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20 个结果
  • 作者: 孙丽伟
  • 学科: 文学 > 中国文学
  • 创建时间:2016-07-17
  • 出处:《文化研究》 2016年第7期
  • 机构:摘要:佛教作为一种正信的宗教,自然是以劝人向善作为重要内容的。这与世俗伦理中的“善”有着结果上的一致性。傣族佛教作为“世俗化”“本土化”的南传佛教,它即保留了原始佛教中的一些戒律思想,又在其过程中与当地伦理思想观念相融合,这才产生了傣族佛教伦理。
  • 简介:如今。逐渐被娱乐化的诗歌界经常会有闹剧出现。诗歌不断地遭到误解,而诗歌批评的位置此时或许比诗歌本身还让人迷惑。许多人远离了诗歌,更多的人远离了诗歌批评和研究,综合起来考量,从事诗歌批评与研究应该是当下较为尴尬的文学行为了。即便如此,出于对诗歌这种语言精华艺术的热爱,仍然有一些执著的人在默默地从事着诗歌批评与研究工作。罗振亚先生就是这些人当中非常虔诚与执著的一位学者型批评家。

  • 标签: 新诗批评 罗振亚 新诗研究 诗歌批评 伦理 娱乐化
  • 简介: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剖析杰克·伦敦《海狼》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挖掘道德意识在人与自然中的重要性,分析表明拉森及船员对海洋生物的虐待体现人类对自然的侵略;海上的自然灾害及拉森的头痛反映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汉弗莱与莫德借助自然生存体现出人类对自然的回归。最后,本文强调杰克·伦敦旨在激发读者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的道德意识。

  • 标签: 杰克·伦敦 《海狼》 文学伦理学批评 自然
  • 简介:<正>《布栓兰》(又译为《布算兰》)是西双版纳傣族四部伦理道德教育书中最主要的一部。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是傣族人民必读的一本礼仪、道德教科书。(布栓兰>是傣语,可译为"爷爷对儿孙的教育",其流

  • 标签: 伦理道德教育 傣语 寨神 伦理道德观念 守规矩 勤劳勇敢
  • 简介:在一次聚会上,一个以研究文学为职志的朋友,颇显兴奋地向大家宣布了他的一个重要发现:好的小说全都要写坏人的;偷情和杀人是小说的基本主题,而坏女人和杀人者则是小说里的主要形象。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伦理意义 人物 美好 杀人者 小说
  • 简介:两性伦理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伦理关系之一。新移民女作家关于两性叙事中多维面相的书写,揭示出当代社会中人性的复杂内涵与思维方式的变迁。她们处于文化与性别的边缘地带,一面触礁现实,呈现出先锋探险的姿态;一面回溯历史,重估传统。她们勾勒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婚恋形态,诸如对“出轨”“单亲妈妈”等持肯定见解,我们需要把它们放置于现代性进程中性别伦理场域中进行考察。其中关于性别解放、差异与平等的伦理诉求,为我们思考多元文化背景中的社会伦理关系与生命价值取向提供了典型的文学范本。

  • 标签: 新移民女作家 两性叙事 伦理诉求
  • 简介:傣族佛教伦理意识很强,这与当地人本身对伦理规范的重视有关更是与佛教本身对伦理的重视有很重要的关系。佛教伦理的诠释方式与世俗伦理存在着差异,可以说,傣族佛教伦理,一方面发展了傣族的伦理思想,另一方面其对佛教的伦理思想也是一种补益。佛教伦理与其他世俗伦理观念所存在的显著不同。这种不同既体现了傣族佛教理论的独特性,同时也可以作为佛教对一般伦理意义的延伸和发展。

  • 标签: 南传佛教 佛教伦理 傣族伦理
  • 简介:维多利亚时期是一个公认的道德标准严肃的年代,这个时期的小说大多带有道德意味和道德目的。乔治·艾略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女作家,其作品再现了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乡村生活画面和乡村传统伦理。在她的创作中,有一个主题始终未变,那就是对乡村传统伦理道德的关注与阐释。本文主要分析《织工马南传》中的乡土伦理,从而使读者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乡村有更深刻的理解。乔治·艾略特与英国乡村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既具有审美功能,也具有道德伦理教化功能。“伦理学是一门关于道德的科学,或者说,伦理学是以道德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科学。”[1]文学与伦理学的结合催生了将作品置于作家创作时所处时代的伦理环境中进行批评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式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由华中师范大学聂珍钊教授于2004年首次明确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主要用于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

