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孔子家的一条看门狗死了,孔子让他的学生子贡去帮他埋葬,并叮嘱道:“路马死则之以帷,狗则之以盖。汝往埋之。吾闻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今吾贫无盖,于其封也,与之席,无使其首陷于土也。”

  • 标签: 孔子葬 葬狗
  • 简介:瑶族式述议玉时阶(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丧葬方式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任何一个民族的丧葬方式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本民族的特点。对丧葬方式进行考察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各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文化面貌,而且对移风易俗,建设社会主义新风...

  • 标签: 葬式 二次葬 民族研究 《广西通志》 瑶族先民 丧葬礼仪
  • 简介:作为文化传承与积淀的载体之一,墓地在人类历史记忆的保存与书写上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到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曹操墓,历史一再证明,墓地中出土的资料不仅能够增益历史的血肉,有时甚至会改写人们既有的历史认知。

  • 标签: 历史记忆 书写 长沙马王堆汉墓 平民 文化传承 历史认知
  • 简介:本文通过查阅原始记录,对《上马墓地》考古发掘报告中的式信息予以全面补充和修正,并度量了每一座屈肢墓主的下肢胫、股骨之间的夹角,同时还刊布了部分《上马墓地》没有发表的墓葬资料。通过分析认为,上马墓地屈肢墓主的屈肢夹角以90°-140°为主,小于90°和大于140°的屈肢墓葬只占一少部分,这是上马墓地屈肢的主要特征。认为下肢向上弯曲的屈肢可能是当时屈肢的一种主要方式,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屈肢都与后来腐朽塌落挤压有关。另外还推断了两座偏洞室墓的年代可能为春秋中晚期。

  • 标签: 上马墓地 葬式 补正 偏洞室墓
  • 简介:一、前言廖伦光研究台湾客家纳骨法与坟墓体系,依据俗与墓作的差异指出客家坟墓的类型,有初的大、拾骨后的寄岩半、二次正式坟墓的吉坟风水及家族墓“阴塔”等4种。除了大、寄岩、风水吉坟法之外,美浓地区现有坟冢法,尚有古老大人墓、打银牌、生基、家冢以及纳骨塔(如表1)。

  • 标签: 台湾地区 风俗 坟墓 二次葬 客家 风水
  • 简介:<正>岩洞作为一种古代俗,曾在我区的柳江、红水河、左右江流域的许多县境内发现。不少学者曾就这些实物资料结合文献记载对其年代、名称、族属等问题进行过探讨。但是,上述各地岩洞的文化内函都比较简单而且零散,有关的的记载在年代上一般认为上至隋唐下至明清。尤其是关于年代更早的岩洞,目前还仅见于史籍中的寥寥数语。对此一问题,仍需作进一的探讨,需要更为确切的实物资料佐证。

  • 标签: 广西地区 岩洞 葬俗 新石器时代早期 实物资料 马山
  • 简介:<正>丧葬习俗,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和发展,与古代民族的社会生产力状况、社会形态、婚姻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心理素质等息息相关,也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密不可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俗,犹如镜鉴,既可直接体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本身的气质,文化状况或地方特色,又曲折地反映了该地区、该民族内部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力状况。因此,对它的考察和研究,是了解这个地区或民族的一个重要环节。

  • 标签: 壮族先民 葬俗 丧葬习俗 古代民族 社会形态 宗教信仰
  • 简介:古代食品中有一种叫寒。到唐末时,对寒就没有解释了。之后,寒却屡屡出现。那么,寒到底是什么呢?

  • 标签: 寒具 饮食文化 中国 食品
  • 简介:灵魂信仰是人类社会最为古老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人类对自身生命现象的神秘化理解。灵魂信仰的出现,意味着原始思维在加速发展,早期的生死观、俗的文明在形成之中。从宗教学的视角,灵魂信仰的出现,是“宗教萌芽的重要标志。”①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对人类灵魂观念的起源作了这样的推断:“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

  • 标签: 灵魂观念 信仰 少数民族 葬俗 述略 人类社会
  • 简介:西藏高原远古俗的考古新发现霍巍按照藏文文献的记载,西藏高原最初出现的墓是在传说时代的吐蕃第八代赞普止贡赞普时期。由于止贡赞普割断了先王所遗留下来的“登天之绳”,死后无法回归天界,才把尸体遗留在人间.从此有了西藏最早的墓葬。但是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却以...

