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牙髓摘除术与牙髓切断术治疗乳磨牙龋露髓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确诊为乳磨牙龋露髓的50例病例,患儿均于2021.10~2022.10期间就诊,将50例病例在研究前以双盲法分为甲乙组,对比时各纳入25例。甲组实施牙髓摘除术,乙组实施牙髓切断术。对比甲乙组疗效及随访病理改善情况,以评定效果。结果:经统计两组总有效率并对比,乙组为92.00%略高于甲组88.00%,但差异较小(P>0.05)。经统计两组随访6个月时根管内外吸收、根尖根分叉暗影、牙周膜间隙增宽等占比并对比,乙组分别为12.00%、12.00%、12.00%,略低于甲组16.00%、20.00%、20.00%,但差异较小(P>0.05)。结论:应用牙髓摘除术与牙髓切断术治疗乳磨牙龋露髓的疗效相当,二者均可改善患者病理结果,但因牙髓切断术相对较为昂贵,所以还需结合患儿及家庭实际对手术方式进行合理选择,以兼顾疗效和经济性。

  • 标签: 牙髓摘除术 牙髓切断术 乳磨牙 深龋露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围术期DVT(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开展介入综合治疗的价值和影响。方法对2021年4月一2022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介入综合治疗的80例围术期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研究。80患者均接受介入综合治疗。对实施治疗后患者的患肢消肿率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经过PMT或者CDT治疗后1到2天内患肢肿胀情况开始减轻,胀痛感逐渐降低;治疗后3~5天肿胀消退较为明显。患者经过介入治疗后的健肢、患肢大、小腿周径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较小(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出血发生率为13.75%(11/80),PTS症状发生率为8.75%(7/80),未发生重症PTS。经过治疗,不良症状均得到缓解。

  • 标签: 围术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预防性护理干预在接受开胸手术的胸部肿瘤患者护理实践中的适用性。方法:本研究所涉及的主体是因胸部肿瘤来我院接受开胸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实验开始时间为2019年11月,实验结束时间为2021年11月,以双盲法为客观依据将患者划分成为两个小组,参照组与实验组各包含患者20例。在护理参照组患者实践中依托常规护理方式,在护理实验组患者实践中依托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护理前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探究适宜护理接受开胸手术治疗的胸部肿瘤患者的方案。结果:组间数据对比研究后发现,实验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患者,护理后实验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快于参照组患者,表示为P

  • 标签: 胸部肿瘤 开胸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性护理
  • 简介:摘要:通过查阅文献,总结预见性护理在下肢静脉血栓预防的应用,为其在临床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尽可能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使患者住院时间缩短,节约医疗资源和费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拟利湿逐瘀汤为主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分析2020年3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70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5例。本研究常规组患者配合常规西药治疗方式,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自拟利湿逐瘀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差。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下肢周径差大于常规组(P<0.05)。结论:自拟利湿逐瘀汤为主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自拟利湿逐瘀汤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脑肿瘤患者术后实施预见性护理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针对76名脑肿瘤病人进行研究。并分到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采用预见性护理的研究组,每个组分别有38名病人。对比术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的下肢静脉血栓出现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术后,研究组的下肢静脉血栓出现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脑肿瘤 预见性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中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月,确定本院接收的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以其为样本来源,随机选取110例,抽签平分2组,对照组(n=55):常规护理,观察组:术中护理,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以及血浆黏度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3.64%低于对照组发生率14.55%,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在手术期间配合术中护理措施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升手术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术中护理 髋关节置换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对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方法:研究对象共选取了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00例,这些患者接受随机分组后在围手术期分别配合预防性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指标均明显更好。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 标签: 髋膝关节置换术 围手术期 深静脉血栓 预防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运动护理干预对偏瘫脑梗死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方法:时间选择在2019年3月到2021年11月之间,在我院收治的偏瘫脑梗死患者1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常规组和分析组,每组8例患者,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分析组采用早期运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护理前后肢体功能。结果:经过数据分析,分析组采用早期运动护理干预后,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经过数据分析,分析组采用早期运动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肢体功能明显高于常规组,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结论:早期运动护理干预可以防止偏瘫脑梗死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早期运动护理干预 偏瘫 脑梗死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重点对我院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以及相关护理对策进行深入研究。方法 采集病例共100例,均为我院诊治的腹腔镜子宫内膜癌患者,采集时间为2019年12月-2021年12月,采用方法:将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分在研究组(50例),另外剩余患者均未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分在参照组(50例),同时分析血栓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结果 组间资料年龄区间、胆固醇、手术时间、淋巴结转移数据未见明显性差异,显示出P值超过0.05;组间资料高血压者、糖尿病、D.二聚体、体质量数据可见明显差异性,P值显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间歇性气压治疗仪在ICU静脉血栓预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12月收治的80例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常规干预措施以及间歇性气压治疗仪干预,对照效果差异。结果:对照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可见研究组存在静脉血栓患者共3例,参照组存在静脉血栓患者12例,研究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3.75%明显小于参照组15% ,组间对照差异显著,对照两组患者的股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速度,可见应用间歇性气压治疗仪的研究组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分析意义(P

