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8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风、痰、瘀是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的重要致病因素,也是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具有典型的致病特点。风、痰、瘀致咳的病机特点主要为:外风袭肺,引动内风;痰湿伏肺,肺失宣降;瘀血阻络,气机郁滞。风、痰、瘀各具邪气特点,其致咳的病邪特性及临床特征也各有不同。基于风、痰、瘀致病特点辨证施药可有效防治本病,为中医药治疗小儿CVA提供理论依据与治疗思路。

  • 标签: 儿童 咳嗽变异性哮喘 中医儿科疾病 致病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推拿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用穴规律与穴位分布,为推拿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技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建库至2020年12月有关推拿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文献,收集文献中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推拿处方,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0)分析推拿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常用穴位与穴位分布等,挖掘推拿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核心用穴。结果共筛选小儿秋季腹泻推拿处方101个,涉及穴位61个,使用频率大于10的穴位18个,得到穴位组合共35个,其中15个两穴组合、11个三穴组合、2个四穴组合,得到7个新穴位组合。结论推拿治疗小儿秋季腹泻选穴以具有健脾化湿、调理大肠气机功效的特定穴为主,核心穴位组合为脾经、大肠经、腹、七节骨、龟尾、脊、脐7穴,可作为小儿秋季腹泻的基础推拿处方供临床参考。

  • 标签: 小儿推拿疗法 腹泻 轮状病毒感染 数据挖掘 选穴规律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异位胰腺(ectopic pancreas,EP)经验,评估其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20年7月上海市儿童医院采用ESD治疗的14例有消化道症状胃EP患儿病例资料,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9.5±6.5)岁,范围3~16岁。中位身体质量指数为16.4,范围为14.3~22.6。14例胃EP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7例)、反酸(6例)、恶心(5例)、呕吐(5例)及嗳气(4例)。所有患儿病变均为单发,病变直径大小范围12~25 mm,平均为15 mm;位置位于胃窦大弯侧12例,幽门2例,其中1例异位胰腺口侧合并溃疡。14例患儿经内镜下诊断明确后,均于全身麻醉下行ESD切除治疗,术中留取病理标本送检。术后定期随访,查看患儿消化道症状改善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等。结果14例患儿中,13例经ESD完整切除胃EP,1例患儿因黏膜下多次注射后病变无法抬举而未行ESD切除,予保守治疗。手术操作时间38~62 min,平均为42.5 min,封闭创面使用钛夹数量2~6枚,平均为4枚。所有患儿术中及术后均无出血、穿孔发生,术后禁食24~72 h后逐步开放饮食,患儿均好转出院,住院时间4~7 d,平均为5 d。术后病理检查均提示为(异位)胰腺组织。患儿术后随访10个月至4年,保守治疗患儿经内科药物治疗后症状可持续缓解,其余13例患儿营养状况良好,未诉明显腹痛、呕吐、反酸等,胃镜复查显示原病变部位黏膜平坦完整,未见病变复发。结论内镜ESD技术治疗儿童胃异位胰腺可行、安全且有效,值得在儿科临床应用。

