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把握马克思经典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其思想的内在逻辑,揭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叙事结构及实现方式,是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思想路径。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宏大精深的叙事结构涵涉历史唯物主义、多向度的解放形式和共产主义运动三大部分,全面阐述了认识人类社会的根本方法、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路径和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目的,彰显了人类解放理论的彻底的革命性及其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紧密关系。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叙事结构的哲学高度,反思和检审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人类解放理论实现方式的学术探究与实践探索,有助于拓展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学术空间和创造性地探寻实现人类解放的具体方式。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解放理论 社会形态
  • 简介:何谓合法性?关于这个问题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包括经济学家对此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很多的论述。在这里笔者十分推崇美国政治学家S·M·李普塞特的观点。他认为,“合法性是指政治系统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在政治制度是社会的最适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换言之,合法性就是指民众对于现存政治秩序的认同、支持和拥护。

  • 标签: 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 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 社会结构 三个代表
  • 简介: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众生活、巩固新生政权的角度出发,对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他要求“统筹兼顾”,正确处理社会稳定、资源、国力和基本建设的关系,做到在综合平衡中开展建设;关心民众的基本需求和切身利益,努力做好社会保障,使民众成为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嘱咐党员干部努力“摸业务”,加强调查研究,实现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相辅相成。探究、学习这一时期陈云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国共产党切实提升执政能力,推进当前的社会建设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 标签: 陈云 社会建设 党建 民生
  • 简介:在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中,道格拉斯·凯尔纳是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凯尔纳以其丰富的著作、公允的立场、深刻的剖析,对当代美国媒介文化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凯尔纳提出"媒介文化"、"媒介奇观"等概念,力图以此抓住当代文化现象的新发展,并超越具有精英主义二元对立意味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等传统概念。在媒介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上,凯尔纳提出"多视角文化研究"、"诊断式批评等概念",丰富、发展了批判理论和英国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本文以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介文化研究理论为切入点,在对凯尔纳的媒介文化研究理论进行梳理、阐释、剖析、评价的基础上,力求管窥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媒介文化理论研究之一斑。

  • 标签: 道格拉斯·凯尔纳 媒介文化 媒介奇观 媒介批判理论
  • 简介:习近平精准扶贫观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他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宏大的历史眼光分析了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贫困现状,深刻揭示了贫困的根源,为认识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习近平精准扶贫观以精准化为主要特征,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着重解决“四个问题”,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扶贫实践,加强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重视精神扶贫,用一系列严密的工作机制和实施流程对我国扶贫工作作出了精准安排。习近平精准扶贫观是在对我国的贫困实际进行准确判断和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为我国的扶贫理论创新提供了思想指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理论引领、精准脱贫的行动指南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光辉典范,也给世界上其他贫困国家和地区治理贫困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启示。

  • 标签: 习近平 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 内生动力
  • 简介:伯恩施坦改良主义作为一种在历史上对西方工人运动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理论体系,有一定的理论路径。该理论的路径起点就在于,伯恩施坦认为资本主义形势变了,马克思主义'过时'了;路径核心就是抛弃社会革命,推进社会改良;路径的归宿则是全面修正马克思主义,为其改良主义正名。深入批判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理论路径,有助于准确评价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理论观点的本质,深刻认识以其为思想渊源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前途。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伯恩施坦 伯恩施坦改良主义 理论路径
  • 简介: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是理论创新的需要,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需要,也是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要深化这一理论认识,应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理论与实践、借鉴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 标签: 社会主义劳动 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保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 简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的独立二级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有其系统的确定的基础理论。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理论、条件理论、道路理论、主体理论、阶段理论、规律理论和研究方法等七个方面,理解这一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对其进行初步探索。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基础理论 七个方面
  • 简介:《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奠基之作,它的问世标志马克思主义作为成熟的科学理论正式诞生了。(《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的关于人类社会结构及社会运动规律的思想、关于“两个必然”的原理、关于阶级存在和阶级斗争的原理、关于共产主义基本特征的原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原理、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思想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科学价值之所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理论价值 当代意义
  • 简介:消费异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命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消费异化不是当代社会一种表层的现象,而是在现代性的驱使下生成的一个深层的社会问题,它导致的不是单一的人与消费品的二元悖结,而是人与他人、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多方面的深度矛盾。消费异化理论是对当代资本主义消费领域一系列问题的学理反思与把握,它既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也有令人生疑的断言。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消费 异化
  • 简介:按劳分配理论中需要重新认识的几个问题田广研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也是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基本原则。其理论依据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基本特征的分析。马克思设想,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后,生产者将组织成为...

  • 标签: 按劳分配理论 劳动者 新认识 生产要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消费资料
  • 简介: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曾强调指出:“我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1]他还强调说,对于我们这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来说,如果“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 标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邓小平 理论与实践 农村人口 改革开放 政治局势
  • 简介: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根本标志是资产的资本化、产权的市场化.从各个国家发展国有经济的实践来看,国有资本具有以下明显特征:(1)国有资本是由国家持有的能够用于增殖的财富;(2)国有资本具有流动性;(3)国有资本对于其它生产要素具有支配力和控制力.国有经济法律调整的基本原则是贯穿国有经济法立法、执法、司法始终的根本准则,是调整国有资产监管关系、国有资本运营关系、国有企业改革关系普遍适用的原则,是对国有经济法律的本质和规律的集中反映,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和不易变动性.

  • 标签: 经济法律 制度构建 市场经济发展 国有资本运营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经济
  • 简介:周群在《东南学术》2017年第5期《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回溯及其当代应用》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将其哲学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结出的理论硕果,是我们观察世界历史、分析现实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和理论界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地淡化乃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现象,也存在借否定社会形态理论否定党的历史,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和社会主义存在合法性的现象,对此我们既要高度警惕,也要一分为二地区别对待。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形态 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改革开放 合法性
  • 简介:现代性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视域,也是它们的理论对象,对现代性的理解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中西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对现代性的分析框架、对现代性基本特征的认识以及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替代方案四个方面,这两种现代性理论都表现出了一致性;而在理论与现实背景、对待现代性的基本态度、对现实所起的作用等方面,这两种现代性理论的表现都大相径庭。两种现代性理论的相同点一方面反映出世界历史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共性,另一方面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普遍性;其差异一方面显示了中西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在现时代的多样性。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
  • 简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将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政治建设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文化建设要融入生态文明要素,社会建设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社会基础,在实践上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具体实践,提出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制度、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以及多方参与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

  • 标签: 习近平 生态文明 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
  • 简介:国家形象是国家对外政治传播和外交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外交政策不仅要服务于国家利益,而且应效力于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本文从国家形象与外交政策关系的规律性分析入手,通过梳理国际关系学以及国际传播学中的有关论述,从理论诠释和案例分析两方面来说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与其外交政策的相关性问题。

  • 标签: 中国 国家形象 外交政策 国际关系学 国际传播学 社会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