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2 个结果
  • 简介: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进展,不断智能化的自主武器日益显现出伦理和安全风险,使得限制或禁止自主武器成为全球安全治理领域的新兴议题。相比其他军控对象,自主武器军控进程在过去几年中获得较快推进,其中《特定常规武器公约》会议已决定设立政府专家组专门探讨自主武器问题。文章系统梳理了自主武器军备控制的概念、伦理和安全争议,旨在通过这种梳理更好地理解自主武器军控进程发展的动因,并对这一进程的未来走向做出预测。当前,自主武器军备控制的主要动因集中在道德层面,特别是让机器自主决策杀伤引发的伦理忧虑。而从安全层面看,自主武器蕴涵的安全风险在其他新兴技术领域同样存在,而发展和使用自主武器带来的战略红利依然显著,这使得主要国家推动自主武器军控的意愿并不强烈。在权力政治与道德政治的博弈下,自主武器军控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将难以形成实质性成果,稍有可能的是通过“软法”等非约束性方式塑造一定的国际规范。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可以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在确保战略利益的同时营造有利的大国形象。

  • 标签: 人工智能 军备控制 自主武器 国际安全 安全治理
  • 简介:2013年6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任命时任驻联合国大使苏珊·伊丽莎白·赖斯(SusanElizebethRice)出任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接替7月离任的托马斯·多尼隆。上任半年多来,作为总统的亲信、密友和首席外交智囊,赖斯已成为奥巴马外交和安全团队的核心人物,堪称当前美国“最有权力的女人”。

  • 标签: 国家安全顾问 美国总统 赖斯 苏珊 伊丽莎白 奥巴马
  • 简介:东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日本刻意渲染东亚威胁特别是“中国威胁”,迎合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安保政策进行战后以来的大幅调整。主要内容包括重构国家安保顶层设计;调整防卫理念,增强自主防卫力量;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步步解禁集体自卫权,颠覆战后专守防卫政策;调整对外安保关系,加强日关安保同盟,构筑地区多层安保框架等。日本安保政策的调整具有深远影响。首先,在重塑与加强自身防卫的同时,打造出战后以来日本最具危险性的政军体制,使日本成为东亚安全中突出的不稳定因素。其次,不利于中日安全互信的建立,复杂和恶化了中日关系及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使东亚本就存在的安全困境更为恶化。最后,使日美同盟从防御/威慑的内向型同盟转变为威慑/进攻的外向型同盟。日本防卫政策的调整在加强美国对东亚安全事务干涉与掌控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日本的自主性与主导性,日本不正常的“国家正常化”又前进了一步,最终将破坏日美同盟及美国的东亚安全战略。

  • 标签: 东亚安全 日本安保政策 国家正常化
  • 简介:印度东北地区的分离主义和其他暴力活动十分严重,是印度政府最为关切的国内安全问题热点之一。本文试图对东北地区安全问题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该地区的特点及暴力和恐怖主义活动产生的复杂背景;梳理印度政府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分析其难以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原因,从而对该地区安全形势进行展望。据此,本文认为在短期内该地区的各种暴力活动不可能得到根本遏制,将继续对印度的国家安全构成挑战。

  • 标签: 国内安全 分离主义 恐怖主义
  • 简介:南海航行安全对亚太经济和与亚太经济联系密切的世界其它各地的经济发展都有重大影响,由于南海地区的海盗问题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政治状况有直接联系,并且受到美、日、印等国对东南亚地区政策的影响,国际间打击海盗的合作和推动地区政治、经济、安全机制的建立成为当务之急。

  • 标签: 南海 航行安全 世界经济
  • 简介:微区域是全球化、新区域主义与跨境联系综合作用的产物,建构了以次国家层次为基本单元、以跨境联系为基础的区域互动新层次.本文通过剖解区域层次构成,厘清了微区域与区域、次区域等的关系,并将微区域主义区分为跨境经济合作与跨境安全合作两大维度.指出,当前重跨境经济合作、轻跨境安全合作的现状会致使经济合作面临的安全风险及其所引发的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进而会导致跨境经济合作与跨境安全负相关.东盟“增长三角”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区域自主与国家安全是“增长三角”产生的安全诱因;综合安全与伙伴关系是“增长三角”发展的主要安全推力;而开放治理与“搭便车”可能成为“增长三角”深化的潜在安全阻力.