  • 标签: 异位胰腺 儿童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腔内隐睾合并睾丸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例1岁5个月腹腔内隐睾畸胎瘤男性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经腹腔镜探查发现左侧腹腔内隐睾畸胎瘤并左侧隐睾扭转、坏死,予以行左侧隐睾及肿瘤完整切除。同时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Google Scholar数据库,中文检索关键词为"不可触及隐睾"和"睾丸肿瘤",英文检索关键词为"non-palpable testes"和"testicular tumor",文献发表时间为1984年6月至2020年6月,对检索到的文献资料行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患儿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出院,术后病理提示囊实性成熟性畸胎瘤,术后随访20个月无复发。文献检索到相关文献25篇共25例患儿,术前均行超声或者CT检查协助诊断,其中左侧隐睾14例,右侧隐睾11例,平均就诊年龄为22.6个月,肿瘤平均长径约为6.4 cm。25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腹腔镜探查,1例行腹股沟切口,1例行腹股沟切口中转开腹,20例行开腹手术。术后病理提示成熟性畸胎瘤20例、未成熟性畸胎瘤2例、卵黄囊瘤2例(1例Ⅰ期、1例Ⅲ期)、胚胎性癌联合卵黄囊瘤1例。2例卵黄囊瘤术后均予以化疗。13例患儿得到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对于不可触及隐睾患儿,应常规行腹部超声或腹部CT以排除可能存在的腹腔内睾丸肿瘤。正常下降睾丸引起肿瘤以卵黄囊瘤多见,而腹腔内睾丸肿瘤以畸胎瘤多见,且多数为成熟性畸胎瘤。发现后及时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提示恶性肿瘤的,须辅以化疗,总体上预后良好。

  • 标签: 畸胎瘤 隐睾 睾丸肿瘤 腹腔镜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动脉血栓和狭窄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其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至2020年3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放射科对8例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动脉狭窄(hepatic artery stenosis, HAS)和肝动脉血栓形成(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HAT)患儿进行了介入治疗。所有患儿中,男4例,女4例;中位年龄为9. 5个月,年龄范围为5~17个月。原发病为胆道闭锁6例,隐源性肝硬化1例,肝母细胞瘤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对2例HAS患儿行球囊扩张治疗,6例HAT患儿行动脉内溶栓、球囊扩张、支架取栓及支架治疗。对患儿的临床资料、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等情况进行收集、分析并总结。结果8例肝移植患儿中,2例为HAS,6例为HAT,发生时间为肝移植术后2~14 d,中位时间为8. 5 d。所有患儿经介入治疗后均恢复血管通畅,术中未出现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对所有患儿随访至2020年3月,3例死亡,另5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范围为6~86个月。对2例重度HAS患儿进行球囊扩张后,分别随访6个月和7个月,患儿肝动脉通畅,无介入相关并发症,无胆道并发症。6例HAT患儿经介入治疗后,1例再次闭塞,继续给予抗凝治疗,其余5例肝动脉通畅;该6例患儿中3例随访肝动脉通畅,但分别于术后36 d、40 d和11个月死亡,死亡原因2例为重症肺炎,1例为消化道出血;余3例出现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并发症经介入治疗后好转并拔管,截至2020年3月,3例患儿已存活时间分别为25、38和86个月。结论介入治疗能够实现肝动脉的长期通畅性,虽然还会发生胆道并发症,但是仍可有效延长供肝存活时间,避免再次肝移植或延长再次肝移植时间。

