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妊娠期生殖道感染的特征,探讨生殖道感染及其干预措施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3月~2013年2月盐城市妇幼保健院接诊的孕6~36周妇女进行生殖道病原体检查。结果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在年龄、孕次、流产次数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t=1.203,1.138,1.210,P>0.05);孕早期感染以细菌性阴道病、假丝酵母菌及支原体感染为主,细菌性阴道病在各孕期感染中占比最高(205/785例,26.11%)。结论妊娠期生殖道感染可发生在各个孕期,各孕期生殖道感染的类型有所不同,合并感染者发生不良结局的机率显著高于未感染者,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将显著改善妊娠不良结局。

  • 标签: 妊娠期 生殖道感染 治疗 围产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结果。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5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92例乳腺癌病理样本为研究对象,另取120例健康样本为对照组。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癌症组织与健康组织内相关蛋白表达情况,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因素。结果病例组Vimentin蛋白阳性率明显比对照组高,病例组E-cadherin蛋白阳性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病例组患者组织内Vimentin蛋白阳性和TNM分期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3225,P<0.05;r=0.251,P<0.05)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情况和病例组患者肿瘤规格,淋巴结转移情况呈现负相关。Vimentin阳性表达情况越强,患者无瘤生存时间也就越长。结论对于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者,上皮间质转化蛋白相关检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患者疾病发展,全面改善患者治疗预后,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上皮间质转化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为分析2009~2013年虹口地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谱的构成,对2009年~2013年虹口区手足口病的病原进行所有致病肠道病毒的检测、分离与测序,以全面了解虹口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2009-2013年虹口区手足口病非CAI6非EV71肠道病毒株的流行情况以及毒株型别,从而掌握本区手足口病的监测情况与流行趋势。方法从2009-2013年上海虹口区手足口病样本对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和调查,采用RD细胞分离病毒毒株,待出现细胞病变后收集上清采用RT-PCR进行鉴定.非CA16非EV71毒株再进行VP1测序分析,序列鉴定型别,进行基因进化分析。结果2009年~2013年虹口区手足口阳性标本共554件,对其中162份其他肠道病毒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对46份人肠道病毒非EV71和非CoxA16EV毒株进行VPl基因序列全长测定和分析。结论VP1序列通过BLAST方法搜索GenBank同源性最大的EVVP1序列,从而确定所属血清型。共检出非EV71和非CoxA16EV37株,占所有阳性EV总数的22.84%,包括7种血清型,分别是29株CoxA6、2株CoxA10、2株CoxA4、以及Echo9、CoxA5、CoxA2、CoxA24各1株。

  • 标签: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 预防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ER、PR激素受体的具体表达及相应的病理特征。方法随机选取院2002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患者共2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总结ER、PR激素受体表达及病理学特征。结果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第一、第二原发癌中的E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60%,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52%。浸润性导管癌在第一原发癌中所占比例为64%,在第二原发癌中所占比例为52%。结论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存在较高的ER表达和PR表达,双侧原发性异时性乳腺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二者间存在极为密切的相关性。

  • 标签: 雌激素受体(ER) 乳腺癌 孕激素受体(PR)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子宫内膜息肉及Ⅰ期子宫内膜癌的MR平扫、DWI及动态增强扫描特征。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在我院行MR检查的经手术病理诊断为内膜息肉和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8例为Ⅰ期子宫内膜癌,16例为子宫内膜息肉,对其进行MR平扫、DWI及动态增强扫描特征等分析。结果在T2WI,16例子宫内膜息肉表现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且在D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持续渐进性强化;在T2WI,18例为Ⅰ期子宫内膜癌表现稍高信号或等信号,在DWI呈高信号,强化方式为快进慢出型。结论经研究得出,对于Ⅰ期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及鉴别方面,MRI具备较大的诊断价值,应当推广使用。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子宫内膜病变 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卵管性不孕和支原体感染及生殖道微生物的分布特征。方法抽取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妇科门诊检查的180例输卵管性不孕患者(观察组)和180例生殖功能正常妇女(对照组)做为研究对象,取所有研究对象宫颈分泌物检测其白带常规,了解其支原体、衣原体和其它生殖道微生物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支原体计数和菌群密集度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优势菌构成比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输卵管性不孕的主要致病病原体有支原体感染和衣原体感染,菌群多样性且密集度高,当生殖道微生态平衡被破坏则引起疾病的发生。

  • 标签: 输卵管性不孕 支原体感染 生殖道微生物 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