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3 个结果
  • 作者: 章立华 卓慧钦 侯静静 章惠萍 周阳 蔡建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厦门 361004 厦门大学医学院胃肠肿瘤研究所,厦门 361004 厦门市胃肠肿瘤重点实验室,厦门 361004,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厦门 361004 厦门市胃肠肿瘤重点实验室,厦门 361004,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006,厦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蛋白质组学方法探讨加减血癥汤治疗浸润型胃癌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检索加减血癥汤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串联质谱联用(HPLC-MS/MS)法测定浸润型胃癌的靶点,加减血癥汤预测的靶基因与浸润型胃癌的靶点蛋白质数据进行维恩分析,获取作用靶基因,通过STRING获得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方剂-药物-化合物-基因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出加减血癥汤中69个有效成分,215个药物靶点;660个在浸润型胃癌过表达蛋白质,10个药物靶点和基因靶点的共有靶点。PPI网络包括10个蛋白节点,其中3个核心节点为CASP3、BCL2L1和STAT1。KEGG富集到11条通路,包含PI3K-Akt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癌症中蛋白聚糖、细胞凋亡、Jak-STAT信号通路等。结论加减血癥汤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和Jak-STAT信号通路介导凋亡发挥抑制作用。本研究为加减血癥汤治疗浸润型胃癌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蛋白质组学 浸润型胃癌 加减血癥汤 有效成分 网络药理学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中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女性和男性的差异基因,寻找COVID-19男女患者间的免疫机制的不同。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3个COVID-19数据集(GSE152641、GSE157103、GSE157789),在GSE152641中,运用R软件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将上述所得的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以及免疫细胞浸润分析,并使用cytoscape软件进行数据可视化,用cytohubba工具筛选出核心基因LCK,用皮尔森相关性分析分别分析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LCK与22种免疫细胞的关系,在GSE157103数据集中验证LCK的表达及男女患者间免疫细胞浸润的差异。应用统一流形逼近与投影算法对GSE157789数据集中的单细胞测序数据降维,分析LCK在男女患者全血中调节性T细胞的差异表达。结果在GSE152641数据集中共筛选出差异基因27个,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关键模块基因382个,两者的基因富集于淋巴细胞激活的调节、T细胞激活、淋巴细胞分化等生物学过程和功能中。同时这些基因在原发性免疫缺陷、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相互作用以及病毒蛋白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均有富集。免疫细胞浸润分析提示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的未活化CD4+记忆T细胞占比更高(P=0.003),而巨噬细胞M0型和中性粒细胞占比更低(P值均<0.05);cytohubba工具筛选出核心基因为LCK,在女性患者中为低表达;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核心基因LCK的表达量与中性粒细胞占比均呈正相关关系(cor=0.50,P=0.01;cor=0.77,P=0.005)。在GSE157103验证集中,女性患者全血LCK的表达也低于男性患者(P<0.05),且女性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占比也低于男性(P=0.025)。GSE157789数据集中LCK主要在调节性T细胞中表达,女性患者调节性T细胞中的LCK相对表达量低于男性患者(t=32.83,P<0.001)。结论女性与男性COVID-19患者的免疫机制具有性别特异性,LCK基因与中性粒细胞的免疫细胞浸润相关。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生物信息学分析 免疫细胞 性别特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患者的脑结构网络改变、认知障碍及其相互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2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抗NMDAR脑炎患者39例作为自身免疫性脑炎组(AE组),男16例、女23例,年龄13~66(34±15)岁,病程11~110(31±20)d。另招募常规头颅MR检查正常且既往无神经系统疾病史的3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男14名、女18名,年龄20~67(34±12)岁。