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1 个结果
  • 简介:通过组织化与制度化,现代国家为我们提供了种特殊社会凝聚力.但与此同时,以科层制、理性化之“铁笼”为代表制度弊端日益严重.官僚制压抑创造力与个人自由,合法性与代表性极易衰减,这些都是现代政治所需要面对现实问题.以韦伯提供“理想型/偏差”模式为范本,通过对于理性化过程中人四种行动类型分析,可以让我们理解韦伯所担忧问题症结之所在,发展之可能.韦伯对于现代政治抱有的复杂态度,也与此处所尝试展开特殊方法关联密切.传统研究这些方法虽有理解,却阐发不足.

  • 标签: 理想型 偏差 国家 官僚制 理性化
  • 简介:海德格尔著作中神深奥晦涩。透过思想整体方向把握,我们发现,在海德格尔这里,最后救渡人出离"存在离弃状态"之困境神,但他不是基督教上帝,上帝反倒是走向无神虚无主义起源。海德格尔敏锐地看到,近代以来人作为主体并未因脱离上帝而变得自由,反而精神贫困,无能于思考,无能于真理,人无根地生存。与此相对,海德格尔神召唤人出离困境从而踏上返乡之途。这种神有自己"面目"出场方式,但他不是不缺乏任何存在最高存在者,甚至也不是存在自身。神不是神化的人,但人却从神获取尺度,成为"半神",在"家乡"中人共神同在。这种神人确立自己本质必经之途最短而最陡峭路径。这种非神学神打开了思考神性人性条路。

  • 标签: 人的本质 存在历史 居有
  • 简介:<正>本文旨在简要介绍马克思矛盾分析法,并据此矛盾同问题谈点认识。马克思分析矛盾能手。细读他著作会发现,里面有种独特矛盾分析法。其要旨:根据事物或矛盾二重性性,遵循矛盾自身辩证运动,把它分为形成历史过程发展逻辑过程。并把这两过程分别分为两阶段或过程。历史过程阶段,可分别称之为“差异生成阶段”与“分离对立阶段”;逻辑过程过程,可分别称之为“正题”(肯定)形态变化过程”与“反题(否定)形态变化过程”①,或称为“矛盾运动正面过程”与“矛盾运动背面过程”。

  • 标签: 马克思 历史过程 矛盾分析法 普遍性 矛盾同一性 要旨
  • 简介:<正>“两点论”、“两分法”毛泽东同志矛盾分析方法通俗解释,唯物辩证法高度概括。进步学习毛泽东同志这辩证思想,并用以指导我们认识实践,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如何运用毛泽东同志“两点论”辩证思想,指导改革建设实践?我认为关键正确处理好几个辩证关系。

  • 标签: 加快发展 正确处理 抓住机遇 解放思想 国有大中型企业 加快经济发展
  • 简介:这个关于中国北方某村庄竞争性选举研究指出了两类矛盾:村民与村干部矛盾,另村庄精英与寻求权力者矛盾。村民与老村官矛盾集中体现在:后者腐败与管理不善,导致了集体财产被严重侵蚀再分配不公。而村民与新村官矛盾则在于:后者无法解决老村官遗留下来问题。这对矛盾不仅引发了民怨,同时也燃起了民众参与政治热情。精英分子之间矛盾集中在对政治职务竞争,由此导致了选举中以及之后政治派别派系形成,这已成为乡村政治显著特征。该村治理问题调查表明:自由选举导致政治权力激进再分配,因满足不了村民集体财产重新公平分配深层愿望,而无法令村民满意。

  • 标签: 中国 农村 政治 选举 民主化
  • 简介:胡塞尔哲学常被冠以“认识论”名号,但是,实际上他也非常重视伦理学。胡塞尔善于将他用于研究理论行为方法扩展到实践行为研究,其中,意向与充实这对概念就是最好例证,它们最初用来建构认识论,之后,胡塞尔也将它们引入伦理学研究之中,但是,这种移植是否有效,它是否会陷入两难境地?本文遵循胡塞尔伦理学发展过程,以意向充实这对概念为线索,试图考察此种移植有效性,并胡塞尔意向性表象模式提出置疑。

