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是肿瘤免疫治疗最为有效的研究靶点之一,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1为主的免疫检查抑制剂在多种肿瘤治疗中获得良好的响应率,但仍存在部分肿瘤应答率低的问题。近年来,双特异性抗体在肿瘤研究领域发展迅速,因其能靶向多个靶点,在肿瘤治疗中发挥联合作用,能够有效抑制肿瘤免疫逃逸。文章就靶向免疫检查的双特异抗体研究进展和临床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肿瘤 免疫检查点 双特异性抗体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免疫检查抑制剂同步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2021年4月至2022年11月之间收治的10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参与研究,分为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51)。单纯化疗治疗予以对照组,免疫检查抑制剂同步化疗治疗给予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癌胚抗原、CYFRA21-1(细胞角蛋白 19 片段)以及细胞质胸苷激酶水平。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癌胚抗原、CYFRA21-1(细胞角蛋白 19 片段)以及细胞质胸苷激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取免疫检查抑制剂同步化疗治疗,能够提升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癌症的客观缓解率。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化疗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
  • 简介:摘要肺癌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主要的类型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检查抑制剂是恶性肿瘤治疗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发现,给很多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文章总结了免疫检查抑制剂在NSCLC临床诊疗中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药物作用的原理、不同临床分期NSCLC的诊疗差别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为临床医师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免疫检查抑制剂提供参考。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抗PD-1抗体 抗PD-L1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恩度+免疫检查抑制剂联合治疗晚期肺鳞癌的疗效观察。方法:研究于2020年3月开展,于2021年3月结束,将32例已确诊的晚期肺鳞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给予所有患者进行恩度联合免疫检查抑制剂进行治疗,收集检查结果并计算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结果:从统计结果上看,32例晚期肺鳞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8.1%。治疗前、治疗后所有患者的免疫功能均明显改善,在CD4+、CD8+、CD4+/CD8+、CD3+等方面均有所体现,免疫功能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肺鳞癌患者经过恩度联合免疫检查抑制剂治疗后,病情控制效果明显升高,延缓病情发展的同时,免疫功能提高,为患者提高并延长了生活质量与生存时间,具有值得推广的价值。

