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6 个结果
  • 简介:文章以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儿童幻想小说中表现自然意识、传达生态预警、生态责任以及生态理想的三个生态意象,指出中国儿童幻想小说试图超越成年文化的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将"童年"塑造为一个纯真、诗意的生存之所,又以狂欢的想象呈现一种强大、神秘、神性与灵性兼具的自然世界。并且在强调人类针对自然的现实行为与其导致的后果的联系与批判中,表明了一种生态主义的思虑。

  • 标签: 生态批评 自然 地方 身体 童年
  • 简介:新世纪10年以来,中国的文艺理论界先是掀起"文化"热,后来又渐渐冒出"生态"热,两股热潮尚未消退,谈论"文化生态"似乎又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想一想,倒也顺理成章。哲学界有人认为,人类文化与地球生态始终是一对无法和解的矛盾。对此,我半信半疑,

  • 标签: 消费文化 生态文化 文化生态 城市文化 生活化 美学
  • 简介:文化生态环境由潜在和显在两部分构成,潜在部分构成文化生态系统的基石.显在部分是文化生态系统的主体,新诗的孕育、萌芽与生长均受制于二者所构成的复杂的文化生态系统。新诗随着病态的文化生态而生,又参与了病态文化生态的修复与重建,然而其修复与重建又是以反传统为前提的,这种破除民族传统以修复、重建新的生态的特点,使新诗只能在一种矛盾中发生发展。新诗与文化生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决定了新诗独特的发生机制,百年新诗的得失与之有着复杂而深层的关系。

  • 标签: 文化生态系统 反传统 西方文化 矛盾关系 发生机制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1-03
  • 简介:2.平衡膳食宝塔理论    为了让大家可以更合理的选择食物,因为膳食宝塔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每日的膳食中要包括宝塔中的各类食物,那就是平衡膳食宝塔

  • 标签: 人与自然和谐 和谐发展 文明人与自然
  • 简介:一、"反生活"的生态批评1980年代兴起的中国生态批评(Ecocriticism)(如无特殊说明,下文"生态批评"一概特指中国当代生态批评),是继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之后又一热门的批评理论,近年来还在不断升温。然而我发现,越是在生态批评那种深具危机意识、

  • 标签: 生态批评 生活 困境 女性主义批评 中国当代 后殖民批评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9-09
  • 简介:晚清士人的文学活动    在传统士人眼里,但晚清士人对文学的态度已不是铁板一块,追溯晚清士人从事文学活动的社会的和个人的原因

  • 标签: 士人生态 文学活动 晚清
  • 简介:祁连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因地处祁连山南麓中段而得名,是青海省重要的自然风光旅游区,境内景色如画、物产丰富,早在元朝就以“八宝”名闻天下,可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神话故土。江南的细腻风韵、北方的粗犷神奇,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使祁连赢得了“高原明珠”、“牧区江南”、“天境祁连”、“东方小瑞士”之盛誉。充分展示了祁连独特的自然景观。

  • 标签: 生态文化旅游 祁连县 自然风光 自然景观 青海省 东北部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2006年6月2日—5日,由海南省作家协会《天涯》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当代乡村建设国际研讨会”在海口召开。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广州、香港、日本的学者、作家温铁军、曹锦清、康晓光、贺雪峰、刘健芝、武藤一羊、孙晓忠、薛毅、雷启立、周立、陈应松、摩罗、毛尖、倪伟、黄灯、张炼红、冷嘉、朱善杰、徐志伟及海南本地的学者、作家弘陶、韩少功、蒋子丹、孔见、李少君、邱建生、崽崽、单正平、孙绍先、晓剑、伍立杨、王雁翎、朱东海等四十多人与会。会议期间,与会者就中国乡村建设的诸多问题展开讨论,还实地考察了海南的生态文明村建设。下面刊载的,就是本次研讨会的部分内容,以期更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与探讨。

