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焉耆盆地处于塔里木盆地与吐哈盆地之间,其中生地层归属一直是个有争论的问题.本文采用多元地层研究方法,分析了南北疆古生物、沉积旋回、岩石学、构造演化等特征,初步认为焉耆盆地中生地层属南疆型,兼具南、北双重特征.

  • 标签: 南型 北型 油气地质 焉耆盆地 中生代 地层
  • 简介:台湾海峡新生沉积盆地由厦澎、乌丘屿、新竹和台湾等坳陷组成。通过对海峡西部的地震地层特征和东部的新生地层的分析和对比,结合沉积盆地的断裂构造、岩浆活动以及大地构造特征,认为该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中生末地壳拉伸(孕育期)、晚白垩世-古新世张裂(幼年期)、始新世早期沉降(少年期)、始新世后期-渐新世再次张裂(青年期)、中新世早-中期冷却沉降(壮年期)、晚中新世-上新世早期挤压-收缩(老年期)、上新世后期-第四纪收缩-隆起(消亡期)其中,孕育期-青年期为陆缘裂谷阶段,壮年期为构造调整阶段,老年期-消亡期为全面收缩及台湾坳陷封闭隆起阶段。台湾坳陷是陆缘裂谷从产生到衰亡的典型实例。

  • 标签: 台湾海峡 新生代 沉积盆地 演化 陆缘裂谷
  • 简介:根据油气藏是否处于有利烃源岩范围内、油气藏所处古地貌背景、油气运移方式及距离等因素,把歧凹陷中浅层油气藏划分为内、中、外3个环状含油带.阐述了区内中浅层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提出了本区中浅层油气藏的两种成藏模式.一期成藏+幕式成藏模式是内、中含油带的主要成藏模式,而阶梯式运移成藏模式则是外含油带的主要成藏模式.本区中浅层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凹中隆和斜坡带.

  • 标签: 歧口凹陷 中浅层 油气富集因素 成藏模式 油气藏成因 油气分布
  • 简介:渤海湾盆地断裂十分发育,断裂与油气运聚的关系相当复杂,本文在概述歧凹陷(东部)上,下断裂系统,断裂组合类型及断裂带划分的基础上,着重讨论断裂对油气运聚的5种控制作用。

  • 标签: 歧口凹陷 断裂 控制作用 圈闭 油气运聚
  • 简介:通过地震资料的重新处理,结合重力、磁力、钻井和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解释及连井骨架大剖面的对比、层速度分析、野外露头的考察和取样分析等方法,确定了在珠江口盆地东部第三系之下大倾角反射层属于海相中生界;研究其凹陷的结构特征和分布,分析其生烃潜力;利用时频分析方法,探讨其生、储、盖等石油地质条件,为这一油气勘探的新领域,提出了有利的地区和目标。

  • 标签: 珠江口盆地东部 中生代 凹陷 地质特征 时频分析 油气勘探
  • 简介:南薇西盆地主体奠基在南沙地块上,发育古新世-第四纪地层,最大沉积厚度为11000m.通过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和盆地沉积演化史,认为南薇西盆地是在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上裂解形成的.成盆初期(初始裂陷期)与华南大陆相连,其沉积特征与南海北部新生盆地类似,为陆相沉积环境.晚始新世以后,随着南海海底扩张,南沙地块裂离华南大陆并向南漂移,发生大规模海侵,盆地进入主裂解扩张期;至早渐新世,盆地渐次由海陆交互相过渡为海相;晚渐新世-中中新世,盆地逐渐由断陷转为断拗,沉积范围不断扩大,整体处于海相沉积环境.晚中新世以后,盆地进入浅海-半深海沉积环境的裂后热沉降期.通过对比解释大量地震资料,在盆地内划分出3个超层序、6个层序,结合地震相的分析,对上新统以下的4个层序进行了沉积相推断解析.

  • 标签: 南海南部海域 南薇西盆地 新生代 沉积特征 地震层序 地震相
  • 简介:80年石油工业的形势有过繁荣也出现过萧条。虽然中后期勘探工作明显萎缩,但大油气田的发现率却比较稳定。部分情况简介于下:一、挪威海上的重大油气发现挪威海上勘探始于1965年。1969年首次发现油田(Ekofisk)。到1989年6月,有19个油气田投产。挪威大陆架已发现探明可采储量52亿吨油