  • 标签: 恩度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晚期肺鳞癌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抑制剂(ICPi)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一种新方式广受关注,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内分泌腺体是常见受累靶点。由于对潜在不良反应和预期疗效的担忧,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疾病的患者)通常被排除临床试验。随着全球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ICPi广泛的临床应用,对于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成为临床实践新问题。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不可避免遇到该问题,必要的关注和参与是更好做出临床决策的重要一步。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内分泌腺体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Pis)通过阻断免疫抑制分子,重新激活效应T细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ICPis通过调控免疫应答杀伤肿瘤的同时,过度活化的免疫细胞也可能导致机体产生自身免疫损伤,即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内分泌不良反应是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主要涉及垂体、甲状腺、胰腺、肾上腺等内分泌腺体,引起相应的内分泌功能紊乱。ICPis致内分泌腺体损伤是临床医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很多临床医生对其诊治存在诸多疑惑。国内外虽已陆续推出多个指南/共识,但目前国内尚无针对ICPis引起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诊治流程和共识。为规范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免疫内分泌学组组织专家根据国内外专家共识和相关临床研究,综合肿瘤学、免疫学专家意见后撰写制订本共识,以供在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中参考。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内分泌腺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规范化全程护理管理模式在免疫检查抑制剂治疗肺癌患者中的影响,主要从患者负面心理与自我管理两方面进行相应评估。方法:将某市医院2021年1月到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11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将患者细化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5例。在研究期间,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化护理管理,实验组患者接受规范化全程护理管理。收集两组患者的护理管理效果、负面心理、希望水平以及自我管理能力数据,进行相应比较与分析。结果:实施规范化全程护理管理后,实验组管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规范化全程护理管理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肺癌患者
  • 简介:摘要大部分早期宫颈癌患者可通过手术或同步放化疗获得良好的疗效,然而对于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较少且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尤其是以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为靶点的免疫检查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均已在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的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 标签: 宫颈肿瘤 免疫疗法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给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带来了新的生存希望。虽然各种形式的免疫疗法正在临床试验中,但迄今为止最有希望的方向是针对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的单克隆抗体。文章就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肿瘤微环境、免疫检查抑制剂的作用及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评估免疫检查抑制剂和靶向药物对可切除黑素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检索可切除黑素瘤辅助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基于风险比,应用贝叶斯固定效应模型对无复发生存期进行网状Meta分析来评估相对治疗效果。通过StataSE 15和OpenBUGS 3.2.3软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章,包括5 587例患者和7种治疗方法。其中Ⅲ期亚组5 019例,存在溃疡亚组2 085例,不存在溃疡亚组2 629例,BRAF突变亚组2 054例;7种治疗分别为手术 + 观察或安慰剂、手术 + dabrafenib联合trametinib辅助治疗、手术 + nivolumab辅助治疗、手术 + ipilimumab辅助治疗、手术 + pembrolizumab辅助治疗、手术 + bevacizumab辅助治疗以及手术 + vemurafenib辅助治疗。在网状Meta分析中,dabrafenib联合trametinib(HR 0.47,95% CI 0.39 ~ 0.57)、nivolumab(HR 0.49,95% CI 0.36 ~ 0.65)和pembrolizumab(HR 0.57,95% CI 0.43 ~ 0.75)辅助治疗在改善无复发生存期上明显比单纯手术治疗更有效;Ⅲ期和存在溃疡的可切除黑素瘤患者亚组分析结果与上述网状Meta分析相同。不存在溃疡的可切除黑素瘤亚组分析中,vemurafenib(HR 0.48,95% CI 0.29 ~ 0.79)、dabrafenib联合trametinib(HR 0.48,95% CI 0.33 ~ 0.70)和nivolumab(HR 0.50,95% CI 0.31 ~ 0.79)辅助治疗较单纯手术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但pembrolizumab(HR 0.69,95% CI 0.45 ~ 1.06)并没有比单纯手术治疗效果更好。在BRAF突变的黑素瘤亚组分析中,与单纯手术相比,bevacizumab(HR 0.60,95% CI 0.43 ~ 0.85)、dabrafenib联合trametinib(HR 0.47,95% CI 0.38 ~ 0.57)、pembrolizumab(HR 0.59,95% CI 0.38 ~ 0.92)和vemurafenib(HR 0.65,95% CI 0.50 ~ 0.85)辅助治疗均能明显延长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采用网状Meta分析对各种辅助治疗进行排序,dabrafenib联合trametinib在网状Meta分析中以及Ⅲ期亚组、存在溃疡亚组和BRAF突变亚组中排第一的可能性最大,而不存在溃疡的亚组分析中,vemurafenib排第一的可能性最大。结论对于存在溃疡或BRAF突变的可切除黑素瘤患者,dabrafenib联合trametinib是最佳辅助治疗;对于BRAF突变状态未知或野生型的可切除黑素瘤患者,nivolumab是最佳辅助治疗。

  • 标签: 黑色素瘤 分子靶向治疗 Meta分析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可切除黑素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独使用免疫检查阻断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ICI与靶向抗血管生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联合使用两种情况下,免疫反应介导性肝炎(immune-mediated hepatitis,IMH)的组织学表现差异。方法收集2015至2019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抗ICI治疗发生肝功能异常且获得肝组织标本的病例21例。其中10例使用单药ICI,另11例使用ICI及靶向抗血管TKI联合治疗,观察组织病理形态,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程序性死亡配体1、2(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 PD-L1/2)表达情况。结果单药ICI治疗的IMH表现为程度不等、均匀分布于肝小叶及汇管区的炎性病变,并可出现小胆管炎、静脉内皮炎、Kupffer细胞活化及紫癜样变。8例(8/10)出现轻度肝损伤,2例(2/10)出现轻-中度肝损伤。在使用ICI及抗血管TKI联合治疗的患者中,肝损伤往往较为严重,其中4例(4/11)出现中-重度肝损伤,肝细胞桥接坏死、大片坏死,汇管区中-重度炎性病变,部分小胆管上皮变性,伴显著界面性肝炎。在较严重IMH的病例中,较多CD8+的T淋巴细胞聚集在汇管区及肝窦内,且有部分肝窦内皮细胞表达PD-L1。单药治疗、联合治疗中各有2例发生死亡,其中联合治疗组中有1例发生急性多发性肝炎,肝组织大片凝固性坏死,肝功能不可逆损伤,最终患者因多系统免疫失调,多器官衰竭而死亡。结论与单用ICI相比,联合使用ICI及抗血管TKI有可能造成肝细胞的叠加损伤,引起严重IMH的可能性更高。

