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自身健康情况和食物摄取愈发重视。基于此,为掌握食物和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本文对营养学相关内容进行探讨,重点研究营养学下食物和人体健康关系,以供参考。

  • 标签: 营养学 食物 人体健康
  • 简介:摘要:实验室研究中雌激素对脑血管和神经的保护作用已得到证实,但激素替代治疗对脑小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尚存争议,未来需进一步研究以阐明其内在联系。

  • 标签: 雌激素替代治疗,脑小血管病,更年期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压对高血压人群新发糖尿病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开滦研究中参加2006年至2007年健康体检且后续进行了随访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完成2006年至2007年健康体检时间点作为随访起点,以新发糖尿病作为终点事件,2016年至2017年体检时间为末次随访时间。按脉压四分位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即Q1组、Q2组、Q3组和Q4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各脉压组新发糖尿病的累积发生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基线脉压对高血压人群新发糖尿病的影响。结果研究最终纳入32 917位研究对象,随访(8.17±2.99)年,随访期间新发糖尿病6 617例(19.31%),研究人群中Q1组7 995例[脉压<41 mmHg(1 mmHg=0.133kPa)]、Q2组8 196例(脉压41~<51 mmHg)、Q3组8 270例(脉压51~<61 mmHg)、Q4组8 456例(脉压≥61 mmHg),各组人群新发糖尿病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6.94%、19.61%、21.07%、22.33%,发病密度分别为20.27、23.20、24.92、26.10/千人年,新发糖尿病的累积发病率随着脉压的升高而上升(χ2=50.35,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Q3组和Q4组高血压患者新发糖尿病风险分别是Q1组的1.13(95%CI 1.04~1.22,P<0.01)、1.14(95%CI 1.05~1.24,P<0.01)倍,脉压/平均动脉压比值每增加1个标准差(0.13),新发糖尿风险增加5%(HR=1.05,95%CI 1.02~1.08,P<0.01)。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主要研究结果趋势一致。结论脉压与高血压人群新发糖尿病发病率呈正相关,高脉压是高血压人群新发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高血压 糖尿病 脉压
  • 简介:摘要自噬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内环境的稳态以及细胞器和蛋白质的质量控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缺失或过度激活,则可能导致一系列病理状态。子宫内膜癌作为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近10年来,其与自噬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证实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耐药等与自噬的关系密切且复杂。因自噬对抗肿瘤治疗的敏感性及效果存在一定影响,自噬相关抗肿瘤药物在子宫内膜癌治疗方面也有较好的前景,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免疫相关lncRNA与胃癌的关系,从而探索胃癌治疗潜在的靶点。方法通过TCGA数据库收集443例胃癌患者基因表达谱数据及临床数据,筛选胃癌中与免疫相关的lncRNA,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分析构建预测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该模型预测的准确性,主成分分析(PCA)分析人群分布特征,ESTIMATE方法评估样品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变化。结果本研究共获得546个免疫相关的lncRNA(相关系数Cor>0.4, P<0.001),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9个和胃癌预后相关的lncRNA,通过多因素COX分析最终筛选得到6个lncRNA(AP003392.1,AL022316.1,AC005586.1,LINC01315,AP001318.2,AL161785.1)并构建预测模型,模型将胃癌患者分为高风险与低风险组,生存分析提示两组间生存存在显著差异(P<0.001),ROC分析曲线下面积AUC为0.686,ESTIMATE分析提示高风险组的免疫细胞数量和基质细胞数量多,肿瘤纯度低,免疫评分高;而低风险组的免疫细胞数量和基质细胞数量较少,肿瘤纯度较高,免疫评分低,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免疫相关的lncRNA对胃癌患者具有潜在的预后价值,可能为胃癌的免疫学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胃肿瘤 RNA,长链非编码 免疫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社区老年人衰弱与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Fried衰弱表型量表、微型营养评价量表、简易智能评估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功能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对兰州市社区458例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社区老年人衰弱、衰弱前期、未衰弱率分别为9.2%、60.0%、30.8%,营养不良或有营养不良风险者占1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营养不良增加了社区老年人衰弱发生的风险(OR=9.534,P=0.001)。结论营养不良是社区老年人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改善社区老年人的营养状况,有助于延缓其衰弱的发生。