对所有受检者进行扩散张量成像(DTI)并评估认知功能。采用确定性纤维追踪法构建2组脑结构网络,运用图论法分别分析2组脑结构网络全局网络拓扑属性[聚类系数(Cp)、最短路径长度(Lp)、局部效率(Eloc)、全局效率(Eglob)、标准化Cp(γ)、标准化Lp(λ)、小世界指数(σ)]和局部网络拓扑属性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脑结构网络特征性参数与认知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AE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E组CP值[0.005(0.004,0.007)]、γ(1.76±0.13)、λ(0.51±0.03)及σ值(1.57±0.13)与对照组[分别为0.007(0.004,0.017)、2.13±0.63、0.55±0.06、1.73±0.36]比较均下降(Z=-939.00、t=-3.58、t=-4.16、t=-2.58,P<0.05)。与对照组相比,AE组左侧眶部额中回、双侧补充运动区、左侧嗅皮质、左侧回直肌、双侧脑岛、左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及右侧颞横回节点效率改变(P<0.05)。AE组与对照组有5个相同核心节点,分别为右侧中央前回、双侧补充运动区及双侧楔前叶;AE组较对照组减少3个核心节点为左侧枕中回、左侧颞中回、右侧颞中回,增加的核心节点为左侧中央前回。AE组左侧补充运动区(r=0.393、P=0.013)、右侧补充运动区(r=0.384、P=0.016)及左侧中央旁小叶(r=0.356、P=0.026)节点效率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抗NMDAR脑炎患者大脑存在广泛白质改变,部分脑区网络拓扑属性改变与认知功能下降相关。

  • 标签: 脑炎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扩散张量成像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筛选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预后相关关键基因,并建立基因预后模型。方法(1)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下载基因表达谱数据集GSE26712,共有185份卵巢癌组织标本和10份正常卵巢组织标本的数据,采用limma软件包筛选出卵巢癌的差异表达基因,与WGCNA筛选出的卵巢癌预后相关模块基因绘制韦恩(Venn)图,取其交集,得到交集基因;再结合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构建交集基因相应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2)在交集基因中,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出与卵巢癌患者总生存时间显著相关的关键基因,据此构建基因预后模型,预后模型风险评分为各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乘以相应权重值后求和,以风险评分的中位数为界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使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共有379份卵巢癌组织标本)进行验证;并对TCGA数据库中的高风险组、低风险组采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进行KEGG信号通路富集、基因突变分析和免疫特征分析。结果(1)数据集GSE26712筛选出的1 024个卵巢癌差异表达基因与WGCNA筛选出的523个卵巢癌预后相关模块基因绘制韦恩图,取其交集获得378个交集基因。(2)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共筛选出6个与预后显著相关的关键基因,即BNC1、CERK、FOXO1、GALNT6、MRPL2、PRSS2基因,构建基因预后模型,风险评分=BNC1基因表达水平×0.06+CERK基因表达水平×0.24+FOXO1基因表达水平×0.14+GALNT6基因表达水平×(-0.22)+MRPL2基因表达水平×(-0.20)+PRSS2基因表达水平×(-0.07)。训练集(GSE26712数据集)和验证集(TCGA数据库)中低风险组总生存率均显著高于高风险组(P<0.001,P=0.003)。采用GSEA进行的KEGG信号通路富集发现,低风险组的基因在氧化磷酸化相关通路中富集,高风险组的基因在恶性肿瘤、钙离子等信号通路中富集;基因突变分析发现,TP53和TTN基因在高风险组(分别为82%、23%)和低风险组(分别为85%、24%)中的突变率均高于15%;免疫特征分析发现,低风险组浆细胞、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M1型巨噬细胞的浸润比例均显著高于高风险组(P均<0.05),而休眠记忆CD4 T淋巴细胞的浸润比例显著低于高风险组(P<0.05)。结论基于WGCNA筛选的卵巢癌关键基因建立的基因预后模型能有效预测卵巢癌患者的预后,基因预后模型中的6个关键基因为研究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及治疗靶点提供了参考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传统开通玄府法与清热凉血法在治疗银屑病中的疗效机制异同。方法检索TCMSP、中医药百科全书数据库(ETCM)、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筛选获得清热凉血法、开通玄府法(开玄法)代表药物的有效成分和蛋白靶点。检索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得银屑病靶点。利用Venny 2.1.0将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交集靶点,再将交集靶点通过String平台和Cytoscape 3.9.0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出2种方法治疗银屑病的关键靶点。