  • 标签: 肝肿瘤 肝炎 免疫检查点阻断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免疫检查分子B7-H3过表达对骨肉瘤细胞系MG63、U2OS、K7M2增殖和转移的影响。方法通过慢病毒介导的基因过表达技术,构建骨肉瘤细胞系MG63、U2OS、K7M2的对照组(空载体组)和实验组(B7-H3过表达组)细胞。在体外环境下,应用氮兰四唑盐/吩嗪硫酸甲酯(MTS/PMS)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应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使用免疫健全的BALB/c小鼠,构建皮下成瘤模型和肺转移模型,检测体内环境下骨肉瘤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应用Graph Pad 8统计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MTS/PMS实验结果显示,培养6 d后,MG63、U2OS、K7M2实验组细胞吸光度(A)值(2.466±0.229、2.244±0.163、2.404±0.241)均比对照组(1.821±0.189、1.929±0.164、2.008±0.111)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2、3.040、3.338,P< 0.05);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在培养10 d后,MG63、K7M2实验组细胞形成的克隆数[(24.333±4.163)、(32.667±6.028)个]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2.517)、(15.333±3.21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90、4.395,P< 0.05),而U2OS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形成的克隆数[(20.333±3.786)个比(19.667±3.055)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7,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3种骨肉瘤细胞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划痕愈合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小鼠皮下成瘤模型表明,过表达B7-H3在体内环境下可以显著促进骨肉瘤的增殖。小鼠肺转移模型表明,过表达B7-H3在体内环境下可以显著促进骨肉瘤的转移。结论过表达B7-H3在体外环境可部分增强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而在体内环境下可显著促进骨肉瘤的形成和转移。

  • 标签: 骨肉瘤 免疫检查点 B7-H3 增殖 转移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抑制剂目前已成为多种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长期生存获益的极其重要的治疗手段。然而,少数患者会发生超进展性疾病(HPD),导致生存期缩短及生命质量急剧下降,对此尚缺乏有效的解救治疗手段。近期研究显示,HPD的发生与高龄、肿瘤复发、多病灶转移等临床因素相关;可能的发生机制包括抑制性免疫调节、调节性T细胞聚集、异常炎症反应及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突变等多种途径。合理筛选、精准检测、密切监测以及联合治疗可能降低免疫治疗发生HPD的风险。

  • 标签: 肿瘤 免疫疗法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超进展性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免疫检查抑制剂抗程序性死亡因子(PD-1)抗体治疗肝细胞肝癌病人的护理。[方法]选取我科20例病人在接受PD-1抗体治疗肝细胞肝癌临床试验中,总结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不良反应观察及出院指导的护理注意事项。[结果]有1例病人出现过敏反应,未经处理皮疹自行消退,另有1例病人治疗后出现黄疸,经激素治疗后好转。[结论]心理护理是成功接受PD-1抗体治疗的基础;在输注PD-1抗体过程中输液器的选择和输注时间需严格控制;PD-1抗体虽毒性较低,但仍有其特异性免疫相关毒副反应,需严密观察;出院宣教可提高病人对PD-1抗体疗效及毒副反应的认知,积极配合治疗。

  • 标签: 肝细胞肝癌 抗程序性死亡因子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帕博利珠单抗致免疫检查抑制剂相关肺炎(CIP)的临床特点。方法报道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例帕博利珠单抗致CIP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对该例以及检索PubMed、Embase、ScienceDirect和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截至2019年10月1日)收集到的相关病例主要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原发病、帕博利珠单抗用药情况、联合用药情况、CIP发生时间、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分级、临床处理及转归等)进行汇总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3例,男性23例,女性10例;年龄44~91岁,中位年龄64岁;原发病为黑色素瘤者11例,肺腺癌9例,淋巴瘤4例,结肠癌3例,食管癌、乳腺癌、鼻咽癌、肺多形性癌、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瘤、肺鳞状细胞癌各1例;单用帕博利珠单抗者30例,联用卡铂、培美曲塞者1例,联合放射治疗者2例。33例患者首次应用帕博利珠单抗至发生CIP的时间最短1 d,最长2年,中位发生时间为用药后12(4,16)周。CIP的主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19例)、咳嗽咳痰(15例)、发热(9例)等;影像学检查多见磨玻璃影(17例)、肺部实变影(11例)及网格状高密度影(8例)。诊断CIP后,患者均停用帕博利珠单抗,29例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9例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2例给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1例给予英夫利昔单抗治疗。30例有临床转归描述的患者中24例好转,6例死亡;好转患者中有6例再次给予帕博利珠单抗,1例再次发生CIP。结论帕博利珠单抗致CIP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用药后12周内应关注患者是否出现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大部分患者在CIP发生后可通过停药和加用糖皮质激素改善症状,但仍需警惕CIP潜在的致命风险。