  • 标签: 意向 充实 实践理性 伦理学
  • 简介:在现存的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手稿中,约有三分之二保存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荷兰)。这些手稿在抵达阿姆斯特丹之前,曾流落于西欧各地,并受到各种政治态势影响。故事要从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自身开始讲起。马克思恩格斯都出生于德国,尔后游历欧洲各地。1850年左右,他们才在英格兰定居。马克思被德国、法国比利时驱逐后,来到了伦敦。恩格斯住在曼彻斯特,他家人在那里有家纺织工厂。1870年之前,马克思及其家人在伦敦经常搬家,经济窘迫。随后,恩格斯搬到伦敦,他抽出大部分时间大量金钱,来支持卡尔·马克思。此后,马克思家终于住进了所体面的房子,马克思终于有了自己书房来保存自己著作和笔记,其中包括他多年来直在欧洲多地转移迁徙时带着文件。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卡尔 里德 著作 阿姆斯特丹
  • 简介:在新全球化时代,中国反思现代性出现了本土化“脱域”与“重构”两特征。所谓本土“脱域”,就是中国现代性正处在种“时空倒错”格局中,原本在西方依次出场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在新全球化语境中于中国共时出场或错序出场;所谓“重构”,即与全球系列后现代特征对接中国现代化既不是经典现代性,也不是后现代,也不是西欧“新现代”或“反思现代性”跨界平移,而是立足中国本土“新现代性”,从而形成了具有本土风格中国问题,需要我们以中国立场、全球视域来观察中国问题,建立中国新现代性理论。

  • 标签: 反思现代性 中国问题 哲学视域
  • 简介:舍勒在晚期作品《唯心论与实在论》中,狄尔泰关于"实在性"讨论给出深刻回应,二者共同辩护了通过"反阻经验"(Widerstandserfahrung)来解释外部世界实在性理论道路。不同于狄尔泰属于人意识经验非直接"反阻经验"专注,舍勒把实在性讨论推进到存在论论域,辩护狄尔泰拒绝直接"反阻经验"。作为来自生命中心冲动反阻,"直接反阻经验""实在"(Realsein)根本。在舍勒看来,"实在"不只关涉到外部世界实在,而是关于所有可能存在领域实在,全部经验根本性纬度。舍勒发展出来理论,不但不是海德格尔所批评对象性在手经验理论变形,而且还能与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形成某种竞争关系。

  • 标签: 实在 反阻 感觉 生命
  • 简介:<正>自由是主体——人本质规定,人与动物根本区别之。主体表现自身本质力量活动多样,自由表现也是多样,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含义自由范畴,如政治自由、道德自由、学术自由等等。因而,自由问题政治学研究课题,也是伦理学研究课题,但应该说它首先是哲学问题,或者说它主要是哲学问题。哲学自由概念

  • 标签: 根本区别 伦理学研究 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自主性 关系问题
  • 简介:反讽往往因与修辞相涉而被理解为某种语言表达方式,其形而上学意蕴常被忽略。但事实上,反讽理论在其得以产生原初形态中就与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十九世纪初期德国,进而延至现当代,反讽始终秉持着语言学意义上修辞传统,但在其理论逻辑衍化中却始终自享着与形上之思难以厘界关联。在长时间遗忘苏格拉底反讽理论哲学旨趣之后,德国早期浪漫派又再次赋予了反讽以哲学、美学、艺术与诗规定相互交融多重意义,而克尔凯郭尔以存在主义视域超越了这错综复杂含混界定,他将反讽理解为人生存境遇中“立场”,这就将反讽提升至了纯粹哲学层面。美国学者维塞尔虽无意承接克尔凯郭尔所规定反讽实践性,却在对马克思阶级理论别出心裁阐释中将无产阶级视为反讽在现实世界中肉身化,这成就了反讽由修辞到理论、再到实践内在意蕴提升过程。