  • 标签: 衰弱 营养状况 社区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S)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西省忻州市人民医院经病理确诊的24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选取同期在山西省忻州市人民医院行常规体检的462例非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MetS发生情况及MetS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总生存的关系。结果245例胃癌患者中MetS的发生率为21.6%(53/245),对照组为13.6%(63/46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64,P=0.008)。胃癌患者中,MetS组与非MetS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7.0%(9/245)和3.1%(6/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74,P=0.001);两组肿瘤发生部位、切口感染、腹腔感染、吻合口瘘、胃排空障碍发生率及总生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癌患者中,MetS与组织学分化较差、TNM分期较晚相关(χ2=4.242,P=0.040;χ2=5.547,P=0.027)。结论胃癌患者MetS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并且在低、未分化和进展期胃癌患者中MetS相关的代谢异常更为多见,代谢紊乱可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 标签: 胃肿瘤 代谢综合征 临床病理特征 总生存
  • 简介:摘要糖尿病肾脏病是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铁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十分重要,大量研究证据都表明,铁代谢与糖尿病肾脏病密切相关。铁、铁蛋白、转铁蛋白、铁调素等这些铁代谢指标都与糖尿病肾脏病发生、发展有着紧密联系。针对铁代谢的干预将会给糖尿病肾脏病的诊疗提供新的方案。

  • 标签: 铁代谢 糖尿病肾脏病 铁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Lewis肺癌动物模型(Lewis模型)探讨T细胞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的分布和浸润情况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实验性研究。采用42只C57BL/6小鼠建立Lewis模型,并随机分为T细胞组、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组和对照组,每组14只。各组分别回输CD4+CD8+Treg细胞、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和等量PBS,于1、5、9、13、17、21 d,用游标卡尺测量瘤体最长直径和最短直径,计算瘤体积,并记录小鼠的生存状态;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肿瘤微环境中CD4+、CD8+T细胞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的水平;HE组织染色技术判明肺部转移性肿瘤结节。结果3组小鼠肿瘤体积均有增长,且T细胞组>TIDC细胞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流式结果显示,Lewis模型的效应和记忆效应CD4+ CD8+T细胞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在总淋巴细胞中的比例,T细胞组高于对照组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组,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回输CD4+CD8+Treg细胞及TIDC细胞后,小鼠肺部转移性肿瘤结节数量显著增多,T细胞组>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组>对照组。分别为T细胞组(4.47±0.68)个,TIDC组(2.43±0.46)个,对照组(1.72±0.3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Lewis肺癌生长速度可能与CD4+CD8+Treg细胞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的分布情况有关,其分布程度越高,肿瘤生长越快。

  • 标签: 癌,Lewis肺 模型,动物 T淋巴细胞 树突细胞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近视进展过程中眼底血流及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招募2018年7—9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低中度近视儿童,随访观察其1年的屈光度数及眼轴长度(AL)变化,以评估其近视进展。同期采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SS-OCTA)技术进行黄斑区3 mm×3 mm扫描。采用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S-OCT)技术进行黄斑区6 mm×6 mm放射状扫描,并采集随访观察1年前后受检者右眼黄斑中心凹,中心凹上、下、鼻、颞侧的脉络膜厚度以及浅层和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密度。取受检者右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性及简单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47例(47眼)受检儿童,男21例,女26例,年龄为(11.1±1.3)岁。1年后随访,平均等效球镜度(SE)由(-2.59±0.93)D增至(-3.09±0.96)D(t=11.12,P<0.001);AL由(24.75±0.86)mm增长至(24.91±0.84)mm(t=12.25,P<0.001);脉络膜厚度由(238±54)μm减小至(231±55)μm(t=2.67,P=0.011);视网膜浅层、深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均出现明显下降(t=6.66,P<0.001;t=3.38,P=0.002;t=3.18,P=0.003)。视网膜浅层、深层血流密度变化量与近视度数增加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r=0.35,P=0.02;r=0.37,P=0.01)。结论:近视儿童在近视进展过程中,脉络膜厚度变薄,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密度降低,推测此类眼底变化可能在近视进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 标签: 近视儿童 视网膜 脉络膜 血流密度
  • 简介:摘要Periostin蛋白是一种高度保守的功能蛋白,在血管损伤、心肌纤维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关于peirostin蛋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越来越多,现就periostin蛋白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高血压 冠心病 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 骨膜蛋白
  • 简介:摘要前列腺癌居全球男性常见恶性肿瘤第2位,中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膳食因素与前列腺癌的关系研究结果争议较多。红肉、加工肉类和乳制品的摄入可能是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番茄、大豆和绿茶可能是前列腺癌的保护因素,但均缺乏高质量证据。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的摄入可能影响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但相关结论并不统一。高膳食炎症指数饮食可能会增加前列腺癌发病风险。膳食暴露至前列腺癌发病有较长时间,这对暴露因素的收集与队列研究的随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暴露测量偏倚和检出偏倚是影响前列腺癌膳食因素研究真实性的主要因素,研究者应注意采用多种方法测量研究对象的膳食摄入水平,同时收集前列腺癌死亡等重要结局变量。文章总结了膳食因素和前列腺癌关系的现有流行病学证据,旨在为后续的前列腺癌相关营养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预防 膳食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社区老年人衰弱与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Fried衰弱表型量表、微型营养评价量表、简易智能评估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功能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对兰州市社区458例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社区老年人衰弱、衰弱前期、未衰弱率分别为9.2%、60.0%、30.8%,营养不良或有营养不良风险者占1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营养不良增加了社区老年人衰弱发生的风险(OR=9.534,P=0.001)。结论营养不良是社区老年人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改善社区老年人的营养状况,有助于延缓其衰弱的发生。

