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及几种常见的支架类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2
/ 2

支架式教学及几种常见的支架类型

丁高力

商洛市商州区大荆镇岭子底小学       726001

摘要:支架式教学法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实施支架式教学的关键是“支架”,根据“支架”的性质,可以划分为认知型和情绪型两类。

关键词:数学;支架式教学;支架的类型

引言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近期发展带”学说是由支架教学法产生的。支架教学是指老师为学生在最近的发展区域设置支撑,以协助学生跨过最近的发展区。“支架”在建筑工业中的最初含义就是“脚手架”,它是一个概念结构,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意义认知。在进行支架式教学时,首先要了解支架的种类,然后根据支架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支架。根据其特性,可以将其分为认知和情绪两大类。

一、认知支架

认知支撑是指在认知活动中,由老师所提出的概念构架。根据不同的表现形式,认知支持可以分成问题型、实物型和情景型。

1.问题类认知支架

问题型认知框架是将新的理论知识隐藏到一个或多个支撑问题中,并将其分解成若干次问题。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得到讨论结果,教师综合归纳,最后得到正确的回答,以使其达到发展的潜能。

比如,当我们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我们会发现,三角的内角和为180度,而发展区域则是要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表达式。老师可以提问1:四边形的内部角度和为?这是从哪里来的?学生们可以考虑这个问题,结果表明,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老师可以再次提问2:五边形的内部角度和为?在做完这两个问题后,同学们也许会想到把 n边形划分为几个三角形。老师又问了第三个问题: n边形可以分为几个三角形?当学生得到正确的回答时,老师会问:n边形的内部角度和为?也就是让学生达到发展潜力的程度。

2.实物类认知支架

物理类认知支撑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来展示数学中的抽象情景。实体类教学不仅包含了可视化的教学工具,还包含了电脑课件。实体支架的主要功能是直观,可以让学生更快地了解老师所教的知识。另外,使用有形的载体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的课堂更加有趣。

最好的例子就是在小学的数学课上,老师通过手指、糖果、火柴等物体,让他们和抽象的数字产生联系,然后把它们收起来。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摸索,老师只需要在他们停止学习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建议。使用实物类支架时,要注意使用的对象要恰当,不然不仅无法使学生了解,而且会给学生带来麻烦,而且,实物展示也不能过于繁琐。如有条件,应鼓励学生自行操作。

3.情境类支架

情景教育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对一个问题进行抽象化和创新,主要有:创设游戏情景、营造现实情景、营造过程演示情景、营造悬疑情景、营造竞争情景、营造猜测情景、创设置争论情景、创设动态情境等。

通过设置情景支架,能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学习,促使其主动学习,进而促进知识的获取。比如,单独的活动是可以同时进行的,进行这一知识点的相关教学活动。在开始上课前,老师可以设定一种情况:“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个情景下可以代替吗?比如,有一次“三国演义”中的比赛,三个臭皮匠都有50%、45%、40%的概率会正确。诸葛亮有八成把握,三个臭皮匠和诸葛亮比赛,每个人都要自己解决,谁能解答,谁就赢,谁就是胜利者。在这种直观生动的情景中,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认识上的矛盾,加深他们对独立事件的认识,将原本冰冷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情感素材,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有人性化的数学关怀,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情感支架

德国教育学者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之道,不在于传技,而在于启发、唤醒、鼓舞。」有效的情绪支持可以显著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为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营造情绪情景,使他们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1]

三、实施“支架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1.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支架的设置者

放置合适的支架有助于孩子们通过“最近的发展区域”。老师就是一个支架的设置者,或者说老师就是一个指导者。它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智力、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和批判精神,使他们成为独立的学习者。教育培训的基本目标是培养智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者,而不只是掌握和储存现有的知识[2]

2.教师必须在“教”与“学”之间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的教学实质上是在“近期发展区域”中进行的。要想在“最近的发展区域”开展教学,必须要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但是,“近期发展区域”仅仅是一种可能存在的虚拟空间,只有在出现问题并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时,“近期发展区域”就会出现。因此,教师要创造出符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问题情境,这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

3.教师提供的支架必须呈动态的、渐进的

“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最近发展区域”中放置的“支架”,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幼儿的临时性能力,逐步地将其撤出。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的支架,其目标是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挑战与支援,让他们能够在最近的发展区域内继续学习。它的另一个目标是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学业的能力。因为个人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学生在构建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盲目这样可以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压力,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但是,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要逐步把学习的管理权交给学生。“支架式”的教学方法强调了老师的教学是循序渐进的。

结束语

总之,支架教学中的支架种类繁多,各有所长,缺点也不尽相同。不管是哪一种支架,都要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胡秀云. 探究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策略[J]. 女人坊(新时代教育), 2021, 000(006):P.1-1.

[2]孙其英. 以终为始:支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低段解决问题中的实践[J]. 小学教学参考, 202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