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和陈颖杜先生见面两次。第一次是2004年在重庆的首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交往止于合影和交换名片.他名片上的头衔使我把他当作从商界到诗歌界来客串的泰国朋友,随后通过电子邮件有断断续续的联系。第二次相见是在山东泰安的第19届世界诗人大会,我对他反而增加了几分熟悉的陌生感,一是因为他那对岁月不理不睬的容光,二是他“以诗会友”的诗集《爱的时光——陈颖杜短诗选》,尤其是后者,让我看到他和世界交往对话的另一种方式——诗歌艺术。

  • 标签: 世界 责任 写作 诗歌艺术 交往对话 国际论坛
  • 简介:文学向来就是寂寞的事业。李白说"古来圣贤多寂寞",他是把自己也当作"圣贤"了。尽管在许多人眼里文学是很热闹的,也十分风光,但实际上古今中外那些成绩斐然,为世人所景仰的作家,无一不是在寂寞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即使是那些被许多作家

  • 标签: 文学界 写作 文学创作 孤独 八十年代 中国作家
  • 简介:为一个小小的目的.一次东京之旅,两个年轻人在天台吃简单的盒饭,像孩子般对飞往东京的班机大叫,就像我们小时候。这是多么简单而美好的事,而渐渐长大的我们,恐怕不会再如此。我们变得淡定,情绪不会再大起大伏.这就是丢失,青春的流逝。

  • 标签: 表演 写作 年轻人 东京
  • 简介:对于更年轻的“80后”文字刀客韩放而言,诗歌的完成其实就是一个战士在解决日常生活里的某些悬崖——他要选择纵身而下后落水的曼妙姿势,而不是考虑是否该悬崖勒马。你知道思想是不需要缰绳的,如果块垒过多就无法真正地自由起来,这其中包括文本和不会被社会经验改变的诗歌理想。

  • 标签: 日常生活 战士 文字 悬崖 思想 阅读者
  • 简介:在鲁院时,我和程静有过多次长谈,关于生活,关于文学和写作。至今都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和程静在一起我会变得那么善谈,就像与自己交谈那样自由,没有障碍。不同的是,与自己的交谈多少是有些清寂的,而与程静的交谈却是一场充满兴味的双重奏,既有音符的碰撞,又时常能从她那里听到美妙的共鸣。日常生活中我其实是非常寡言的人,不善表达,

  • 标签: 写作高度 散文写作 灵魂叙事
  • 简介:有时觉得人活的太累,想得太多,大有“思欲损身”之感,然而有时又觉得人活着要有他自身存在的价值。人不论以什么为他的使命,这种使命总是需要热忱、勤奋,需要创造精神并不懈地努力才能达到自我目标的实现。

  • 标签: 写作 创造精神
  • 简介:多年来,记忆的碎片总是像雨后的云一样弥漫在我的写作中,它们聚集、分离、重复、层叠,像水一样流动,又像泡沫一样消失,缺乏严谨的结构和公认的秩序。我从未思考过记忆与我的写作之间的关系,我被包裹在语言的气流之中飞升和下坠,感受到彻骨的快乐。记忆反复出现在我的笔下,我慢慢领会到它其实有着两大类,一类是关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个事件的起因、过程与结尾,另一类则是往事的某一个瞬间所携带的气味、颜色、空气的流动与声音的掠过。关于前者的记忆已经通过普遍的叙事进入了新闻报道、公

  • 标签: 个人化写作 个人记忆 新闻报道 主流叙事 流动 分离
  • 简介:1980年代从((女人》《静安庄》的写作以后,有一段时间我有一点厌倦。我希望我的写作不要重复。不是重复别人,是不要重复自己。我不希望我写的诗都跟那年代的差不多。我希望能够有一些新的变化,对自己有一些挑战。1990年代之后,我的写作更多地关注一些比较现实的题材,我希望通过一种新的语言方式把它表现出来,其中包括对现实的一种戏谑与嘲讽,用我自己的视角来看待现实的问题,这是我1990年代一直到现在的写作的一个变化。我希望这些变化跟我1980年代写作仍然有一些相关的、从那时延续下来的主题和语言方式。

  • 标签: 写作 更新 80年代 90年代 语言方式
  • 简介:  三十岁那年,我开始以书法艺术为业.在讲台上讲授书法课程,在讲台下则忙于创作书法作品、撰写书法论文、论著.我从小对书法艺术的兴趣,使我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地投入,生活变得目的性明确,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天生就是搞书法艺术的料子.……

  • 标签: 中写作 写作创作 创作谈
  • 简介:写作还是要从报刊投稿开始,这是自出书变得简单以来,我与文学圈内朋友们常常谈起的。常遇到别人给我介绍某位写作怎样的好,还特别申明一下,已出了好几本书了,于是我立即正襟危坐,请他将出的书给我看看,希望从中能选出几篇能发在我们刊物上,结果总是令人非常失望,病句、错字、结构等等,这些出版了的书中,没有一篇能达到刊物的发表水平。