通过Metascape平台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Venny与Cytoscape软件对上述结果进行差异对比和可视化分析。结果获得清热凉血法和开玄法相同有效成分8个,差异成分73个。两法治疗银屑病潜在作用靶点中,相同靶点43个,差异靶点15个。PPI网络分析获取两法代表药物关键靶点各10个,其中相同关键靶点7个,分别为HIF1A、MYC、CCND1、FOS、IL6、PPARG、NFKBIA,差异靶点6个。GO生物过程富集结果显示,两法前20条生物学过程中有10条相同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对外来刺激的反应、细胞黏附的调节、类固醇激素反应、对受伤反应、负调控细胞分化、对生长因子的反应、活性氧的代谢过程等。KEGG富集结果显示,两法前20条通路中,相同通路8条,包括癌症相关通路、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MAPK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转录失调、胆碱能突触等。结论清热凉血法治疗银屑病主要发挥抗氧化、抗炎、抗增殖、调节免疫的作用,开玄法治疗银屑病主要发挥调节脂质代谢、抗炎、调节细胞凋亡、抗氧化、抗增殖、调节血管新生和形态异常的作用。

  • 标签: 开通玄府 清热凉血 银屑病 银屑病共病 网络药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miRNA-mRNA调控网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骨关节炎病变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人血清样本miRNA表达数据集,通过R语言limma包获取差异表达miRNA,采用miRwalk 2.0版数据库预测其对应靶基因(mRNA),并构建miRNA-mRNA调控网络。对靶基因进行功能GO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构建靶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从中筛选出骨关节炎病变的核心基因。结果共筛选出7个差异表达的miRNA(表达均为下调)和900个mRNA,这些基因主要涉及蛋白结合、DNA结合、转录等生理过程,参与Cell cycle、p53、Neurotrophin、PI3K-Akt等信号通路。蛋白相互作用分析表明MAPK1、TP53、MAPK14、CCND1、EP300、POLR2E、POLR2F、ABL1、RAC1、SKIV2L2为该调控网络的核心靶基因。结论OA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多个的miRNA、靶基因和作用途径,而通过构建骨关节炎相关miRNA-mRNA调控网络,可为找出骨关节炎病的分子机制和今后临床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骨关节炎 微小核糖核酸 信使核糖核酸 调控网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网络健康干预应用于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后免疫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后免疫治疗的9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实施网络健康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社会支持水平、疾病知识知晓度、生活质量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各项社会支持水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各项疾病相关知识知晓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网络健康干预应用于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后免疫治疗中可提升社会支持水平和疾病知识知晓度,改善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肾癌根治术 机器人手术 网络健康干预
  • 作者: 石庆丽 李越秀 王金芳 陈红燕 张玉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血管神经病学科;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脑血管病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50 北京市平谷区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120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康复医学部,北京 100050,武汉脑科医院神经内科,武汉 4300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影像中心,北京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血管神经病学科;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WML)合并不同程度认知障碍患者与正常人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额顶叶网络(frontoparietal network,FPN)、凸显网络(salience network,SN)、注意网络(dorsal attention network,DAN)之间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改变,以及这种功能连接变化与执行功能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WML患者,分为WML-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组(none-dementia vascular cognition impairment,VCIND组)(n=19),WML-血管性痴呆组(vascular dementia,VaD组)(n=17),同时选取无认知功能障碍且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组)(n=24)。