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2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镜下球囊扩张术(EBD)治疗狭窄型十二指肠克罗恩病(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EBD治疗的49例狭窄型十二指肠C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男性39例,女性10例;发病年龄23(18,27.5)岁;病程4(1.75,7)年。十二指肠狭窄部位以球部多见[83.67%(41/49)],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溃疡、鹅卵石样改变。49例患者共扩张144次,每例患者平均扩张2.94次。第1次行EBD时,使用直径1.5 cm球囊的患者28例(57.14%),1.8 cm者12例(24.49%),1.2 cm者7例(14.29%),1.35 cm者2例(4.08%)。扩张时出现十二指肠穿孔1例,EBD扩张成功率为99.31%(143/144)。扩张后随访时间211(105,334.5)d。EBD治疗后1~3个月治疗成功率为100%(49/49),3~6个月为75.51%(37/49),6~12个月为42.86%(21/49)。复发9例,均采用手术解除十二指肠梗阻。结论EBD治疗狭窄型十二指肠CD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克罗恩病 十二指肠狭窄 内镜下球囊扩张 疗效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9月期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行腹腔引流管持续内冲洗负压引流法治疗的11例患者临床资料。阐述了该方法的设计原理及使用方法,并对冲洗效果进行分析及经验总结。11例患者均为B级胰瘘合并腹腔感染,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范围43~67岁,平均58.5岁,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9例,传统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 1例,LPD中转OPD 1例。11例患者中,3例出现腹腔出血,3例严重腹腔感染并脓毒症,所有患者采用该方法治疗后均痊愈,平均住院时间27.5(11~75)d。腹腔引流管持续内冲洗负压引流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腹腔镜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远端胆管癌的近期疗效、根治性效果和远期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200例远端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组)101例,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组)9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R0切除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总体生存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75.0±90.7)min和(444.8±63.3)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50.9±397.9)ml和(546.7±642.9)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1.5±4.7)d和(13.3±5.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4.8±3.0)枚和(15.4±2.4)枚、R0切除率分别为93.1%和9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除伤口感染外,余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5~64个月,两组的1、3、5年的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90.4%、41.3%、20.6%和94.3%、50.8%和2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D治疗远端胆管癌是安全可行的,在近期疗效、根治性效果和远期OS方面可取得与OPD相似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 远端胆管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儿童十二指肠膜式狭窄治疗中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间上海市儿童医院采用ESD技术进行手术治疗的5例十二指肠膜式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8月龄至2岁;十二指肠乳头位于隔膜上方者3例,位于隔膜下方者2例。十二指肠乳头位于隔膜上方者在保护乳头前提下直接行ESD切除治疗;十二指肠乳头位于隔膜下方者在球囊扩张完成后使用超细内镜探查乳头开口位置,确定位置后再行ESD切除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体重增长变化及有无术后并发症等。结果5例患儿手术均成功施行,术中及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5~26个月,患儿可正常进食,无呕吐、腹胀及皮肤巩膜黄染表现。5例患儿术前体重为(6.78±1.39)kg,术后3个月时体重为(9.34±1.68)kg,体重平均较前增长38.5%,生长发育逐渐恢复正常。结论采用ESD切除十二指肠隔膜具有安全性高、临床效果良好、创伤小及恢复快等特点,值得在儿外科临床应用。

  • 标签: 儿童 十二指肠隔膜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析将人性化优质护理模式应用于十二指肠溃疡胃大部切除术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60例行十二指肠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于本院收治,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两组,为常规组(30例)与护理组(30例),常规组患者术后护理形式为常规,在此基础上,护理组实施人性化优质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组较常规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短(P

  • 标签: 人性化优质护理 十二指肠溃疡 胃肠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55例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发生延迟性出血的危险因素。5例(9.09%)发生延迟性出血。发生延迟性出血组和未发生延迟性出血组在内镜下未采取闭合治疗(P=0.035)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镜下未采取闭合治疗(P=0.029,OR=0.079,95%CI: 0.008~0.776)是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ESD术后延迟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年龄≥60岁及内镜下未采取闭合治疗患者,其ESD术后延迟性出血发生率较高,其中内镜下未采取闭合治疗与术后延迟性出血直接相关。

  • 标签: 十二指肠疾病 出血 危险因素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接受的86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案例为对象,针对术式的差异进行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进行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方式治疗,两组案例治疗后总结结果。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院时间等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综合优势更为明显。对比分析两组案例的不同时间段的VAS评分,对比得知,实验组的不同阶段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针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案例实施腹腔镜术式进行治疗,整体上有重要的作用,能满足患者自身要求,可行性高。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 简介:摘要十二指肠壁内血肿是内镜黏膜切除术后罕见并发症,本文报道了1例内镜黏膜切除术后十二指肠壁内血肿病例,由于血肿逐渐增大压迫十二指肠乳头继发急性胰腺炎,经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胃酸分泌、抗感染、减少胰液分泌、止血、胃肠内营养等保守治疗痊愈。

  • 标签: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十二指肠壁内血肿 急性胰腺炎
  • 简介:摘要收集4例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患者年龄为31~62岁;3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1例出现夜间上腹痛;3例病灶位于十二指肠降部,1例病灶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内镜下表现为十二指肠黏膜粗糙或颗粒状。组织学形态表现均为十二指肠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增生膨胀的肿瘤性淋巴滤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肿瘤细胞表达CD20、CD79α、CD10、B细胞淋巴瘤-6和B细胞淋巴瘤-2,CD23染色显示滤泡树突网呈环状围绕在肿瘤性滤泡之外,Ki-67增殖指数不高,为5%~20%。4例患者均采用观察等待的处置方案,3例于诊断后1年复查胃镜,其中1例病变消失,2例为持续性病变。表明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滤泡性淋巴瘤,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均有一定特征,可采取观察等待的处置方案。