  • 标签: 80年代 世界 油气勘探 重大油气发现 海上油气田
  • 简介:琼东南盆地上第三系一第四系下部可划分出11个层序界面,用生物基准面确定的年代分别是1.2Ma,1.6Ma,2.0Ma,2.3Ma,2.8Ma,3.2Ma,5.2Ma,9Ma,15Ma,18Ma,21Ma。研究了各层序的沉积相,发现了一批砂岩储集体,它们与具较好生烃潜力的半深海相泥岩相匹配,可成为该区新的勘探目标,本区的古海流方向以北东向为主,它对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琼东南盆地 晚新生代 层序地层学 研究 生物基准面 砂岩储集体
  • 简介:莱州湾至辽东湾的海域内,新生断裂发育,具两个北东向雁行排列的断裂带,即营潍断裂的东支和西支。断裂长期活动,以其强裂的活动期,间以微弱活动期。构造运动方向向左行转变为右行,具明显的幕式演化特征。不同活动期发育了不同的生储盖组合,其有利相带的分布、复杂的油气聚集、油气田的形成等与断层活动密切相关。

  • 标签: 营潍断裂西支 新生代 构造演化 油气聚集 断裂带 主干断层
  • 简介:渤海新生构造格局主要受郯庐断裂系和塘沽-蓬莱断裂系控制;渤鲁帚状构造系和黄骅-东濮隐伏断裂系分别对渤海南部和西部构造影响较大.渤海新生构造演化史与渤海湾盆地陆区类似,但主要断裂活动期和沉降期比陆区晚,导致渤海含油气系统特征有如下特殊性:①发育沙三段和渐新统两套成熟烃源岩,比陆区多发育一套渐新统沙一段-东下段成熟烃源岩;②湖盆萎缩较晚,东营组和上第三系的砂体类型和储盖配置优于陆区;③后期构造活动强烈,有利于形成浅层油气聚集;④下第三系普遍存在地层超压现象,对油气成藏作用有重要影响;⑤多期成藏和主要油气藏形成较晚.渤海油气分布的三大特点是:①以上部成油组合为主力,中部组合也有较大潜力;②油气富集带以凹陷之间的基岩凸起带为主,其次是凹陷内部的Y字型断裂背斜带;③大油田主要分布于资源量超过5亿t的富含油气系统中.渤海勘探程度较低,应用复式油气聚集带和含油气系统理论,围绕基岩凸起和Y字型断裂背斜带还可发现可观的油气储量.

  • 标签: 渤海 新生代 含油气系统 特征 油气分布规律
  • 简介:最近,南海西部公司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由南海四号平台在即将投产的涠11-4油田首次成功地钻了一高难度水平井——涠11-4A13井。井深1718m,水平位移1063m,水平井段长454m,穿越油田二油组油层506m,控制石油地质储量100多万吨。打大位移水平井,是让油井水平穿过油层,既可提高原油采收率,又可通过水平井段控制较多的石油地质储量,降低油田生产成本。但是打水平井风险大、难度高。在我国海域完

  • 标签: 大位移水平井 石油钻井 南海西部公司 南海四号平台 涠11-4A13井
  • 简介:广东省石油学会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91年8月25日在广州市召开了'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地质构造研讨会'。这次学术交流会是一次专题性研讨会,旨在探讨南海北部陆缘(中)新生构造运动的性质、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并拟予以统一的命名。会议由广

  • 标签: 南海北部 陆缘盆地 新生代 油气地质 构造运动 命名
  • 简介: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表明,自晚三叠世以来,影响南海东北部构造及古地理、古气候的因素主要是太平洋而并非特提斯.本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古地理和古气候条件有利于煤系烃源岩的形成;中侏罗世-白垩纪古气候条件对生烃相对不利;晚中生弧前盆地构造背景不利于形成特提斯域所拥有的优质碳酸盐岩-蒸发岩储盖组合.勘探实践证明,南海东北部的中生界具有一定的油气远景,但油气勘探不应简单套用特提斯模式.

  • 标签: 南海东北部 中晚中生代 地质构造 古地理背景 油气远景
  • 简介:凹陷及邻区上第三系发育两种类型油气藏,大断层下降盘被次级断层复杂化了的逆牵引构造油藏和披覆背斜油藏,大断层及与之伴生的次级断层的活动时期,活动强度、断距,断至层位,断至深度和断层间距等控制了上第三系油气运移和逆牵引型构造内油气富集程度,圈闭及运移途径控制了披覆型的构造油气藏的形成和原油性质,歧凹陷北区上第三系断层活动,油气运移及储盖组合特征与南区相似,是有利的勘探后备区,进一步勘探部署的关键是要查清断层组合及落实圈闭。

  • 标签: 歧口凹陷 上第三系 油气藏 形成条件 勘探前景
  • 简介:通过对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结合前人的工作成果,认为南沙群岛油气盆地的前新生基底由中生岩浆岩,沉积岩及更老的变质岩组成,其层速度>5km/s,较由K2-E2组成的中构造层的层速度(约4km/s)大,该区(包括南沙海槽)的地壳为早期拉张减薄,后期挤压增厚的陆壳,在渐新世以前,该基底与北部陆缘连在一起而组成统一的华南陆缘。

  • 标签: 南沙群岛 含油气盆地 前新生代基底 北部陆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