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在动脉-动脉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探讨晨峰高血压与颈动脉溃疡斑块相关性。方法连续入组120例经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OhineseIschemicStrokeSubciassifical;ion,CISS)分型诊断为动脉-动脉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利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以及颈动脉彩超分别监测晨峰血压及颈动脉溃疡斑块。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晨峰血压与颈动脉溃疡斑块相关性。结果12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为(62.6±12.8)岁,女性占56.8%。晨峰高血压组(n=48)溃疡斑块检出率与无晨峰高血压组(n=72)相比,差异无显著性(51.5%vs30.6%,P=0.84)。进一步将溃疡斑块按照检出部位(出现在卒中病灶同侧颈动脉或对侧颈动脉)进行分类发现,晨峰高血压组病灶同侧溃疡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无晨峰高血压组(27.1%vs19.4%,P=0.00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之后,晨峰高血压与病灶同侧溃疡血块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优势比(oddsratio,OR):1.4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09-4.22)];进一步校正其他危险因素之后,两者相关性仍存在(OR1.23;95%CI1.02-3.46)。结论在动脉-动脉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晨峰高血压与卒中病灶同侧颈动脉溃疡疵块检出率具有相关性,提示过高晨峰血压可能是颈动脉溃疡斑块脱落导致动脉-动脉栓塞型缺血性卒中发病危险因素。

  • 标签: 晨峰血压 颈动脉溃疡斑块 缺血性卒中
  • 简介:随着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及重组技术发展,由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具有操作简便、微创特点,其在中枢神经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可为急性脑血管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脑静脉血栓形成及脊髓血管病变诊断提供依据,对预测脑出血后血肿再扩大也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就CTA在这些疾病中技术优势、技术特点以及临床研究热点做一综述。

  • 标签: 血管造影 计算机断层扫描 中枢神经系统
  • 简介:背景与目的本文作者全面回顾了成人急性缺血性卒中现有证据及各类评估和诊疗建议。本文目标读者为院前急救人员、内科医师、专职医疗人员和医院内参与卒中发病后最初48h诊疗有关人员。这一指南将取代此前2007版和更新后2009版指南。方法编写委员会成员由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委员会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指定,各成员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共识编写整个过程严格遵守美国心脏协会利益冲突政策。小组成员被分配了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主题,重点回顾了前版指南发表之后卒中文献,并按照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证据分级方案起草建议。结果指南目的是降低卒中发病率和卒中相关死亡率。本指南既提倡卒中医疗系统整体概念,又体现卒中医疗各个细节,从患者识别到急救医疗服务启动、转运、分诊,包括了整个在急诊室和卒中单元最初几个小时内救治过程。本指南讨论了卒中早期评估和一般性治疗,以及缺血性卒中特殊干预措施,如再灌注策略以及脑复苏最优化措施。结论由于很多建议基于有限资料,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仍亟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声明 急性脑梗死 急救医疗服务 再灌注 卒中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水平同型半胱氨酸和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及脑梗死TOAST分型之间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卒中单元2010年1月~2011年3月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首先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正常(〈15umol/L)及轻度增高组(15umol/L~30umol/L)及中重度增高组(≥30umol/L);根据患者卒中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对所有患者行TOAST分型。结果①Hcy轻度增高组与Hcy正常相比,血浆维生素B12水平明显降低(P〈0.001),余危险因素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Hcy中重度增高组与正常组与相比,中重度增高组男性比例(P=0.014)及吸烟率(P=0.019)明显高于正常组、高血压患病率(P=0.004)及血浆维生素B12水平(P=0.002)明显低于正常;②Hcy正常组、Hcy轻度增高组TOAST分型均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型比例最高、其次为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O)型,而Hcy中重度增高组以SAO型比例最高,其次为心源性脑栓死(CE)型,Hcy中重度增高组LAA型比例明显低于Hcy正常组(P=0.007),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脑梗死患者不同水平Hcy伴有不同卒中危险因素及不同TOAST构成,Hcy中重度增高伴有高男性比例及吸烟率,伴有低高血压比例及低血浆维生素B12水平;Hcy中重度增高组TOAST分型以SAO型。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危险因数 TOAST分型
  • 简介:目的探讨脑胶质瘤U87细胞中AKT2基因表达对替尼泊苷(VM-26)敏感性影响。方法体外将慢病毒介导AKT2-shRNA表达载体转染胶质瘤U87细胞,作为实验组;转染GFP—shRNAU87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未转染U87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应用RT—PCR、Westernblot检测3组U87细胞中AKT2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应用MTT法检测3组U87细胞对VM-26敏感性变化。结果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转染后U87细胞AKT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实验组VM-26对U87细胞半数抑制量(IC50)为(6.46±0.42)μg/ml,阴性对照组为(1.16±0.25)μg/ml,空白对照组为(1.15±0.22)μg/ml,实验组与两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KT2-shRNA抑制AKT2基因表达,能增加人脑胶质瘤U87细胞株对化疗药物VM-26敏感性。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AKT2基因 替尼泊苷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在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应用.方法选取我科神经导航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156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头部3D-CT薄层连续平扫,并将影像资料导入SteahhStationTriaPlus手术导航系统,图像经三维重建后,确认患侧卵圆孔作为靶点,在导航实时引导下进行卵圆孔穿刺,并行电生理测试,再次确认靶点位置无误后,进行射频热凝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顺利穿刺成功,射频热凝术后,患者原有的面部疼痛均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前患者VAS评分为9.67±0.47,术后VAS评分为0.22±0.57,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且所有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神经导航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是一种微创,安全和疗效显著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手段.

