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1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病原学分子流行病调查,以便明确病因,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方法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用统一的问卷对员工食物暴露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寻找可能危险因素;采集病例粪便、肛拭子样本及环境样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和细菌分离培养,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PFGE分型和聚类分析。结果首例病例发病时间为2013年6月15日3时30分,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6月16日22时,共发生病例56例,均为夜班员工,夜班员工罹患率为40.00%(56/140)。流行曲线为点源暴露模式;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提示6月14日夜餐的炸鸡翅是危险食物(RR=∞,P〈0.01)。共采集病例粪便、肛拭子和环境样本36份,其中32份检出同一血清型的肠炎沙门菌(09:Hg,m),检出率为88.9%;分离到的17株菌株PFGE图谱带型完全一致。结论结合流行病调查、临床资料和实验室病原检测结果,判定该起事件为1起可能由鸡翅引起的肠炎沙门菌感染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建议加强食品溯源体系建设,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 标签: 沙门菌 肠炎 食源性疾病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应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的效果。方法选取某高职护理系的1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其护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对不同层次试题学生得分情况与学生性别对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学生的平均分为(68.60±6.14)分;心身疾病、心理卫生、医患关系、意志与注意、人格以及记忆思维与想象方面的得分率均高于总得分率;患者心理问题、心理应激与调节、感知觉以及心理护理等方面的得分率均低于总得分率;认知领域得分率由高到低为理解层次、知识、应用、分析以及综合层次等。结论教师需要对对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了解,旨在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规范试卷考核。

  • 标签: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护理心理学 教学效果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传统解剖图像与数字化虚拟胰腺三维重建图像之间的差异,从而为临床和解剖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方法选择虚拟中国人女性一号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胰腺三维重建图像、三维可视化数字图像和传统解剖图像进行对比,分析不同之处。结果三维重建图像和传统解剖图像相比,在胰腺对应图像,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十二指肠,胆总管、肝动脉、门静脉,肠系膜上动脉、静脉等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别,前者图像更加真实,有利于学习和理解。结论数字化虚拟胰腺三维重建图像更加逼真,能够准确的还原组织器官的形态,是解剖研究和学习的新方法。

  • 标签: 传统解剖学图像 数字化 三维重建图像 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功转氨酶指标和血清指标水平检验在诊断脂肪肝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90例脂肪肝患者作为观察组,9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的肝功和血清指标。结果观察组的ALT、AST、TG、TC指标水平检验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 标签: 肝功 血清学指标 脂肪肝
  • 简介:摘要目的对被动物咬伤后到龙陵县疾控中心门诊主动就诊的1370例动物咬伤病例流行病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为加强本县狂犬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选自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疾控中心门诊治疗的1370例动物咬伤病例,对其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结果动物咬伤病例当中,男性病例人数明显多于女性,且主要集中于6岁-40岁之间的青壮年群体中,学生为主要受伤对象,以四肢为主要咬伤部位,多发生于7月-9月,而86.8%的咬伤病例24h之内能接受狂犬疫苗治疗。结论针对动物咬伤事件,应加强学生群体的健康宣教,最大限度预防出现动物咬伤事件。而针对已经被咬伤病例,需对其伤口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并尽快接种疫苗。

  • 标签: 疾控中心门诊 动物咬伤病例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糖尿病患者手足真菌感染的发病率;糖尿病足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观察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且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100例,纳入我科2013年1月-6月31日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观察甲床的颜色、厚度,足趾间的颜色、完整性。结果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甲真菌感染人数为85例,占糖尿病患者85%;并存足趾间霉菌感染5例,无痛性的足趾间皮肤完整损害的3例;住院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甲真菌感染93例,占2型糖尿病患者的93%,并存足趾间霉菌感染9例,其中2型糖尿病糖尿病足Ⅲ级5例,无痛性的足趾间皮肤完整损害5例。结论2型糖尿病甲真菌感染的患病率85%-93%,甲真菌感染具有传染性,我们在工作中应做好防护及健康教育工作;100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5例是因2型糖尿病糖尿病足Ⅲ级住院治疗,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有孢子杆菌、克氏柠檬酸杆菌、奇异变形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生长。

  • 标签: 2型糖尿病患者 足真菌感染 流行病学调查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37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的细心护理,36例患者已经完全恢复健康,1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结论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尽快痊愈,恢复正常的生活。

