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0 个结果
  • 简介:《人民日报》2012年7月18日刊登张洋的文章说,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对公共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相对于这种要求而言,目前我国公民的公共精神依旧较弱。不少人认为,政治是国家的事,老百姓参不参与没有多大关系,最终对公共事务熟视无睹。这是公民公共精神缺失的最直接、最普遍的表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公民对公共精神滥用或者错用。由于社会上商业化浪潮的

  • 标签: 公共精神 精神缺失 张洋 政治生活 精神需要 网络谣言
  • 简介:在元朝政坛上,始终活跃着一个汉人世家,即京兆贺氏,其势力差不多在整个元朝一直上升。本文从怯薛与元代用人特色、汉人上层的蒙古化和文化中介角色等几个方面,揭示了贺氏的兴盛与元王朝作为人主中原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元代政治文化的若干特点。

  • 标签: 贺氏 元代 政治 文化
  • 简介:吕惠卿(1032-1111年),字吉甫,福建泉州晋江人。嘉祜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授真州推官,熙宁二年(1069年),参与王安石变法。变法失败后,长期就任地方官。政和元年(1111年)卒,年八十,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敏。吕惠卿为官50多年,历经仁宗、神宗、哲宗、徽宗四朝,

  • 标签: 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 述评 政治 北宋 地方官
  • 简介:以发展经济为目标的政治价值观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人民基本上摆脱了贫困。但是一些社会问题也相伴而生,特别是民生问题的解决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以改善民生、实现民生幸福最大化为目的的民生政治价值观便应运而生。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实现经济关系、社会分工和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正义,实现个人需要与社会整体发展相统一,实现公共政策的民生价值转向是从经济政治向民生政治转变的重要途径。

  • 标签: 经济政治观 民生政治观 公平正义 民生幸福
  • 简介:在近代中国统治阶层所聘请的外国顾问中,莫理循是难能可贵的人物。他被聘为袁世凯政府的总统政治顾问,不是由于外国政治势力的推荐。他在职期间所努力从事的协助北京政府进行的几项对外交涉:中俄关于外蒙古问题的交涉,中英关于西藏问题、关于片马问题的交涉,以及抵制日本强加于中国的二十一条,特别是中英交涉直接违背了英国利益,显示了莫理循是同情与支持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的。莫理循不是殖民主义者在华的代理人,而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 标签: 对外交涉 北京政府 外蒙古问题 片马问题 近代中国 殖民侵略
  • 简介:近代中国危机深重,国人迫切希望寻到摆脱危机、实现富强的捷径。受长期专制统治的影响,国人颇相信政治对社会、国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当西方近代政制的优越性以及德国、日本推行的国家主导近代化的模式为越来越多的知识精英所推崇时,改革政治,以近代化的国家权力推动国家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就成了时代思潮。政治革新需要社会条件的支撑,近代中国思想界对此也有所认识,但在时局的催逼与国亡无日的焦灼感的驱动下,从甲午战败到第一届国会解散,政治改造优先论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近20年专注于政治改造未见成效,而时局日趋黑暗,思想界围绕未来路向乃发生政治改造与社会改造之争。此番论争规模不大,但其提出的问题实为近代中国思想的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从此争论,我们可以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思想理路。

  • 标签: 民初 政治改造 社会改造 思想论争
  • 简介:明代凤阳贵为中都却城池久废,后人多将原因归结为修城有碍风水,事实上资金短缺才是阻碍中都城墙修筑的核心问题。中都城墙规模宏大,修缮所需资金浩繁,凤阳地方无力筹措经费,完全寄希望于朝廷,朝廷认可修缮城墙的动议,但不愿拨发资金。由于资金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中都修城虽讨论百余年却始终未曾开工,最终酿成“凤阳之变”。地方官府本应有积极主动的修城作为,但朝廷的财政控制削弱了府、县官府的施政能力,卫所的存在又进一步瓜分了地方官的权力,限制了其行政作为的空间,使地方官员既难以有所作为,也不愿冒险行动,呈现一派行政怠惰景象。

  • 标签: 中都修城 凤阳 地方政治
  • 简介:中国的改革已经进行了30余年,经济改革取得了公认的成就,但30年来政治体制改革怎么样,则需要回顾、总结,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

  • 标签: 政治体制改革 现状 历史 经济改革 中国
  • 简介:本文是郭嵩焘和刘锡鸿政治思想的比较研究。笔者着重探讨在郭嵩焘和刘锡鸿的政治思想中最主要的问题意识是什么、这个问题意识和他们看到的西方有什么关系这类的课题。笔者想强调的是:第一,我们在他们出使之前的所有的文章中能看到他们的问题意识——“士大夫在那时的中国社会应该担负什么任务?”第二,他们从这个问题意识来观察西方社会,特别关注英国的“官”和“民”的关系。并且他们对英国政治的看法之间有思路的差别。