  • 标签: 衰弱 营养状况 社区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期妇女甲状腺功能与碘营养水平及甲状腺自身抗体的关系。方法于2016年选取天津市不同水碘地区,抽取当地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其一次性尿样25 ml测定尿碘,采集静脉非抗凝血3 ml测定血清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自身抗体。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孕妇甲状腺功能指标[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根据TSH、FT4水平将孕妇分为正常组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亚甲减)组。应用尿中碘的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检测孕妇尿碘水平。分析两组孕妇尿碘水平与甲状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亚甲减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甲状腺功能正常组有798名孕妇,亚甲减组有28名孕妇,亚甲减检出率为3.39%(28/826)。正常组与亚甲减组分别有43.73%(349/798)、46.43%(13/28)的孕妇尿碘水平< 150 μg/L;尿碘水平与血清TSH水平无相关性(r = 0.038,P > 0.05),与血清FT4水平呈正相关(r = 0.077,P < 0.05)。正常组与亚甲减组血清TPOAb、TgA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 - 3.986、- 3.411,P均< 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TPOAb阳性为亚甲减发生的危险因素(OR = 3.428,95%CI:1.131 ~ 10.388)。结论孕前或孕早期应将尿碘及甲状腺自身抗体筛查作为常规检查项目,及时纠正碘缺乏,同时避免盲目过量补碘,降低孕妇亚甲减的发生,以减少对亲子的不利影响。

  • 标签: 妊娠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尿 甲状腺自身抗体
  • 简介:摘要牙周炎是口腔常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以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为主要表现。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性皮肤病,皮损部位基本病理特点为表皮细胞过度增殖、皮肤角化不全及炎性细胞浸润。上述两种慢性炎性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均与炎性通路白介素(interleukin,IL)-23(IL-23)/辅助性T细胞17(helper T cell 17,Th17)/IL-17轴密切相关。银屑病的常见危险因素有吸烟、维生素D缺乏、肥胖和精神压力等,这些因素大多也是牙周炎的危险因素。鉴于此,本文将从临床研究、IL-23/Th17/IL-17通路、共同危险因素3个方面探究二者的联系以及相互影响的可能机制,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牙周炎 银屑病 炎症介导素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中取得的血栓进行成分分析,探讨其与脑卒中病因的关系及对手术参数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1例直接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栓及临床资料。通过HE染色定量分析血栓各成分,比较不同脑卒中病因[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心源性栓塞(CE)型及不明原因型]患者血栓的成分含量;并依据血栓成分将患者分为富含红细胞组(红细胞含量大于纤维蛋白)和富含纤维蛋白组(纤维蛋白含量大于红细胞),比较2组患者手术参数及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1)LAA型、CE型及不明原因型脑卒中患者血栓中红细胞相对含量依次为52.1%,39.6%、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63,P=0.032),其中LAA型脑卒中患者血栓中红细胞含量较CE型患者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富含纤维蛋白组脑卒中患者比较,富含红细胞组脑卒中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取栓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2组患者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管再通率、术后脑出血率、90 d预后良好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栓成分对手术参数有一定影响,但暂未发现对预后有影响。