  • 标签: 抗肿瘤药,免疫类 肺炎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帕博利珠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检查抑制剂抗程序性死亡因子(PD-1)抗体治疗肝细胞肝癌病人的护理。[方法]选取我科20例病人在接受PD-1抗体治疗肝细胞肝癌临床试验中,总结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不良反应观察及出院指导的护理注意事项。[结果]有1例病人出现过敏反应,未经处理皮疹自行消退,另有1例病人治疗后出现黄疸,经激素治疗后好转。[结论]心理护理是成功接受PD-1抗体治疗的基础;在输注PD-1抗体过程中输液器的选择和输注时间需严格控制;PD-1抗体虽毒性较低,但仍有其特异性免疫相关毒副反应,需严密观察;出院宣教可提高病人对PD-1抗体疗效及毒副反应的认知,积极配合治疗。

  • 标签:  肝细胞肝癌 抗程序性死亡因子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护理
  • 简介:摘要本文综述了免疫检查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的研究现状及多学科应对策略等内容,主要包括免疫治疗相关皮肤毒性、心脏毒性、胃肠道毒性、肝脏毒性、内分泌不良反应、肺毒性、风湿免疫不良反应,以及神经系统毒性、肾毒性、眼毒性、口腔及耳毒性等。

  • 标签: 免疫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不良反应
  • 作者: 张伟明 臧超然 覃岭 孙坚萍 李康 李昂 王文静 张永宏 赵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临床检验中心,北京 10007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肿瘤介入治疗中心,北京 10007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生物医学信息中心,北京 10007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肿瘤介入治疗中心,北京 10007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生物医学信息中心,北京 10007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检验科,北京 101199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中可溶性免疫检查的表达水平及其在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58例肝癌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中sCD28、sCD80、sCD137、sCD27、sGITR、sTIM3、sCTLA4、sHVEM、IDO、sLAG3、sBTLA、sPD1、sPDL1及sPDL2的表达水平并作对比分析,同时分析可溶性免疫检查水平与肿瘤复发的关系。结果sCD28和sCD80在巴塞罗那肝癌分期(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 0/A、B期患者中的水平高于健康对照和C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CD27和sHVEM在BCLC C期水平较0/A、B期明显下降,甚至低于健康对照者水平。BCLC 0/A、B期患者血浆sCD137、IDO、sPD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sPDL1和sPDL2在各期肝癌患者中的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者,从0/A、B到C期维持高水平状态,不同分期肝癌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介入治疗24个月后,复发肝癌患者术前血浆中sCD28水平低于未复发肝癌患者(t=2.843,P=0.007)。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sCD28判断肝癌复发的最佳cut-off值为101.42 pg/ml,曲线下面积为0.771(95%CI=0.611~0.931),灵敏度为0.889,特异度为0.666。sCD28高水平(≥101.41 pg/ml)肝癌患者术后24个月累计复发率为57.9%,低于sCD28低水平组(<101.41 pg/ml)的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77,P=0.000)。结论不同分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中可溶性免疫检查的表达特征不同,提示不同分期肝癌患者免疫状态存在差异且sCD28可作为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标志物。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免疫检查点 介入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抑制剂(ICI)相关性心肌炎是一种少见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但死亡率高达39.7%~50%。该文报道1例肝癌患者在首次使用ICI后20 d出现右侧眼睑下垂,用药后26 d出现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明显升高,但无心血管相关症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无异常改变,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酶谱升高,临床诊断为无症状性ICI相关性心肌炎,伴免疫性肌炎。通过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肌钙蛋白I在4 d后降至正常,右侧眼睑下垂于7 d后恢复正常。随访至今,患者仍存活,无任何后遗症。ICI用药后通过主动监测心肌损伤标志物,有助于早期诊断心肌炎,激素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心肌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糖皮质激素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通过表达共抑制信号,下调机体免疫应答能力,来维持机体的免疫耐受。在SLE相关动物模型及患者中,存在多种免疫检查表达异常,且与其相关的等位基因与SLE的易感性有关。免疫检查在肿瘤治疗取得的成功,使得越来越多的免疫检查调节剂被考虑用于治疗SLE,本文主要阐述免疫检查在SLE发病中的研究进展及免疫检查调节剂靶向治疗SLE的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进展,为SLE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红斑狼疮,系统性 免疫检查点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