  • 标签: 考古新发现 葬俗 止贡赞普 西藏高原 石棺墓 传说时代
  • 简介: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俗。1991年9月12日,笔者在广西龙州县金龙乡贵平村峒坪屯,见到了当地壮族孝子背刀守孝、出殡、入土尽孝的独特俗。

  • 标签: 龙州县 孝子 葬俗 壮族 广西
  • 简介:1925年4月18日,孙中山事筹备处在上海成立。确定杨杏佛为事筹备处主任干事,负实际执行责任。4月21日,杨杏佛陪同宋庆龄、孙科、何香凝等人前往紫金山选择墓址。在此之前10天,他们由北京南下路过南京时已去察看过一次。

  • 标签: 杨杏佛 孙中山 宋庆龄 紫金山 何香凝
  • 简介:在整个国民党统治时期.先后附于南京中山陵的党国元老共有4位,分别是韩恢、廖仲恺、范鸿仙、谭延阎。其中范鸿仙是功勋卓著却很少被后人所称道的安徽籍革命党人。

  • 标签: 安徽人 中山陵 国民党统治时期 革命党人 廖仲恺
  • 简介:北宋的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被称为“三苏”,他们都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正因为这个缘故,“三苏坟”便成为人们凭吊的一项古迹。“三苏坟”在河南郏县。据1932年重修的《郏县志》载,在郏县城西北45里的地方,有一座小峨眉山。山南麓有一所院落,院中隆起三坟,这就是“三苏坟”。居中的是苏洵墓,苏轼和苏辙墓分列于左右。三苏是四川眉山人,死后,却葬在河南郏县。为什么?若想弄清其中缘由,我们有必要简单地了解一下苏轼一生中的坎坷遭遇。苏轼差不多一辈子都在贬谪中过日子。北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他受到政治诬陷,被贬到惠州;在惠州住了两年多,又被贬到更遥远更荒凉的海南儋州,一直到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才离开。公元1101年6月,苏轼在江苏常州病逝。他病重期间,曾写信嘱咐其弟苏辙把自己葬在嵩山脚下的郏县。1102年,苏辙遵照苏轼遗嘱,将他从常州迁葬到郏县。那么,这位杰出的文学家为何要葬在郏县?近900年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我认为,比较可信的是这样一种观点———公元1094年闰三月,苏辙因一篇谏议激怒了宋哲宗皇帝,被贬到...

  • 标签: 三苏坟 三苏葬 坟变迁
  • 简介:I.TibetanRockPaintingsandAncientZhang-zhungCultureTibetanrockpaintingswerediscoveredin1902whenBritisharchaeologistFranckefirstmentioned

  • 标签: 古象雄 图腾西藏 葬英文
  • 简介:周代先民关于“筮短龟长”和“先筮后卜”观念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基本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大祀是每年都要定时举行的常例性的大祭祀,不必再卜祀与不祀,卜日在祭前十日,卜牲在祭前三月选牲之时,卜尸则在祭前三日,而卜筮活动举行的地点则都在祢庙门前。龟卜中的“憔”应是不灭以待用的火种,而烧灼龟用的“契”即“楚焯”,这两个名物都应该是灼龟用的薪材,应是同物而异名。

  • 标签: 周代 大祀 卜筮对象 占具
  • 简介:在礼制所展示的信仰领域申,衣服往往具有凭神,安抚灵魂的功能。复礼已往常被认作丧礼的一种,实质上复礼与丧事无关,仅仅是一种治病术,目的在于用衣服招魂,祈求人复生。而且只有复礼失败后,才宣告丧事开始。迁庙与立尸作为两种重要的礼仪活动,前者在于转移祖先魂灵,后者在于降祖先神灵附于尸而祭祀之。两者所用衣冠均是祖先的遗衣遗物,象征祖先的身份与肉身的存在。马王堆汉缸形帛画被命名为“非衣”,发挥着引导灵魂进入墓葬的功能,象征灵魂与肉身的结合。“非衣”应看作是衣服的变体。玉衣出现于西汉文景之际,通过形塑而“复活”肉身。衣服作为肉体与灵魂的申介,在引魂附归方面,不可或缺。

  • 标签: 上古 灵魂附归 衣服 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