使用Stroop色词干扰测验B、Stroop色词干扰测验C、连线测验B(trail making test B,TMT-B)、言语流畅性测验(verbal fluency test,VFT)评估所有受试者的执行功能。使用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方法挑选出FPN、SN、DMN、DAN四个静息态网络。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协方差分析比较三组间这四个静息态网络所包含重要脑区间功能连接差异,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这种功能连接差异与执行功能评分做相关性分析。结果(1)VaD组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左侧顶下小叶(left inferior parietal lobe,IPL.L)之间的FC(0.267±0.320)较NC组(0.520±0.253)显著降低(P=0.005);VaD组MPFC-后扣带回(posterior cingulate,PCC)的FC(0.655±0.284)较VCIND组(0.810±0.232)显著下降(P=0.017);VaD组MPFC-左侧岛叶(left insula,insula.L)、MPFC-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left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L)之间的FC[(0.411±0.277),(0.545±0.311)]较VCIND组[(0.239±0.308),(0.353±0.270)]显著升高(P=0.044,0.028);VCIND组左侧顶上小叶(left superior parietal lobe,SPL.L)-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right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R)之间的FC(0.488±0.157)较NC组(0.301±0.257)显著升高(P=0.010);VaD组MPFC-insula.L、MPFC-DLPFC.L之间的FC较NC组显著升高(P=0.020,0.037)。(2)MPFC-PCC之间的功能连接差异与Stroop色词干扰C(r=-0.279,P=0.036)、TMT-B(r=-0.313,P=0.018)评分存在负相关;MPFC-IPL.L之间的功能连接差异与Sroop色词干扰B(r=-0.311,P=0.018)、Stroop色词干扰C(r=-0.308,P=0.020)及TMT-B(r=-0.367,P=0.005)评分存在负相关,与VFT存在正相关(r=0.357,P=0.006);SPL.L-DLPFC.R之间的功能连接差异与Stroop色词干扰B评分呈正相关(r=0.305,P=0.021)。结论WML患者认知相关脑网络内部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脑区间功能连接的差异与执行功能存在相关性,这些脑区间功能连接的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可能出现的执行功能的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

  • 标签: 脑白质病变 认知障碍 静息态脑网络 执行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MRI(rs-fMRI)联合扩散张量成像(DTI)探讨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HBV-RC)全脑功能连接(FC)、白质结构连接(SC)随疾病进展的演变规律,及其与肝性脑病心理测量(PHES)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分析2011年4至10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30例HBV-RC患者的资料,其中肝硬化合并轻微肝性脑病13例(MHE组)、肝硬化无肝性脑病17例(NMHE组),另同期纳入与HBV-RC患者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人38名(HC组)。采集所有受试者的rs-fMRI、DTI数据和PHES评分。使用Gretna工具包和PANDA工具包分别对rs-fMRI和DTI数据进行预处理并构建功能和结构网络。采用基于网络的统计方法(NBS)比较3组被试功能网络和结构网络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功能网络和结构网络的异常与PHE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FC、SC、PHES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与HC组相比,肝硬化患者从NMHE到MHE阶段,其功能网络和结构网络均表现为渐进性破坏,主要分布于认知控制网络、默认网络以及边缘网络(P<0.01,NBS矫正)。HBV-RC患者功能网络和结构网络的破坏与其PHES评分具有显著负相关性(P<0.05,错误发现率矫正)。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证实HBV-RC患者功能网络的破坏介导了其结构网络破坏与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关系(P<0.05)。