  • 标签: 反讽 主观性 实践 无产阶级 浪漫主义
  • 简介:<正>自中共十三大提出生产力标准是检验切工作根本标准以来,这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现实功能便在我国政治、经济以至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得以深刻昭示。理论界问题也进行了包括诠释、论证创造性应用在内广泛而有益研究

  • 标签: 社会生活 生产力标准 现实性 宏观把握 政治标准 相结合
  • 简介:《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它既是党和政府农业发展总体部署,又是党在工作中心转移后农业发展阶段性认识成果.《纲要(草案)》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代领导集体农业问题殷切关怀期望及农业发展道路积极探索.特别是《纲要(草案)》提出关于新型农民培养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培养造就批高素质职业农民,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仍然有着启迪借鉴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农民 培养
  • 简介:德里达解构主义在政治哲学领域发起场革命:它通过解构,构建了种与传统互惠和平等道德原理完全不同、非互惠友爱关心道德原理,并把这道德原理视为正义基础。德里达认为,基于传统互惠和平等道德原理之上传统道德观并没有真正把人当作相异个体性存在来看待,这也造成了基于互惠平等观念之上现代法律困境。本文分析评价了德里达道德观,并指出了他带有解构意图道德观所具有的积极建构性意义。

  • 标签: 友爱和关心的德道原理 现代法律的困境 互惠的道德原理批判
  • 简介:<正>《中国当代哲学问题探索》武汉大学陶德麟教授几十年、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哲学园地中辛勤耕耘可贵探索成果。作者围绕着如何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中心课题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现实问题以及马克思

  • 标签: 问题探索 现实问题 中心课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当代哲学 园地
  • 简介:理性主义西方哲学两千多年发展主导方面,非理性主义其附属方面,双方构成西方哲学史中矛盾,后者在前者基础上再加超越提升结果。这矛盾来自古希腊理性精神要素逻各斯努斯交替上升,体现为柏拉图"迷狂说",但不是前理性迷狂,而是理性基础上迷狂,有别于中国传统非理性。西方哲学非理性由理性中努斯发展出来,但常与宗教神秘主义合,到黑格尔才明确将二者分开,但仍免不了堕入理性神学。

  • 标签: 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 逻各斯 努斯 迷狂 柏拉图
  • 简介:随着中国国力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生态关切日益加深。本文立足中西方舆论“中国模式”所作正反两方面表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若干主干价值事实,论题进行讨论。本文认为,漠视浸润马克思主义现实、历史、有意识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国模式”竞争性置评终无可能揭示事实真相。通过西方“主流”学术思想批判,本文指出中国发展生态其实就是邓小平称谓“自己模式”,如果进步挖掘其“者”认知,中国发展生态未必就不能成为种确保全面性、常规性经济健康、社会和谐、政治民主、文化文明趋于至善(或人类公认为善)的人类发展取向。

  • 标签: 中国发展生态 社会主义 价值 事实
  • 简介:<正>信仰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反映人们特定目标的肯定关系,体现为信念、理想、思想理论等等。如列宁所说:“理想只能现实某种反映”,(《列宁全集》第1卷第393页)从不同角度看,信仰有不同层次类型。从主体看,有个体信仰群体信仰。在个体信仰群体信仰之间并没有绝对分明界限。个体信仰在社会实践中旦为某群体接受之后,就转化为群体信仰;而群体信仰则又给个体信仰形成发展提供客观外在环境,二者相互为用,相得益彰。从构成看,有朴素信仰理论

  • 标签: 共产主义信仰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马克思恩格斯 社会实践 社会意识 列宁
  • 简介:文章从翻译视角入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接受,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译介,经由了错综复杂过程,摘译、节译特别是转译值得细致考察。翻译发挥了历史规划主体召唤巨大作用。从对等词选择思想把握等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接受,晚清以来西学东渐过程有机组成延续。

  • 标签: 翻译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历史 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