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6 个结果
  • 简介:郭沫若二十年中步鲁迅"惯于长夜"原韵抒怀三首,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对鲁迅的悼唁、纪念是真诚的,他继承并发扬了鲁迅爱国主义精神和硬骨头品质,他当之无愧地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郭沫若步鲁迅"惯于长夜"原韵抒怀三首,也以典型实例说明,鲁迅和郭沫若这两位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化伟人,他们的旧体虽然具体内容不同,风格迥异,但各有特点,各呈异彩,能相互衬托,相映生辉。

  • 标签: 郭沫若 鲁迅诗 抒怀三首
  • 简介:席豫为学精勤,为官清正,不畏权势,仗义而行,谨严节俭,弘扬教化。所作《蒲津迎驾》,被当时人收入《国秀集》中,千年以降,竞被修纂《全唐诗》的清人误羼宋景名下。诗中少许异文予以考辨之。

  • 标签: 席豫 《蒲津迎驾》 襄阳
  • 简介:《咏怀》是阮籍人生追求的形象化体现。诗人通过凋零衰败意象的塑造、阴沉幽暗色彩的运用以及日暮途穷的时空描绘,制造了一种冷峻的气氛来表达深沉的人生忧患,诗歌呈现出抑郁悲凉的特征。经历着现实痛苦折磨的阮籍有着超越苦难的强烈冲动,通过对虚幻的神仙世界的描绘表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其呈现出飘逸高远的特点。在艺术方法上,阮籍继承《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多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使其呈现出委婉曲折的抒情风貌

  • 标签: 阮籍 《咏怀诗》 抑郁悲凉 委婉曲折 飘逸高远
  • 简介:夏目漱石的文作创作,以小说的成就最高。在他的小说中,表现了日本明治时代普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多蹇命运;蕴含着内涵丰富的道德意识,冷峻的自我剖析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本文拟通过对他各个时期主要作品的分析,探寻其创作发展过程中主题的转换轨迹,以及随之而出现的创作风格的变化,并对漱石文学别具一格的特色和艺术成就作简要的评述。

  • 标签: 夏目漱石 明治社会 道德意识 社会批判
  • 简介:中国古代以儒家为代表的、以生命超越为特征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这种美学思想不仅对古代文人士大夫影响巨大,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当代作家葛水平的创作思想。葛水平的文学创作中,对待生、死的基本观点以及对死的超越的方式都体现了她对儒家生命美学的继承。此外,其作品对21世纪中国的社会现实的真实的记录和作品的主题--生存,则鲜明地表现了她对儒家生命美学的发展。

  • 标签: 生命美学 儒家 葛水平
  • 简介:陈若曦小说创作吸收、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其作品,特别是早期作品有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到处渗透着象征、暗示手法,神秘主义及超现实的时空交错手法,反讽手法以及意识流手法。对陈若曦小说创作中使用的现代派艺术手法进行了探析

  • 标签: 陈若曦 小说 现代主义 艺术手法
  • 简介:张秀亚常以回忆之网去打捞失落在人生经历渊泽中的忧郁情感,以审美意象点燃感情的火焰,善于解读大自然,散文语言新颖独创,显示出典雅婉约的艺术风格。

  • 标签: 忧郁情感 审美意象 解读大自然
  • 简介:结合“以意为主”的诗学观在中国诗学中的流变,以及“意”在李奎报诗歌本质论中的特定内涵,来分析、研究李奎报对中国诗歌创作中“重意”这一审美趋向的两种理论批评倾向。其一,李奎报关照到中国诗歌创作中“意”的思想性,即重视诗歌的社会实践作用;其二,李奎报审视中国诗歌创作中的对“意”的表达的艺术性,即由对中国诗歌的思想内容的揭示,转向对中国诗歌的审美式批评。

  • 标签: 李奎报 诗歌创作 “意” 以意为主 中国诗歌 文学观
  • 简介:英国当代剧作家马丁·昆普在其代表作《安·非她命》中大量地运用拼贴、互文性及突出读者在戏剧创作中的主体性等后现代创作技巧,生动形象地构筑了一个中心模糊化、情节碎片化的'荒诞'世界,并通过其间所折射出的人际淡漠、暴力伤害、大屠杀、种族歧视和女性身份建构危机等尖锐的现实问题,引导读者对当前社会弊端及个人生存困境有所反思与行动。

  • 标签: 马丁·昆普 《安·非她命》 拼贴 互文性 “作者之死”
  • 简介:乔叶的文学创作三管齐下,散文、小说和非虚构写作平分秋色。乔叶的作品对人性黑洞的深入挖掘和微妙掌控,对世相百态的深入洞察,呈现出生活的真谛,可以说是乔叶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也是其作品独特风格之所在。

  • 标签: 乔叶 小说 非虚构 散文 赏析
  • 简介:王越是明代的台阁重臣,其创作虽一定程度上受到台阁诗论与创作的影响,但他强调“浩然之气”,追求道与古人相合,并随着个人生活环境由台阁转入边塞,其诗歌创作也明显具有了向儒雅文学复归的特征。

  • 标签: 王越 浩然之气 复古
  • 简介:现存规模最大的西夏寺院建筑、闻名北方的佛教圣地——张掖大佛寺大佛殿内,绘有一幅国内罕见的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连环画.关于这幅壁画的创作年代目前还无定论.本文尝试从取经连环画与小说《西游记》的情节比照和宗教内容的衍变中,对壁画的创作时间作些推证,以期从另一角度给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一些新的启示和参考.

