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树脂粘接桥基牙牙体预备后有无牙本质暴露及牙本质暴露面积的大小。材料与方法收集20颗拔除的离体双尖牙,按照以下标准预备:舌侧及邻面预备0.5mm,近远中轴沟深1.0mm,近远中殆支托窝的颊舌向宽2.0mm、近远中向长1.5mm、深1.0mm。预备完成后用改良vanGieson法染色,以确定有无牙本质暴露。将离体牙固定到基台上,每旋转30°拍摄一张照片,将照片合成以获得牙齿的全景图像。图像经处理后,计算牙本质暴露面积及所占预备面积的比例。结果所有样本经预备后均出现牙本质暴露现象,平均牙本质暴露面积为11.06mm^2,占预备面积的16.15%。牙本质暴露面积最少为4.07mm^2,占预备面积的7.03%:最多为19.73mm^2,占预备面积的27.28%。结论如果按照现行的粘接牙体预备标准,牙体预备后必然会导致牙本质暴露。尽管通常推荐牙体预备应限于釉质内,但邻面轴沟区域牙本质暴露现象不可避免,颈部边缘也可能暴露牙本质。

  • 标签: 牙本质暴露 树脂粘接桥 牙体预备 体外研究 Gieson法 全景图像
  • 简介:目的探讨自制的扩孔介硅纳米粒子(LPMSNs)的材料性能,及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和成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溶胶凝胶法合成介硅纳米颗粒(MSNs),使用扩孔剂1,3,5-三甲苯(TMB)对初始合成的小孔径高温扩孔。透射电镜(TEM)、N2吸附解吸附、孔径分布、容及比表面积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检测其形貌结构和理化性能。体外分离培养BMSCs,并对其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进行鉴定,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配置不同浓度LPMSNs培养液,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LPMSNs的细胞毒性。分为对照组、LPMSNs组(10μg/mL),培养21d后,茜素红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矿化结节。培养7、14d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ALP)、Runx相关转录因子(Runx2)、骨钙素(OCN)表达。培养14d后,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成骨相关蛋白水平表达。使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和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TEM显示LPMSNs粒径约为200nm,其N2吸附解吸附曲线为Ⅳ型等温线,有吸附的迟滞环;LPMSNs的孔径分布图显示其孔径分布峰值为7.39nm,BET比表面积图计算出来的BET比表面积为(340.5±2.8)m^2/g,BJH容为1.8cm^3/g。在LPMSNs的FTIR的数据中,可观察到位于460cm^-1的Si-O-Si横向摇摆振动峰(TO1);位于800cm-1的Si-O-Si对称伸缩振动峰(TO2);位于1070cm-1的Si-O-Si非对称伸缩振动峰(TO3),位于940~960cm^-1的Si-OH键振动峰,位于3000~3700cm^-1的-OH振动峰。TGA显示LPMSNs在28~1000℃之间整个失重所占百分比约为1.61%。CCK-8法结果显示低浓度(〈20μg/mL)的LPMSNs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茜素红染色法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PMSNs组的细胞矿化结节形成数量较多,体积较大。实时荧�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骨生成 纳米粒 扩孔介孔硅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评价CAD/CAM氧化锆全瓷冠的修复效果。方法:为267位患者制做CAD/CAM氧化锆全瓷冠或681件,随访了205例患者的562件全瓷冠,随访时间2-6年。对修复体的崩瓷、全瓷冠的颜色与修复体的边缘密合度进行评价。结果:CAD/CAM氧化锆全瓷冠的崩瓷率3.31%,与修复体部位有明显相关性(P〈0.01),不同技术员完成的CAD/C氧化锆全瓷冠的颜色效果有明显不同(P〈0.001),不同颜色预备体的修复体后颜色效果没有明显差异(P〉0.05),CAD/CAM全瓷冠颜色达到好以上90.8%,CAD/CAM全瓷修复体的边缘密合度达到好的99.2%,长桥边缘密合度欠佳,修复体松动脱落0.35%,随访期间没有发现CAD/CAM全瓷修复体基底冠或支架折断。结论:CAD/CAM全瓷冠颜色接近天然牙,特别是预备体变色时是临床首选的美学修复体,CAD/CAM全瓷冠边缘密合度好,整体崩瓷率可接受,但长桥边缘密合度需进一步提高,且磨牙的崩瓷率须进一步研究降低。