  • 标签: 间歇性气压治疗仪 ICU深静脉血栓 预防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对于II度烧伤患者的创面溶痂愈合的临床治疗效果。通过将60例II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给予常规凝胶基质治疗,观察组给予0.2g/cm2的rhGM-CSF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表征及创面溶痂愈合情况。对比分析发现,经过rhGM-CSF治疗的观察组无论是临床一般表征,还是创面溶痂愈合效果都要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rhGM-CSF凝胶可用于II度烧伤患者的创面溶痂与愈合。

  • 标签: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 深II度烧伤 创面溶痂 创面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为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DVT)形成应用早期运动护理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接受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患者74例,使用随机法进行平均分组,各37例。参照组施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则是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运动护理,观察并对比两组护理前、后凝血四项的实验室检查数据。结果 护理前两组凝血四项的实验室检查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的凝血四项的实验室检查数据优于参照组(P

  • 标签: 早期运动护理 脑出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定量运动结合小组式健康教育预防急诊ICU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急诊ICU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定量运动结合小组式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锻炼依从性、血栓发生率、DVT知识掌握度、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护理后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锻炼依从性、护理满意度、DVT知识掌握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定量运动结合小组式健康教育可降低急诊ICU脑出血患者血栓发生率。

  • 标签: 早期定量运动 健康教育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使用不同方式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在我院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选出76例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老年患者,根据抽签法分为2组。其对照组用外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然后对比各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血栓清除有效率,观察组(97.37%)高于对照组(7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观察组(0.00%)低于对照组(1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使用导管接触性溶栓、外周静脉溶栓等治疗均有一定的疗效,但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效果要更好,能有效提升血栓清除有效率,降低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值得应用。

  • 标签: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导管接触性溶栓 外周静脉溶栓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治疗的患者68例,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34例,常规组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成功率。结果:研究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神经外科 重症监护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下肢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患者应用双入路介入方法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实验对象是本院接收35例下肢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患者,实验时间为2021年12月16日~2022年7月16日,所有患者均接受双入路介入方法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 治疗后患者整体的恢复效果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下肢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患者时,应用双入路介入方法治疗,可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静脉血栓的影响,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拥有临床中推广的意义。

  • 标签: 治疗效果 双入路介入方法 急性肺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围手术期间应用相应护理措施的作用效果。方法: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我院共计选出10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取分组探究的方式展开相关论述。一组患者按照常规流程接受一般性护理服务(对照组);另外一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研究组)。组间对比静脉血栓出现的可能性。结果:从统计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在患肢周径、体温等方面的数值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通过两个小组之间的比较可以得知,在静脉血栓发生概率方面,研究组测得的数值水平远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而言,在为其进行治疗的全过程中,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方案,则会增强静脉血栓预防效果,实际成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围手术期护理 髋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防性护理在重症监护室中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挑选2021.07——2022.05本院重症监护室(ICU)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收治病人中挑选200名,以“随机分组法”将对象分为常规组、实验组,平均每组纳入100名。常规组按病况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增加预防性护理,对比两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相较常规组,实验组DVT发生率、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更低,P<0.05。相较常规组,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ICU病人出现DVT概率,缩短病人治疗时间,获得优秀护理评价从而维护良好护患关系,建议普及。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性护理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