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6 个结果
  • 简介:2004年,文化名人白先勇集合两岸三地的文化精英共同推出了青春版昆剧《牡丹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以“青春版”的方式对经典作品进行新的演绎,对当代戏曲的未来发展道路等很多层面提供了示范意义,因此各个剧种争相演绎“青春版”戏曲,其中评剧电视剧《花为媒》就是一例。

  • 标签: 戏曲电视剧 《花为媒》 青春 演绎 评剧 《牡丹亭》
  • 简介:作为一座现代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每年都会通过不同的渠道引进和排演不同风格的外国戏剧。随着对外国现当代先锋戏剧引进和排演的增多,一些用相对传统的导表演方式演绎的外国经典剧目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尽管这些外国经典剧目对很多中国年轻观众来说却是新鲜事物。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可喜的是,

  • 标签: 传统与创新 上海 俄罗斯 外国戏剧 移植 剧作
  • 简介: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可真不好说,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这不,一直沉稳、沉静、乃至有些沉闷的《红楼梦》及其“红学”研究,突然间就像有人往一池春水里扔了块大石头一样,一时间竟水花四溅,风起云涌。换句话说就是《红楼梦》“火”了,而且“火”得一发不可收拾,大红大黑。

  • 标签: “红学”研究 《红楼梦》 述评 “火” 老百姓 沉静
  • 简介: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2011年1月出版,王春林为其撰写了长篇评论,题为《"一部伟大的中国小说"》,发表于《小说评论》2011年第3、4期。文章发表后,曾引起过质疑和争议,王春林坚持自己的看法,但他又不能视批评之声于不顾,为了更好地阐发自己的看法,他全面系统地研究《古炉》,于是便有了2015年5月出版的《贾平凹〈古炉〉论》。

  • 标签: 王春林 中国小说 文学传统 小说评论 人物形象 中国作家
  • 简介:重读阿来的《尘埃落定》,发现其被读者经典化的奥秘可能有两点。一是主人公傻瓜二少爷是一位憨而智的艺术形象,具有杂糅与多义性,包含狂人、丙崽、班吉、鲍赛昂子爵夫人及本地藏族民间叙事曲等多重中外文学形象因子,属于中国四川藏族作家阿来对中国文学传统、从而也是中国文学传统对世界文学的一份独特贡献。二是"旋风"在小说中是现代中国的彻底决裂式或摧枯拉朽般的革命世纪的隐喻。旋风是历史兴亡大势即革命大趋势的实际执行者。这部小说在寓言意义上可被视为穿越古今历史迷雾的中国现代革命历史演义,既传达智者的历史反思,又不失对个体悲剧命运的悲悯情怀,其地方性与普世性的交融特点使其有可能在世界文坛释放更强的影响力。

  • 标签: 阿来 《尘埃落定》 经典化 傻瓜二少爷 旋风 革命
  • 简介:<正>题目是陈淑桦最"新"一张专辑的名字,旧瓶装新酒的一张精选,发行时间是2003年圣诞节的第二天。照例陈是不会出来宣传的,唱片公司请出大大小小的制作人一起出来开一次座谈会,讨论和陈淑桦有关的一些话题。现在想到她的好了,我一边看他们的回忆一边笑。到网上去搜索有关陈的新闻,最新的一

  • 标签: 发行时间 一封信 开一 滚滚红尘 罗大佑 张艾嘉
  • 简介:2007年动画版《闪闪的红星》是对1974年原版同名电影的重拍,新电影中原有正面形象被大大丰满,但反面形象仍处于类型化、扁平化的状态。笔者认为,反面形象的这种停滞不动主要是由于对类型化创作的失当反拨的反思、国家意识形态把关的需要、受众期待视野的影响造成的。

  • 标签: “红色经典”重拍 反面形象 《闪闪的红星》
  • 简介:摘要《中国汉子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再到《经典咏流传》节目的热播,这些现象级的文化清流节目唤醒了全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记忆热潮。节目播出所产生的传播学效果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以《经典咏流传》节目为例,分析传统文化时尚化表达的传播学意义。

  • 标签: 文化强国 传统文化 时尚化传播
  • 简介:书,终于拿在手上了:大开本,装帧典雅,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我说“终于”,是因为我对它是有期待的,著者梁旭东教授是我的老师,曾经和许多他的学生那样,喜欢他的讲课。因此,翻阅他的新作,自然备觉亲切。这份亲切还在于:经典文本的学习是我大学时的一门必修课。说实话,学生时代的我,对经典文学的阅读仅限于它是一门课程,走近它、掌握它,更多的是为了考分这一功利性的需求。尽管,像《安娜·卡列尼娜》、《红字》、《罪与罚》等名著,如潮涌一般,震撼过我的心灵,但著作所显现的诸如理想、爱情、死亡以及生命的困惑等意念,亦如夜空的流星一闪而过,即使偶有思索,也终受制于自己肤浅的人生阅历和青春的狂妄,浅尝辄止。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文学经典只是一种增加阅历、陶冶情操的方式和途径。俗世的我们,总是习惯朝着自己认为充实而又有价值的目标行事。