  • 标签: 刊物编辑 编辑工作 八十年代 作家群 基本格式 写作基础
  • 简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长篇论文《一间自己的屋子》看上去不像论文。这固然是因为它本来就是根据给女子学院的学生的两次讲演整理的,但更重要的是,它以自己独特的行文格式,抗拒了男人们所树立的所谓“正宗”的、学院式的学术权威的岸然面孔。无论中西,女人传世的作品少得可怜。伍尔夫在这篇文章中用细腻平和、还有点轻幽默的口吻,谈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有天分、有才华的女人怎么活?伍尔夫杜撰了一个莎士比亚的妹妹形象。她和她的哥哥一样很有天赋、爱幻想,但她根本没有机会学习语法和逻辑,更不要说研读贺拉斯和维吉尔了。她想演戏,但同样找不到地方接受职业训练,种种经历后,和许多被自己的天赋折磨得要发疯的女人一样,她在一个冬天晚上自杀了。伍尔夫在这里说明了在男权社会中妇女想成为文学家的巨大困难和艰难遭遇:经济压力、男性的偏见都是女性成才的根本制约。因此作者认为:“一个女人必须先有钱、有一间自己的屋子,然后才能写小说。”顶着来自男人(还有女人)的嘲讽和蔑视,有才华的女人到底还是藏着、掖着,偷偷地写起东西来。匿名,意味着隐姓埋名、改姓更名。有人说,妇女写作的最好的文学大多数都是遮盖着面纱朝我们走来。用吉尔伯特和古芭的话来说,就是这些妇女(英国十九世纪的女...

  • 标签: 女人男人 男人写作
  • 简介:写小说这件事曾在一段时间里深深地折磨了我。那时,我无缘由地生出了一个念头,我为什么要写小说?我不靠它赚钱,不靠它娱乐,更没人拿枪逼我,那我为什么还要写它?这念头生出后,我就一直觉得心里疙疙瘩瘩。就这样,有一两年,我几乎没写小说有很多时候我都以为自己不

  • 标签: 没有理由 理由写作
  • 简介:无论做事还是做人,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幸福,让自己的内心更充盈丰实,让我们的人生充满真善美.为什么很多人抵达不到生命的更高层次呢?包括我们写作,为什么进入不到游刃有余的生命境界呢?原因当然非止一端,而只在技术层面行走,进入不了道,当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也就是说要抓住事情的本,"本立而道生".《周易》上有一句话说得很漂亮:"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说:"君子不器."最高的层面是近道,抓住了道,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抓住了本,也就有了真善美的人生.

  • 标签: 入道审美 写作高 审美写作
  • 简介:散文的题材困境在很大程度上由散文家的洁癖造成,题材经过他们的选拔大都洁净光滑、高雅精致,像小布尔乔亚们每天经过处理的下巴。生命中复杂的处境、苦痛、软弱、屈辱、彷徨乃至不被察觉的危险,就这样因其有碍观瞻而被轻易地绕过。我们曾经被一些散文家告知要热爱生活。无须号召,那些经过了加工的生活肯定是人人都热爱的,它们神圣、庄严、浪漫、体面.而且富于戏剧性,在那些被描述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像是经过培训的演员,一口莎士比亚式的台词。

  • 标签: 散文写作 困境 热爱生活 莎士比亚 散文家 戏剧性
  • 简介:今天上《尊严》。故事情节很简单,孩子们两遍朗读过后基本能找到本文中心句并概述出主要内容来,很快就解决了“写了什么”和人物品质的问题。对于“怎样写的?”这个问题,四年级的孩子也大多能说出诸如写作顺序、文章结构、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等一两点自己的见解来,简单的梳理后。看看手表,还剩半个小时。

  • 标签: 写作顺序 阅读教学 指向 《尊严》 故事情节 文章结构
  • 简介:众所周知,近十年来,网络诗歌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生长点。乍看起来,网络诗歌与传统的纸媒诗歌最明显的不同,只是书写和传播工具的不同。但是,表面的不同毕竟还只是表象,它有待于我们继续探询其内质的蹊跷变化。读过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一文,其中有一段话对我颇有触动:

  • 标签: 先锋流行诗 写作误区 网络诗歌 全球化时代 传播工具 文学研究
  • 简介:《士别三日》是一篇很有症候意味的作品。故事讲述了一个包工头的辛酸讨债经历。主人公宋汉风不同于一般流俗的建筑包工头,在发家之后试图在他的建筑生命中留下一些“辉煌”成就,于是承包了区政府办公大楼,怎奈造化弄人,区长换届,原来应付的工程款就变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于是宋汉风们的苦难生活从此开始,曾经的中产阶级滑向了“底层”。

  • 标签: 写作 故事讲述 办公大楼 权力斗争 苦难生活 中产阶级
  • 简介:初识姬中宪的小说,是在《小说选刊》上,他以一个名叫'马哲'的男人为主人公发表了一系列小说,这些小说最近连缀在一起成为他的长篇小说《我不爱你》.在那些篇目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一个都市男人的家常生活,包括爱情往事,包括婚姻波澜,包括童年记忆.可以说,这个系列的作品都是作者在向内进行挖掘.大部分时候,这些小说的情绪是轻松、日常,又略带调侃的,让人读了或会心一笑,或抚掌大笑,甚或笑出了泪花.

  • 标签: 姿态自信 成熟姿态 自信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