结论HBV-RC患者功能网络和结构网络均表现为随疾病进展的渐进性破坏,并与PHES评分显著相关。此外,HBV-RC患者功能网络的破坏介导了其结构网络的破坏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 标签: 肝硬化 肝性脑病 磁共振成像 神经网络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甲状腺功能亢进(以下简称甲亢)患者131I核素治疗所需给药剂量,为患者计算个性化治疗剂量方案。方法从上海多家医学院核医学科收集接受放射性碘治疗的甲亢患者完整的病例资料,包括病史、检查结果、治疗过程等。随后建立预测模型,先以小样本数据比较BP神经网络,径向基(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3种模型的预测结果,选择最优模型对给药剂量进行预测,最后测试模型精准度。结果以小样本构建的BP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SVM模型预测的平均误差分别为5.53%,7.09%,9.64%,比较后选择BP神经网络建立预测模型;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30例数据对BP神经网络进行验证计算,预测结果的平均误差为7.22%,均方误差为0.053,最小误差为0.57%,最大误差为13.78%。结论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神经网络预测方法,为需要放射性碘治疗的甲亢患者提供给药剂量参考,减少患者剂量过量所致放射性损伤的可能或剂量不足所致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 标签: 甲状腺机能亢进 131I治疗 神经网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拟采用网络分析法在基层官兵中探讨精神心理、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因素与常见功能性胃肠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2020年7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两个基层军队单位1 805名官兵进行问卷调查。功能性胃肠疾病评估采用消化道症状评分量表。精神心理状态评估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和应激反应量表。采用软件R构建网络并计算中心性和可预测性指标。结果1 805名官兵中1 486名(82.3%)在2周内出现过功能性胃肠疾病症状,但绝大多数为轻度。网络分析显示不同的功能性胃肠疾病症状间存在普遍关联(Spearman相关系数0.31~0.56),功能性胃肠疾病症状与精神心理因素存在关联(Spearman相关系数0.16~0.27),而与饮食、年龄、受教育水平、体重指数等之间无明显关联。功能性胃肠疾病症状与精神心理因素之间通过应激和消化不良两个节点连接。节点强度的相关稳定性系数为0.75,提示该网络是足够稳定的。结论该研究阐释了功能性胃肠疾病症状与精神心理因素之间及其各自内在关联性的网络结构特征,发现了两者相互作用的关键节点,为针对性的干预提供了潜在靶点。

  • 标签: 胃肠疾病 心理学 饮食习惯 生活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单细胞RNA测序探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真皮成纤维细胞(dFb)的异质性与生长因子调控网络。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5只8周龄雄性健康C57BL/6小鼠(鼠龄、性别、品系下同)正常皮肤组织,另取5只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用胶原酶D和DNA酶Ⅰ消化组织获得细胞悬液,用10x Genomics平台构建测序文库,用Illumina Novaseq6000测序仪进行单细胞RNA测序。采用R4.1.1软件的Seurat 3.0程序分析获得2种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矩阵,采用按细胞群、细胞来源、标记皮肤中主要细胞基因分类的二维tSNE云图进行可视化展示。根据已有文献报道和CellMarker数据库检索情况,分析2种组织细胞的基因表达矩阵中标志基因表达情况,对各细胞群进行编号和定义。将基因表达矩阵和细胞分群信息导入R4.1.1软件的CellChat 1.1.3程序,分析2种组织中细胞间通信以及创面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表皮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2种组织中FGF的各亚型与FGF受体(FGFR)各亚型的两两配对(以下简称FGF配受体对)对FGF信号网络的相对贡献,2种组织中相对贡献排名前2的FGF配受体对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取1只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1只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行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检测FGF7蛋白的表达与分布及其与二肽基肽酶4(DPP4)、干细胞抗原1(SCA1)、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PDGF受体α(PDGFRα)的蛋白共定位表达。结果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均包含25个细胞群,但2种组织中各细胞群中细胞数不一致。PDGFRα、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C、角蛋白10和角蛋白79基因在二维tSNE云图上均有各自明确的分布,分别指示特定的细胞群。