  • 标签: 微区域主义 次区域主义 增长三角 跨境安全 印度尼西亚
  • 简介: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的安全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当前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发生“权力分享”乃至“权力转移”之际,亚太地区安全结构的调整尤为显著。一方面,以美国为枢轴的“同盟型”结构经历了由“轮辐体系”向“网络化”的转型,形成了新的同盟、准同盟和潜在同盟的层次化布局;另一方面,以中俄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强化原有的“协作型”安全架构的同时,又通过“一带一路”“欧亚联盟”等战略性倡议重塑亚太乃至整个欧亚大陆的地缘战略态势。作为亚太地区安全结构中的“第三股力量”,东盟通过对一系列多边安全机制的建设,既为两种大国主导的安全架构提供了对话平台,也已成为实现未来亚太地区整体性安全架构的可行性路径之一。与此同时,由于大国战略竞争的加剧,逐渐侵蚀了东盟聚合力、中立性乃至在整体性安全架构中的“中心地位”。未来亚太地区安全架构的解构和重构需要中美找到新的战略共识,并对东盟的中心地位进行“再确认”。

  • 标签: 亚太安全结构 同盟体系 协作体系 东盟中心地位
  • 简介:藏南地区是中印两国边界东段的争议领土,近些年,印度企图将其在藏南地区建立的“阿鲁纳恰尔邦”变为印度未来的“发电站”而大量修建水电设施。印度的开发行为已经威胁到了中国的周边安全,它会造成中国水权的潜在丧失,强化印度对藏南地区的实际占有和控制,增强中印领土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剧中国对领土主权维护的难度。对此,中国应该对印度这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给与坚决抵制,加大对西藏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同时努力寻找利益共同点,探索合作的新路径。

  • 标签: 中印 藏南地区 水资源开发 周边安全
  • 简介:边境安全已经成为影响东南亚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是我们观察和理解东南亚地区恐怖主义的一个重要视角。东南亚国家的边境安全漏洞与恐怖主义活跃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因果逻辑:国际与地区恐怖势力利用各国边境安全短板进行频繁的跨国活动,恶化了地区反恐生态。基于此,提高东南亚各国的边境安全水平成为抑制地区恐怖主义活力的关键举措。当前东南亚各国倾力打造综合性边境管控系统,强化入境审查程序并严打护照造假,构建完善的地区边境治理机制,重创了恐怖分子的跨国活动能力。但东南亚国家普遍存在的反恐资源匮乏、有效法律机制缺位等因素影响了打击跨国恐怖主义的成效。

  • 标签: 东南亚 边境安全 恐怖主义 反恐合作
  • 简介:国家始终面临着如何实现国际安全的难题,因而也向来偏好于获得地区与国际环境中的“确定性”。不过,这通常会面临地区与国际形势演进“常态性”及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的影响,而在“不确定”时代,这则会体现得更为明显。“不确定”时代的“不确定”实际上表现为全球治理的“失序”,主要呈现在国际经济层面的保护主义、国际政治层面的保守主义、社会层面的民粹主义与国际安全制度性安排的“滞后”等诸方面。这些“不确定”因素深刻作用于国际安全的“确定性”本质,在影响国家实现国际安全的“自助性”和国家间安全关系的同时,更使国际体系的“确定性”难有保证。因此,重塑国际安全并不能囿于哪一个范式的解释,它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国际战略议程,在重塑国际安全进程中依赖于经济领域开放、互惠互利的地区与全球秩序的建立,依托于全球范围内“积极有为”国际安全理念的共享,依靠于国际安全治理制度的“与时俱进”。而在国际安全实践中,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南海安全进程中所体现的安全实现路径则为在“不确定”时代重塑国际安全“确定性”提供了一个经验性验证。

  • 标签: 安全 国际安全 不确定 确定性 战略研究
  • 简介:近年来,美越关系不断升温,尤其是在防务与安全合作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展,美越双方从战略上日益重视防务安全合作,军事高层互访频繁,实质性军事交流合作如联合军演、开放越南军港、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等持续开展,核能领域的合作得到加强,美国全面解除对越武器出口禁令,美越防务安全合作日趋机制化等。美越从昔日的军事对抗走向今日的军事合作,源于亚太地缘政治与安全形势变化背景下两国对安全利益的认知以及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的调整,其主要动机及意图是通过相互借力削弱或制衡中国,并在南海问题上实现各自的目标诉求。美越安全防务合作对中国周边安全以及中国外交造成了挑战,它影响了中美关系与中越关系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使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化。虽然美越军事合作暂时难以走向军事同盟,但中国应采取必要的应对策略,积极推动中越关系的发展,加强中国与东盟关系,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加强中俄战略合作,加强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完善周边安全战略,提升应对周边安全危机的能力。