  • 标签: 肝移植 肝动脉狭窄 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加减联合针刺疗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郁血瘀的疗效。方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气郁血瘀患者7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接受针刺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柴胡汤加减疗法,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时的中医候积分、血液黏度(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心功能[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结果治疗4周时,两组中医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LVEDD、LVESV均低于治疗前,LVEF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LVEDD、LVESV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联合针刺疗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郁血瘀的效果较好,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增强心功能。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气郁血瘀 小柴胡汤 针刺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虎杖朴蒌方结合穴位贴敷治疗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合并肺不张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8月-2022年3月本院105例MPP合并肺不张痰热壅肺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与观察组52例。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虎杖朴蒌方+穴位贴敷。2组均治疗19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候评分;采用肺功能测量仪检测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ELISA法测定降钙素原(PCT);记录患儿发热恢复时间、咳嗽咳痰消失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肺复张时间,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15%(50/52)、对照组为84.91%(45/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P=0.050)。治疗后,观察组中医候评分低于对照组(t=22.78,P<0.01);FEV1[(1.87±0.29)L比(1.54±0.28)L,t=5.93]、PEF[(79.82±6.29)L/min比(74.32±6.30)L/min,t=4.48]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CRP[(9.18±2.98)mg/L比(12.34±3.00)mg/L,t=5.42]、PCT[(0.60±0.15)ng/L比(0.96±0.21)ng/L,t=9.9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发热恢复时间、咳嗽咳痰消失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及肺复张时间均早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7.27、6.84、3.76、5.87,P值均<0.01)。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7%(2/53)、观察组为1.92%(1/5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P=0.569)。结论虎杖朴蒌方结合穴位贴敷可有效改善MPP合并肺不张患儿的肺功能,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儿童 痰热壅肺 虎杖朴蒌方 敷贴疗法 穴,肺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固肾健脾化湿汤结合厄贝沙坦治疗DN脾肾两虚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20年9月本院97例D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研究组49例,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厄贝沙坦,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固肾健脾化湿汤。2组均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BUN、SCr水平,ELISA 法检测血清IL-6、TNF-α、CRP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评价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8%(45/49)、对照组为75.0%(36/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P=0.025)。研究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t=29.75,P<0.01),血清BUN[(4.49±0.68)mmol/L比(5.16±0.61)mmol/L,t=5.11]、SCr[(63.42±4.09)μmol/L比(69.01±4.35)μmol/L,t=6.52]水平及UAER[(72.58±5.88)μg/min比(85.63±6.49)μg/min,t=10.44]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IL-6、CRP、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9.44、7.24、18.08,P<0.01)。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7/48)、研究组为16.3%(8/4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812)。结论固肾健脾化湿汤结合厄贝沙坦可有效改善DN患者的肾功能,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脾肾两虚 固肾健脾化湿汤 厄贝沙坦 中西医结合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耐多结核病(MDR-TB)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分析社会支持水平在医学应对方式和心理应激反应之间的调节效应。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结核科住院的273例MDR-T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应激反应量表(IES-R)、社会支持量表(SSRS)及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对其进行调查。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PROCESS V 3.3软件进行调节效应分析。结果37.36%(102/273)的MDR-TB患者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9,95%CI:1.003~1.076)、婚姻状况(OR=0.136,95%CI:0.024~0.773)、职业(OR=0.057,95%CI:0.011~0.312)、每天饮酒量(OR=28.968,95%CI:2.387~351.609)、社会支持水平(OR=0.927,95%CI:0.866~0.993)及患者面对疾病的屈服心理(OR=2.216,95%CI:1.761~2.788)是MDR-TB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社会支持水平在MDR-TB患者的回避(β=-0.132,P=0.002)、面对(β=-0.068,P=0.038)和心理应激反应间调节效应均显著,高社会支持水平的患者越采用面对或者回避的应对方式,其事件影响量表的得分越低,即心理应激反应越弱。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MDR-TB患者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增强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降低结核复发率。

  • 标签: 结核,抗多种药物性 心理应激反应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调节效应
  • 简介:摘要分析1例在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经口服降糖治疗血糖控制不佳后转换为司美格鲁肽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诊疗经过。患者因血糖升高10年余入院,明确诊断为T2DM,长期口服降糖治疗,血糖控制欠佳。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体重66 kg,体重指数24.84 kg/m2。空腹血糖9.69 mmol/L,餐后2 h血糖11.26 mmol/L,糖化血红蛋白9.2%,颈部及下肢血管超声示动脉多发斑块形成,诊断为T2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入院后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联合二甲双胍口服降糖,逐步简化治疗方案为司美格鲁肽0.25 mg(1次/周)、地特胰岛素8 U(1次/d)皮下注射,联合二甲双胍0.5 g(2次/d)治疗,血糖控制平稳出院。院外血糖进一步下降,停用胰岛素,调整降糖方案为司美格鲁肽0.25 mg(1次/周)联合二甲双胍0.5 g(2次/d),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胃肠道不良反应。出院后复查空腹血糖6.43 mmol/L,餐后2 h血糖10.0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6.8%,体重56 kg,较前减少10 kg。