  • 标签: 《织工马南传》 乡土伦理 艾略特 文学伦理学批评 乔治 小说
  • 简介:麦克卢汉所提出的一系列媒介理论都是延用了现象学的思维方式。其中,“媒介即讯息”运用了现象学中“本质直观”的思维方法;“媒介即人的延伸”、“冷热媒介”使用了“主体间性”这个现象学中的新概念;“重新部落化”、“地球村”体现了现象学中“生活世界”这个重要思想。因为麦克卢汉对于现象学这种思维方式的成功运用,使得其媒介理论体现了“媒介哲学”的思想立场和思维方法。媒介哲学的兴起是以麦克卢汉为起点的。

  • 标签: 麦克卢汉 现象学 媒介哲学
  • 简介:要《红楼梦》中的贾母与凤姐都存在着对有别于传统伦理的内在心理追求,即企图在之间能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关爱的新颖婆媳关系,其目的为了有一个婆媳间宽松、和谐的外在生存环境。如此伦理氛囤已与传统习俗颇多悖逆,是女性主体意识在民主启蒙思潮启迪下得到某种程度复苏的体现。

  • 标签: 凤姐 贾母 女性主体意识 《红楼梦》 婆媳关系 思潮
  • 简介:刚刚过去的二○一四年对于网络文学发展而言是十分关键的一年。如果从一九九八年台湾蔡智恒(痞子蔡)在BBS上连载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大陆中文网络迅速传播算起,至二○一五年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已经走进第十七个年头了。十余年来,网络文学的发展如野火之势,不但拥有了数以亿计的庞大用户群体,号称百万的写手大军,并且建立起自成一统的生产—分享—评论机制,以及建立在“粉丝经济”上的“部落文化”,这一切都对传统精英文学的主流地位构成挑战。

  • 标签: 媒介融合 文学传统 起点中文网 粉丝文化 生产机制 泛娱乐化
  • 简介:摘要封建主流法思想从秦汉开始,一直伴随着儒家法思想的影响。从秦代的禁绝,到西汉开始的法律儒家化,再到《唐律》“礼律合一”的形成,儒家法思想达到顶峰。本文通过《唐律疏议》中的“十恶”制度,窥视儒家伦理法思想成熟时期的方法、价值、价值间的关联以及最高追求。

  • 标签: 《唐律疏议》 儒家法 儒家伦理法 十恶 价值关联
  • 简介:关于《抒情年代》的意义,自然可以从多种角度去阐发。但在我看来,叙事伦理当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角度。这部作品所体现的灵魂力量和语言层面的道德感,在当代长篇小说中显得极为触目。近年来,我经常读到一些激愤的文字,时见有年轻的和不那么年轻的

  • 标签: 《抒情年代》 叙事伦理 长篇小说 人性精神 艺术风格
  • 简介:古老的乡村曾是中华民族的温馨家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滥觞之地。几千年来,绝大部分中国人在乡村里聚族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土重迁,组成民风淳朴、民俗浓郁的熟人社会,儒家强调的宗法血缘伦理紧紧地维系着乡

  • 标签: 伦理失序 乡村文化 中篇小说 中国乡村 熟人社会 中华民族
  • 简介: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伴随着文化的交融,第三文化的产生也是必然。外来文化+本地文化——延生的第三文化。这也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文化的再生。但是这种文化的再生是一种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再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生与发展,所以,媒介介入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中,传统文化只是换了一种更适合和满足人们需求的方式存在,而非消亡。本文拟从文化精英的主导作用与文化民众的跟随作用下,就传统乡民艺术的传承与媒介技术的融合作一些阐释。

  • 标签: 乡民艺术,文化精英,文化民众,媒介,融合
  • 简介: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开始逐步在文坛展露锋芒,王安忆的“三恋”大胆探讨了女性在性爱之中的种种困惑,第一次将中国女性性意识的问题摆在了公众视线中。海男、林白和陈染等人的作品像是激烈的女权宣言,用一个个故事战斗着,呼吁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而卫慧、棉棉和虹影等人则直逼女性的下半身,对情感向度的书写毫不节制,甚至带有强烈的自虐偏好。

  • 标签: 女性书写 长篇小说 伦理关怀 军旅文学 向度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