  • 标签: 美越防务安全合作 中美关系 中越关系 亚太地缘政治
  • 简介:文化安全是文化系统正常运行、持续发展以及文化利益不受威胁的状态。当文化安全受到由于技术和市场所推动的全球化威胁时,所造成的可见的后果是文化的标准化、同质化、娱乐化和商品化。与之相应的潜在的后果主要是文化多样性遭到破坏。这些都将无法造就完整的文化而只能导致文化的瓦解。文化安全既受到外源性因素,即不同文化之间的影响关系的威胁;也受到内生性根源,即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任何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都可能遭遇到的原因的威胁。由于传播技术对文化的控制与垄断,威胁着文化多样化,造成信息的碎片化和视觉化,对文化造成多种破坏,因而传播技术的发展是威胁文化安全的诱因和内生性的物质根源。文化认同、文化吸引力以及文化传承能力是文化安全的内生性根本要素,它们关系着文化的续存和影响力。在全球共享安全背景下,对于文化安全最好的保障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促进不同文化间有意义的互动和共同发展。

  • 标签: 文化安全 传播技术 文化多元化 文化吸引力 文化传承 全球共享安全
  • 简介:金融危机既给国际安全体系的重大变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挑战。首先。安全威胁重新排序:非传统安全威胁进一步上升,并开始由反恐安全转移到金融安全。经济安全日益成为国家安全的主题。金融危机背景下。传统安全威胁仍然严重存在,但非传统安全威胁明显上升。而且由恐怖主义迅速扩展到气候、粮食、能源以及经济、金融等领域。金融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乃至整个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上升。

  • 标签: 安全体系 机遇和挑战 非传统安全威胁 变革 国际 国家经济安全
  • 简介:“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破解中国经济发展难题、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维护边疆稳定、建立陆上安全通道以消解能源安全之虑、推动中国西部边疆地区乃至相关国家和地区现代化、世俗化,消除国际“三股势力”滋生土壤,以东方智慧消解美国等霸权国家的围堵、遏制,提升中国国际影响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也面临着恐怖主义、大国地缘政治博弈、政治、经济风险与异质文化冲突以及其他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中巴两国需要共同努力,与周边国家乃至国际社会一起协力应对,才能有利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顺利进行,从而才能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奠定基础.

  • 标签: 中巴经济走廊 安全场域 跨境非传统安全 场域安全
  • 简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石油资源不足已成为威胁中国能源安全的重大问题,只有建立起"三位一体"的石油供应体系,才能真正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随着中国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建立起强大、可靠的全球能源供应体系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 标签: 中国 能源安全 石油供应体系 石油战略储备 石油市场
  • 简介: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安全观和大战略的发展演化进程中,既有历史连续性的一面,也有发展变化的一面。其中变化性更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中国的实力大幅度提高,其面临的国际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这种双重变化影响了中国历任领导人为保障政权安全对大战略所做出的巨大战略抉择。在长达数十年的冷战时期,中国相对弱小,面对强大对手的严峻军事威胁居于绝对弱势,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以应对明确外部安全威胁为中心的大战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日益强大,但面临的国内国际问题日益复杂化,中国领导人在大战略抉择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具有重大意义。21世纪中国面临国内外新的安全挑战,这是冷战时期国际秩序终结的结果,这也是中国1979年以来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结果。

  • 标签: 安全挑战 中国的安全观 大战略 中国的战略决策
  • 简介:随着中国的不断成长,周边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时代命题。作为一个中国化的概念,“周边”的含义已经超越了地理边界,成为一个由地理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交织而成的综合性的研究范畴。通过比较世界主要大国对于周边的理解,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为中国认识和处理周边问题提供借鉴。总的说来,中国的周边问题具有复杂性、功能性、整体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尽管目前在中国周边地区出现了很多突发的热点事件和冲突,但从历史的全面的视角来看,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在经济合作、交通运输、非传统安全合作以及人文教育合作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存在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机遇。只要坚持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在新的全球化形态下,中国与周边国家必将共同构建长期稳定的周边合作新局面。

  • 标签: 周边安全 中国周边 周边认知与特点 周边功能 周边安全趋势
  • 简介: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协助总统'统一有关国家安全方面的内政、外交和军事政策'的一个重要办事机构,创建于1947年。美国多届总统对它都相当倚重。现将该委员会的产生背景、组织结构、工作程序、在国家安全决策中的地位,以及其特点和问题简介如下。

  • 标签: 内阁成员 基辛格 布热津斯基 中央情报局 组织结构 艾森豪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