  • 标签: 神经导航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 三叉神经痛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低密度脂蛋白(LDL)与疾病严重程度及复发关系。方法入选发病3天内入院急性脑梗死患者267例,检测急性期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应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进行评分并分组,并进行6个月至1年随防以记录脑梗死复发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单相关分析及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不同严重程度组间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L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显著正相关(r=0.278,P〈0.001;r=0.386,P〈0.001;r=0.316,P〈0.001);随访期脑梗死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比较显示超敏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可反映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脑梗死复发关系密切。

  • 标签: 脑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超敏C-反应蛋白 纤维蛋白原 复发
  • 简介:目的形成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实践指南。参与者工作小组包括由内分泌学会临床指南小组委员会(ClinicalGuidelinesSubcommittee,CGS)选定主席,及另外五位此领域专家和一位方法学家。作者没有接受任何企业资助或报酬。证据指南采用推荐、评估、制订与评价分级(theGradingofB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ndEvaluation,GBADE)系统来描述推荐强度和证据质量。共识过程共识是通过对证据系统回顾、电子邮件讨论、电话会议和面对面的会议为指导。本指南依次由内分泌学会CGS、临床事务核心委员会和内分泌学会理事会审议并批准。在每个阶段,工作小组根据书面意见做出修订。结论工作小组建议,高甘油三酯血症诊断主要基于空腹水平,轻度和中度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为150~999mg/d1)可以用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评估,且重度和极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1000mg/dI)被认为是胰腺炎危险因素之一。工作小组同时建议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评估继发性高脂血症,原发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评估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工作小组建议,中度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治疗目标是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小组指南一致。初始治疗应是生活方式治疗,也可考虑饮食改变和药物联合治疗。重度或极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贝特类药物应作为一线用药。

  • 标签: 高甘油三酯血症 治疗 评估 证据
  • 简介: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指数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及血清一氧化氮(NO)和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关系。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保守治疗6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于入院第2、5天应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监测脑水肿指数。入院第2、5天清晨空腹抽静脉血检测血清NO、LPO水平。结果6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发生消化道出血80例,发生率为12.2%。入院第2、5天脑水肿指数越高,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越高(P〈0.05)、发生首次出血时间越短(P〈0.05)、出血持续时间越长(P〈0.05)、出血量越大(P〈0.05)。不同脑水肿指数患者入院第2天血清NO、LPO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入院第5天脑水肿指数越高,血清NO、LPO水平越高(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指数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血清NO和LPO水平密切相关,而且直接影响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时间、出血量。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脑水肿指数 应激性消化道出血 一氧化氮 脂质过氧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