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2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外科手术围术期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时间为2020年4月到2021年6月,并且根据患者使用的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成两组,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使用临床

  • 标签: [] 临床护理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围手术期 回顾性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原发性十二指肠癌合并全小肠坏死是临床上非常罕见的恶性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合并全小肠切除术是普外科非常罕见的手术之一,该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如何及早发现和处理并发症,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因此,加强对全小肠切除术后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全小肠切除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治疗中采用克拉霉素联合雷贝拉唑钠与奥美拉唑镁疗法的效果。方法:从我单位合作医疗机构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间收治的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随机选取11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法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钠分散片联合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克拉霉素分散片,两组患者均接受连续4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HP)清除率、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比较两组患者HP清除率、症状缓解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98.18%高于对照组8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拉霉素联合雷贝拉唑钠与奥美拉唑镁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可在短期内缓解症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克拉霉素 雷贝拉唑钠 奥美拉唑镁 总有效率 幽门螺旋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消化内镜治疗胃十二指肠出血的手术方式以及其预后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胃及十二指肠出血患者100例进行研究,以数字随机法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两个小组,每组病例数均为50例,两组患者接受同样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为对照组患者实施消化内镜注射治疗,为研究组患者实施消化内镜氩气凝固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6.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化内镜氩气凝固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出血可以显著提升其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同时也减少了再出血的发生风险。

