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8 个结果
  • 简介:林语堂与萨义德在反对西方文化霸权时都把立足点选在人文主义上,但是他们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不同的。林语堂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和基督教信仰,并与西方的人文传统相对比,建立起了以人性论为基本内涵的普世主义人文价值系统。而萨义德则从自己民族的现实处境出发,利用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传统中的反省意识.把人文主义理解成一种批评实践,并将人文价值扩大到所有民族。他们的人文主义思想虽有较大差异,但可以互补。林语堂的普世主义为人文主义提供了新的价值,具有战略意义;萨义德的现世性批评实践为人文主义理想提供了落实的方法,具有战术意义。

  • 标签: 人文主义 林语堂 萨义德 普世主义 批评实践
  • 简介:一"知行合一"(一)"知行合一"的提出和含义作为哲学命题的"知行合一"出现得比较晚,但"知行合一"的思想贯穿儒学之始终,只是各家在具体论证时各有偏重。他们都认为知行统一是为人为学的根本,也是为"善"的要务。儒家崇尚入世所以特别关切知行关系,要"明明德"于天下,就不能只体现在理念上,必须见于事功。《尚书》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左传》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都论及知行难易的问题,强调求知重在运用,这说明中华民族自古就是重视践行的民族。孔子把“言行一致”视为划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准。

  • 标签: 知行合一 下学上达 方以智 王阳明 中华民族 哲学命题
  • 简介:鲁迅的《孔乙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极其成功的短篇小说之一,将近百年后的今天,莫言的短篇小说《冰雪美人》与《孔乙己》在环境的设置、人物的刻画与情节的安排等方面体现出了惊人的相似之处,两篇作品中的主人公孟喜喜和孔乙己虽然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上演的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它的惯性一步步地导演了不同时代的两个主人公相同的悲剧命运。

  • 标签: 鲁迅 莫言 悲剧 《孔乙己》 《冰雪美人》
  • 简介:我国学术界对于世界文学的关注始于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不仅冲开了中国长期关闭着的大门,也将外国的文化、文学带进了中国。随着对外国文学的译介和研究,将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异同作为主题的比较研究也逐渐吸引了一批学者的注意力。先是将比较作为一种方法,而后成为外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领域,至今,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在我国也有了近20年的历史。

  • 标签: 比较文学 学科建设 外语院系 外国文学
  • 简介:越南已接触并学习中国儒学很长时间。因此,王阳明与黎贵惇虽然出生于不同的时代及国家,但他们都吸收和继承了儒家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主张提高王道及'阳儒阴法'结合仁治与法治的思想。这也就是黎贵惇所希望可以处理越南当时难题的思想,也就是让儒家思想渗入到越南本土,发挥更多更适切的作用。正因为如此,黎贵惇这番贡献已证明了他确实占有越南思想集大成的地位。

  • 标签: 王阳明政治思想 黎贵惇政治思想 王道主张 结合仁治与法治主张
  • 简介:文学生产与消费的辨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一项基本原则。本文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出发,指出中国古代所以缺乏长篇史诗,原因在于中国缺乏一个与古希腊相似的简单文化市场,而造成这一缺乏的根源则在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生活结构。

  • 标签: 文化消费 诗歌题材 中国 古代 长篇史诗
  • 简介:从事理论研究的人,都非常重视关键词的价值和作用,对于任何理论而言,了解了它的关键词,实际上也就能比较便捷地了解这一理论的大体内容。关键词的概括性和代表性,使它可以成为理论的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性词语;同时,就像一个人的名号或者绰号一样。

  • 标签: 中西文论 突围之路 文艺理论 西方文论 传统文论 文艺实践
  • 简介:2014年9月18日—21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11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延边大学隆重举行。大会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延边大学与吉林省比较文学学会共同承办。会议主题为“比较文学与中国:百年回顾与展望”。围绕这一主题,大会设定14个工作议题和圆桌会议议题,具体为:(1)中国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2)普遍性与差异性:比较文学的学科方法与文化分野;(3)中国作家、批评家与世界文学;(4)汉学与国际中国人文研究;(5)多民族国家的比较文学疆界与研究范式;(6)诗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7)比较文学、国别文学与世界文学;(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教学与师资培养;(9)翻译与比较文学;(10)中韩文学及东北亚文学关系研究;(11)[圆桌[比较文学与宗教研究;(12)[圆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13)[圆桌[文学符号学;(14)青年论坛。