将25个细胞群按C0~C24编号,分为9个dFb亚群和16个非dFb群,dFb亚群包括C0间质祖细胞、C5脂肪前体细胞、C13具有收缩能力的肌肉细胞相关成纤维细胞等,非dFb群包括C3中性粒细胞、C8 T细胞、C18红细胞等。与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细胞间通信更多更密集,其中细胞间通信强度排前3位的细胞群为dFb亚群C0、C1、C2,这3个dFb亚群与创面组织中其他细胞群之间均有通信。在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VEGF信号主要由dFb亚群C0发送、脉管相关细胞群C19和C21接收,PDGF信号主要由周细胞C14发送、多个dFb亚群接收,EGF信号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亚群C9和C11发送、dFb亚群C0接收,FGF信号的主要发送者和接收者均为dFb亚群C6。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FGF信号网络中的FGF配受体对相对贡献,均是FGF7-FGFR1排在首位,排名第2的分别是FGF7-FGFR2、FGF10-FGFR1;与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创面组织FGF7-FGFR1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更多,而FGF7-FGFR2和FGF10-FGFR1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稍有减少或无明显变化;创面组织FGF7-FGFR1信号通路中的细胞间通信强于FGF7-FGFR2、FGF10-FGFR1信号通路;在2种组织中,FGF7信号均主要由dFb亚群C0与C1和C2发送、dFb亚群C6和C7接收。与健康小鼠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中FGF7蛋白表达更多;在正常皮肤组织中,FGF7蛋白主要表达于皮肤间质层且在靠近真皮白色脂肪组织附近也有表达;在2种组织中,FGF7蛋白与DPP4、SCA1蛋白共定位表达于皮肤间质层中,与PDGFRα蛋白共定位表达于dFb中,与SMA蛋白无共定位表达,其中创面组织中的共定位表达多于正常皮肤组织。结论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过程中的dFb存在高异质性,为多种生长因子潜在的主要分泌或接收细胞群落,与生长因子信号通路之间存在紧密、复杂的联系;FGF7-FGFR1信号通路是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主要FGF信号通路,靶向调控多个dFb亚群。

  • 标签: 伤口愈合 皮肤 真皮 成纤维细胞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单细胞RNA测序 生长因子 细胞间通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IV-1感染者分子传播网络特征及其传播的相关危险因素,为HIV-1精准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2019年4月至2021年8月四川省彭州市新报告≥50岁HIV感染者的340份血样,采用巢式PCR扩增法对pol基因区进行扩增、清理、拼接剪辑,多序列对比构建系统进化树区分亚型,计算成对基因距离,在基因距离阈值为0.90%时成簇数最多(41个),构建分子传播网络。分析HIV分子传播网络特征及入网危险因素,进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40份样本中,扩增成功330份(97.06%,330/340)。确定6种HIV-1亚型,包括CRF01_AE(56.67%,187/330)、CRF07_BC(27.88%,92/330)、B(11.21%,37/330)、CRF08_BC(3.33%,11/330)、CRF55_01B(0.61%,2/330)和C(0.30%,1/330)。入网率为58.79%(194/330),研究对象HIV-1分子传播网络的入网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文盲,初中(OR=0.35,95%CI:0.13~0.97)与高中/中专文化程度(OR=0.14,95%CI:0.02~0.97)的入网可能性较低;相比于农民,职业不详(OR=0.40,95%CI:0.17~0.95)的入网可能性较低;相比于CRF01_AE亚型,CRF07_BC(OR=0.20,95%CI:0.11~0.35)和CRF08_BC亚型(OR=0.09,95%CI:0.02~0.45)的入网可能性较低。结论四川省彭州市农村地区中老年群体中艾滋病传播来源多元化,艾滋病干预工作应重点定位于低文化程度的中老年农民,同时加强检测与溯源调查。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分子传播 网络 50岁及以上人群 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浙贝母-金银花药对治疗糖尿病足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筛选浙贝母-金银花药对的药物成分,使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药物成分的作用靶点,运用GeneCards获取糖尿病足的疾病靶点,利用Venny 2.1获取交集靶点。使用STRING进行蛋白质间作用网络(PPI)分析并使用Cytoscape构建网络图,利用Metascape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靶点-通路"网络图。建立糖尿病足大鼠模型并用浙贝母-金银花药对局部外敷治疗患处,观察治疗效果及检测血清筛选靶点表达。结果浙贝母-金银花药对中的38个有效成分通过多条通路直接作用于339个疾病靶点治疗糖尿病足,其中木犀草素(Luteolin)、苦叶草素(Picropodophyllin)、天竺葵素(Pelargonidin)、紫鄂贝碱(Ziebeimine)、浙贝乙素(Peiminine)、腺苷(Adenosine)等是核心成分,TP53、EP300、HSP90AA1、CTNNB1、Akt1是至关重要的靶点。