  • 标签: 消化内镜注射治疗 消化内镜氩气凝固治疗 胃十二指肠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处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学习曲线不同阶段医师施行的LPD与同期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治疗患者的近期效果。方法在前期多中心LPD学习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回顾性收集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胆胰外科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488例患者的资料,其中LPD手术222例,OPD手术266例。LPD初始阶段为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共实施LPD 40例,同期实施OPD 100例;稳定阶段为2015年1-12月,共实施LPD 64例,同期实施OPD 89例;成熟阶段为2016年1-12月,共实施LPD 118例,同期实施OPD 77例。通过χ²检验、t检验或U检验比较组间围手术期临床数据的差异。结果两组术前各项指标在三个阶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始阶段LP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461.1±123.9)min(范围:220~690 min)长于OPD组的(385.9±113.9)min(范围:150~655 min)(P<0.05),在稳定阶段及成熟阶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个阶段LPD组的术中出血量[M(QR)]为111.1(150.0)ml (范围:0~700 ml)、120.8(115.0)ml(范围:0~1 000 ml)和150.0(200.0)ml(范围:10~1 500 ml),均低于OPD组的393.9(400.0)ml(范围:0~3 000 ml)、442.9(450.0)ml(范围:0~2 000 ml)和364.3(400.0)ml(范围:0~1 500 ml)(P值均<0.05);初始阶段LPD组的术中补液量[(3 563.4±1 179.7)ml(范围:1 500~7 225 ml)]少于OPD组[(4 160.8±1 753.1)ml(范围:800~10 100 ml)](P<0.05),其余阶段无差异(P值均>0.05);初始阶段LPD组的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与OPD组无差异(P>0.05),其余两个阶段少于OPD组 [26.5%(17/64)比44.9%(40/89)和24.5%(29/118)比38.9%(30/77)](P值均<0.05);初始阶段LPD组的B、C级胰瘘的发生率为17.5%(7/40),高于OPD组的3.0%(3/100)(P<0.05),在稳定阶段和成熟阶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阶段LPD组的术后出血[27.5%(11/40)]、胆瘘[20.0%(8/40)]及腹腔感染[20.0%(8/40)]的发生率均高于OPD组[11.0%(11/100)、5.0%(5/100) 和7.0%(7/100)](P值均<0.05),在稳定阶段及成熟阶段两组无差异(P>0.05);初始阶段LPD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与OPD组无差异(P>0.05),稳定阶段[(14.8±6.9)d(范围:10~38 d)]和成熟阶段[(13.0±7.4)d(范围:3~57 d)]则低于OPD组[(17.0±9.0)d(范围:4~56 d)和(15.8±6.7)d(范围:6~69 d)](P值均<0.05)。两组三个阶段其他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随着手术学习曲线稳定成熟,与OPD相比,LPD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低的特点。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胰转流十二指肠转位术(BPD-DS)治疗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10例肥胖症病人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3例;年龄为(32±9)岁。病人均行腹腔镜BPD-DS。观察指标:(1)术中和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电话和微信方式随访,了解病人术后3个月、6个月并发症,体格相关指标,术前合并症缓解情况以及血液生化指标。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7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结果(1)术中和术后情况:10例病人均顺利行腹腔镜BPD-DS,其中1例因胆囊结石同时行胆囊切除术。10例病人术中未见明显出血,无中转开腹及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为(256±28)min,术后住院时间为11 d(4~38 d)。2例病人术后发生并发症。(2)随访情况:10例病人均获得术后6个月随访。随访期间,3例病人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大便频次为3~5次/d;7例病人大便频次为1~2次/d。10例病人中,4例术后胆汁淤积,2例新发胆囊结石,4例未见异常。10例病人术前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腰围分别为(139±22)kg、(46±10)kg/m2、(139±14)cm;术后3个月上述指标分别为(107±19)kg、(35±8)kg/m2、(118±17)cm;术后6个月上述指标分别为(92±17)kg、(30±6)kg/m2、(104±12)cm,术前与术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0.01,104.42,120.25,P<0.05)。10例病人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多余体质量减少率分别为58%±36%和81%±4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0,P<0.05)。10例病人中,术前合并2型糖尿病、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病分别为5、4、6、8、9、9例,术后3个月完全缓解分别为4、2、5、5、1、1例,术后6个月完全缓解分别为5、3、4、6、7、5例。术后3个月和6个月高血压病部分缓解病人分别为8例和4例。5例术前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术前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11.4±3.1)mmol/L和9.3%±1.6%,术后3个月上述指标分别为(5.6±1.0)mmol/L和5.5%±0.5%,术后6个月上述指标分别为(4.9±0.5)mmol/L和4.8%±0.5%,术前与术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55,39.84,P<0.05)。10例病人视黄醇结合蛋白、维生素E、血清铁、血清锌术前检测值均正常;术后3个月上述指标分别有5、2、1、1例缺乏;术后6个月上述指标分别有3、3、2、4例缺乏;上述营养素缺乏病人均无相应临床症状。10例病人术前维生素A缺乏、低钙血症、叶酸缺乏分别为2、2、0例;术后3个月上述指标分别有5、0、0例缺乏;术后6个月上述指标分别有3、0、1例缺乏。10例病人术前及术后均未发生维生素D、维生素B12及铁蛋白缺乏,均无贫血。结论腹腔镜BPD-DS治疗肥胖症安全、有效。

  • 标签: 肥胖症 代谢性疾病 胆胰转流十二指肠转位术 疗效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CT影像分析十二指肠乳头缘型憩室与胆总管扩张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经多层螺旋CT检查发现并经消化道造影或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确诊的220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十二指肠乳头缘型憩室与胆总管接触、与胆总管接触长度及渗出与胆总管扩张的相关性。结果220例患者共236个十二指肠憩室,其中,乳头缘型憩室152个,乳头上型憩室41个,乳头下型憩室28个,乳头水平外侧型憩室3个,憩室位于水平段12个。乳头缘型憩室与胆总管接触患者胆总管扩张发生率明显高于乳头缘型憩室与胆总管无接触患者[59.35%(73/123)比37.93%(1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头缘型憩室与胆总管接触长度≥ 1.5 cm患者胆总管扩张发生率明显高于乳头缘型憩室与胆总管无接触患者和乳头缘型憩室与胆总管接触长度<1.5 cm患者[82.43%(61/74)比24.49%(12/49)和37.93%(1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头缘型憩室见渗出患者胆总管扩张发生率明 显高于乳头缘型憩室未见渗出患者[10/11比52.48%(74/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二指肠乳头缘型憩室与胆总管接触长度≥ 1.5 cm及十二指肠乳头缘型憩室见渗出患者易发生胆总管扩张。

