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土壤性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壤环境质量较差 , 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 特别是重金属污染 , 土壤中重金属容易被作物吸收 , 农产品重金属含量超过卫生标准 , 导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 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威胁。因此,必须重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发展完善的污染防治技术,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的问题。

  • 标签: 重金属 污染土壤 治理途径
  • 简介:摘要:当前,随着污染物排放类型和数量的增多,给土壤治理工作造成了较大难度,如果依旧沿用传统的治理技术和工艺,不仅会降低实际的工作效率,而且还难以有针对性地掌控有害物质的浓度,进而会存在较大的环境风险。因此,应该加强创新污染防治的方法和对策,要适应新时期环保事业的发展趋势,真正抑制污染范围扩大化,从而使土壤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以此为人们创造安全、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以及推动经济绿色化发展。

  • 标签: 土壤 环境保护 污染防治
  • 简介:摘要:当下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发展还不完善,所以其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国家就需要加大在土壤修复技术研究中的投入,并积极鼓励相关研究人员进行跨学科学习,创造性地解决土壤修复问题。与此同时,为了有效避免土壤问题所带来的危害,国家还需要限制工业、农业以及矿物冶炼企业向自然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总量,从根本上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 标签: 污染土壤 修复技术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各个行业都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情况。在对土壤环境监测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时,需要制定针对性的质量控制体系,并且在现有规章制度基础上对其进行全面更新和优化,为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依据,也为土壤环境监测活动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土壤环境发展状态对社会经济建设以及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在对各项土壤环境问题监测时,需要根据不同监测环节制定针对性质量控制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质量和效率。环境保护部门也要及时更新质量控制技术,为土壤环境监测活动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本文就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展开探讨。

  • 标签: 土壤环境 监测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对土地资源的占用也逐渐增加。受各种生产生活的影响,排入土壤的污染源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可利用的土壤资源逐渐减少,影响了当地生产能力和土壤利用效率的提高。因此,有关生态环境部门应重视土壤污染的防治,深入贯彻我国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制定有效的土壤污染控制策略,进而实现改善民生和生产条件,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与难点进行相关探究,以便于为后续相关工作开展提供有效支持参考。

  • 标签: 土壤污染 污染防治 土壤修复 重点难点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农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合成土母质、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以及作物产量空间变异特征、作物养分吸收与土壤养分的空间相关性、作物产量与土壤养分的空间关系的讨论,得出了相关结论。本研究对于优化土壤肥力管理、提高作物产量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标签: 农田土壤养分 空间变异性 作物产量 养分吸收 施肥
  • 简介:9.1综述如果目前的气候预测是正确的,未来10.20年气候变化和变率将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气候预测指出了激烈天气的强度、分布和发生频率的重要变化;海冰减少导致北极无冰海面出现航海通道;高山冰川持续融化和连续创纪录的变暖趋势(IPCC,2001)。

  • 标签: 气候变率 气候预测 气候变化 发生频率 变暖趋势 海冰
  • 简介:王乃仙在2007年3月19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世界气候确实在变,而且过去在变,现在在变,将来还要变。问题是朝着什么方向变?是变好呢,还是“日趋恶化”?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各方说法不一。有两种说法比较有代表性。一种是变冷说,也叫“冰河期说”,以日本为代表。日本的气象学家认为高纬度地区变冷是世界气象反常的原因。另一种是变暖说,或者叫“大气热污染说”,

  • 标签: 气候变化 世界气候 气象学家 高纬度地区 冰河期 热污染
  • 简介:利用我国160个台站50年(1951-2000年)的月平均温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我国从1951/1952-1999/2000共49个冬季(11月至次年3月平均)的气温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F)分解。第1模态表现为全国一致的增温或者降温,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冬季气温增暖明显,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第2模态则表现为南北温度的反相关系,20世纪80和90年代,我国北部地区,特别是东北和西北的温度增加,而我国南部则温度降低。采用频谱分析方法提取我国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信号更清楚地反映出这些变化。而且这两种模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正位相叠加使得我国冬季持续偏暖,在降水场没有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加剧了华北地区的干旱程度。对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回归分析表明,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的第1模态与半球尺度上的北极涛动(A0)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它在高度场上表现为一个准正压的南北环状模态;而第2模态则与中高纬大气环流中的一波结构联系密切,它在高度场上表现为一个准正压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反相的振荡模态。这就表明,我国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中的基本气流及其扰动有密切的关联。作者还讨论了大气环流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的可能机理,并指出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 标签: 东亚冬季风 经验正交函数 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
  • 简介:利用太平洋区域近300个验潮站的月平均海平面观测资料,初步揭示了赤道带(10°N-10°S)和高纬带(30°N-50°N,30°S-50°S)的两个纬度带内平均海平面的年际变化与地球自转际变化之间的关系。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地球自转加速时,太平注赤道带平均海平面上升,高纬带平均海平面下降;地球自转减速时,太平洋高纬带平均海平面上升,赤道带平均海平面则下降,据此,我们指出了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对海平面纬向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

  • 标签: 海平面变化 地球自转 日长变化 年际变化 验潮站 纬向变化
  • 简介:2007年IPCC公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AR4指出:过去50a观测到的地球平均温度升高很可能(90%以上)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其中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而地质气候记录证明,早在人类排放能够影响大气以前的CO2浓度变化均不同程度地滞后于气温变化.地质时期CO2浓度的波动是跟随气候变化变化,是被大气温度驱动的结果,而非相反的CO,驱动温度变化.将现在全球变暖完全归因于人类排放CO2的增加,无法解释1940-1978年的降温事件.通过更长尺度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现在气候是处于全新世变干变冷的大趋势之中,即使现在全球略有变暖,也只是处于变干变冷大趋势中的次级变暖波动.将近代全球气候变暖片面夸大归因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而忽略了自然因素的贡献,其依据显得缺乏科学说服力,其做法不免有些令人担忧.

