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检测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皮损Foxp3mRNA表达水平及Foxp3蛋白在皮损中表达部位,探讨其在着色芽生菌病慢性感染中作用。方法:收集20例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皮损及20例正常对照皮肤组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Foxp3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Foxp3蛋白表达部位,并进行比较。结果: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皮肤比较,着色芽生菌病皮损Foxp3mRNA相对表达量为(4.34±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2,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oxp3蛋白在着色芽生菌病皮损真皮层高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及胞质内,呈棕黄色颗粒;正常皮肤组织不表达或少量表达。结论: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皮损内Foxp3高表达提示Treg细胞增多,其增多可为病原体免疫逃逸提供条件,可能与着色芽生菌病慢性感染有关。

  • 标签: 着色芽生菌病 FOXP3 TREG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所生育新生儿低体质量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就诊54例孕产妇临床资料,对影响银屑病患者所生育新生儿体质量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新生儿低体质量发生率为66.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银屑病患者年龄、妊娠前BMI、孕期增重、PASI评分、存在被动吸烟、TC、TG、Alb和Hb对新生儿低体质量存在影响。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银屑病患者妊娠前BMI(OR=0.311,P=0.001)、孕期增重(OR=0.561,P=0.000)、PASI评分(OR=2.785,P=0.002)、Alb(OR=0.432,P=0.001)和Hb(OR=0.521,P=0.002)是新生儿出生低体质量风险因素。结论:银屑病患者妊娠前BMI、孕期增重、PASI、Alb和Hb是影响新生儿出生低体质量重要因素。

  • 标签: 银屑病 新生儿低体质量 单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广州地区男男同性性行为者(MSM)、女性性工作者(FSWs)性病知晓情况及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现况,并分析感染因素。方法:经知情同意后,2017年4-8月对广州地区MSM和FSWs两类高危人群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采集静脉血检测梅毒及HIV抗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14例MSM性病相关疾病知晓率、性病传播途径知晓率、性病防止感染方式知晓率分别为62.10%、44.59%、41.08%,408例FSWs以上知晓率分别为49.02%、22.06%、31.13%。264例MSM参与梅毒及HIV抗体检测,梅毒感染率为1.52%,HIV感染率为10.23%;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历高中及以上(OR=0.360,95%CI:0.131-0.989),知晓性病相关疾病(OR=0.373,95%CI:0.157-0.881)是感染HIV保护因素,认为自己可能感染艾滋病(OR=3.440,95%CI:1.401-8.443)和梅毒检测结果阳性(OR=14.151,95%CI:1.745-114.736)是危险因素。FSWs梅毒感染率为3.92%,HIV感染率为0.25%;场所为中高档是感染梅毒保护因素(OR=0.166,95%CI:0.052-0.526)。结论:广州地区MSM和FSWs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率高,性病知识知晓率低,应扩大高危人群梅毒、艾滋病病毒筛查范围,并加强性病知识宣教。

  • 标签: MSM FSWs 性病知晓 HIV 感染
  • 简介:目的:分析妊娠期梅毒危险因素及不同治疗时机对妊娠结局影响。方法:选取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就诊妊娠合并梅毒病例62例进行观察,回顾本组患者病例资料,其中38例在妊娠≤12周予以青霉素抗梅毒治疗(A组)、24例在妊娠〉12周行抗梅毒治疗(B组)。分析两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并分析不良妊娠结局危险因素。结果:A组孕妇足月分娩率为89.47%,高于B组(66.67%),组间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较B组低(10.53%vs33.3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86.84%)正常新生儿率高于B组(57.89%);且A组(2.63%)先天梅毒儿发生率明显较B组(21.05%)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文化程度低、抗梅毒治疗时间晚和高RPR滴度均是导致妊娠期梅毒不良妊娠结局危险因素。结论:妊娠期梅毒不良妊娠结局危险因素主要有文化程度低、抗梅毒治疗时间晚和高RPR滴度等。早期足量规则抗梅毒治疗能有效避免不良妊娠结局,提高新生儿存活率,避免先天梅毒儿。

