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优质儿科护理对改善护患关系的临床研究。方法 文章研究时限定为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共有研究对象80人,均在我院儿科治疗的患者,结合病例信息随机分组,每组40人、组间差异在于对照组在整个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优质儿科护理,比对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及患儿护理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家长满意度及患儿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儿科护理 护患关系 临床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医疗体系内部的环境卫生监测结果与医院感染的关系进行评估。方法:研究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将这四年内进入我院接受传染类疾病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目标,从每年的病案中利用随机抽签法,均抽取1000例。同时将该时段内患者在入院观察阶段院内感染现象发生的情况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对其与医院内部环境与卫生检测结果之间联系进行分析。观察常态化环境中的各个环节中的卫生检测结果、卫生检测合格比率与医院感染发生比率的联系、检测人数及其感染比率。结果:院内卫生检测结果与其感染比呈现负相关关系,卫生检测结果的合格比率越高其感染的比率越低。结论:环境卫生监测结果与医院感染存在一定的联系,加强院内卫生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医院感染的比率,但这不表示环境卫生检测是影响患者感染的主要因素。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助产士助产护理用于产妇分娩中所取得的应用效果。方法:产妇数量共有100例(2020.1-2021.12),随机分组为对照(常规护理)和观察(助产士助产护理)组,各50例。结果:产程时间、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HAMD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产妇自然分娩率、新生儿Apgar评分、护理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产妇分娩中实施助产士助产护理,产程时间缩短,降低产妇出血量,提升自然分娩率,生产顺利进行。

  • 标签: 产妇分娩质量 助产士助产护理 产程时间 自然分娩率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2010年至2030年期间,每年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数量将增加50%以上,这是我国城乡人口的主要死亡原因。睡眠障碍是睡眠期间正常节奏交替的障碍,包括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睡眠数量、质量或节奏异常。与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有关的主要睡眠障碍包括:睡眠时间太短或太长、睡眠质量差、白天过度嗜睡和睡眠呼吸障碍。通过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和减少睡眠障碍来改善心血管健康,为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现在概述睡眠障碍与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

  • 标签: 睡眠障碍 心血管疾病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患沟通在创造和谐门诊医患关系中的应用。方法:运用抽样调查法从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我院门诊收治的患者中抽选90例作为研究对象,再利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医患沟通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无隙沟通法进行治疗,对比组患者满意度和医患纠纷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医患纠纷率低于对照组,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隙沟通方法能够有效改善门诊医患关系,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 简介:【摘要】医政管理作为卫生管理事业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面临的对象是各级医疗机构以及医疗工作的开展。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医政管理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受医疗工作开展的重视,也决定整个医疗队伍架收纳盒的质量,能有效解决医患之间存在的问题。在医疗体制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医疗工作中最凸显存在的问题便是医患矛盾,为了解决医患之间矛盾的存在,改善医患之间的关系,需要管理层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对此,本文以医政管理为主,分析该管理方式在改善隐患关系当中应用的作用,为有效解决医患关系中存在的矛盾提供参考。

  • 标签: 医政管理 医患关系 作用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责任护士的沟通能力对护患关系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80例责任护士,对其沟通能力进行评估;并由这80例护士完成300例患者的入院护理工作作为对照组,再对该80名责任护士进行沟通能力培训,培训结束后再次完成300例患者的入院护理工作作为实验组。由组患者在出院时对责任护士的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结果:培训后的80例责任护士的沟通能力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5;且实验组患者对责任护士的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提高责任护士的沟通能力能够提高患者在护理期间的配合程度,和谐护患环境,缓解紧张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沟通能力 护患关系 责任护士
  • 作者: 罗韬
  • 学科: 医药卫生 > 治疗学
  • 创建时间:2022-08-16
  • 出处:《养生科学》2022年第1期
  • 机构: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人民医院,广西来宾545900
  • 简介:目的:观察比较翼状胬肉切除术分别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生物羊膜移植术种术式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入60例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予以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观察组予以翼状胬肉切除术加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比较组效果;角膜创面恢复正常的时间、新生血管消失的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患者QOL量表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效果、QOL量表评分、角膜创面恢复正常的时间、新生血管消失的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可有效促使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改善,并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

