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60 个结果
  • 简介:冬小麦生育及其最终产量的形成,都离不开与之相关联的各种环境条件。在目前控制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能力相当有限的情况下,环境气象因素对冬小麦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更为直接、频繁和面广。实践证明,不同年型农业气候条件的优劣是造成产量丰欠年景差异的最基本原因。本文试图以当地基本气象条件的不同情形与冬小麦产量丰欠差异互相适应的关系,应用贝叶斯准则对平凉地区冬小麦主要生育阶段和产量进行气象年

  • 标签: 冬小麦产量 生育阶段 气象条件 产量形成过程 年型 最终产量
  • 简介:利用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所获得的大气边界层资料,分析了楚克奇海域夏季一次强逆温过程.考察期间楚克奇海域上空的大气逆温强度(6.3℃/100m)远远超过了北极地区夏季的气候平均值(0.5℃/100m),该大气逆温存在明显的日变化,逆温强度自当地时间00时到18时逐步减弱.考察期间同样存在强大的逆湿结构,逆湿层内最大湿度差为6.4gm-3.稳定边界层内大气向地面输送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输送最大值出现在夜间.研究同时段的大气环流资料后表明,考察区域西南的暖湿气流及其变化是造成此次夏季强逆温及其日变化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北极地区 楚克奇海域 大气边界层 日变化 大气环流 暖湿气流
  • 简介:利用美国NCEP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我国华北地区25个气象站1951-2003年53年的月降水资料,研究了华北春季和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及与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华北春季和夏季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有一定的差别,春季降水存在3种典型降水类型,即“全部一致型”、“东西型”和“东北西南型”。第一特征向量为主导,其时间变化系数与春季降水量特征基本一致,说明华北春季降水主要受西北气流影响,具有降水偏多(少)一致性特征。降水偏多、偏少年异常场差值显示春季华北主要受东亚上空的异常反气旋环流影响,其底部偏东气流在南海、台湾海峡一带转向向北一直吹到华北。华北夏季降水存在3种典型降水类型,即“全部一致型”、“南北型”和“东西型”。降水偏多、偏少年异常场差值显示夏季华北受副高西侧西南气流的影响从印度孟加拉湾携带大量水汽从西南方向吹向华北,带来较多的降雨。

  • 标签: 华北地区 自然正交分解法 气候变化
  • 简介:利用天气图等实况资料,针对2005年8月13日抚顺大暴雨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特征、不稳定能量、水汽和动力条件等方面入手,寻找形成强降水的物理背景,并对云团演变过程、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和特殊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降水过程的天气系统演变特征及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以提高对此类型暴雨天气的认识和预报能力。结果表明:西风槽东移、热带风暴北移,促使副热带高压北上,建立了低空急流;低空急流为大暴雨输送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切变线东南移,携带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边缘不稳定能量在抚顺交汇,对流云团得到强烈发展,触发了副热带高压边缘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因此形成了大暴雨天气;地形辐合抬升。对降水起到了增强作用。

  • 标签: 大暴雨 副热带高压 不稳定能量 诊断分析
  • 简介:11995—1996年冬季我国青藏高原地区雪灾低温的气候情况和平均环流特点1995年12月至1996年1月我国青藏高原东部连续出现降雪天气,青海南部、四川西部降中到大雪,局地大到暴雪,同时气温显著下降,由于大雪加低温,致使四川甘孜、青海玉树等地区出现大面积积雪,造成严重雪灾。1.11995—1996年冬季高原降水的气候特点1995—1996年冬季全国大范围降水偏少,唯有高原东部地区降水明显偏多,其中青海玉树至

  • 标签: 青藏高原地区 气候振动 冬季降水 东部地区 平均环流 降水偏少
  • 简介:本文对1982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逐月的视热源(Q1)及视水汽汇(Q2)进行了计算。发现视热源及视水汽汇的分布不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且在1982年这一强厄尔尼诺年,视热源及视水汽汇分布和强度也有相应的异常变化。在1982年5~6月,厄尔尼诺开始时,印度尼西亚表现为视热汇及视水汽源,而赤道中太平洋为较强的视热源及视水汽汇。随着ENSO事件的发展,这一现象有增强的趋势。赤道太平洋的强视热源及视水汽汇也进一步向东发展。南海、西太平洋副热带及赤道东太平洋等区域强视热源和强视水汇的垂直分布相差很大;在海洋区域多为对流性降水

  • 标签: 视热源 视水汽汇 厄尔尼诺
  • 简介:在总结欧美洲等发达国家气象产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出发,对气象局、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民营产业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气象事业未来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对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气象产业发展道路进行初步探讨.

  • 标签: 气象产业 天气气候资料 气象信息价值 大气资源
  • 简介:人才资源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生态环境的竞争。在对人才资源生态环境的含义、构成等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从创新人才观念、体制机制、创业环境等方面对构建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生态环境进行了探析。

  • 标签: 经济欠发达地区 生态环境 人才资源 气象 人才观 竞争
  • 简介:人工增雨是京津地区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技含量高,在乌盟地区大规模实施"进、退、还"战略和生态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针对乌盟生态环境现状,对开展人工增雨工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可供其它地区参考.