  • 标签: 妊娠期梅毒 妊娠结局 治疗时机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观察308nm准分子光联合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结节性痒疹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30例,对照1组29例,对照2组27例。治疗组予以火针刺皮损处治疗,1次/周,共治疗4周,并联合308nm准分子光照射治疗,3d照射1次,2次/周,共治疗4周;对照1组仅予以火针治疗,1次/周,共治疗4周;对照2组仅予以308nm准分子光照射治疗,3d照射1次,2次/周,共治疗4周。疗程结束后比较3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70.0%)明显高于对照1组(44.8%)与对照2组(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8nm准分子光联合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308nm准分子光 火针 结节性痒疹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该病也是一种系统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近年来研究证明:白介素-17(IL-17)与银屑病免疫学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在银屑病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具有选择性靶向IL-17A及其受体生物制剂已开始应用于临床,并显示了良好疗效与安全性,为银屑病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 标签: 银屑病 白细胞介素17 白介素-17拮抗剂
  • 简介:目的:检测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IL-33及IL-6水平变化,探讨其在生殖器疱疹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选择30例生殖器疱疹患者,采用口服伐昔洛韦片治疗,治疗前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ELISA检测IL-33、IL-6水平,并与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生殖器疱疹患者经伐昔洛韦治疗后痊愈14例(46.7%),显效13例(43.3%),有效3例(10%),无效0例,总显效率为90%,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前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多(t=29.83,P<0.01),IL-33、IL-6水平升高(t值分别为170.88、25.03,P值均<0.01)。生殖器疱疹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t=17.10,P<0.01),IL-33、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63.36、15.61,P值均<0.01)。结论:肥大细胞发挥其天然免疫应答作用,可能通过调节IL-33、IL-6参与HSV-2感染所致生殖器疱疹发病机制。

  • 标签: 生殖器疱疹 肥大细胞 IL-33 IL-6 HSV-2
  • 简介:目的分析温州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主要过敏原类型和分布特征,为临床过敏性疾病诊治和预防提供可靠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德国MediwissAnalyticGmbH生产AllergyScreen过敏原定量检测系统检测402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中18种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sIgE)含量,采用RocheE601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中总IgE含量。结果温州地区402例过敏性疾病患者总IgE阳性率为57.46%,sIgE阳性率为78.86%;吸入性过敏原以户尘螨为主,阳性率45.02%,食入性过敏原以牛奶为主,阳性率26.12%;吸入性组过敏原阳性率64.18%高于食入性组53.23%,2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33,P=0.010);不同性别间过敏原检出率为男165例(83.33%),明显高于女152例(74.51%),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2,P=0.030);402例患者以多种过敏原呈阳性反应为主,其中21.39%患者仅对单一过敏原有阳性反应,17.91%患者对2种过敏原有阳性反应,而3种及以上过敏原呈阳性反应占39.56%。结论温州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中吸入性过敏原以户尘螨为主,食入性过敏原以牛奶为主,大多数患者易被多种过敏原致敏。通过对其过敏原进行筛查可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标签: 过敏原 特异性IGE抗体 过敏性疾病 变态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电子灸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临床效果。方法:60例PHN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研究组(20例)予以电子灸联合服用加巴喷丁治疗,对照组1(20例)仅口服加巴喷丁治疗,对照组2(20例)仅应用电子灸治疗,观察三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以及对照组2(χ^2值分别为4.12、5.00,P值均〈0.05);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程度评分,治疗后1周、2周、1月,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以及对照组2(P值均〈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1、2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结论:电子灸联合加巴喷丁治疗PHN疗效高于单用加巴喷丁或者电子灸疗效,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电子灸 加巴喷丁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 简介:目的:观察口服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1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60例予口服枸地氯雷他定8.8mg,每天1次;对照组60例予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5mg,每天1次,两组疗程均为30天,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比较两组血清IL-2、IL-10、IgE水平差异。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10、IgE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血清IL-2水平在治疗后均有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IL-10、IgE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试验组IL-2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地氯雷他定能通过调节Th1/Th2失衡及降低血清IgE水平而有效改善慢性荨麻疹症状,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有效而安全。