  • 标签: 手术;翼状胬肉;效果;视力
  • 简介:摘要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导线管理中,留置或移除不必要的导线是临床医生经常面临的问题。本文介绍1例留置故障导线、行起搏导线重置术年后再发黑矇的患者,经移除导线、重新植入后无黑矇再发的病例。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起搏导线重置术 故障导线 黑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法连续缝合方式在回肠单腔造口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行预防性单腔回肠造口术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符合预防性回肠单腔造口术适应证,排除年龄>80岁、基础疾病复杂、全身条件极差不能耐受手术者、肠管末端血液供应不良以及肠管末端严重水肿或感染严重者。其中2021年10月1日前治疗的患者,采用传统的间断缝合法进行回肠造口(传统法造口组,60例);2021年10月1日以后治疗的患者,采用针法连续缝合进行回肠造口(针法造口组,38例)。针法连续缝合回肠造口术操作如下:第1根缝线将肠管浆肌层与腹膜、后鞘及前鞘由深至浅分2层连续缝合;一期开放造口,第2根缝线将肠管全层与皮肤连续缝合。比较组患者造口手术时间及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法造口组肠造口手术时间较传统法造口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6±2.2)min比(25.1±2.4)min,t=-17.874,P<0.001]。针法造口组术后造口皮肤黏膜分离、造口周围皮炎和造口回缩的发生率低于传统法造口组[分别为5.3%(2/38)比31.7%(19/60),χ²=9.633,P=0.002;5.3%(2/38)比28.3%(17/60),χ²=7.923,P=0.005;2.6%(1/38)比18.3%(11/60),P=0.026],而造口旁疝、造口脱垂发生率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单腔回肠造口术,针法连续缝合回肠造口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的优势,还可减少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回肠造口术 连续缝合 两针法,缝合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例Treacher-Collins综合征(Treacher Collins syndrome,TCS)患儿的临床表型与致病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whole exome sequencing, WES)对先证者相关致病基因进行初步筛选,应用Sanger测序、实时定量多聚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 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进行可疑致病性变异的双亲验证。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提示例1的TCOF1基因存在c.4357_4360delGAAA杂合缺失变异,Sanger测序验证该变异为新发变异;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该变异被判定为致病变异(PVS1 +PM2+PM6)。例2的TCOF1基因存在第1~7外显子杂合缺失,经MLPA验证后为第1~6外显子杂合缺失,该缺失遗传自表型正常的父亲,MLPA验证父亲的TCOF1基因疑似第1~6外显子嵌合杂合缺失。结论明确2例以颅面畸形为主要症状的患儿致病原因,且表型与TCOF1基因变异的类型、位置、大小之间缺乏相关性,该疾病在家系内存在高度异质性。基因检测结果为TCS患者的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 标签: Treacher-Collins综合征 TCOF1基因 异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全身炎症系统评分(SIS)与改良型格拉斯哥评分(mGPS)对行胆囊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预测效能。方法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20年3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共50例胆囊癌患者临床资料。使用COX生存分析评估SIS及mGPS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通过时间依赖的ROC曲线和亚组分析来比较者的预测准确性。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共50例患者接受胆囊癌根治性手术,其中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6%、55%、37.6%。COX多因素分析显示,SIS(HR=2.072,P=0.014)是预后独立危险因素;时间依赖的ROC曲线分析发现在术后1年时,SIS曲线下面积大于mG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48比0.603,P=0.024);亚组分析发现在晚期患者中,SIS相较于mGPS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SIS在预测接受胆囊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总体生存中优于mGPS,且SIS是行胆囊癌根治手术患者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胆囊肿瘤 预后 预测 炎症 全身炎症系统评分 改良型格拉斯哥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眼针疗法治疗"气阴虚型"干眼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21年1—4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为"气阴虚型"干眼患者74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74例患者分为眼针疗法组和常规针法组,各37例。常规针法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主穴为攒竹、四白、阳白、丝竹空、太阳;配穴为太溪、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眼针疗法组予以眼针治疗,取肝区、肺区、脾区、肾区四穴治疗。疗程均为14 d。记录2组治疗前后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检测无表麻泪液分泌试验(SⅠ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CFS);使用K5M眼表分析仪采集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BUTf)和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BUTav)。数据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常规针法组与眼针疗法组的OSDI评分、SⅠT、CFS、NIBUTf、NIBUTav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OSDI评分、SⅠT、NIBUTf、NIBUTa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组间C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针法与眼针疗法均能有效治疗"气阴虚型"干眼,眼针疗法在改善干眼的眼表症状、泪液分泌及泪膜破裂时间方面优于常规针法治疗,其优效性和依从性更高。