  • 标签: 氧化锆 全瓷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作 崩瓷 颜色
  • 简介:目的:对比测定3种临床常用的暂时冠材料的凝胶时间和峰值温度。方法:选取Integrity、Luxatemp、Structur2SC暂时冠材料,颜色均为A2色,分别测定其凝固时间和峰值温度,应用SPSS12.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组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分析。结果:凝胶时间试验中,三组均数存在组间显著性差异,按时间长短可排序为Luxatemp〉Integrity〉Structur2SC。峰值温度试验中,三组材料的固化升温曲线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并逐渐趋于稳定,峰值温度范围在34.2±2.2℃-41.1±3.1℃之间,出现时间在100s-150s之间。Integrity和Luxatem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ructur2SC与另外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高到低排序为Structur2SC〉Integrity和Luxatemp。结论:Structur2SC可操作时间略短,峰值温度较高,临床应用时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 标签: 暂时修复体 凝胶时间 峰值温度 树脂
  • 简介: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治疗本身就有一定难度.如果再伴有一些发育上的异常.则治疗会更加复杂。本文是一例病例报道.上颌侧切牙畸形腭侧沟.伴根尖开放、窦道和严重的骨吸收。这些发育异常的牙齿以往多被拔除。但是随着新型材料的出现(如MTA和骨移植材料)及相关治疗技术的发展.这类牙齿现在都可以保留。对该病例.畸形腭侧沟可通过根面平整术消除.用MTA在根尖形成根尖填塞封闭根尖。治疗后随访1年.患者无症状.X线片显示病变逐渐愈合。

  • 标签: 治疗后随访 临床病例报告 根尖孔 牙畸形 腭侧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
  • 简介:目的:观察松动牙作基牙时,固定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方法:在POWERSHAPE及ANSYS软件的帮助下,建立右下第一磨牙缺失及局部固定义齿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第一双尖牙Ⅱ度松动,观察并对照3个实验固定模型中基牙应力的变化,最大应力值的部位和大小。结果:模型一和模型二的最大应力均出现在第二双尖牙处,模型三最大应力出现在第一双尖牙处。结论:在松动基牙侧增加基牙数目,可以有效改善固定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

  • 标签: 义齿 局部 固定 基牙 松动牙 有限元分析
  • 简介:目的本临床研究的目的是了解3—5单位的后牙氧化锆固定经3年使用后的成功率。材料和方法临床病例45人,每人至少应用一个固定以修复缺失的1—3颗后牙,共计完成固定修复体57件。利用计算机辅助制作系统制作架一在初步烧结的氧化锆瓷坯上磨削出较原型稍大的架,放大比例经过精确计算以保证再次烧结后的尺寸正好合适。固定完成后采用Variolink或PanaviaTC树脂粘接剂进行永久粘接,粘接完成后即刻、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后进行临床及放射学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利用McNemar检验对实验牙(基牙)和对照牙(对侧同名牙)的探诊深度、菌斑指数、探诊出血指数进行比较。结果36个月的观察期后,有36个病例的46件固定得到复查。所有的氧化锆架均未发生折裂,架成功率为100%;7件固定因为生物学或技术原因而拆除,固定的成功率为84.8%;继发龋的发生率为10.9%;饰瓷部分的少量崩瓷发生率为13.0%;实验牙和对照牙间的探诊深度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氧化锆架有足够的稳定性,可以用于后牙缺失的固定修复;但现在的仿型加工技术其技术性问题的发生率较高,有待于在将来的加工技术中加以改进。