  • 标签: 糖尿病,2型 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壮扶正复方辅助治疗晚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敏感型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6月-2020年5月广西国际壮医医院120例晚期NSCL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s)治疗,观察组以壮扶正复方辅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治疗。2组均治疗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副作用时为治疗终点。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候评分,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LQ-C30)评估生活质量;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糖类抗原50(CA50)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水平,计算CD4+/CD8+比值;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的毒副作用,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为66.7%(40/60)、疾病控制率为81.7%(49/60),对照组分别为48.3%(29/60)、63.3%(38/60),2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3、5.06,P值分别为0.042、0.025)。观察组治疗后胸闷气促、痰中带血、神疲乏力评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8.72、5.02、5.47,P值均<0.001);QLQ-C30评分高于对照组(t=5.21,P<0.01)。治疗后,观察组CEA[(31.45±4.56)mU/L比(38.98± 5.71)mU/L,t=7.98]、SCC-Ag[(4.87±0.93)μg/L比(7.29±1.25)μg/L,t=12.03]、CA50[(58.27±7.14)U/L比(66.48±7.94)U/L,t=5.9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CD3+[(52.43±5.01)%比(48.56±4.87)%,t=4.29]、CD4+[(54.89±5.03)%比(51.09±5.22)%,t=4.06]、CD4+/CD8+比值[(1.95±0.28)比(1.65±0.27),t=5.97]高于对照组(P<0.01),CD8+[(28.12±2.70)%比(31.23±2.64)%,t=6.38]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观察组毒副作用发生率为13.3%(8/60)、对照组为8.3%(5/6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P=0.378)。结论壮扶正复方辅助EGFR-TKIs可降低晚期EGFR敏感型突变NSCLC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患者中医候、生活质量,增强患者免疫力,提高疗效。

  • 标签: 肺肿瘤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壮药扶正复方 生活质量 免疫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氟比洛芬酯(flurbiprofen axetil, FA)不同时机给对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24例择期于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1例):术前给组(Pre组)、术中给组(Intra组)、术毕给组(Post组)、对照组(Control组)。4组麻醉在其他用药相同基础上,Pre组麻醉诱导前10 min缓慢静脉注射FA 100 mg,Intra组气腹建立1 h后缓慢静脉注射FA 100 mg,Post组缝皮结束后缓慢静脉注射FA 100 mg,Control组不使用FA。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手术相关基本信息及术中情况,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15 min(T0)、术后24 h(T2)、术后48 h(T3)、术后72 h(T4)时外周血CD4+水平、CD4+/CD8+、TNF-α水平、IL-6水平,记录患者术毕(T1)、T2、T3、T4时的VAS疼痛评分,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年肿瘤复发情况及总体生存率。结果Pre组、Intra组瑞芬太尼用量少于Post组和Control组(P<0.05)。T0时4组患者CD4+水平、CD4+/CD8+、TNF-α水平、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T2时4组患者CD4+水平、CD4+/CD8+降低(P<0.05),T2~T4时4组患者TNF-α、IL-6水平均升高(P<0.05)。与Control组比较:T2时Pre组、Intra组、Post组,T3时Pre组、Intra组,T4时Pre组CD4+水平升高(P<0.05);T2、T3时Pre组、Intra组,T4时Pre组CD4+/CD8+升高(P<0.05);T2、T3时Pre组、Intra组、Post组,T4时Pre组、Intra组TNF-α水平降低(P<0.05);T2、T4时Pre组、Intra组、Post组,T3时Pre组、Intra组IL-6水平降低(P<0.05)。与Post组比较:T3、T4时Pre组CD4+水平升高,T4时Pre组IL-6水平降低(P<0.05)。与Intra组比较:T4时Pre组CD4+水平、CD4+/CD8+升高(P<0.05)。T1时Pre组、Intra组、Post组静息及咳嗽VAS疼痛评分均低于Control组(P<0.05)。4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re组、Control组各有1例提示存在肿瘤复发,1年内各组均无死亡病例,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静脉注射FA对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具有保护作用,效果优于术中及术毕给