  • 标签: 文学经典 爱情悲剧 简·爱 安娜·卡列尼娜 生活中 情境
  • 简介:2010年6月18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动物园召开。会上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以下简称中少社)、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被誉为“自然之子”的内蒙古作家黑鹤共同为此次发布的“黑鹤动物系列小说”揭幕。团中央、少工委、作协等相关领导出席了发布会。

  • 标签: 动物小说 自然之子 《儿童文学》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作家 新书发布会
  • 简介:一谈到对经典的引用,我们很自然想起20世纪英美现代主义代表诗人T.S.艾略特,在他的代表作《荒原》中,艾略特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这首十九页四百三十三行的诗,引用了三十五位作家和诗人的作品以及《圣经》和流行歌曲,并使用了六种外文,这使得《荒原》看上去就像是用大量引文构成的蒙太奇组合,也使得艾略特在人们心目中成了一位广征博引、用引语写作的诗人。反感者认为他“掉书袋”、“卖弄”,而欣赏者则认为,引用过去时代的文本,可以作为对现实的对照。瑞恰慈在他的《T.S.艾略特的诗歌》一文中,也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肯定了这种引语写作策略,他认为:“艾略特先生笔下的典故是追求凝练的一个技巧手法。《荒原》在内容上相当于一首史诗。倘若不用这个手法,就需要12卷的篇幅。”[1]的确,关于诗的长度,艾略特和爱伦·坡的观点相同,他认为一首诗的长度,应以令人一次坐下即能读完最为理想,因为这样才能使人读过之后,

  • 标签: 《麦田里的守望者》 T S 艾略特 塞林格 解读
  • 简介:文学作品被纳入文学史“册封”,是其实现经典化的重要途径。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史撰述者在现代视域中对《红楼梦》重新定位与评价,继续推进《红楼梦》的经典化。他们以现代科学理性、实证的方法将《红楼梦》与《金瓶梅》进行比较,解决了《红楼梦》的“诲淫”问题,为其经典化做好了准备。撰述者又以现代女性观念和悲剧意识对《红楼梦》的主题与形式重新解读,赋予其现代价值。《红楼梦》经由西方写实主义小说理论的全面考察,与旧小说拉开距离而成为新时期的经典。在域外中国文学史撰述者的视角中,《红楼梦》成为世界文坛中的经典,扩大了影响力的地域范围。这一过程,体现了时代与学术转型对文学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影响。

  • 标签: 红楼梦 文学史 现代 经典 研究史
  • 简介: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经济的快速发展,糖尿病患病率在不断增长,一项研究表明,2013年,我国患糖尿病人数达到1.139亿,其中DKD患者有2430万,DKD已成为引

  • 标签: 早期糖尿病肾病 中医证型 中医治疗
  • 简介:首先我要对陈红旗先生表示一个歉意。想说说这个事儿,即如何看待那个时间段的中国文学,非自今日始,只是前赶后错,把陈先生的文章当了说话的由头,而为了把事情说得明白些,有些话就不免说得重一些,但如果我想得不错,陈先生很可能只是一位上路不久的新手,这就有点儿不厚道了。所以先道个歉。

  • 标签: 陈红 经典性 历史感 意义 中国文学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现代人以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家庭教育也是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重要分支。挫折是人生的“磨刀石”。历经磨难,但初心不改。

  • 标签: 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 盛中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随想 流传
  • 简介:2011年9月25日是鲁迅诞辰130周年的纪念日,鲁迅研究也走过了100年的岁月。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始终影响着中国现代的历史进程。因而如何透过百年的风雨,总结与提炼出鲁,

  • 标签: 鲁迅研究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现代史 述评 反思 历史进程
  • 简介:中国戏曲学院与中国戏剧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共同举办的《梅兰芳全集》新书首发式于2016年10月10日上午在中国戏曲学院举行。《梅兰芳全集》由梅葆玖先生担任名誉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戏曲研究所所长、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傅谨教授担任主编。

  • 标签: 中国戏曲学院 文艺评论家 文化部艺术司 仲呈祥 梅葆玖 北京出版
  • 简介:本文以五部宝应小戏为例,分析了小淮剧的歌舞性、抒情性、戏剧性、时代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并指出小淮剧虽篇幅很小,但必须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这样才能够使得小戏的思想内涵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才能沉淀为戏曲史上的经典作品。通过这种探索,力争为小淮剧的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 标签: 小淮剧 戏剧性 时代性 经典化 小中见大
  • 简介:每每想起已故的吕宕先生,想起吕宕先生坎坷多难的一生,我便总觉得应该为这位生平著述不多,却又以他优秀的作品与刚直的人品获取过我极大敬重的文学前辈,写下一些纪念性的,或让更多的人们为他的逝世而产生与我同样诸多思考的文字。

  • 标签: 《为了忘却的纪念》 作品欣赏 严歇平 随笔 《林则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