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布克奖小说《狼厅》《提堂》生动再现了都铎王朝辉煌时代一代权臣托马斯·克伦威尔丰功伟绩,展现了当代小说家调整视角、反思历史创作心理.本文通过分析两部小说主人公克伦威尔由铁匠之子成为国王亨利八世权臣、从乡野草根到朝廷重臣传奇一生,探讨其性格及形象中英格兰特性,解读英国民族共同记忆对历史人物建构,审视曼特尔正视民族身份认同问题、重构民族文化共同体创作思想.当代英格兰特性不仅仅局限于体现其民族独特性,更体现了英国民族包容性多样性,是英国民族共同体精神重要表征.

  • 标签: 希拉里·曼特尔 《狼厅》 《提堂》 克伦威尔 英格兰特性 共同体文化
  • 简介:忧郁是本雅明思想中重要概念。在《德意志悲苦剧起源》一书中,本雅明借助对丢勒画作《忧郁Ⅰ》解读形成了自己独特艺术批评观念。本雅明对丢勒画作解读绕开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路,取道潘诺夫斯基等人艺术史阐释路径。在潘诺夫斯基看来,丢勒画作改写了中世纪人们对忧郁负面评价,赋予其人文主义积极价值。本雅明承继了潘诺夫斯基的人文主义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将丢勒画作置于早期现代性批判视野当中来审视。在丢勒画作中所呈现“物世界”主人公“沉浸式认识”,实际上是对康德以来启蒙理性反思。启蒙理性一方面造成了主体与客体分离,使整个世界变得日益机械化;另一方面也使得政治共同体陷入动荡危机之中,在这个日益主体化物化世界中政治性决断变得不可能。

  • 标签: 忧郁 本雅明 潘诺夫斯基 丢勒 人文主义 现代性批判
  • 简介:三联书店2012年8月推出“美国自然文学经典译丛”是国内难得自然文学翻译上乘之作。无论从几位作家地位及其作品影响力还是从美国自然书写历史语境等方面来看,这套丛书选题实属经典。从生态批评视角来看,丛书书名、人称代词以及部分段落译法又彰显出整体译文准确性生态示范性,因此特别值得推荐。

  • 标签: 美国自然文学 生态 经典性 翻译
  • 简介:<正>各国文化相互联系影响,是世界文化发展必然趋势。一个国家要了解掌握全人类积累起来文化,就得要介绍外国同外国进行文化交流。而接受外来文化最有力手段是翻译,无论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等,翻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在扩大民族文化艺术,丰富民族语言和有助于文艺家文体及其形式锤练外,而更重要

  • 标签: 重要意义 相互联系 鉴别能力 外国文学作品 国家 社会效果
  • 简介:<正>普希金是俄国第一个达到世界高度作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站在拜伦莎士比亚两位巨人肩上才取得成功。拜伦诗作曾激发了普氏磅礴浪漫诗才,莎氏则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两者结合创作方法上给予普氏以巨大影响。(从总体看来,莎氏对普氏影响大于拜伦)很久以来,我国有关研究者只注意研究拜伦对普氏影响,却忽视了莎氏。近年来,我国有人开始研究莎氏对普氏影响,但却又基本上是复制发挥苏联有关学者片面观点,即认为莎氏对普氏影响只在现实主义方面,

  • 标签: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双重影响 创作方法 研究者 作品
  • 简介:如果把唐宋诗中所咏及历史人物作一个数量统计的话,贾谊王昭君多半是名列前茅。对贾谊这位怀才不遇、哭泣而死才子王昭君这位远嫁异国、至死未返美女,诗人们不知倾洒了多少同情泪水。那么,为什么贾、王二人遭遇能叩动千载之后诗人心扉呢?事情应该先从古典诗歌两个传统谈起。

  • 标签: 王昭君 贾谊 唐宋诗 咏史诗 王安石 历史人物
  • 简介:施蛰存于1930年代凭借其心理分析小说跻身文坛,他吸收了弗洛伊德主义,善于将弗氏精神分析理论运用于自己小说,在当时文坛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本文试图通过对收在其代表作《梅雨之夕》中《魔道》解读,兼及《夜叉》《旅舍》,来窥视施蛰存是如何在弗洛伊德主义观照下将现代人焦虑心理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 标签: 弗洛伊德主义 现代人的焦虑心理 文本解读
  • 简介:  是美国道布尔戴公司于2003年4月出版一部通俗小说,出版后得到了读者广泛关注.在其后几个月时间里,它一直位于美国畅销书之列,还曾于2003年6月跃居畅销书排行榜第二位.……

  • 标签: 之间评 影像现实 现实之间
  • 简介: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这首三毛作词歌曲(《橄榄树》,曾经唤醒了多少人天涯流浪梦。上个世纪80年代,三毛在港台及海外华文圈里被誉为最富有传奇色彩女作家。她一生走过四十八个国家,写了二十六部作品,启迪了许多年轻人去追寻生命意义,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生活情操与理念。

  • 标签: 三毛 小说 贝拉 玫瑰 《橄榄树》 生命的意义
  • 简介:<正>战火烛天、哀鸿遍地。山崩地裂溃退中,风狂雨骤祸海里,弗廖罗娃·奥莉加悲苦生活帷幕揭开了。苏联当代作家格列科娃通过音乐学院毕业生、满有可能成为钢琴演奏家奥莉加自叙,加上作者描述,章节交错地结构了这部题名凄恻《寡妇船》中篇小说。立志用欢乐音律装点人间不幸奥莉加以如下语句作为故事开头:“战争刚开始,我丈夫就在前线牺牲了。我们仍留在莫斯科。‘我们’是指我、我几乎疲惫得不能迈步老母亲和十四岁女儿娜塔莎。”语句平淡、冷漠,但又纤徐绵缈、绸缪宛转。这样开头语,当然不见得有什么特别高妙之处。可是,笔者觉得它仿佛是