  • 标签: 妊娠期高血压 患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观察丙泊酚复合地佐辛对无痛人流患者血液流变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6月至12月采用丙泊酚进行麻醉的52例无痛人流患者设为对照组,并将同一时期采用丙泊酚复合地佐辛进行麻醉的5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然后将两组患者术前、术中5min及术后10min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还原高切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还原高切黏度均无显著性差异,而观察组术中5min及术后10min则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丙泊酚复合地佐辛更有助于控制无痛人流患者的血液流变指标,从而达到改善循环血供的目的。

  • 标签: 丙泊酚 地佐辛 无痛人流 血液流变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2008-2013年翁牛特旗梅毒、淋病、尖锐湿疣及AIDS/HIV流行病特征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自内蒙古翁牛特旗2008年—2013年的流行病资料,应用Excel软件,对这些疾病的流行病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翁牛特旗总人口约为48万,而2008年—2013年资料统计的梅毒、淋病、尖锐湿疣及AIDS/HIV流行病人数约为320例,以上几类疾病均属于引起该地区因疾病死亡的主要传染病,且城市患病人数高于农村,致病原因以性传播为主。结论当地医院及相关政府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翁牛特旗以上流行病的防治,使疾病发展得到有效控制,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 标签: 梅毒 淋病 尖锐湿疣 AIDS/HIV 流行病学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数字化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在放射科质量管理中的价值。方法通过数字化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应用前后的比较,从放射科质量管理角度分析该系统的应用优势。结果数字化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应用使放射科技术、诊断和综合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改进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质量。结论数字化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应用符合放射科的现代化质量管理的需要。是放射科数字化管理的重要部分。

  • 标签: 数字化医学影像学信息系统 放射 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放松训练治疗)合并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伴慢性疼痛的疗效。方法将46例伴有疼痛的抑郁症患者按就诊顺序分成两组各23例,分别给予生物反馈合并文拉法辛和单用文拉法辛治疗8周,并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疗效。结果治疗8周末生物反馈合并文拉法辛组临床痊愈率为73.9%,有效率91.3%。单用文拉法辛组临床痊愈率52.3%,有效率78.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8周末生物反馈合并文拉法辛组与单用文拉法辛组HAMD与VAS评分均显著下降。治疗第1、2、4、8周末生物反馈合并文拉法辛组HAMD减分率均高于单用文拉法辛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第2.4.8周末生物反馈合并文拉法辛组VAS减分率均高于单用文拉法辛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生物反馈合并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伴慢性疼痛较单用文拉法辛起效更快,抗抑郁及改善疼痛症状效果更强。

  • 标签: 生物反馈 文拉法辛 抑郁症 慢性疼痛
  • 简介:目的:观察3种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对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童虫的体内作用效果。方法以经11轮亚治疗剂量吡喹酮筛选的日本血吸虫为吡喹酮抗性株,以未暴露于吡喹酮的日本血吸虫作为吡喹酮敏感株,收集2虫株尾蚴感染小鼠,以300mg/kg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对感染后7-8d童虫分别进行2次灌服用药(总剂量600mg/kg),所有小鼠于感染后45d解剖,收集小鼠体内成虫并计数,计算减虫率和减雌率。结果300mg/kg双氢青蒿素、蒿甲醚和青蒿琥酯2日疗法(总剂量600mg/kg)对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7-8d童虫的减虫率为69.8%-71.0%,减雌率为75.4%-79.8%;对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7-8d童虫的减虫率为64.6%-66.1%,减雌率为69.3%-71.1%,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对青蒿素类衍生物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依然敏感,青蒿素衍生物与吡喹酮在日本血吸虫中不存在交叉抗药性。

  • 标签: 日本血吸虫 吡喹酮 青蒿素 双氢青蒿素 青蒿琥酯 蒿甲醚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3年厦门市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艾滋病相关行为情况及艾滋病、梅毒、丙肝感染情况。方法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一所综合性大学内抽取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静脉血进行HIV、丙肝、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共调查810名学生,均未检出HIV、梅毒、丙肝阳性病例。艾滋病知识综合知晓率为94.2%。有过性行为的比例为3.1%,首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68%。有性经历的人群中,最近一年发生过性行为的比例为88%,其中最近一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52%。有性经历的人群中,最近一年发生过商业性行为的比例为12%,其中最近一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33.3%。最近一年内做过艾滋病检测的比例为1%。结论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综合知晓率较好,但是个别问题知晓率较低,部分学生仍然存在无保护的性行为。今后仍需加强青年学生人群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同时加大检测力度。

