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上皮样血管皮瘤(EHE)是少见的血管源性肿瘤。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1个月余;影像学检查显示颈胸区巨大软组织肿块,伴有钙化及脂肪成分,误诊为畸胎瘤;术后病理为EHE。

  • 标签: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影像学 病理学
  • 简介:摘要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自身健康状况的发展,十分关注心血管科护理等问题。心血管科护理管理工作,实质上存在很多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主要涉及护理人员因素、患者因素以及医院因素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患者的护理效果。本文将简要分析,心血管科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有效的提高心血管科护理管理工作质量,给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护理服务。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风险因素 防范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将循证医学在心血管科中应用,以期达到减少患者不良事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我院心血管科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循证组和常规组各15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循证组患者根据循证医学理论给予循证护理措施,比较循证组和常规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得分。结果应用SF-36量表进行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循证组患者在躯体功能、总体健康、精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89.28±9.29、90.38±9.46、91.54±9.23、88.14±9.19、90.74±9.41、89.24±9.42)分,明显高于常规组(77.15±8.12、78.13±8.72、78.82±8.17、79.19±8.41、80.26±8.22、78.23±8.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40、11.661、12.638、8.799、10.273、10.752,P=0.000,循证组患者总满意度(95.33%)明显高于常规组(8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9,P=0.044)。结论循证医学理论在心血管科患者护理中有积极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循证医学理论 心血管内科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不断加快,现在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人群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高校作为我国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需要认识到时代的环境变化,加强血脑血管人才的培养。当前心脑血管科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高校在教学期间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熟练掌握相应的医学知识。因此本文主要讲述了多元教学法在高校心脑血管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借鉴与帮助。

  • 标签: 多元教学法 高校 心脑血管内科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问题式学习(PBL)与案例式学习(CBL)联合教学法在心血管科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遴选120例心血管科临床医学生参与(研究时间范围:2023年1月~2024年1月),按照抽签方法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而观察组则采用PBL联合CBL教学法。比较两组教学前后理论考试成绩以及临床技能成绩,并对比2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结果:教学前,2组学生的理论成绩、临床技能成绩评分对比:P>0.05;教学后,观察组的理论考试成绩、临床技能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BL联合CBL教学法在心血管科教学中具有显著优势,能有效提高实习生的学习效果和临床技能应用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PBL教学法 CBL教学法 心血管内科 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急性大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血管治疗后,应激性高血糖指数(SHR)与临床预后的关联。方法入组患者来源于急危重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监测与管理的队列研究(RESCUE-RE)数据库。筛选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发病24 h内、影像学证实为急性大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且接受血管治疗的患者。SHR通过入院时血糖水平与预估的平均血糖的比值计算得来。依据SHR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4组(分别是Q1组、Q2组、Q3组、Q4组)进行后续分析。主要结局为发病3个月神经功能不良预后[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mRS)3~6分]。次要结局包括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发病后3个月内死亡、症状性颅内出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SHR与患者临床预后指标的关联。结果本研究最终入组592例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入组患者年龄(63±12)岁,其中男性患者403例(68.07%)。患者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5(11,20)分,SHR为1.23(1.07,1.47),即Q1组:SHR<1.07;Q2组:1.07≤SHR<1.23;Q3组:1.23≤SHR<1.47;Q4组:SHR≥1.47。SHR水平较高的患者成功血管再通率更低[Q4组再通率(70.27%)低于Q1组(83.67%)],且4组间成功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完全校正潜在协变量后,Q4组患者3个月神经功能不良预后风险是Q1组患者的2.38倍(调整后OR=2.38;95%CI:1.59~3.57,P=0.003)。Q4组患者3个月内的死亡风险是Q1组患者的1.80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后HR=1.80,95%CI:0.90~3.62,P=0.098)。结论对急性大动脉闭塞性缺血性卒中后接受血管治疗的患者,较高的SHR与发病3个月神经功能不良预后相关。

  • 标签: 卒中 缺血性卒中 应激性高血糖指数 临床预后 血管内治疗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科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方法以我校2011级三年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00人分为两组——实验班和对照班,每组50人,实验班采用病案教学法,对照班采用传统讲授法,由同一个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对比分析两组不同的心血管教学法。结果病案教学法在心内科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结论病案教学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主张和医学教学的实际需求,心内科教学中病案教学法值得推广。