  • 标签: 慢性荨麻疹 枸地氯雷他定 疗效性 安全性
  • 简介:31岁男性患者,全身反复出现红斑、结节伴肢端麻木感8年。体格检查:全身皮肤散在直径1~5cm淡红至紫红色斑片和结节。双侧颈部及腹股沟可触及数个直径<1cm淋巴结。双手尺侧及双足深浅感觉减退,双下肢腱反射减弱。四肢肌电图检查示:获得性多灶性感觉运动神经病。PET-CT提示淋巴瘤。右肘尺神经组织病理示:弥漫增生淋巴样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CD3、CD5、TIA-1均阳性,Ki-67约40%~70%阳性。TCR克隆性基因重排阳性。左小腿皮肤结节组织病理:表皮和真皮浅层、皮肤附属器及部分血管周围较多异形淋巴样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示:CD3、CD5、GrB、TIA-1均阳性,Ki-67约40%阳性。诊断为:(1)非霍奇金淋巴瘤IVB期;(2)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3)神经淋巴瘤病。治疗:先后采取吉西他滨+培门冬酶、DICE、CHOP、EPOCH+来那度胺、BECOP+西达苯胺等化疗方案,目前口服西达苯胺治疗,原皮损逐渐消退,但双小腿仍有新发结节,总体病程缓慢进展。

  • 标签: 淋巴瘤 非霍奇金 T细胞 神经淋巴瘤病
  • 简介:糖皮质激素(GCs)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主要药物之一。然而,由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因人而异,且长期应用可导致多种副作用,临床医生难以针对不同病情SLE患者给予相对精准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本文总结糖皮质激素在SLE不同进展阶段、不同脏器受累以及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中最新应用共识和研究进展,并分析SLE中糖皮质激素抵抗(GCR)相关机制,针对糖皮质激素副作用采取相应防治策略,为糖皮质激素在SLE患者中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 标签: 糖皮质激素 系统性红斑狼疮 应用 糖皮质激素抵抗 副作用
  • 简介:皮肤位于人体表面,易于观察及分析,因此皮肤病学是最适宜应用各种图像技术临床二级学科,也是人工智能在医学研究主要应用领域之一。皮肤病学涵盖2000多种不同皮肤病,皮肤健康和皮肤疾病是发生率最高医学问题(几乎每个人均有)。

  • 标签: 皮肤病学 脉络 诊疗 影像 人体表面 图像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penAX基因在淋球菌中对头孢曲松敏感性影响。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ET-28a-penAX,将重组质粒转化到淋球菌WHOP标准株,通过PCR进行鉴定。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头孢曲松最小抑菌浓度(MIC),观察转化了pET-28a-penAX质粒淋球菌对头孢曲松敏感性变化。结果:成功构建pET-28a-penAX重组质粒,并成功转化了淋球菌WHOP标准株。药敏结果显示转化了pET-28a-penAX质粒淋球菌比对照株(pET-28a-penA和pET-28a转化株)对头孢曲松MIC值提高了3.75倍。结论:penAX基因降低了淋球菌WHOP标准株对头孢曲松敏感性。

  • 标签: 淋球菌 penA X基因 头孢曲松 敏感性
  • 简介:皮肤病学是研究皮肤及其相关疾病科学,皮肤病皮损具有可视化特征,因而皮肤病是一门最适宜应用各种图像技术临床二级学科。随着图像技术和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已出现了一系列皮肤影像诊断方法,显著提升了皮肤科医生诊断水平和工作效率,改变了皮肤病学发展格局和面貌。皮肤病学另外一个特征是病种众多,加之我国皮肤病患者数量庞大,使得皮肤影像数据呈指数性增长,迫切需要构建适用于我国人群皮肤病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近十多年工作基础上,“中国皮肤影像资源库项目”(ChineseSkinImageDatabase,CSID)于2017年正式启动,已开展了系列颇具影响力工作,如设立CSID开放研究课题(OpenResearchFundingofCSID,CSID-ORF)、成立CSID皮肤影像学院、开发CSID工作平台及相关应用技术等。CSID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皮肤影像研究、教育与应用系统平台,将继续为我国皮肤影像事业发展作贡献。