  • 标签: 艾滋病 青年学生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藏药十八味党参丸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血液流变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设生理盐水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雷公藤多苷(0.02g·kg-1)组、藏药十八味党参丸低、中、高剂量(分别含生药0.25、0.5、1.0g·kg-1)组,ig6周后大鼠麻醉颈总动脉取血,进行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等血液的检测,观察藏药十八味党参丸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血液流变的影响。结果藏药十八味党参丸各剂量对模型大鼠全血黏度有明显降低作用(P<0.05),中、高剂量降低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红细胞刚性指数(P<0.05),高剂量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P<0.05)。结论藏药十八味党参丸可明显降低血液流变各项指标。

  • 标签: 藏药十八味党参丸 血液流变学 胶原诱导性关节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使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后,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血液流变的变化。方法将4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使用疏血通注射液静脉滴注,2周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各项指标及D-二聚体。

  • 标签: 2型糖尿病 疏血通注射液 血液流变学
  • 简介:2014年9月24日-26日,计划单列市血站协作组输血医学及免疫遗传研讨会在青岛市举行,来自深圳、青岛、大连、厦门、宁波、烟台、威海及青岛市中心血站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议题是关于输血医学及免疫遗传工作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的探讨。

  • 标签: 免疫遗传学 输血医学 青岛市 协作 中心血站 会议议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群体性预防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对降低乙型脑炎发病率和提高乙型脑炎治愈率的影响。方法选取1-4岁初免的儿童进行身体状况检测和筛出485名符合接种条件的儿童,男女平衡。一岁儿童初免一针,二岁加强一针,进行群体性接种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分别检测免疫前后中和抗体阳转率,并且连续两年观察人体接种反应。结果儿童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疫苗后的中和抗体阳转率(83.5%-96.54%)明显高于接种前;儿童接种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后未出现不良反应;接种过疫苗的儿童发病率明显低于初次免疫接种的,12例患病中11例为以前未接种疫苗。结论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具有安全性和高效性,能够显著降低乙型脑炎的发病率,提高其治愈率,有效抑制乙型脑炎的流行。

  • 标签: 流行性乙型脑炎 群体预防性接种 减毒活疫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指标的改变。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血液流变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以及血液流变指标降低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和血液流变,可以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尿激酶 脑梗死 神经功能 血液流变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湖北省黄冈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其变化,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方法对2008年—2012年黄冈市手足口病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年—2012年湖北省黄冈市共报告手足口病25211例,年均发病率为79.14/10万,其中重症60例,死亡6例,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意义。全市十个县市区均有不同程度流行,各县市发病率差异有统计意义。发病主要集中在4—8月,另外大部份年份在11月份又出现一高峰。疫情流行水平呈逐年上升,发病年龄以1—3岁儿童为主,男性多于女性.病原体以EV71型为主。结论黄冈市手足口病的发生存在明显的地区、季节、性别及年龄差异,发病逐年上升。防控方面应大力开展联防联控,流行季节重点开展散居儿童、托幼机构的疫情监测和宣教力度,做好病原检测,防止暴发流行。

  • 标签: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特征 防控
  • 简介:目的了解浦东新区2008-2012年手足口病单次和重复感染的发生率、人群特征及分布规律,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整理浦东新区2008-2012年手足口病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方法分析单次及重复感染时间、地区、人群、病例类型的分布特征。结果浦东新区2008-2012年手足口病报告感染病例37699例,重复感染发生率2.72%。单次与重复感染高峰均在5~7月份;两次感染时间间隔平均16.04个月,80%的重复感染发生在初次感染24个月内;重症、轻症病例重复感染率分别为5.56%、2.71%;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其他肠道病毒感染者重复感染发生率为6.56%、2.73%、3.77%。结论患儿的性别、初次发病年龄影响重复感染的发生率,城乡幼儿、不同户籍幼儿、不同病例类型患儿重复感染率无差异;应加强重复感染病例的病原学监测,适时开展分子流行病研究。

  • 标签: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A型 流行病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