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3 个结果
  • 简介:基于2015年秋末冬初华北地区频繁出现大范围重污染天气过程,利用无人直升机搭载气溶胶采样装置和激光粒子计数器对北京顺义及房山地区近地面大气颗粒物进行探测,分析了重雾霾天气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廓线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重雾霾天气过程粒径小于1.0μm气溶胶数浓度随高度变化不明显,粒径大于1.0μm气溶胶数浓度随高度呈弱减小趋势,说明重污染天气条件下近地面层大气颗粒物粒子数相对稳定,亚微米级气溶胶数浓度较高,而粗粒子气溶胶数浓度较低。基于无人直升机搭载气溶胶采样装置采集气溶胶样品质量浓度廓线表明,50m高度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较高,最大浓度达700μg·m-3。

  • 标签: 雾霾 大气颗粒物 质量浓度 数浓度廓线
  • 简介:利用1961—2013年4—5月辽宁省52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探讨了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对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961—2013年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出现日期为4月17日至5月3日,平均出现日期为4月22日,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出现平均日期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推后。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影响辽宁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出现日期主要环流系统,受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阻挡,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堆积,在对流层低层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激发了辽宁省北部地区一个气旋式环流,水汽从孟加拉湾地区经中国中东部地区输送至辽宁地区,为辽宁地区春播期第一场透雨出现提供了有利必要条件。

  • 标签: 透雨 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 贝加尔湖 气旋
  • 简介:运用NCEP、HadISST再分析资料,北大西洋涛动(NAO)月指数序列,探讨了海表面温度(SST)锋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了北大西洋SST锋主要气候变率及其与北大西洋风暴轴和大气大尺度环流异常关系。研究表明,剔除季节循环后SST锋显示其最主要变率为锋区向南/北摆动,其对应风暴轴发生相应西南/东北移动,并同时在北大西洋上空对应一个跨海盆位势高度负/正异常。这种环流异常可引起高纬度海平面气压(SLP)反气旋/气旋式环流,这有利于增强海表面风对大洋副极地环流负/正涡度异常输入,进一步减弱/加强了高纬度上层冷水向SST锋区输送。北大西洋SST锋另一主要模态为锋区在南北方向分支和合并。当SST锋异常在40°N^45°N以单支形式加强时,对流层位势高度场和SLP南北梯度增大,对应NAO正位相,此时风暴轴也为单支型;同时SLP异常场促使冰岛附近具有气旋式风应力异常,亚速尔地区具有反气旋式风应力异常,导致副极地环流和副热带环流均加强,增加高纬度冷水和低纬度暖水在锋区输入,从而进一步增强40°N^45°N附近SST锋区。当SST锋异常在40°N~45°N纬带南北发生分支时,风暴轴也同时出现北强南弱南北分支,此时对应了负位相NAO,来自北南冷暖水输送减弱,SST锋也发生减弱分支。此外,位于大洋内区SST锋东端也存在一个偶极子型模态,尽管其解释方差相对较小,但仍与偏东北NAO型具有显著相关。谱分析表明,北大西洋SST锋与风暴轴具有1~3年和年代际共振,与中高纬大尺度环流也存在周期1~3年共变信号,其中准一年共变信号体现了SST锋和NAO之间对应关系。进一步诊断分析表明,SST锋上空近表层大气斜压性和经向温度梯度随着SST锋增强而增强,经向热通量向北输送导致涡动有效位能增加;海洋非绝热加热产生更强

  • 标签: 北大西洋 海表面温度锋 风暴轴 N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