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卢梭在其早期的政治思想著作中论述的政治社会与马克思、恩格斯在中所阐发的阶级社会的理论有着一定的联系.本文从两者的形成、发展及其斗争等三个方面对比了卢梭关于政治社会的理论,并将其与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社会理论作比较,以期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社会理论的某些来源加以认识.

  • 标签: 政治社会 阶级社会 政治思想 比较研究
  • 简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中共上海、北京、湖北、湖南、山东、广东等地党组织在中共一大前就已建立,至今已近90年。为深入探讨党的创建前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革命理论、进行组织建设、开展群众运动等方面的历史功绩,促进中共早期历史研究的深入,北京、上海、湖北、湖南、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早期组织 学术研讨会 征文启事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纪念
  • 简介: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主要有:消灭分工是社会教育的前提条件;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教育的主要原则与方法;人与环境的双轨互动是社会教育的中心点.马克思社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造就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是早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社会教育的理论源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中国化的早期探索主要表现在:工会与农协作为工农教育的领导机关担负着重要责任;开展与筹划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方式和教授实用性、思想性强的社会教育内容;坚持社会教育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与政治斗争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和“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教育方法.

  • 标签: 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 中国共产党早期社会教育实践 运用
  • 简介:第一次国共合作除了国共两党有着共同的政治基础之外,还有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基础,就是文化观的趋同性。孙中山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对中西文化都有着基本相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对于传统文化中不适应于现代生活的部分,必须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之,而对其中的精华,则应有所吸收,有所改造。对于西方文化,他们认为,应当根据中国国情,容纳其长处而避其短处,以期达到改造和充实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对他们来说,对文化的选择,说到底就是对社会发展方向的选择,要通过对中西文化的会通、融合,创造出适合现代中国发展的新文化,这种文化观上的趋同性,反映出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政治的趋同性,而正是文化观的趋同性为国共两党在政治上的合作提供另一可能性。

  • 标签: 孙中山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第一次国共合作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观 西方文化
  • 简介: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2016年6月6日,由《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主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遗著的收集、整理与研究"(11&ZD079)课题组协办的"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日本东京鸠山会馆举行。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共产党 日本东京 五四运动 领导人 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