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甘绍伯研究员介绍,食源性寄生虫病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植物源性寄生虫病,如姜片吸虫病;肉源性寄生虫病,如旋毛虫病、猪带绦虫病、牛带绦虫病、弓形虫病;螺源性寄生虫病,如广州管圆线虫病;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病,如肺吸虫病;鱼源性寄生虫病,如肝吸虫病等30余种食源性寄生虫病。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寄生虫病 饮食安全 饮食习惯 预防
  • 简介:为最大程度地控制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于2001年被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项目建立了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分析了1992年至2001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对2002年部分个案进行了监测与分析.在常见食物病原菌DNA指纹图谱技术的研究,PCR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建立了鸡蛋中沙门氏菌危险性评估模型,对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进行了定量监测与危险性评估.建立了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库及信息系统.该研究将有效地提高我国食品卫生监督检测系统对食物中毒致病菌的快速检测和鉴定水平,为全国的系统监测提供技术支撑,为缩小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科学地监控食源性疾病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政府及国际食品法典提供了有价值的政策依据.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危险性评估 监控技术 中国 监测数据库 信息系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阐述食品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立法、目的、重点内容及开展相关工作的要求和重要性。简析国际上食源性疾病监测相关工作的实施情况,并详细介绍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及监测网体系。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检测体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食源性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也是最为流行的疾病之一,本病诱发因素较多,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1]。学校是人群密集的场所,也是食源性疾病多发场所。近年来,随着食品添加剂的增加,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一旦出现食源性疾病很容易呈现流行性趋势,威胁学校师生安全。故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需高度重视和关注。本文从学校食源性疾病特征,讨论学校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分析如何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旨在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保证师生人身安全。

  • 标签: 学校食源性疾病 预防 控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南通地区地处江海平原,滨江临海,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四季海产品、水产品供应充足,农副产品品种繁多.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南通地区的河豚鱼食物中毒、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生食海、水产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椰毒假单孢菌毒素中毒、霉变甘蔗中毒均与人群的饮食习惯有关.

  • 标签: 南通市 饮食 食源性疾病 饮食中毒
  • 简介:【摘 要】目的:讨论食源性疾病监测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方法:选择2017年180例,2018年200例,2019年210例,2020年220例的食源性疾病检测的患者,找出在2017年到2018年中食源性疾病检测的问题找出,并在2019年,2020年实施针对性对策。比较四年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以及生物标本检测,漏报率以及首次审核通过率的情况。结果:四年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以及生物标本检测,漏报率以及首次审核通过率相比,差异较大(P

  • 标签: 食源性疾病监测 问题分析 对策
  • 简介:这些因素都增高了食品污染病原体和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危险,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的控制已刻不容缓,  4.5 建立和实施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报告制度 

  • 标签: 性疾病控制 我国食品安全 控制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微生物样品检验的阳性率结果,探讨不同微生物样品检验的卫生检验意义。方法从我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自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与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集的微生物样品进行研究分析,均为191例,遵守质量体系标准,根据类型分类,检测其微生物致病菌,并深入分析其检验结果。结果不同时段的阳性率检测中,特殊膳食用食品、肉与肉制品、蛋与蛋制品、焙烤及油炸类食品培养样品均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水产及其制品、冷冻饮品及调味品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物的检验结果是确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的有效标准,在针对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样品时,需完善相关资料,结合具体信息,选择有针对性的检验方向,从而提升食品卫生检验水平,保障食品健康安全。值得推广。

  • 标签: 微生物 样品 阳性率 卫生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食源性疾病样品的采集和阳性结果探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入的食源性疾病患者74例,对其进行样本采集并对阳性结果进行探究。结果 食源性疾病样品阳性46份62.16%;6~8月、9~11月两个时间段食源性病原体阳性率高于3~5月和12~2月;0~10岁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较大P<0.05。结论 食源性疾病高发季节为夏秋两季,主要致病菌为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氏菌等,其中主要年龄段则为0~10岁,所以需强化疾病宣传,提升人们健康意识。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阳性 分布特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本地区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对2017—2020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本地区2017-2020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一共291起,暴露人数16181人,其中发病人数2198人,住院人数551人,死亡人数14人;在发病的2198人中1-6岁有95人(4.32%);7-19岁有300人(13.65%);20-59岁有1621人(73.75%);60岁以上有182人(8.28%);在291起报告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中发生在家庭84起(28.80%)、特大型餐馆70起(24.00%)、单位食堂32起(10.90%)、学校食堂19起(6.50%)、街头摊点17起(5.80%)、门店21起(7.20%)、农村宴席8起(2.70%)、社会用餐配送单位7起(2.40%)、小型餐馆8起(2.70%)、幼儿园食堂1起(0.30%)、中央厨房3起(1.00%)、不明4起(1.30%)、其他17起(5.80%%);在291起报告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中发生在1-4月80起(27.49%);发生在5-8月152起(52.23%),发生在9-12月59起(20.27%)。 结论 应加强对各个环节人员的健康宣传和培训,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流行特征 暴发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县近10年来(2001-2010)38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实验室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寻找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关键控制因素。方法对引起38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菌及其来源、主要污染食物、发生季节进行分析。结果38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中有28起检出病原菌,18起由致病性弧菌引起,占64.29%,食物中检出的88株病原菌有84株是从熟食间样品中检出,占95.45%,夏秋季节的发病率占全年的89.47%。结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主要危害因素是致病性弧菌,其次为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冷菜是引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食物;操作间卫生管理、从业人员的卫生素质培训;夏秋季节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关键控制因素。

  • 标签: 细菌 食源性疾病 病因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