  • 标签: 皮肤影像 研究 教育 应用 平台
  • 简介:目的:探讨男性不育症患者精子DNA完整性与精子常规参数及形态相关性。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12月于我院就诊男性不育症患者72例为观察组,同期体检健康男性100例为对照组。采用WLJY-9000型彩色精子质量检测系统检测精液常规参数及精子形态学参数,采用精子染色质扩散法(SCD)分析精子DNA完整性。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检测指标差异。将观察组进一步划分为少精症组(n=16)、弱精症组(n=33)、白细胞精子症组(n=23),对比各小组检测指标的差异。分析观察组中精子DNA完整性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精子浓度、精子存活率、前向运动精子占比、正常形态精子占比、精子DNA完整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精症组精子浓度最低,弱精症组精子存活率最低,白细胞精子症组前向运动精子占比及正常形态精子占比最低,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精子DNA完整性与精子浓度、精子存活率、前向运动精子占比、正常形态精子占比均呈正相关(r=0.398、0.304、0.662、0.404,P均〈0.01)。结论:不孕症男性精子DNA完整性、精子浓度、精子存活率、前向运动精子占比、正常形态精子占比均明显下降,且精子DNA完整性与后4项观察指标均呈明显正相关。

  • 标签: 精子 DNA完整性 精子形态 精液参数 不育症
  • 简介:目的:探讨FOXA1、p16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OXA1、p16在68例子宫内膜癌组织、11例不典型增生组织及27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情况,分析2者与子宫内膜癌各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以及2者表达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OXA1、p16阳性表达率均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不典型增生内膜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A1、p16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期、组织分级、肌层浸润、病理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2者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呈正相关。结论:FOXA1和p16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相关,2者在子宫内膜癌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FOXA1 P16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探讨莫诺苯宗联合咪喹莫特对C57BL6小鼠白癜风造模作用,以构建稳定、效果佳白癜风模型,为治疗白癜风药理、药效及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30只4周龄C57BL6小鼠分为A、B、C共3组,分别予A组40%莫诺苯宗联合5%咪喹莫特、B组40%莫诺苯宗、C组5%咪喹莫特涂搽小鼠下背部,每组每日涂药1次,连续涂搽60天。另取5只C57BL6小鼠为阴性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结果:A组与B组涂药2周后涂药部位均出现色素脱失,两组开始脱色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P>0.05),但2个月后两组涂药部位脱色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P<0.05);A组非涂药部位色素脱失情况较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P<0.05);C组仅可见1只小鼠涂药部位出现少量脱色。阴性对照组见未脱色及脱毛。结论:莫诺苯宗联合咪喹莫特对C57BL6小鼠白癜风造模效果优于莫诺苯宗或咪喹莫特单独使用组。

  • 标签: 莫诺苯宗 咪喹莫特 C57BL6小鼠 白癜风模型
  • 简介:目的:观察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在异位妊娠治疗中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科收治400例异位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治疗前、后,观察患者血β-HCG、血孕酮及包块直径变化,并统计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β-HCG、血孕酮含量及包块直径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β-HCG、血孕酮含量及包块直径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血β-HCG(1252±87.62)IU/L、血孕酮(4.53±1.13)U/L及包块直径(1.52±0.22)cm明显低于对照组血β-HCG(1367.84±93.47)IU/L、血孕酮(7.12±1.06)U/L及包块直径(2.17±0.24)cm,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88.50%(177/200)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81.50%(163/20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50%(43/200)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2.50%(45/200)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4,P=0.107)。结论: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患者,改善患者血孕酮及血β-HCG含量,明显降低包块直径,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米非司酮 异位妊娠 安全性 甲氨蝶呤
  • 简介:目的探讨脾氨肽联合激光对尖锐湿疣患者临床效果及对患因子水平影响者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水平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本院皮肤性病门诊收治98例尖锐湿疣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9例,联合组采用脾氨肽联合激光治疗,对照组仅采取激光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效果、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水平差异。结果治疗前,联合组和对照组T淋巴细胞亚群值、白介素细胞(IL)-2、IL-10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CD3~+、CD4~+、CD4~+/CD8~+值、IL-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联合组CD8~+值、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2组患者CD3~+、CD4~+、CD4~+/CD8~+值、IL-2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CD8~+、IL-10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联合组痊愈率89.80%显著高于对照组73.47%(P〈0.05);联合组远期复发率6.12%显著低于对照组20.41%(P〈0.05)。结论脾氨肽联合激光对尖锐湿疣患者具有较好临床效果,其作用机制与改善患者免疫水平有关。

  • 标签: 脾氨肽 激光 尖锐湿疣 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