  • 标签: 滤泡性淋巴瘤 十二指肠 病理学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总结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血糖异常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血糖异常的观察和护理策略,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分析患者的病情要点,医护联合设定目标值并制订有效的干预方案,规范术后护理措施,可以取得较好的康复疗效。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血糖偏高 中西医结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及护理干预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早期血糖的控制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三病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2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手术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依据手术先后顺序,采取不同护理干预及对比分组,1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13例观察组采取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对比不同护理干预下两组患者早期血糖控制效果。结果:血糖水平控制比较中,两组在护理干预前,血糖水平均无明显差异,干预结束后,观察组空腹血糖值、餐后2h血糖值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 标签: 肠内营养支持护理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早期血糖控制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比较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效果。方法;入选研究对象为8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其于2018年1月-2019年3月入院治疗,随机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应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干预组选择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VAS评分与并发生发生率。结果:相对对照组,干预组各项手术指标较优,VAS评分降低,并发生发生率较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传统开腹手术治疗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胰腺癌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护理中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遴选本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期间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40例胰腺癌术后患者为探究主体,通过方便抽样法进行分组,将其中20例纳入对照组并予以常规护理,剩余20例纳入试验组并予以心理干预,评估术后并发症情况、情绪状态。结果: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0%,P<0.05;试验组HAMD、HAMA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胰腺癌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护理中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状态,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借鉴价值。

  • 标签: 心理干预 胰腺癌 胰十二指肠切除 术后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是一种手术过程较复杂的外科手术,其不仅涉及胰腺、胃、十二指肠、近端空肠、胆囊、胆总管的切除,而且需行胰腺、胆管、胃和(或)十二指肠与空肠的消化道重建,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一直较高[1]。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 是由丹麦外科医师Wilmore和Kehlet[2]提出,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多学科合作模式,是指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用各种已证实有效的方法,减少手术应激,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速患者术后康复。2006年由黎介寿教授引进到我国,是外科学领域一次重大突破,在国内产生了重大反响[3]。黎介寿院士尝试了ERAS 理念和微创外科理念的整合策略,针对胃癌手术的患者采用ERAS治疗措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本文旨在探讨国内外将ERAS措施应用于LPD围手术期的研究成果及目前存在的争议。

  • 标签: 加速康复外科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成功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38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LPD组(n=122)和OPD组(n=264),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肿瘤学结果及预后情况的差异。结果共纳入386例患者,男性232例,女性154例,年龄(57.8±11.0)岁。LPD组患者手术时间(330.69±80.55)min长于OPD组患者(241.13±77.24)min,术中出血量300.00(200.00,400.00)ml少于OPD组400.00(262.50,500.00)ml,术后住院时间(12.21±5.24)d少于OPD组(16.61±6.63)d,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PD组中36例(29.51%)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OPD组中81例(30.68%)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肿瘤学结果表明LPD组清扫淋巴结(12.65±5.03)个多于OPD组(10.07±5.09)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患者在肿瘤的病理类型、大小、分化程度及R0切除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0(6~36)个月,LPD组随访时间大于1年的恶性肿瘤患者存活率为84.72%(61/72),OPD组为85.81%(133/15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D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并具有微创优势,临床疗效良好。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腹腔干因正中弓状韧带压迫而狭窄的患者中多可见以胰十二指肠动脉弓为主的侧支循环形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切除胰头侧支后可并发急性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本文介绍1例经支架植入手术治疗而获得康复的病例,提示介入手术可作为此病症的有效治疗手段,且特别适用于难以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

  • 标签: 支架 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体左肾静脉在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PV-SMV)切除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5例患者资料,均联合PV-SMV切除重建且以左肾静脉为桥血管。分析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5例患者中女性1例,男性4例,年龄范围33~72岁,平均年龄57岁。手术时间5.4~9.1 h,平均6.8 h。肿瘤最大径2.8~4.8 cm,平均3.8 cm。PV-SMV缺损段长度3.2~4.6 cm,平均3.8 cm,取自体左肾静脉长度3.0~4.1 cm,平均3.4 cm。术后病理3例为胰腺癌,2例为结肠癌胰腺转移。5例患者镜下均可见PV-SMV侵犯。术后住院时间10~25 d,平均12 d。无围手术期死亡。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胃排空延迟、腹水、腹泻各1例。术前肌酐70~98 μmol/L,出院时62~107 μmol/L。术后肌酐一过性升高,峰值为80~156 μmol/L。随访4.3~17.8个月,2例患者因复发和转移于术后14.2、17.8个月死亡。结论左肾静脉作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PV-SMV重建的桥血管,管径匹配、侧支丰富,可取用长度足够,位于术野,取用方便,且切除后对肾功能影响为一过性。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门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 左肾静脉 桥血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舒芬太尼及盐酸纳布啡在胃十二指肠镜检查中的镇痛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的91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应用舒芬太尼麻醉,观察组应用盐酸纳布啡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进入检查室时、插入胃镜经过食管、胃镜经幽门进入十二指肠、检查后睁眼时,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Ramsay评分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4.44%(2/46),对照组为17.39%(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盐酸纳布啡在胃十二指肠镜检查中的镇痛、镇静效果以及对生命体征的影响相当,均能够满足检查需求,但盐酸纳布啡术后不良反应更少。

  • 标签: 胃镜 盐酸纳布啡 舒芬太尼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