特征有助于增强我们对缺血性脑损伤分子机制理解,并为这种常见类型血管性痴呆诊断、评估、治疗和预防开辟新途径。

  • 标签: 遗传学 血压 小动脉硬化 白质脑病 认知
  • 简介:1924年Bleuler提出脑血管病变后患者常伴有行为和心理功能障碍。1977年,Folstein等首次报道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伴随症状,称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其发生率为30%-40%。PSD与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症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但在哈密尔顿抑郁(HAMD)量表各项目中,更集中表现在焦虑/躯体化、睡眠障碍、迟滞和绝望感等四个方面,

  • 标签: 脑卒中后抑郁 神经康复治疗 伴随症状 常见 HAMD 脑血管病变
  • 简介: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在药物依赖者及其人格特征之间关系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药物依赖者在形成药物依赖前具有一定潜在人格缺陷;而在药物依赖形成过程中,人格成长出现病态发展倾向,并在人格缺陷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强化为病态人格;在药物依赖戒断后,人记忆模式发生了改变,导致戒断后药物渴求行为和焦虑情绪表现等。

  • 标签: 药物依赖 人格特征 心瘾 药物依赖者 药物依赖形成 人格缺陷
  • 简介:1987年,Hachinski应用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来描述深穿支动脉分布区脑室周围或大脑深部白质(半卵圆中心)CT扫描呈低密度或MRIT2加权像呈高信号改变非梗死性白质异常。在其他文献中,这种神经影像学改变也被称作白质高信号(whitematterhyperintensity,WMH)或白质损伤(whitematterlesion,WML)。在广义上,这一术语可能囊括了更多各种病因和不同发病机制白质脑病。近20年来,针对老年人LA研究越来越多地集中在或倾向于它与缺血关系上,试图将其作为一种独立临床现象进行更深入剖析。

  • 标签: MATTER CT扫描 发病机制 MRI 影像学 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