  • 标签: 前瞻性临床研究 后牙固定桥 氧化锆 计算机辅助制作 MCNEMAR检验 树脂粘接剂
  • 简介:目的:下颌第一二磨牙缺失三基牙双端固定修复的条件下,分析近中倾斜不同角度的第三磨牙作为基牙后受力时修复体、牙体组织及牙周膜的应力分布情况,为临床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已建好的第一二磨牙缺失三基牙双端固定修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将第三磨牙近中倾斜0°、10°、20°、30°和40°,通过Ansys软件分析修复体、牙体以及牙周膜的应力变化情况。结果:无论是垂直加载还是倾斜加载,修复体的等效应力最大值位于第二三磨牙之间的连接体处;随着第三磨牙倾斜角度的增加,修复体、牙体以及牙周膜的等效应力极值增加。当第三磨牙倾斜30°时,垂直载荷下,第三磨牙牙周膜等效应力极值(9.11MPa)约为无倾斜时(3.81MPa)的2.4倍。结论:当牙齿倾斜角度大于30°时,不适宜作为固定的基牙,并且行固定修复时,应适当降低牙尖斜度,减小基牙的侧向力。

  • 标签: 固定桥 倾斜基牙 有限元分析 应力分析
  • 简介:传统固定采用手工雕塑蜡模,再进行整体铸造或分体铸造后焊接的方法制作,制作周期较长,过程比较繁琐。自从CAD/CAM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口腔修复领域以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固定制作方法。本文利用德国Sirona公司的CerecInlab系统制作二氧化锆全瓷固定支架,总结了Cerecinlab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固定支架的经验。

  • 标签: 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制作 固定桥 二氧化锆
  • 简介:目的:探讨琼脂和藻酸盐印模材料联合印模法失败的原因.方法:对临床上186例,478颗基牙应用寒天印模材与藻酸盐类印模材联合印模法取印模,进行分析、总结,找出主要影响联合印模成功的因素.结果:联合印模法在前牙区、上后牙区、下后牙区的成功率分别为:90.3%、89.3%和76.4%;在前牙区1-3个牙的成功率分别为:98.4%、97.4%、94.4%,随着基牙数的增加,联合印模法的成功率下降.结论:琼酯/藻酸盐类印模材联合印模法是一种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价格低廉的精密印模法.

  • 标签: 联合印模法 琼酯 藻酸盐 冠桥修复术
  • 简介:目的:观察大鼠眶下神经周围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10:1)的混合溶液后,神经干及三叉神经节内阿霉素自体荧光的表达及其时相变化。方法:将含10%NaCl和1%阿霉素的混合溶液(A组)或单纯10%NaCl(B组)注入大鼠眶下后,分别于10h、20h、2d、4d、7d和10d观察眶下神经及神经节内阿霉素荧光的表达。给药后每天观察大鼠须垫部的感觉功能变化。结果:眶下内神经周围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溶液后10h、20h、48h时,眶下神经外膜呈现连续强阳性荧光表达,神经干和三叉神经节内荧光表达呈上升趋势,48h达高峰,10d消失。A组对照侧、B组三叉神经节及所有动物的下颌神经、眼神经前根纤维及后根均未见荧光表达。结论:大鼠眶下内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后,可在三叉神经节前外侧区见到神经节细胞内的荧光表达。神经节细胞的荧光表达是阿霉素破坏神经节细胞的必要条件,经皮穿刺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有望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可选方法。

  • 标签: 阿霉素 高渗盐水 自体荧光 神经外膜 三叉神经痛
  • 简介:目的:探讨偏侧咀嚼大鼠咬肌线粒体渗透性转换(Mitochondrialpermeabilitytransitionpore,MPTP)开放程度与咬肌细胞凋亡情况的改变,以及二者的相关性,进一步研究偏侧咀嚼致咬肌功能紊乱的机制。方法: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道的开放程度;用电镜观察咬肌线粒体以及细胞凋亡形态;用细胞凋亡-Hoechst染色试剂盒测定细胞凋亡指数。结果:实验组拔牙侧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道的开放程度均大于实验组非拔牙侧和对照组(P〈0.05),其中4周组达到最高。除8周组,其他各实验组拔牙侧细胞凋亡指数均高于实验组非拔牙侧(P〈0.05),且2周和6周实验组细胞凋亡指数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非拔牙侧MPTP开放程度与咬肌细胞凋亡指数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0.49245,P〈0.05)。结论:偏侧咀嚼过程中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开放的相关信号通路被激活,引起线粒体损伤和细胞凋亡,这可能是偏侧咀嚼致咬肌功能紊乱的发生机制。

  • 标签: 偏侧咀嚼 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道 细胞凋亡 透射电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