  • 标签: 心血管内科病案教学法传统讲授法
  • 简介:血管专业学位研究生一方面需要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同时需要加强临床应用研究能力培养。笔者就目前心血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如何增强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及二者的有机结合,提出相关具体建议。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研究生 培养 临床 科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羧基末端连接蛋白反应蛋白(CtIP)对脑内皮细胞氧化损伤功能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添加三丁基过氧化氢(TBHP)刺激诱导脑内皮细胞氧化应激,采用过表达和干扰慢病毒技术制备CtIP基因表达和沉默表达细胞系,Caspase-3免疫荧光检测细胞的损伤程度,免疫印迹检测细胞CtIP、Caspase-3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RT-PCR)检测CtIP信号通路基因的表达。结果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CtIP后,Caspase-3的表达降低至正常细胞的1/3水平(相对表达量),表明血管皮细胞损伤程度减轻。而干扰CtIP表达后,Caspase-3表达显著增加至正常细胞的4/5水平(相对表达量),提示血管皮细胞损伤程度提高。Realtime RT-PCR结果显示,CtIP基因显著上调BRCA1和ZBRK1基因的表达,而抑制了p21基因的表达。结论证实CtIP基因对脑内皮细胞氧化损伤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确定了CtIP基因与BRCA1、ZBRK1和p21基因在损伤过程中的调控关系。

  • 标签: CtIP基因 氧化损伤 脑血管内皮细胞 抑制
  • 作者: 徐文才崔莹莹陈浠娟吴越蒋月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16-01-11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16年第1期
  • 机构:[摘要]背景与目的:目前尚无有效评价抗血管生成疗法的指标,CT灌注成像或许可作为评价抗血管生成疗效的有效指标。本研究旨在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联合放疗对食管鳞癌血流灌注和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45例食管鳞癌患者随机分为放疗组(RT组)22例和恩度联合放疗组(RT+E组)23例。两组放疗方案相同,联合组在放疗开始每一天恩度7.5mg/m2静滴14d。两组病例均于放疗前(0Gy)、放疗后(40Gy)行CT灌注成像,对两组CT灌注进行统计分析,计算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分析恩度对各灌注参数和食管癌放疗疗效的影响。结果:1.血流灌注:两组患者放疗后较放疗前BF、BV均明显降低,MTT值增高(p<0.05);恩度联合放疗较单纯放疗后,BF(81.08ml/100g/minvs72.14ml/100g/minp=0.01)、BV(3.97ml/100gvs3.48ml/100gp=0.05)升高,MTT值降低(9.87svs8.51sp=0.046);2.近期疗效:联合组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放疗组(95.7%vs8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度可有效改善食管癌放疗后肿瘤组织的血流量(BF),但对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影响不显著;同时可明显提高食管癌放疗的近期疗效。
  • 简介: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讨使用复合手术室行颈动脉内膜剥脱联合血管治疗对节段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疗效,以及总结术前筛选适合接受血管重建的患者的经验。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2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15例患者符合纳入条件。患者全都接受复合手术治疗,并且血管重建成功率为14/15,术后1年随访时只有1人血管再次闭塞。因此,颈内动脉剥脱联合血管治疗的复合手术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来说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案。

  • 标签: 颈内动脉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支架 血管内治疗 颈内动脉闭塞 复合手术室 随访
  • 简介:摘要:支架式教学法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实施支架式教学的关键是“支架”,根据“支架”的性质,可以划分为认知型和情绪型两类。

  • 标签: 数学 支架式教学 支架的类型
  • 简介:随着支架式教学理论在我国研究的深入,美术教师需要更加重视搭建“支架”的教学价值,在学生的已有知识与可能达到的知识之间搭建“桥梁”,帮助他们完成对所学美术知识的主动建构。具体可尝试从剖析搭建“支架”的价值、归纳搭建“支架”类型和注意点入手,以提升美术教与学的有效性。

  • 标签: 美术教学 搭建支架 教学策略
  •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经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入路切除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疗效,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南院区脊柱外科收治的15例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切除肿瘤。记录每例患者临床资料和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站立位胸椎后凸角以及术后胸背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均行CT检查了解成形椎板愈合情况,同时末次随访通过MRI了解后方韧带愈合情况。15例患者肿瘤均顺利完整切除,手术时间(91±15)min,出血量(117±56)ml。其中3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经加压包扎后均顺利愈合且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术后3 d胸背切口疼痛VAS评分为(3.0±1.3)分,术后3个月为(1.3±0.9)分(P<0.001);术前JOA评分为(11.9±2.4)分,术后3个月为(14.0±1.6)分,末次随访为(16.1±0.7)分,术后均优于术前(均P<0.001);术前Cobb角为10.1°±5.3°,末次随访时为10.4°±6.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20)。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CT显示椎板门轴侧(带肌蒂侧)均见部分骨痂形成甚至完全愈合,末次随访时CT显示椎板门轴侧均完全愈合,开门侧见不同程度硬化或愈合表现,椎板均未出现坏死、明显移位和继发性椎管狭窄。可见通过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手术入路切除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疗效确切。

  • 标签: 胸椎 胸椎管内肿瘤 带肌蒂 单开门 椎板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