  • 标签: 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 荒漠化 水资源 乌盟地区 人工增雨
  • 简介:我省由于所处的特定地理环境,洪、涝,(台)风灾害频繁,导致农业生产大起大落,损失巨大,如1980~1987年,全省每年平均洪涝总面积33.33万公顷,最多的1987年为72.23万公顷,平均每年损失粮食超过1亿公斤,最多的1987年近3.5亿公斤。鉴于我省人多地少之现状,自然灾害引起农业大幅度减产,直接危及人们

  • 标签: 洪涝灾害 平原地区 杭嘉湖 特定地理环境 农业生产 灾害性天气
  • 简介:1引言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地处湟水中游,北纬36°13’32"至37°03’19",东经101°09’32"至101°54’50"。占全省总面积的0.37%。海拔2225米到4488米。大部分地区仅能保证一年一季作物的正常成熟。为了发展"两高一优"农业,1995年,在地处海拔2281米的总寨乡这家寨村种植25亩小麦、玉米带状田的试验,经过一年种植,混合亩产达635kg,其中小麦250kg、玉米385kg可收玉米青棒子3000多个,收入达1086—1216元,比单种小麦亩增收入521—651元。

  • 标签: 小麦 玉米带田 栽培技术 生育期 两高一优 青海省东部
  • 简介:引言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气象常规业务工作用计算机处理已成为可能,前些年在气象业务中,推出了种种“专家系统”,它对日常业务预报提供了有用的“专家预报指导信息”,但这些系统提供的仅仅是一些重要天气(如暴雨、冰雹等)指导信息,作为常规预报方法,即预报员经天气总结,得出的预报指标,这些年一直处于手工套用,且经常由于管理不善造成指标材料丢失,造成不必要损失。为此,根据省局业务处要求,我

  • 标签: 预报指标 业务预报 气象业务 指导信息 计算机方法 专家系统
  • 简介:通过对1993年9月~2003年11月瓦里关地区(36.17°N,100.53°E)Brewer资料和TOMS资料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瓦里关Brewer臭氧光谱仪的观测数据与卫星的TOMS观测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两者的差异80%以上集中在-2.5%~2.5%之间;2)1993~2003年瓦里关地区的大气臭氧总量有着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观测到的平流层臭氧减少的趋势相吻合;3)瓦里关地区大气臭氧总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且每年的2~4月较高,8~10月较低,一年中振荡的幅度达到60DU;4)TOMS两个版本的观测数据与地面观测结果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和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

  • 标签: 瓦里关 臭氧总量 年际变化 季节变化
  • 简介:1城市边界层大气物理化学结构特征初步获得了城市边界层大气动力结构:城市热岛和城市风场;城市建筑群零平面位移和粗糙度;城市雾分布特征及其动力、热力影响。城市尺度模拟研究获得了北京城郊地形对城市风场的影响,城市建筑对城市环流的影响,分析了北京西、北郊马蹄型山脉特征地形对城市风场日变化及对城市污染形成及其输送、堆积的可能机理,并绘制出有关分布图。

  • 标签: 首都 北京 大气环境污染机理 城市 边界层 数值模式
  • 简介:利用1961~2000年辽东地区13个观测台站的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了辽东地区降水和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并利用高桥公式计算出辽东地区的蒸发量。得出了该地区蒸发量和降水蒸发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同时利用干燥度指标研究了辽东地区气候干旱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40a来辽东地区气候变化呈暖干变化趋势。即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尤其以20世纪90年代变化最为明显。

  • 标签: 辽东地区 气候 年代际变化 干旱趋势
  • 简介:本项目在2004年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城市边界层大气物理和大气化学特征。在城市边界层的强化立体观测的基础上,针对冬、夏季城市大气环境及奥运会期间首都北京大气环境“背景”特征、急需认识的问题以及调控治理理论应用技术难点,着重分析研究了城市冬、夏季建筑群边界多个污染物种化学成分相关性,城市“冠层”建筑群楼顶单点长期时间演变特征,冬、夏季城区污染过程大气多尺度特征,冬、

  • 标签: 城市大气环境 大气物理 调控原理 污染机理 周边地区 北京
  • 简介:利用1964-1993年NCEP/NCAR再分析风应力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14层热带太平洋环流模式(OGCM),对热带太平洋与E1Nin^~o有关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与Nin^~o3区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年际变化关系,发现在E1Nin^~o事件之前,暖池的次表层海温都有明显正异常出现,它的东传导致了E1Nin^~o的发生,并且SOTA的传播随纬度变化,沿赤道东传,在赤道外西传。然后,选取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两次最强的E1Nin^~o事件讨论了引起这种机制的可能原因——西风异常的作用。最后,对1964-1993所有的E1Nin^~o年的风场、次表层海温和海表温度的异常进行了综合分析。

  • 标签: 海表温度异常 次表层海温异常 E1 Nin^~o 风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