  • 标签: 氟比洛芬酯 结肠癌 免疫功能 CD4+ CD4+/CD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10年至2019年间玻璃体切割术适应及术式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病例22 491例,其中男12 287例,女10 204例,年龄1~95岁。根据玻璃体切割手术适应(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病变、眼外伤、无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晶状体病变及其他眼病)、手术类型(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单纯玻璃体切割术及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手术)及玻璃体腔填充物(气体、硅油及其他液体)进行分类,对上述适应、手术方式变化趋势及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玻璃体切割术年手术量由2010年的1 398例逐渐增加至2019年的3 791例。患者年龄由2010年的(50.1±16.4)岁上升至2019年的(57.2±14.5)岁,以男性为多,但女性比例逐年增加(由2010年的39.7%增至2019年的46.6%)。2010年至2019年间,前4位玻璃体切割术适应依次为视网膜脱离(29.4%),黄斑疾病(22.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9.7%)及眼外伤(15.5%)。因黄斑疾病接受手术的患者数量及构成比逐年增多,由2010年的195例(14.0%)增加至2019年的1 054例(27.8%),已成为玻璃体切割术的首位适应。手术类型方面,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手术为13 896例(61.8%),所占的比例明显上升(2010年55.2%,2019年69.0%)。玻璃体腔填充物方面,气体及硅油是玻璃体切割术后的主要填充物(2010年占83.4%,2019年占74.9%)。近5年硅油填充比例较前5年下降(2010─2014年期间占40.2%~43.8%,2015─2019年期间占34.1%~39.6%)。结论:2010─2019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玻璃体切割手术的主要适应为视网膜脱离、黄斑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中黄斑疾病占比逐年增加。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手术已成为主流术式。10年来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填充的使用比例在逐渐下降。

  • 标签: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玻璃体切割术 适应证 玻璃体腔填充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6、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水平与类风湿关节炎不同中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6月至11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共100例,同时纳入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同时比较各组研究对象的IL-4、IL-6、IL-17、TNF-α水平。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男12例,女88例,年龄36~72(51.48±12.93)岁。对照组中男14例,女46例,年龄18~60(52.27±13.21)岁。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肝肾不足、寒湿痹证、湿热痹阻、痰瘀痹阻患者的IL-4、IL-6、IL-17、TNF-α水平均有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寒湿痹证患者IL-4、IL-17、TNF-α水平分别为(8.27±2.20)pg/ml、(56.58±10.80)pg/ml、(16.61±2.90)pg/ml,明显高于其他型组;湿热痹阻患者IL-6为(95.28±16.20)pg/ml,明显高于肝肾不足组、寒湿痹证组和痰瘀痹阻组[(57.54±12.04)pg/ml、(52.18±10.30)pg/ml、(51.75±13.03)pg/ml,均P<0.001]。结论不同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不同,寒湿痹证型患者IL-4、IL-17、TNF-α水平最高,湿热痹阻患者IL-6水平最高,或可作为临床辨证分型依据。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IL-4 IL-6 IL-17 TNF-α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自拟济肾方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Ⅲ期气阴两虚兼血瘀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2月-2020年7月汝州市济仁糖尿病医院DKDⅢ期气阴两虚兼血瘀患者8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自拟济肾方加减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采用己糖激酶法检测空腹血糖(FPG),肌氨酸氧化酶法检测SCr并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夹心ELISA法检测TGF-β1水平,HPLC法检测HbA1c;收集24 h尿液,采用邻苯三酚红钼法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24 hUTP);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35/40)、对照组为67.5%(27/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2,P=0.006)。治疗后,治疗组hs-CRP[(2.52±1.02)mg/L比(3.21±1.22)mg/L,t=2.74]、TGF-β1[(32.2±6.52)mg/L比(38.3±6.8)mg/L,t=-4.97]、24 hUTP[(120.91±38.84)mg比(144.84±49.69)mg,t=-5.9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eGFR[(66.23±4.91)ml•min-1•1.73 m-2比(59.69±4.51)ml•min-1•1.73 m-2,t=6.61]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t=-5.09,P<0.01)。结论自拟济肾方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抑制DKDⅢ期气阴两虚兼血瘀患者炎症反应及肾间质纤维化,改善eGFR,减少尿蛋白排泄,疗效优于西医常规疗法治疗。

