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史上重要的音乐美学著作,这一著作评判和继承了先秦、两汉儒道两家的音乐思想,深入探讨了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感情的关系、音乐的功能等问题。本文尝试对嵇康《声无哀乐论》一文的音乐思想进行系统阐述。

  • 标签: 嵇康 《声无哀乐论》 音乐
  • 简介:唐代书僧,陶九成《书史会要》所收二十八人,这种勃兴局面,也是时代使然。不仅书法如此,即绘画也在中唐大放异彩,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云:“佛画自后汉输入中土,经魏、晋、南北朝,迄于初唐,其作风大抵被外来风格所支配。……至盛唐,始以中土风趣,于佛画陶熔而调和之,特出新意,穷极变态。”又云:“吾国佛画,自初唐以来,禅宗顿盛,主直指顿悟,见性成佛;一时文人逸士,影响于禅家简静清妙,超远洒落之情趣,于寄兴为情之画风,恰相适合。”恰相适合。”书法虽不能与绘画并论,即在形式上不能像绘画那样去摹绘佛身,它只是以汉字为题材,离此,则无所谓书法了;但在艺术思想上,并无二致。如同熊秉明所云,禅僧的狂草,“那是棒喝顿悟式的活动,利剑一斩,妄念俱绝,是直截了当的当下表现;这一种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禅境。”(见《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就唐代而言,体现这种禅境的,主要是狂草。至后代,如清的朱耷,现代的李叔同,则是以空清、萧朗的行书去透露那超尘的禅境了。将禅意引入艺术,是盛唐后中国艺术思想史的一个大潮流,诗、文、书、画,概莫能外。清人王瀛说“诗不入禅,意必肤浅”(见《清书家诗史》)。龚相《学诗诗》云:“学诗浑似学参禅,语可安排意莫传。”而姚孟起直...

  • 标签: 出颠狂 思想陶 禅宗思想
  • 简介:<正>第八届国际美学会议上,有些美学学者提出“一般认识论”不适于美学的观点,主张美学从认识论中解放出来。近来,在我国也有美学工作者认为只从认识论来探讨美学还是不够的,主张从本体论来探讨美学,这是一个进步,但是,力图从《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寻找依据,把认识论与本体论割裂或对立起来的倾向则是不正确的。因此,探讨一下马克思的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究竟是什么,就很必要了。

  • 标签: 本体论与认识论 马克思美学思想 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手稿》
  • 简介:米芾作为宋代著名的书法鉴藏家,他的鉴定与批评对中国书法史上的杰作起到了"筛子"的作用,米芾对古代书法的鉴定与批评并非空穴来风,他通过自己的勤奋与天分对晋唐鉴定与批评名家的著作进行了选择性的继承。在批评方式上,南朝袁昂《古今书评》对米芾的书法批评影响很大,对二王书法的鉴定与批评更多地受到了南朝虞龢《论书表》和唐李嗣真《书后品》的影响,窦氏兄弟与褚遂良则直接给其提供了鉴定方法和鉴定结果。

  • 标签: 米芾 书法鉴定 书法批评
  • 简介:本文对南北朝、隋代佛教图像反映的经典思想进行了初步阐释。认为北魏至东魏、西魏时期的佛教图像,基本受法华经思想支配。北齐、北周至隋代佛教图像,法华经思想影响减弱,在邺都等局部地方,华严经思想成为支配佛教图像的另一股重要力量。而且,北齐以来净土信仰对佛教图像的影响力日益加强。来源于维摩诘经、大乘涅椠经的图像,基本从属于法华经或华严经的图像构成。本生、因缘、佛传图像多被借用,以表述法华经方便说法的意图。敦煌石窟图像构成具有两重性,一些洞窟表现为西域禅观思想主导的图像构成,另一些洞窟表现为中原北方大乘佛教思想主导的图像构成。

  • 标签: 北朝隋代 佛教图像 经典思想
  • 简介:正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工具等诸方面都始终贯穿着"原本性"这一重要特征。如何正确理解"原本性"的音乐教育思想,如何基于我国的历史与国情、如何更好地融会贯通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都是本文力图探究的问题。一、卡尔·奥尔夫卡尔·奥尔夫(1895-1982),德国著名的作曲

  • 标签: 奥尔夫本性 本性音乐教育 试析奥尔夫
  • 简介:嵇康与阮籍是魏晋时期魏国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和文学家,具体到音乐方面,由于受到各自人生经历、性格和才学等影响,二人的音乐思想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将从音乐思想的根源、音乐的审美标准,以及对"悲乐"与"郑声"、"乐"与"礼"、音乐社会功能的认识等方面比较分析嵇康与阮籍音乐思想的异同。

  • 标签: 嵇康 阮籍 音乐思想 共同点 差异
  • 简介:本文系统讲述了瓦格纳的乐剧即'综合艺术'的来源及其在创作中的运用,并通过具体分析其音乐语言和创作手法上的突破与创新,阐述了瓦格纳如何在音乐实践中实现他的乐剧思想.