  • 标签: 取经壁画 取经故事 《西游记》 情节比较 宗教内容
  • 简介:伴随全球化的深入,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传统山水画的理论对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走向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对于现代中国山水画来说,无论怎样对其进行突破、叛逆以及创新,都还是在继承传统文化血脉的基础之上不断的地进行推陈出新。本文章主要对我国山水画在传统画的理论中,如何进行继承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分析了现代山水画在传统型的理论指导下,秉承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进行探索。

  • 标签: 传统绘画 理论 当代 山水画 创作
  • 简介:在马修·阿诺德(1822-1888)写的这篇《多佛海滩》中,作者利用对海巧妙的比喻以及感情上的投射描写出当时英国社会的混乱和人们渐渐缺失的真诚信仰。通过大海不同场景意象的使用,结合象征手法深刻揭示特定时代英国社会人们的精神濒临崩溃现象,将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指出人们又回到从前那个没有信仰的年代,彼此没有真爱,只有恐惧,争斗,内心极其矛盾的一面。在的末尾,即使世间已经如此冷漠无情,作者仍然向往能和爱人坚定信心、真心相爱,在这个混浊的世界里坚守一丝和平的信念。

  • 标签: 马修·阿诺德 《多佛海滩》 意向
  • 简介:中国古代有借闺音以抒情、言志的“男子作闺音”现象,沈从文在湘西小说创作中也深谙此道。在城市遭遇的自卑苦闷让沈从文梦回湘西;而阿尼玛原型影响下的女性崇拜心理让沈从文更多寄梦于女性形象。湘西女性形象的塑造让沈从文在城乡对照中完成了对湘西世界的造神运动,从而实现了对自卑的超越。因此他笔下的湘西小说具备了“男子作闺音”的基本特征,其中的一些重要女性形象,被赋予了作者自身最重要的人生追求与审美理想,同时,也充当了沈从文情感情绪的隐蔽代言人,要想读懂真实的沈从文,需要我们揭开其女性形象创作背后的神秘面纱。

  • 标签: 男子作闺音 沈从文 湘西小说 女性形象创作
  • 简介: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能力.有人认为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是基本功好,但创作能力差.这对我们这些做美术教师的来讲是不能不引起深思的。其实学生就是教师的作品,是美术界与教育界的希望,而教师则是学生的向导、是桥梁、是基石,是通向艺术殿堂的阶梯。既然责任重大,对待教学就应该象是对待我们自己的每幅作品一样,多开动脑筋,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 标签: 创作能力 学生创作 艺术殿堂 教学效果 艺术创作 艺术题材
  • 简介:象征是黄咏梅小说修辞的整体构思方式。黄咏梅的小说在现实层面上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在超现实层面上,传达了对人生、对命运的悲悯情怀。这种悲悯,是从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叙述、环境描写以及人物刻画中升华出来的,高度意象化的思维方式,成就了黄咏梅小说修辞特有的诗意象征。

  • 标签: 黄咏梅 小说修辞 悲悯情怀 诗意象征
  • 简介:惠周惕是清代著名经学家惠栋的祖父,他的《说》是研究《诗经》的一部著作,在诗经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说》主要涉及了关于《诗经》的这样一些理论问题:《大雅》、《小雅》区分的依据;《诗经》中所谓的正变问题;《二南》所指涉的具体对象;汉学和宋学关于“赋”、“比”、“兴”看法的对错。这部著作在很大程奠上继承了明代诗经学的方法与成就,同时又在某些方面开启了清代《诗经》研究的风气之先,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它是某些惠氏家族经学研究特色的渊源所自。

  • 标签: 惠周惕 《诗说》 诗经学史 吴派
  • 简介:灵焚是散文界一个不容忽视的独异存在,是当代散文诗坛的一大怪杰,是关切人类生存和精神处境并建立在深广文化与知识背景上的一位哲。他总是超越生存的悲欢,巡回于人类内心境况的悖论与荒谬的地带,把我们引进人迹罕至的精神陌土,显示生命的虚无、恐惧、困惑、缠绵、坚毅、率真等一幕幕心灵图景,孜孜以求灵魂上的魄力与韧性。面对"在者"的诗性言说,寻找"情人"的精神旨归,直面终极的灵魂救赎,突出重围的审美自足,使灵焚的艺术文本,在文学史的意义上影响和决定着散文在当下的趋向。

  • 标签: 灵焚 散文诗 “在者” 精神旨归 灵魂救赎
  • 简介:圆明园是乾隆朝皇家园林建筑的杰作,是清代以“大总结”为特征的园林建造艺术的集中反映.乾隆帝的圆明园以圆明园中的景观为题,以序简括景观特点,以诗句、注描摹景观细节,再塑了圆明园风貌.同时,又因乾隆帝常年在园中居住生活并对同一景观反复吟咏,所以,乾隆帝的圆明园勾勒出了一些景观的历史变迁.诗作还记录了乾隆帝的园居生活,见证了乾隆帝对母亲的孝养,反映乾隆帝欲占尽天下之全景的造园理念,颇具史料价值.

  • 标签: 乾隆诗 圆明园 造园思想 清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