  • 标签: 中国比较文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综述 学会 年会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 简介:在我国比较文学领域,“X和Y模式”名声不好,一般被认为是一些研究者由于对“可比性”缺乏了解、盲目借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之名所进行的简单比附研究。而与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相对应的“影响研究”,常常被认为是法国学派注重实证性、忽略文学审美性的比较文学学术方法。在我国目前已有的不少比较文学教材中,对法国学者、美国学者学术主张进行非此即彼、标签化、扣帽子的论断常有发生。本文试图从皮埃尔·布律内尔等法国学者所提出的“X和Y模式”入手.重点关注美国学派对法国学派的理论主张发起诘难之后。法国学者对影响研究以外的其他方法进行吸纳总结、针对比较文学理论所进行的完善与更新。在比较文学学科史中,“法国学派”的内涵是丰富的,不应仅仅谈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等人的观点,而应该拥有更为丰富和准确的含义,我们的教材应该改一改了。

  • 标签: 皮埃尔·布律内尔 “X和Y模式” “法国学派”
  • 简介:庄子与布莱克相距二千余年、十数万里,似乎无法比较,不可相提并论。但文本从《逍遥游》和《咏春》的共同类比“风”入手,借用了美国当代批评大家M.H.艾布拉姆斯的“互相应和的风”的理论,发现中西两位浪漫主义文学先师在隐喻的运用和思想内核上有着相当趋近的地方。

  • 标签: 《逍遥游》 庄子思想 遥相应和 莱克 艾布拉姆斯 无己
  • 简介: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跨文化交流面临着急剧动荡的局面,文化传递的机制、规则的研究和约定也同时变得急迫起来,比较文学暨比较诗学的学术目的愈来愈明显地显示出它只有服从于这一现实性,才能获得跨文化解释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叶维廉差异性的本土化和内在化的双向全识视角和异种繁殖的跨文化传递目的理论,将为国际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极具操作性的指导.

  • 标签: 比较诗学 叶维廉 比较文学 跨文化交流 视角 学术
  • 简介:1970年代初,文学研究的新历史主义转向的后果之一是:文学与非文学分野的界限泯灭了,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相互干涉,人们对非文学文类相对地开始重视。就在同时,比较文学学者受到各种批判理论和后结构哲学思潮的影响,对文学知识系统发生了更浓厚的探索兴趣。

  • 标签: 中国比较文学 文学反思 斯皮瓦克 奈特 论述 殖民
  • 简介:2008年12月5-6日,由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主办,南京大学承办的“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2008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隆重召开。来自江苏省高等院校以及研究机构的近百名比较文学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年会。

  • 标签: 比较文学 南京大学 江苏省 年会 学会 学术研讨会
  • 简介:中国接受印度古代文学有两次高潮,第一次自汉末至宋代;第二次始于现代。中国和印度等国的众多僧俗学者,用一两千年的时间,翻译、注释、研究了汗牛充栋的佛经,其中包涵丰富的印度古代文学。经过中国人消化、吸收,丰富、壮大了中国古代文学。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对印度古代文学进行辨析、比较,是应有之义。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比较文学有一个很早的源头和很长的过程是在亚洲,在中国、印度和许多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

  • 标签: 印度古代文学 中国接受 比较文学 中印源头
  • 简介: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当今世界上两种著名的音乐教学法,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笔者在本文中将从两种教学法的历史、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三个方面对他们进行比较,阐述它们之间的异同和联系,得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中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延续的结论,进而提出探索中国音乐教学法的发展趋向问题。

  • 标签: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异同 体态律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