  • 标签: 血栓成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手术时间 取栓次数
  • 简介:摘要:老年轻度认知障碍( MCI) 是一种介于正常老化与早期老年性痴呆的过渡期病理状态,表现为超出其年龄状态的记忆障碍,语言障碍,执行能力、判断力、计算力障碍等。MCI 为痴呆的高危因素,通常呈进行性发展,每年恶化为痴呆的发病率高达10% ~ 15%,因此延缓 MCI 进程,阻断其向痴呆发展为当前治疗的首要目的,预防 MCI 的发生则是解决此困扰的根本方法。

  • 标签: 生活方式 老年轻度 认知障碍 关系 分析
  • 简介:摘要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肿瘤,存在基因异质性,仅靠手术后的病理检查,无法准确评估肿瘤基因及微环境的动态演变。外泌体作为细胞分泌的最小胞外囊泡之一,可作为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及细胞间信息传递的载体,促进胶质瘤细胞增殖、免疫逃逸、放化疗抵抗及血氧微环境的改善,提高肿瘤细胞侵袭及转移能力。本文现围绕外泌体与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关系综述如下。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外泌体 微小RN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企业职工健康素养与吸烟、饮酒、饮食和运动情况之间的关系,为开展健康教育和有针对性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2至7月,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石河子市企业职工1 053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调查表和《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对企业职工的社会人口学情况、健康素养和健康相关行为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健康素养及三个维度与吸烟、饮酒、饮食和运动情况间的关系。结果企业职工健康素养总得分为(42.06±11.03)分,健康素养具备率为19.47%。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吸烟者健康素养及3个维度健康素养具备率均高于吸烟者(P<0.01);较少饮酒者健康素养具备率高于过度饮酒者(P<0.05);均衡膳食者健康素养具备率和3个维度健康素养具备率均高于不均衡膳食者(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具备情况是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OR=1.571,P<0.05);是否具备健康素养及三个维度健康素养均与饮酒情况之间没有关联(P>0.05);健康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健康技能素养具备情况是职工定期锻炼的影响因素(OR=1.829、2.503、1.395,P<0.05);具备健康素养和3个维度健康素养的职工更有可能均衡膳食(P<0.05)。结论企业职工健康素养与饮食、运动情况之间存在关联,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是干预不良健康行为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健康教育 职业 健康行为 吸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携带C基因型HBV的母亲病毒基因组变异情况,探讨其与HBV宫内传播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2013年在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产科住院的399对携带HBV的母亲及其新生儿,通过问卷调查和病历查阅获得母亲及其新生儿基本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和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母亲及其新生儿血清HBV DNA及HBV血清学标志物。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且主/被动免疫前,股静脉血HBsAg和/或HBV DNA阳性者判定为HBV宫内传播。按克隆测序要求,母亲HBV DNA载量须≥106 IU/ml,在54例发生HBV宫内传播者中,以满足克隆测序要求的22对母亲及其新生儿作为宫内传播组;以随机种子方法选择同等数量未发生宫内传播的母亲及其新生儿为对照组,经PCR扩增HBV DNA、基因克隆、测序,对携带C基因型HBV的母亲进行病毒基因组变异分析。结果44例样本中39例(88.63%,39/44)为C基因型,其余2例为B基因型,3例为B与C混合型。将42例携带C基因型HBV的母亲的406条克隆株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其中宫内传播组204条,对照组202条。HBV宫内传播组PreS1、S、C、P区碱基置换突变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值介于8.67~40.73之间,P<0.05);HBV宫内传播组PreC和X区碱基缺失突变率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17.82和34.78,P<0.001)。X区nt1644~1645和nt1649~1650分别存在31 bp和27 bp的插入突变,且均发生于对照组。结论携带C基因型HBV的母亲病毒基因组PreS1、S、C、P区碱基置换突变与HBV宫内传播有关;PreC区的缺失突变、X区的插入和缺失突变可能降低了宫内传播的发生风险。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组 变异 宫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