  • 标签: 眼针 干眼 针刺 气阴两虚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电磁式及液电式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情况,以求为肩周炎的治疗寻找一种安全、有效且患者依从性高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于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门诊或者住院接受肩周炎相关治疗的患者88例(女性患者49例、男性患者39例,年龄45~75岁),简单随机均分成采用电磁式冲击波源(研究组)及液电式冲击波源(对照组)进行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3次,并均辅予常规功能康复。评定并记录治疗前及治疗1、2、3周后的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度评分。计量资料组内治疗前后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心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的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分别为(2.11±0.25)分、(0.89±0.43)分和(2.54±1.02)分、(1.02±0.8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7)。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的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分别为(2.03±0.29)分、(0.90±0.35)分和(2.55±1.15)分、(1.01±0.7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4)。研究组和对照组组间在治疗过程中的3个时间点(治疗1、2、3周后),其组间的疼痛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磁式和液电式冲击波在治疗肩周炎方面有相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电磁式冲击波的磁场及能量输出稳定且不产生电火花及噪声,因此更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体外冲击波 电磁式 液电式 肩周炎 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和指数平滑模型在全国甲肝发病情况预测中的效果,为甲肝监测预警提供合适的数学模型。方法从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收集2010—2020年全国甲肝逐月发病数据,分别用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和指数平滑模型进行拟合,筛选出最优的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和指数平滑模型,再用最优模型分别预测2021年1—10月全国甲肝发病数,并比较预测精度。结果ARIMA(1,1,0)(1,0,0)12是最优的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Holt-winters乘法模型是最优的指数平滑模型,种模型预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15.64%和13.08%,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44和124。结论Holt-winters乘法模型在全国甲肝逐月发病数预测中的精度更高,可用于数据波动不大时间序列的拟合预测。

  • 标签: ARIMA 指数平滑 时间序列 甲肝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对半临床检验方法以及相对应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20年4月到2021年7月阶段收治的1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验方法的不同对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患者50例,针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检验模式,针对观察组是以对照组为基础,进一步实施对半临床检验模式,然后比较组患者的检验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检验的正确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结论:针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及时有效地推行对半临床检验模式,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检验的正确率和精准度,同时有针对性的结合具体的检验结果进行相对应的防范干预,这样可以呈现出更加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这种检验模式值得推行。

  • 标签: 乙型病毒性肝炎 两对半检验 检验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入院实施体检健康人进行研究,针对其体检时抽取血液位置不同可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抽取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实验组抽取静脉血实施血常规检验,分析种不同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根据研究,实验组体检人员的血红蛋白指标、红细胞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白细胞指标以及血小板技术则低于对照组,组体检人员的血液相关指标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相比即刻检验,在抽取血液后3h内实施血红蛋白指标、红细胞指标、白细胞质保以及血小板指标等对比,组对比无较大差异,但抽血血液3h后的血液相关指标对比具有差异则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体检人员实施血常规检验的最主要采血方式为采集静脉血作为检验标准,而且要注意在采血后的3h内完成血液检测,有利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为体检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体检结果。

  • 标签: 两种采血方法 血常规检验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