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强化他汀治疗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A组(阿托伐他汀10mg/d)、B组(20mg/d)和C组(40mg/d)各40例,治疗至少持续12个月,随访12个月,观察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值的变化,评价强化调脂疗效。结果3组在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A组、B组和C组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3%、13.5%和5.4%;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2个月,3组相对脑血流量和相对脑血容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对达峰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12个月的强化调脂治疗(40mg/d)可以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缺血区脑组织血流灌注。

  • 标签: 颅内动脉硬化 降血脂药 治疗结果 CT灌注成像
  • 简介:目的评估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995年3月至1999年6月收治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34例,女28例,平均年龄(66±9)岁发病时间<6h者57例,6~9h4例,9~12h1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各31例)用溶栓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的积分差值变化评估临床疗效并观察急性期并发症,采用Barthel指数及死亡率评估患者3个月时的疗效。结果溶栓组急性期出现大量脑出血、全身性出血及症状再加重的发生率分别为3%、19%和26%随访3个月,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溶栓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早期恢复,改善3个月时的预后;溶栓治疗的急性期有一定的并发症.特别是症状再加重的发生率较高。

  • 标签: 脑梗塞 溶栓治疗 尿激酶 并发症
  • 简介: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6月治疗的急性心绞痛患者18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例。其中实验组给予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比并判定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18例患者的临床随访,实验组显效率为77.78%,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显效率为44.44%,总有效率为77.78%,而且实验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总而言之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施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入氯吡格雷治疗可明显提高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急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建议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急性心绞痛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瘤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情况、手术结果和术后随访情况。结果23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造影见主动脉瘤体(或夹层假腔)消失,支架无移位,无发生截瘫;1例术后18h突发脑血管意外抢救无效死亡,总治愈率为95.7%(22/23)。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内漏,其中Ⅰ型内漏3例,Ⅱ型内漏2例,发生率为21.7%(5/23),急性肾功能不全4例(17.4%);脑卒中1例,发生率为4.3%(1/23)。随访4个月-60个月,2例失访。随访期间死亡2例,死亡原因1例为恶性肿瘤转移,另1例为复发性降主动脉夹层破裂大出血:随访期经复查,5例早期并发内漏者内漏消失,假腔血栓形成。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瘤安全而且有效。

  • 标签: 主动脉 主动脉瘤 动脉瘤 夹层 血管成形术 经腔
  • 简介:目的评价辛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5例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每日服用辛伐他汀20mg,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15天、1个月、3个月检验血脂、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较干预前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3个月后,血脂达标率为88%~92%。用药前后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没有明显改变。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每日应用辛伐他汀20mg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辛伐他汀 冠心病 高脂血症 安全性 老年人
  • 简介:对163例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临床疗效、安全性从不同分层角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总再通率65.6%,出血率11.0%,5周内死亡率9.2%,起病距溶栓6h内再通率明显高于6b以后(P<0.01),且死亡率低。不同年龄组6h以内再通率无显著差异(P>0.05),≥70岁组6h后再通率低于其他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轻度出血率及死亡率各年龄组无显著差异(P>0.05)。女性组与男性组比较再通率低、死亡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尿激酶剂量以150万u左右为宜。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溶栓治疗 尿激酶
  • 简介: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9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0.4%,显著优于对照组(51.1%),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一种较好药物.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钙 治疗 不稳定性心绞痛 疗效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苯扎贝特联合降血压药物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方法:100例高血压病人随机被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以常规降血压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服苯扎贝特0.2g,2次/d,疗程1个月.观察血甘油三酯含量及血压的改变。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苯扎贝特与降血压药物合用,除显著降低血甘油三酯水平外,还明显提高常用降血压药物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高血压 甘油三酯 苯扎贝特
  • 作者: 张磊
  • 学科: 医药卫生 > 心血管疾病
  • 创建时间:2022-08-17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第7卷第8期
  • 机构: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急诊科,江苏 徐州 221000
  • 简介:目的:探究急性脑梗塞中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治疗效果。方法:筛选急性脑梗塞患者40例,时间范围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和观察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各20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梗死面积小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评分差异较小(P>0.05)。结论:予以急性脑梗塞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急性脑梗塞;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神经功能
  • 作者: 张磊
  • 学科: 医药卫生 > 心血管疾病
  • 创建时间:2022-08-17
  • 出处:《医师在线》2021年第29期
  • 机构: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急诊科,江苏 徐州 221000
  • 简介: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替格瑞洛治疗的效果及分析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4月到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n=20)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n=20)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5.00%,较对照组的高,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10.00%,较对照组的低,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替格瑞洛治疗的效果确切,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替格瑞洛;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观察经导管冷冻消融房室结慢径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疗效。方法对本院13例AVNRT患者行冷冻消融房室结慢径路治疗,先用-30℃行冷冻标测,确定有效靶点且无快径损伤后,立即行-75℃冷冻消融,消融4~8分钟,消融过程中密切观察房室结传导功能,一旦发现有房室结损伤,立即终止消融,改换靶点。结果13例均获成功,随访1~9个月无复发;在冷冻标测及冷冻消融时导管顶端与靶点无位移现象;冷冻标测与冷冻消融过程中无结性早搏或结性心律出现;2例在冷冻标测和冷冻消融过程中出现一过性房室阻滞,立即停止冷冻复温后,即刻传导恢复。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冷冻消融是治疗AVNRT的有效方法,在一定温度时间内的组织损伤是可逆的,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永久性房室阻滞的风险,较传统射频消融术治疗AVNRT有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冷冻消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慢径路 经导管
  • 简介: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本院住院部(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可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即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并对两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BNP水平值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BNP水平值(161.23±52.12ng/ml)低于对照组患者(RO.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冠心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且还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一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冠心病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狭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或家属意愿分为血管内治疗组72例和药物治疗组73例,分别行血管内治疗手术(使用Gateway球囊、Wingspan支架、Apollo支架)或药物治疗(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阿托伐他汀2040mg/d),随访观察1、3、6、9、12个月的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再狭窄率(以狭窄率〉50%为标准),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1)血管内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成功置入支架70枚,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8.6%(70/71);血管内治疗组共发生并发症7例(9.9%),其中合并出血2例,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眩晕、头痛、兴奋各1例;1例脑出血病情恶化死亡,其他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均痊愈出院,未遗留严重后遗症。(2)血管内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卒中复发率为8.4%(6例,均为TIA),药物治疗组为26.0%[19例,其中16例(占84.2%)为小卒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52,P〈0.01);治疗后12个月两组再狭窄发生率或狭窄加重发生率分别为5.6%(4例)和6.8%(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1,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药物治疗比较,疗效更显著,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优于药物治疗。