  • 标签: 寡妇 颂歌 丈夫 战争时期 主题 作品
  • 简介:沈从文湘西世界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人性生成图——神化的人性、人化的人性至美的人性。至美的人性才是沈从文所祈求理想人性样式,他短篇小说《丈夫》就为我们展现了这种"神人以"至美人性,并且探讨了这种人性两条回归路径。它体现了沈从文对理想人性构想,在深层次上潜在地指向了至美人性境界理想社会模式建构。

  • 标签: 沈从文 《丈夫》 至美人性 理想社会
  • 简介:“珍爱怀疑”诗人对乌托邦叙事消解,是20世纪以来人类思想史、哲学史、文学艺术史上重大事件,其持续性影响至今未曾消歇。就那些有精神敏识力文学家而言,乌托邦式写作依赖于宏大叙事、“圣词写作”。圣词,指写作中使用那些带有不容分说本质主义、整体主义、道德优势、绝对知识、

  • 标签: 乌托邦 消解 解读 诗歌 传释 宏大叙事
  • 简介:在由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主办《国文月刊》中,大学国文教育改革、大学中文系改革讨论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包括语体文入选大一国文教材、中文系改革目标、中文系开设新文学课程以及中外文合系等主要话题。自“五四”新文学以来,对现代文学(新文学)与现代大学之间关系相对系统讨论及部分实践,是在战时西南联大起程,这是对新文学传统一种坚守与制度性拓展。

  • 标签: 西南联大 《国文月刊》 白话新文学
  • 简介:<正>在论及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对自己创作影响时,莫言将福克纳马尔克斯称为“两座灼热高炉”,这无意中道出了一个不争事实:即新时期作家在面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时,不是应对单一流派或某一作家,而是全息式地摄取养份。这样,西方历时百余年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在中国短短几年内被作家共时性分享了,并被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共融了。把莫言作为个案透析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对新时期文学影响,即能窥见这种共融性特质。莫言全部小说中,既有福克纳式内心独白、梦境幻觉,又有马尔克斯式象征、隐喻。丰厚生活底蕴和非单一性接受吸纳,使莫言创作显示出一种诡异多变风格。在新时期作家中,借鉴与消融,达到浑然一体、运用自如,莫言是做得较好一位。

  • 标签: 福克纳 马尔克斯 西方现代主义 新时期文学 象征主义 《喧哗与骚动》
  • 简介:中国与东盟旅游业发展迅速。目前,越南、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已位居中国居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前10位。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一直稳居中国入境旅游15大客源国之列。随着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成,双方人员往来将会更加频繁,合作将进一步深化。

  • 标签: 中国与东盟 旅游目的地 客源地 马来西亚 旅游业发展 印度尼西亚
  • 简介:金东仁《土豆》(1925)李泰俊《农民》(1939)是韩国现代文学中描绘华人形象代表作品。《土豆》中“王掌柜”是首次出现在韩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华人形象,也是当时朝鲜社会剧增华人典型代表。然而,该形象被描写成非道德、反社会的人物,而促使这一形象生成中心媒介就是“金钱”。透过该人物形象,可以窥视到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朝鲜社会对华人看法。《农民》中华人形象是聚集韩中矛盾焦点主人公。但是,评价以万宝山事件为背景出现这些华人形象时,需要了解当时韩中之间民族矛盾是由日本殖民政策舆论炒作所造成,只有对这些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才能以正确逻辑进行思考。但是,以万宝山事件为背景进行叙述小说《农民》并没有抓住这点,只以朝鲜人取得水路开垦胜利而收尾,并把与朝鲜人对峙华人集团塑造成暴力团体,可以说,这是创作过于疏懒结果。这种试图将超越意识形态问题集中在民族层面的文学形象化,对后来朝鲜对华(人)认识产生了不小影响。因此,有必要从批判视角来解读这部作品。

  • 标签: 韩国现代小说 金东仁《土豆》 李泰俊《农民》 华人形象
  • 简介:葛水平,山西沁水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山西长治市戏剧研究院编剧。创作有诗集《美人鱼与海》《女儿如水》,散文集《心灵行走》,小说集《喊山》《守望》《官煤》《陷入大漠月亮》等。中篇小说《喊山》获鲁迅文学奖。

  • 标签: 葛水平 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奖 韩冲 获奖评语 生存状态
  • 简介:<正>西方文学评论家一般认为龙金·奥尼尔(1888-1953)称得上是“美国莎士比亚”,他在哲学领域里深受“老子、尼采、斯特林堡、容格、叔本华影响”。在我看来,奥尼尔创作上哲学思想追根溯源在老子思想体系中可以觅寻到更为深厚思想基础。老子既是唯物主义者,也是唯心主义者,他在《道德经》中曾说过:“天纲恢恢,疏而不失。”(天纲极为广大,纲孔虽稀,而从没有漏失。)“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所厌恶,谁知道它原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对人无所偏爱,永远帮助善人。)老

  • 标签: 追根溯源 剧作家 马可·波罗 奥尼尔 评论家 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