  • 标签: 全球变暖 人类活动 CO2
  • 简介:利用气候相似性原理,按照天气系统影响划分气候区,分析锡林郭勒盟冬季降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冬季降水分布特点与其他季节有所不同,西南部和东部各有一大值区,其原因主要是受河套气旋(倒槽)和蒙古冷涡影响造成,山地小气候也起到重要作用。西部地区70年代降水最多,其他地区降水最多的时期是在90年代,2000年以来降水有所减少,异常偏多或偏少的年份多集中于某个时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 标签: 冬季降水 分布特征 相似分区 成因
  • 简介:为了揭示因水文条件改变而发生变化的洲滩植物分布规律,以洞庭湖洲滩植物为研究对象,沿泥沙洲滩、泥沙-湖草洲滩过渡带、湖草洲滩、湖草-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洲滩过渡带、芦苇洲滩的带状顺序,分析植物群落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特征,研究群落多样性与土壤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从泥沙洲滩到芦苇洲滩,土壤含水量呈递减趋势;随着土壤含水量递减,群落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但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并没有显著改变(p〉0.05);从泥沙洲滩到湖草-芦苇洲滩过渡带,群落间相似性显著增强(p〈0.05),物种替换率变化幅度不明显(p〉0.05),而从湖草-芦苇洲滩过渡带到芦苇洲滩,群落间相似性显著降低(p〈0.05),物种替换率明显变大(p〈0.05),β多样性增大。一旦湿地水文条件改变,洞庭湖洲滩植被分布也将发生变化,并促使原有植被发生逆向演替。

  • 标签: 植物群落 洲滩 群落多样性 土壤水分含量 洞庭湖
  • 简介:摘要:在当前既有多层居住建筑中,大部分卫生间都在排水方面存在设计不合理、排水设备管线老化严重、管线维修难度大等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会降低建筑的居住价值,而且还会给人们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鉴于此,要想改善现状,就要积极采用同层排水分户批量改造技术来对既有多层建筑中存在的卫生间排水问题进行全面有效的处理和解决。本文也会针对当前既有多层建筑卫生间排水现状进行着重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完善合理的同层排水分户批量改造建议,以便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 标签: 既有建筑 排水问题 同层排水 分户批量 改造技术
  • 简介:利用历年气象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湖北省1951—2010年水稻高温热害的动态变化,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温热害的演变趋势与规律。结果表明,鄂东部、江汉平原部分地区水稻高温热害发生趋于频繁,且除西南部地区外的湖北省其他地区水稻高温热害最大概率出现的时间均有明显的提前,甚至每10a提前1d以上。最后,利用ArcGIS对湖北省的水稻高温热害变化趋势和风险程度进行了区划。

  • 标签: 气候变化 水稻 高温热害 风险累积值
  • 简介:利用1982-2001年NOAA/AVHRR(美国大气海洋局卫星/甚高分辨率辐射计)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资料、2000-2008年EOS/MODIS(地球观测系统卫星/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NDVI资料以及1982-2008年黄河源区的玛多、玛曲和兴海气象台站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黄河源区玛多、玛曲和兴海地区卫星遥感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全球变化背景下黄河源区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植被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都呈现退化趋势。1982~1990年黄河源区植被退化主要发生黄河源区鄂陵湖以东区域;1991~2000年植被退化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源区北部兴海共和地区以及若尔盖草原;2000~2008年植被退化范围扩大至黄河上游主要水源涵养区的玛曲草原,但源区北部的兴海和共和地区却出现了植被增加的趋势。黄河源区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关系为: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区植被对气温的响应最为敏感,气温低于0.0℃时,植被指数对气温的变化没有响应,当月平均气温大于5.0℃时,植被指数随气温的升高呈指数关系增长。局地降水对植被的影响非常复杂,在生长初期(4-6月)影响很大,但随着植被生长丰茂,植被指数达到高值而趋于饱和时,对局地降水的响应就会很小。

  • 标签: 黄河源区 植被指数 气温 降水
  • 简介: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有相当的一致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别。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a来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比同期全球平均值略高。近100a和近50a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出现了微弱增加的趋势。近50a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研究表明,中国的CO2年排放量呈不断增加趋势,温室气体正辐射强迫的总和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对21世纪气候变化趋势做出的预测表明:未来20~100a,中国地表气温增加明显,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

  • 标签: 中国气候变化 极端事件 温室气体 气溶胶 辐射强迫 气候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