基因功能注释分析结果显示,交集基因最可能相关的生物过程主要涉及细胞转录因子结合、细胞对氮化合物反应、激素反应等,细胞组分主要涉及膜筏、质膜筏、小窝等,分子功能主要涉及蛋白激酶活性、磷酸激酶活性、激酶活性等。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提示浙贝母-金银花药对主要参与PI3K/AKT、HIF-1、EGFR、MAPK等信号通路。浙贝母-金银花药对修复糖尿病足鼠模型的病变部位的效果明显,且血清TP53、EP300、HSP90AA1、CTNNB1、Akt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结论浙贝母-金银花药对治疗糖尿病足的机制是通过调节PI3K/AKT、HIF-1、EGFR、MAPK等信号通路的TP53、EP300、HSP90AA1、CTNNB1、Akt1等疾病靶点,进而调节酶类活性、抗炎等生物过程。

  • 标签: 浙贝母-金银花药对 糖尿病足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一种由肿瘤归巢穿膜肽(tLyP-1)修饰并携载金属多酚网络(TA-Fe3+)工程化紫杉醇(PTX)的相变型脂质纳米粒,并评价其体外肿瘤靶向能力、超声/光声成像及光热联合化疗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溶剂置换法、薄膜水化法和双乳化法制备由tLyP-1介导的载TA-Fe3+工程化的PTX的相变型脂质纳米粒(t-P@TFP)。检测其表征、体外靶向能力、光热转化能力、体外光声和超声成像能力;CCK-8法、细胞活死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法检测纳米粒的安全性和不同纳米粒对4T1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成功制备t-P@TFP纳米粒,透射电镜显示纳米粒呈大小均一的球形,粒径为(209.8±1.56) nm,电位为(-25.9±1.36) mV。激光共聚焦显示t-P@TFP纳米粒能靶向聚集到4T1细胞周围;具有高效的光热转换效果,经近红外激光辐照后纳米粒能迅速变为微泡,增强体外超声成像效果;纳米粒光声信号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强。CCK-8法、细胞活死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均显示t-P@TFP的光热联合化疗的抗肿瘤效果最好。结论成功制备t-P@TFP纳米粒,该纳米粒具有良好的靶向能力,可用于光声和超声成像,有良好的光热效应,对乳腺癌细胞有杀伤作用,有望实现诊疗一体化。

  • 标签: 光声/超声成像 乳腺癌 纳米粒 靶向能力 光热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余惠平教授自拟扶正解毒经验方治疗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在SymMap数据库、TCMID数据库中检索扶正解毒经验方和ITP靶标,对验方潜在靶标与ITP靶标取交集靶点。在String数据库获得靶标间相互作用关系,进行聚类分析,获得扶正解毒经验方治疗ITP的核心靶标群。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挑选分类非特异性疾病的通路,构建“中药-靶标-通路”网络。结果扶正解毒经验方治疗ITP的潜在靶标共有500个。通过PPI网络聚类分析获得16个基因簇,其中Cluster 1得分65.663,为扶正解毒经验方治疗ITP的潜在核心靶标群。该核心靶标群共富集到114个通路,其中4个1级分类目录分别为人类疾病(Human Diseases,50%),有机系统(Organismal Systems,25%)、环境信息处理(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17%)和细胞过程(Cellular Processes,8%)。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非特异性疾病的通路富集程度较高。网络节结点中聚集度较高的中药为仙鹤草(Degree=66)、炙甘草(Degree=64),靶标蛋白为MAPK3(Degree=51)、MAPK1(Degre=50),通路为PI3K-Akt信号通路(Degree=29)。结论自拟扶正解毒经验方治疗儿童ITP以仙鹤草、炙甘草为主药,与调节血小板数量、黏附性和聚焦性有关。

  • 标签: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中药)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网络药理学 扶正解毒经验方 儿童
  • 简介:摘要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有并发症,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尚不完善,选择合适的时机及时终止妊娠成为预防该病进一步发展和避免不良妊娠结局的唯一途径。近年来,随着深入研究发现非编码RNA与滋养层细胞的增殖、凋亡等重要过程相关,且这些非编码RNA之间可以相互调控,形成错综复杂的竞争性内源性RNA调控网络。本文主要介绍非编码RNA在调控子痫前期患者滋养层细胞侵袭和增殖中的生物学作用,以及这些非编码RNA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调控关系,并简要分析非编码RNA作为诊断子痫前期的生物标志物及相应治疗靶点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子痫前期 RNA,未翻译 微小RNAs RNA,环状 滋养层 生物标记 基因调控网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综合防控体系在膀胱癌根治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1~12月选取膀胱癌根治手术患者92例,根据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综合防控体系实施时间分为对照组(2019年1~12月,46例)及观察组(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46例)。