  • 标签: 十二指肠 憩室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中医医院肿瘤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pancreatoduodenectomy,PD)术后第一天行双套管负压冲洗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出现并发症后开始负压冲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每组30例。研究组术后胰瘘、腹腔感染及出血(16.67%,0,0)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3.33%,23.33%,10.0%),带管时间(7.32±1.82 d)及住院时间(17.51±2.64 d)较对照组[(14.27±3.10) d,(23.07±4.21) 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早期负压冲洗能有效减少胰腺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术后带管时间。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104例胰头癌行根治性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2例,女42例;年龄为(61±10)岁。病人均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随访情况。(3)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因素。采用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术后1年。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手术情况:104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出血量为(474±280)mL,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1±10)枚。(2)随访情况:104例病人术后均获得随访,其中44例肿瘤早期复发。44例肿瘤早期复发病人中,腹腔内复发42例(肝转移23例、术区转移7例、后腹膜淋巴结转移7 例、网膜转移5例);腹腔外复发2例(胸膜、肺转移各1例)。(3)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A19-9水平、术后CA19-9水平、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χ²=5.833,9.276,4.26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CA19-9水平>37 U/mL是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3.599,95%可信区间为1.551~8.347,P<0.05)。结论术后CA19-9水平>37 U/mL是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头部 早期复发 CA19-9 淋巴结转移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荟萃分析系统评价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RPD)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LPD)治疗壶腹部及其周围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分别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及Sinomed英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词为"pancreaticoduodenectomy"、"duodenopanreatectomy"、"whipple"、"laparoscopic"、"robotic"、"Da Vinci";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及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词为胰十二指肠切除、腹腔镜、机器人、达芬奇,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4月。分析比较RPD组与LPD组患者手术中转开腹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的差异,采用RevMan 5.3统计学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共1 001例患者,其中RPD组451例,LPD组550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RPD组与LPD组患者手术中转开腹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优势比(OR)=0.35,95%CI:0.24~0.50,P<0.05]。而在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OR=1.23,95%CI:0.95~1.58,P>0.05)、出血发生率(OR=0.71,95%CI:0.50~1.00,P>0.05)、胰瘘发生率(OR=1.09,95%CI:0.80~1.49,P>0.05)、胃排空障碍发生率(OR=0.81,95%CI:0.57~1.14,P>0.05)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加权均数差=-2.87,95%CI:-1.44~1.70,P>0.05)方面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PD与LPD一样安全可行,且RPD可以降低中转开腹率、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荟萃分析 机器人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CT影像分析十二指肠乳头缘型憩室与胆总管扩张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经多层螺旋CT检查发现并经消化道造影或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确诊的220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十二指肠乳头缘型憩室与胆总管接触、与胆总管接触长度及渗出与胆总管扩张的相关性。结果220例患者共236个十二指肠憩室,其中,乳头缘型憩室152个,乳头上型憩室41个,乳头下型憩室28个,乳头水平外侧型憩室3个,憩室位于水平段12个。乳头缘型憩室与胆总管接触患者胆总管扩张发生率明显高于乳头缘型憩室与胆总管无接触患者[59.35%(73/123)比37.93%(1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头缘型憩室与胆总管接触长度≥ 1.5 cm患者胆总管扩张发生率明显高于乳头缘型憩室与胆总管无接触患者和乳头缘型憩室与胆总管接触长度<1.5 cm患者[82.43%(61/74)比24.49%(12/49)和37.93%(1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头缘型憩室见渗出患者胆总管扩张发生率明 显高于乳头缘型憩室未见渗出患者[10/11比52.48%(74/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二指肠乳头缘型憩室与胆总管接触长度≥ 1.5 cm及十二指肠乳头缘型憩室见渗出患者易发生胆总管扩张。