  • 标签: 理查德·瓦格纳 综合艺术 戏剧 诗歌 主导动机
  • 简介:舞蹈编导,是舞蹈事业前进和发展的核心。这个核心的主要机能,就是要把舞蹈这个特殊的艺术用舞蹈形象.通过活生生的。动感世界”传达高尚而美的思想品德。那么这种思想是如何而发的呢?她的。根”和。源”在哪里?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刨作生活是舞蹈编导塑造完整舞蹈艺术形象的前提。

  • 标签: 舞蹈编导 创作思想 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 舞蹈动态美 舞蹈形象
  • 简介:文章以国立音专的毕业生——广州音专的筹备主任与第一任副校长陆仲任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为研究对象,以口述史料为主要资料来源,通过追溯其与萧友梅、黄自等人音乐教育思想与办学实践上的内在延续性,既试图使人了解岭南音乐教育家陆仲任的作用,又希望为萧友梅对整个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贡献提供关于岭南地区的具体案例。

  • 标签: 口述史 陆仲任 萧友梅 黄自 国立音专 广州音专
  • 简介:已经有多个剧本被拍成数字电影,《老寨元年》是第15个。回首看去,既为赶上电影频道蓬勃发展的黄金年代而庆幸,也为自己的丰硕成果而自豪:已经播出的数字电影作品多数都获得了"百合奖"的优秀故事片奖,自己也获得两次"百合奖"优秀编剧奖,还受到了电影频道的额外奖励,捧了突出贡献奖的奖杯。在电脑上打开文件夹,面对作品篇目,自己也不免陶醉,很想用那句著名的台词夸奖自己:"老头子,你太有才啦!"

  • 标签: 艺术表达 杂感 创作 电影频道 电影作品 数字电影
  • 简介:刚田是一位书法篆刻家,他的艺术成就并不以理论研究为标志,他的主要志趣和精力投注于创作。然而正是在深入创作的实践中,他对理论有了深入的研究。他研究理论的起点是创作-归依仍然是创作。当然,这不等于说刚田的理论研究是浅层次的,他的研究涉及了书法篆刻的史学、美学、批评、技法、教育等各个领域,不但具有相当的深度,且还发前人所未发,见解独特。

  • 标签: 创作 刚田 研究 理论 书法
  • 简介:林风眠先生艺术哲学思想的核心可概括为’为艺术战”.他“为艺术创作战”.也”为艺术教育战”.二者殊途同归于他对民族的大爱。儒家,道家、禅宗的哲学思想在他“为艺术战”的一生中实现了合流,这使得他的百年人生分外开阔与厚重。

  • 标签: 林风眠为艺术战 艺术创作 艺术教育
  • 简介:<正>张庚同志是我国戏剧运动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人,是我国有创见的戏剧理论家、戏剧艺术学科建设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同时还是卓越的戏剧艺术教育家。1938年张庚同志任延安鲁艺戏剧系主任,1946年任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副院长。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与欧阳予倩共同筹建中央戏剧学院并长期任副院长,兼任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团长。后因工作需要,先后调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中国艺

  • 标签: 戏剧教育 戏剧运动 欧阳予倩 中央戏剧学院 中国戏曲学院 中国戏曲研究院
  • 简介:鲁日融先生1933年6月出生于湖北均县。1951年考入西北艺术学院,主修二胡。兼修作曲、指挥。1954年毕业留校教学,历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副院长,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现任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第一、二、三届副会长、第四届荣誉会长、陕西省歌舞剧院民族交响乐团艺术顾问、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在他近半个世纪的艺术教育生涯里,是集创作、演奏、指挥于一身的当代著名二胡教育家、作曲家、指挥家和社会活动艺术家。

  • 标签: 音乐创作 中国音乐家协会 民族管弦乐学会 思想论 民族音乐研究 西安音乐学院
  • 简介:潘天寿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画家之一,后世有学者称他为"最临近现代却始终未跨入"的画家,对这一说法争议颇多。但无可辩驳的是,潘天寿在中国画的教育中,始终坚守着传统文化的脉络,他提出的"中西方艺术是世界上的两座高峰"、"中西艺术应该拉开距离"等观点对现代中国画的发展影响至深。他对如何在新时代看待传统、创新发展中国画提出了独有的见解。

  • 标签: 潘天寿 摹古 距离说 文人画
  • 简介:在"士人画"理论的指导下,苏东坡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文人画观点。这些观点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代皆影响至远。绘画统于"道"与"德"与"占色而画,画之陋也"是苏东坡文人画思想体系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是我们全面完整地认识苏东坡文人画思想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 标签: 苏东坡 文人画思想 于“道”与“德” “占色而画 画之陋也”
  • 简介:“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进行教学也要考虑教学对象——学生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本人觉得提高艺术中专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针对艺校中专生特点,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

  • 标签: 艺术职业学校 思想政治课 评说法 教学方法 学生参与式教学
  • 简介:这里是艺术人静静品茗的所在,这里是我们交朋结友的空间,这里是我们轻轻倾诉心声的园地,这里是我们艺术人创作艰辛过后抒发闲情雅致的精神家园。

  • 标签: “中和”思想 中国古典舞 精神家园 艺术
  • 简介:精神的自我创造在艺术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艺术家借助以往的历史文化来认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培育自我艺术品格,最终通过自己的作品回报历史,并以这种方式融入历史文化的长河。艺术史就是这样形成了文化共性的河流,不断吸收个性的支流,不断向前延伸,中华民族艺术史正是这样演绎了数千年。本期刊发张卉《龚贤艺术教育思想的人文价值》,龚贤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位博学的画家和艺术教育家,他晚年课徒授画的艺术教育之路,贯穿在他的创作和著述中,为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提供了可能的进路。韩雪松《〈画品〉中的"比方陆氏,最为高逸"发微》,文章结合魏晋之际艺术精神极其自由的时代背景,通过具体的画论考辨,揭示了才性论盛行对绘画与画论的影响。

  • 标签: 艺术教育思想 人文价值 龚贤 中国艺术精神 中国艺术史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