对照组行外科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综合防控体系实施管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凝血指标变化、2005年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评分、疼痛评分(VAS)、VTE上报及时率、VTE发生率、护患纠纷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而干预后观察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长于对照组;观察组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低于对照组;观察组VTE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观察组VTE上报及时率、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综合防控体系能有效降低膀胱癌根治手术术后VTE发生风险,保障患者围术期安全,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 标签: 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综合防控体系 膀胱癌 根治手术 静脉血栓栓塞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福州市15~24岁MSM艾滋病监测数据,了解其HIV感染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2016-2021年通过网络方式招募年龄15~24岁最近6个月与男性发生口交/肛交性行为的MSM,分析其社会人口学和行为学特征、HIV感染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结果2016-2021年网络招募15~24岁MSM共4 234人。户籍为福建省外的比例由13.00%(85/654)上升到23.42%(163/696)(趋势χ2=60.23,P<0.001);通过网络寻找男性性伴的比例由93.27%(610/654)上升到99.71%(694/696)(趋势χ2=65.20,P<0.001);最近6个月最近1次肛交使用安全套比例由88.16%(484/549)下降至74.11%(415/560)(趋势χ2=32.32,P<0.001);最近6个月肛交每次使用安全套比例由65.76%(361/549)下降至55.54%(311/560)(趋势χ2=6.82,P<0.001);既往接受HIV抗体检测比例由5.66%(37/654)上升到25.29%(176/696)(趋势χ2=98.51,P<0.001)。累计监测15~24岁MSM HIV抗体阳性率为3.64%(154/4 234),历年监测15~24岁MSM的HIV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趋势χ2=0.50,P=0.453)。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居住时间1~2年者HIV抗体阳性率均呈上升趋势(P<0.05)。HIV感染风险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分别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的0.54(95%CI:0.30~0.99)倍、0.29(95%CI:0.17~0.51)倍,本地居住时间1~2年、>2年者是本地居住时间<1年者的0.35(95%CI:0.16~0.74)倍、0.58(95%CI:0.37~0.91)倍,每次肛交坚持使用安全套者是从未使用者的0.18(95%CI:0.08~0.42)倍,未患过性病者是患过性病者的0.25(95%CI:0.13~0.50)倍。结论福州市15~24岁MSM存在较高HIV感染风险,应加强对流动和较低文化程度青少年MSM的互联网干预。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青少年 男男性行为人群 监测 网络招募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整合网络药理学研究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物质基础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利用UPLC-Q/TOF-MS鉴定刺五加注射液的化学成分,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预测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通过Omicshare平台对治疗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分析鉴定了刺五加注射液中53种成分,并以此为基础得到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靶点189个及10个核心靶点,反向筛选发现刺五加注射液中的25个成分可能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有效成分;KEGG富集结果显示,刺五加注射液可能主要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结论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促进血管新生和保护神经细胞等作用有关。

  • 标签: 刺五加注射液 缺血性脑卒中 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模拟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