  • 标签: 十二指肠 憩室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患者中应用整体护理联合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分组方式为数字抽签法,分别为实验组(45例,整体护理联合风险管理)与参照组(45例,常规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穿孔、再出血、误吸或呛咳)、生活质量评分、疼痛缓解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 整体护理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和开放手术治疗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108例。按照患者接受的不同手术方法分为Ⅰ组(腹腔镜手术)和Ⅱ组(开腹手术)。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和血清CRP水平。结果:Ⅰ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Ⅱ组且出血量更低;Ⅰ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20.00%,P<0.05。Ⅰ组患者手术后1d、7d时的血清CRP水平均明显低于Ⅱ组,P<0.05。结论: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应用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相比优势更明显,腹腔镜手术对机体损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恢复更快。

  • 标签: 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 腹腔镜 开放手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胃舒颗粒联合三联疗法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纳入78例在本院治疗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时间:2019年03月~2020年12月),行对比性治疗研究分析,排列电脑数组分组,对照组(三联疗法治疗,n=39),实验组(胃舒颗粒联合三联疗法,n=39),研究两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恶心、呕吐、皮疹、腹泻)。结果:(1)治疗有效率: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2)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患者恶心、呕吐、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胃舒颗粒联合三联疗法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治疗中,治疗效果显著,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有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胃舒颗粒 三联疗法 十二指肠溃疡 应用价值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饮食护理干预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术后护理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07-2021.07期间接收的10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 分析兰索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方法 按随机数表法将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82例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分两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联合方案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兰索拉唑、阿莫西林联合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Hp转阴时间及溃疡愈合时间。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92.68% VS 73.17%),研究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剖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和达芬奇机器人系统辅助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RPD)对患者术后发生胰瘘风险的影响。方法以laparoscopic、pancreaticoduodenectomy、robotic、DaVinci、Whipple、complication、fistula、胰十二指肠切除、腹腔镜、机器人、术后并发症、胰瘘为检索词,检索CBM、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8月1日。搜索关于对比OPD、LPD及RPD疗效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及随机对照研究,按照预先设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及评估文献质量并提取数据。基于贝叶斯框架,采用R4.0.2 、Revman 5.3及Stata 16.0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0篇文献,共3 428例患者,其中26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4篇为随机对照研究。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胰瘘发生率方面,LPD与OPD、LPD与RPD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0.93,95%CI0.63~1.40OR=1.4,95%CI0.87~2.20,P值均>0.05),而RPD的术后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O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5,95%CI1.1~2.1,P<0.05)。胰瘘发生风险概率排序依次为RPD(0.00)、LPD(0.34)、OPD(0.65),即术后胰瘘发生风险的优劣排序依次为RPD、LPD、OPD。结论与OPD相比,RPD能显著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风险,提高其手术质量;LPD与RPD在术后胰瘘发生方面无明显差异,二者均安全可行。

  • 标签: 外科手术 腹腔镜 达芬奇机器人 胰十二指肠切除 网状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变径可测量胰腺导管"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采用"洪氏一针法"胰管空肠吻合方式行L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47例。依据患者胰肠吻合所用导管类型分为两组:应用普通胰腺导管的患者作为普通组(n=61);应用"变径可测量胰腺导管"的患者作为变径组(n=86)。对比分析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术后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47例患者中,男性89例,女性58例,年龄(56.7±1.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变径组胰体部断面胰管直径(3.2±0.1)mm,胰管内置管深度(4.7±0.2)cm,普通组则无法准确测量。变径组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普通组[2.32%(2/61)比11.47%(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变径可测量胰腺导管"在LPD的应用中安全、有效。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胰腺导引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