  • 标签: 郭嵩焘 刘锡鸿 士大夫观 英国政治观 官民
  • 简介:利用2005至2015年的数据探讨合肥市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发现合肥市旅游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各子系统的综合水平拥有显著提高。近年来合肥市旅游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各子系统均达到了高度协调的耦合状态,但旅游业发展与生态城镇化间的协调水平相对滞后。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全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短期中除生态城镇化以外,其余新型城镇化各子系统均对旅游业发展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城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最后提出了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和旅游新业态、创新旅游公共服务模式、加大环保力度等措施推动全市旅游业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 标签: 合肥市 旅游业发展 新型城镇化 互动关系
  • 简介:近代东北城市化的推进冲击着原有的乡村文化生态,打破了乡村文化的封闭性,造成乡村社会秩序的重新组合,进而带来了深刻的城乡文化冲突和转型。城市和乡村在城市化运动浪潮的推动下,在文化层面的相互关系也更加复杂。城乡间文化认同与异质性并存,其表现是城乡间文化生活及风俗的二元性特点和城市文化的扩张对乡村文化的冲击。无论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民风习俗,还是娱乐生活,城乡之间都已发生改变且互相影响。

  • 标签: 东北城乡 文化互动 民俗民风 集市
  • 简介:“文化适应”是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本能”和“自觉”。回族在长期的中国本土化历程中进行了千年的文化适应,回族的文化适应的历史是一个文化拿来为主导的历史,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回族需要进行新的文化适应,而新时期回族文化适应主要是在互动的文化拿来与输出中完成。

  • 标签: 回族文化 文化适应 拿来 输出
  • 简介:旅游促使游客与东道主两个群体相遇,在相遇中产生“客-我”分野与对视.在这样的分野与对视中,“自我与他者谁才是主体”的争议自然产生.对此争议所持的观念,促成了主客之间不同的行为方式,进而给主客文化带来不同的影响.本文在文献分析与现实观察的基础上,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视角出发,探讨旅游活动中的主客互动,归纳出旅游活动的3种主客互动类型,即“自我主体性”类型、“他者主体性”类型与“伦理他者”类型;并进一步结合旅游情境,分析持有不同类型观念的游客与东道主的行为方式与影响.本文认为,旅游发展应倡导“伦理他者”理念以利于主客互动关系处理,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 标签: 主客互动 “自我” “他者” 行为方式
  • 简介:民国初年,面对议会政治的失败,知识分子在反思中进行了新的探索.大致表现出三种路向:第一是认为中西社会条件不同,代议制不适合中国;第二种主张用普选制、职业团体选举来改造代议制;第三种要用直接民权取代代议制.但民初政治发展的实际走向是从移植西方代议制转向由集权走向宪政的曲折道路.

  • 标签: 民初 议会政治
  • 简介:在近期的美国革命史学中,美国史家将越来越多的社会和经济议题加之于美国革命,把普通人和边缘群体视为革命的主体,特别关注革命的破坏性和受害者。这些新的解释策略汇合在一起,共同瓦解了以往对美国革命历史意义的界定。在这种学术语境中,有必要把美国革命还原为一场发生在18世纪中后期的政治革命,着重探讨它在政府结构、权力关系和政治文化等方面所造成的变化,尤其是关注它在现代民主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更准确、更清晰地理解美国革命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 标签: 美国革命 民主革命说 两分法模式 现代民主的形成
  • 简介:冉森派在18世纪法国的宗教事务与政治生活中扮演着突出的角色,它逐渐演变为一支撼动绝对君主制之舍法基础的政治力量。本文分析了旨在谴责冉森派的《乌尼詹尼图斯谕旨》(1713年)何以反而导致了冉森主义的发展壮大;探讨了以勒佩日为代表的冉森派律师如何与高等法院的法官结成冉森党并形成冉森派.高等法院立宪主义;揭示出以冉森派为核心力量的爱国党在莫普革命(1771—1774年)期间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结为了反对专制主义的同盟军,塑造出一种带有冉森主义特色的革命政治文化。

  • 标签: 18世纪 政治生活 法国 立宪主义 高等法院 宗教事务
  • 简介: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对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协商式民主是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路径,并就协商式民主的制度安排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

  • 标签: 农村 民主政治 协商式民主
  • 简介:民国元年设立的内阁制(国务员制)既是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袁世凯进行防范的需要,同时也是当时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草案设计者宋教仁一贯的政治理念的体现.

  • 标签: 内阁制 宋教仁 政治理念 民国时期 《临时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