  • 标签: 文明生态村建设 乡村建设 海南省 精神文明建设 农民 三个方面
  • 简介:文学大师苏轼创作了大量包含着生态美学意蕴的自然词作,这些词作表现了他独特的生态自然观,包括“凡物有可观,皆有可乐”的重生爱物之思、“明月清风我”的物我欣然之喜以及“虽一毫而莫取”的超然态度,蕴含着丰厚的生态美学智慧。

  • 标签: 苏轼 自然观 生态
  • 简介:在当今世界的思想学术中,"生活"的观念正日渐深入人心。"转向生活"是当代哲学变革的主题和基本走向,时代向新世纪中国文艺学美学研究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所谓"生活论转向"就其实质而言,

  • 标签: 美学研究 生态论 中国文艺学 思想学术 哲学变革 生活
  • 简介:摘要生态农产品的运作是解决地方财政收入来源、提高农民收入、摆脱贫困的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立足于滇西广泛的生态农业资源优势,基于滇西生态农产品生产运作实践,从供给的视角,总结了四类主要的生产模式。通过对当前滇西生态农产品生产现状的解读,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 标签: 生态农产品,生产,模式
  • 简介:郭沫若的红色文论是指郭沫若1920年代后半期发生政治转向以后,直至晚年所撰写的全部文论。长达半个世纪的文论写作以政治理性为内核,整体上带有浓厚的文艺工具论色彩。郭沫若该时期的文论对文艺与政治的互动性、二重性关系做出了深入探讨,他在这一历史阶段的诗论、剧论、"现实主义"论与"民族形式"论,就是这种二重性结出的理论硕果。其诗学转型呈现出既受制于意识形态,又与它保持一定距离的独特面貌,在调和这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与文艺审美规律尖锐矛盾,促进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郭沫若 文论 意识形态 生态意蕴
  • 简介: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威廉·华兹华斯一生创作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这些诗歌中处处散发着浓郁的自然气息,体现着诗人绿色人文的生态意识。本文旨在研究华兹华斯诗作中生态意识的价值,并提倡人类与自然建立和谐稳定的关系。

  • 标签: 华兹华斯 诗歌 生态意识
  • 简介:论文摘要

  • 标签:
  • 简介:对于近些年出现的'生态良知'这一概念,有必要置放在阳明心学的视野下加以观照,对一些基本问题展开探讨。首先是概念提出的必要性。从阳明的一些观点看,'生态良知'并无提出的必要,但阳明是从境界、本体的角度来立论的,如从工夫、践履的角度和当前时代的需求看,仍有提出的必要性;其次是生态良知的具体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一体之仁、取用之智;再次是'致'生态良知的方法。应以激发'一体之仁'为根本,而其核心工夫是去私欲,同时也要善加利用外在见闻。'取用之智'则主要依赖理性也即精思来获致。生态良知被激发出之后,还需要加以存养、扩充,以使其长久保有并遍及更多的对象。生态良知的具体呈现会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因此'致'此良知也应是一个持续不断、与生命相始终的过程。

  • 标签: 阳明心学 生态良知 一体之仁 取用之智
  • 简介:几乎可以肯定,在因特网推进下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同时又是资本侵蚀“人文”的进程,也是西方侵吞“本土”的进程。在此新的价值构架下,人文学者将失去它固有的品格和意义,本土文化将失去它存在的理由和空间。在人类文化领域内,与自然界类似,也将面临“物种锐减”的危险。在此势态下,最富有个人特点、本土色彩的文学艺术,也迟早要被纳入“资本运转”的轨道,被赋予一种“工业生产”的模式。作品必须成为商品,审美不过是一种消费,精神的艺术遂为无休无止的休闲娱乐所取代。文学艺术失去了原创力。复制的艺术比原创的艺术拥有更广阔的市场、更丰厚的报酬。艺术变成了制作。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态@鲁枢元

  • 标签: 文学艺术社会 社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