  • 标签: 糖尿病,2型 糖尿病肾脏疾病 糖尿病并发症 气阴两虚证 血瘀证 自拟济肾方 中西医结合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自拟养阴益气祛邪汤结合火针及刺络放血治疗玫瑰痤疮肺胃热盛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2月-2021年2月本院120例玫瑰痤疮肺胃热盛患者采用双色球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疗法、火针及刺血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自拟养阴益气祛邪汤,2组均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评分,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IL-6、IL-17、IL-37水平,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0%(54/60)、对照组为70.0%(42/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P=0.006)。研究组治疗后,血清IL-6、IL-17、IL-37水平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0.94、9.73、14.84,P值均<0.001);灼热、丘疹脓疱、瘙痒、干燥、红斑、毛细血管扩张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68、14.69、10.35、15.83、13.44、14.37、23.13,P值均<0.001)。2组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自拟养阴益气祛邪汤结合火针及刺络放血可缓解玫瑰痤疮肺胃热盛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痤疮样疹 酒渣鼻 肺胃热盛证 自拟养阴益气祛邪汤 火针疗法 放血疗法(中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参芪地黄汤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Ⅲ期DN气阴两虚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候评分,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ar-1,sICAM-1)、单核细胞趋化性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BUN、SCr、SOD、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安静状态下测量3次血压,取平均值;收集24 h尿液,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24-hour urine total protein quantity,24 hUTP),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40/48)、对照组为66.7%(32/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6,P=0.049)。观察组治疗后中医候积分低于对照组(t=4.05,P<0.01),收缩压低于对照组(t=4.29,P<0.01)。治疗后,观察组24 h UTP[(1.43±0.54)g比(1.86±0.50)g,t=4.05]、血清sICAM-1[(396.07±50.61)μg/L比(480.11±63.01)μg/L,t=7.20]、Hcy[(27.41±3.42)μmol/L比(29.76±5.80)μmol/L,t=2.4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SOD[(168.32±41.26)U/ml比(143.11±37.02)U/ml,t=3.15]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参芪地黄汤加减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可有效改善Ⅲ期DN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尿蛋白,延缓DN进展,提高疗效。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气阴两虚证 参芪地黄汤 中西医结合疗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中胚层肾瘤(CMN)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儿童医院2017年9月至2020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CMN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5例CMN患儿中,男性3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8个月(23 d~18个月)。病理类型经典型1例,细胞型及混合型各2例;2例病灶位于左肾,3例位于右肾。CT示3例密度不均匀,内见坏死及囊变,其中1例可见小斑片状出血灶;2例密度较均匀。增强CT扫描示5例均轻中度不均质强化,呈渐进性、持续性,均可见杂乱、迂曲血管影;4例周缘强化显著,呈"环征",其中1例呈"双层征"。CT平扫密度均匀的2例肿块在延迟期呈等密度,其中1例肿块内见局灶性造影剂潴留。5例CT均未见钙化及转移灶。结论CMN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且对预判其病理分型具有一定参考作用。平扫实性占位、"双层征"及延迟期局灶性造影剂潴留,常提示为经典型,而坏死、囊变及出血多见于细胞型CMN。

  • 标签: 肾肿瘤 中胚层 儿童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