  • 标签: 颅内动脉疾病 血管内操作 支架 多种药物疗法 再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对妊娠高血压患者应用短效与长效硝苯地平治疗效果对比情况。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86例妊娠高血压患者,入院时间为2016年1月耀2017年1月期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短效硝苯地平治疗)和观察组(长效硝苯地平治疗),每组患者43例。对比治疗后血压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值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血压调控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的;观察组患者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结论对于妊娠高血压患者,采取长效硝苯地平对血压值调控更佳,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硝苯地平 长效 短效 妊娠高血压
  • 简介:目的: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72例为观察研究对象,依据诊治用药措施的异同分为观察组(CCB联合ACEI治疗组)和对照组(单纯CCB治疗组)各36例,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指导临床高血压的用药治疗实践。结果CCB联合ACEI治疗的患者在临床症状改善、血压控制等方面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可以显著控制血压,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效、安全的联合用药方案,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乌拉地尔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CHF)中B型脑钠肽(BNP)的检测价值.方法选择经1~2周正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心功能Ⅲ~Ⅳ级(NYHA)患者36例,将其分为基础治疗组18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地高辛、利尿剂),乌拉地尔治疗组18例(基础治疗加乌拉地尔).治疗前进行BNP测定、心功能分级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检查,治疗结束即刻测定BNP及心功能分级评价,次日超声心动图检查LVEF.结果心衰有效治疗后BNP显著下降,心功能有显著改善,LVEF明显升高,其中乌拉地尔治疗组BNP下降最显著.结论在评价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乌拉地尔治疗反应中BNP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B型脑钠肽 心力衰竭 乌拉地尔
  • 简介:目的观察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发病12h内行急诊PCI.其中急性前壁、急性前间壁心梗10例,急性下壁心梗4例.结果14例患者中,冠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IRA)为前降支8例,回旋支3例,右冠脉4例,13例患者(92.9%)介入治疗获得成功,置入支架15枚,全部获得TIMI血流3级.1例因术中发生室颤,经除颤转为窦性心律后家属放弃手术未能成功.结论对急性STE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是积极有效的,安全性高,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住院死亡率.

  • 标签: 心肌梗塞 血管形成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支架
  • 简介:目的:探讨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15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被随机分为两组(阿替洛尔治疗组75例,对照组75例),将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心率、心电图的变化进行对比观察.结果:阿替洛尔治疗组在临床症状、心电图、心率三方面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在无临床禁忌的情况下,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疗效.

  • 标签: 老年 冠心病 心绞痛 Β受体阻滞剂 药物治疗 阿替洛尔
  • 简介:目的:观察左卡尼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4例UAP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左卡尼汀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注射液2.0g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1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ST段压低≥0.05mV的导联数(NST)和12导联中ST段压低幅度总和(∑ST)均显著减少和减小(P〈0.05或〈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左卡尼汀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1.58±0.03)次/周比(1.28±0.01)次/周]、发作持续时间[(0.31±0.03)分/周比(0.15±0.03)分/周]、NST[(1.55±0.04)个比(1.04±0.10)个]和∑ST[(0.27±0.02)mV比(0.15±0.01)mV]减少更显著(P〈0.05或〈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左卡尼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常规治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心绞痛 不稳定型 治疗结果 左卡尼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