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调节性坏死是新发现的新型细胞死亡途径,包括程序性坏死、细胞焦亡、铁死亡等。有研究报道,调节性坏死在缺血/再灌注、顺铂等药物、横纹肌溶解所诱发的急性损伤(AKI)中起到关键作用。研究调节性坏死相关通路在AKI中的作用,有望为明确AKI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方向,具有潜在治疗和应用前景。本文对程序性坏死、细胞焦亡、铁死亡的相关信号通路及其在AKI中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AKI的防治提供潜在靶点。

  • 标签: 调节性坏死 程序性坏死 细胞焦亡 铁死亡 急性肾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草酸二甲酯(DMO)中毒致急性损伤的临床表现及非透析治疗的方法、疗效及预后。方法于2020年7月,对4例急性DMO中毒患者的职业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病情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事故后现场调查可见工作场所内有大量白色DMO晶体。4例患者同时、短期内接触DMO后急性起病,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腹胀、腰腹部绞痛及夜尿增多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均显示急性损伤,起病时患者血肌酐119~835 μmol/L。早期予以休息、保护肾功能、水化碱化尿液等治疗,同时均给予百令胶囊治疗。4例患者症状缓解,肾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临床预后良好。结论急性DMO中毒导致急性损伤主要以低比重尿、无菌性白细胞尿等肾小管间质病变为主,早期积极治疗,临床短期预后较好。

  • 标签: 中毒 草酸二甲酯 急性肾损伤 治疗
  • 简介:摘要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全国专家编写并发表了《综合征出血热防治专家共识》,旨在为预防和临床一线医务工作人员提供简明、实用的技术指导性文件。现对共识中的编者来源与主要内容、流行病学与预防、有关诊断的推荐意见、重症预警、液体复苏抗休克、血管活性药物、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促进利尿与血液净化、出血与输血、待解决的问题等进行解读,以期使读者对共识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 标签: 肾综合征出血热 预防 治疗 共识 解读
  • 简介:摘要1例60岁男性患者因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和肺炎住院,给予止咳、平喘及抗炎等治疗后好转,出院带药包括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和孟鲁司特钠。出院后用药第4天,患者出现双足跖趾关节疼痛伴红肿,腹胀,浑身乏力,尿色加深。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酐(Scr)112 μmol/L,血尿酸228 μmoL/L,尿蛋白(+),尿潜血(++)。排除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后,考虑急性损伤和跖趾关节疼痛很可能与孟鲁司特钠有关。停用孟鲁司特钠,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继续应用,同时给予对症治疗。7 d后患者跖趾关节疼痛好转,尿色恢复正常;2周后,Scr恢复正常(75 μmol/L)。

  • 标签: 白三烯拮抗剂 急性肾损伤 关节疼 孟鲁司特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结直肠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急性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2月1日行结直肠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ASA分级、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术前慢性肾脏疾病和肾功能不全)、术前新辅助治疗情况、术前血肌酐水平(术前1~3 d内)、术前预防性输尿管插管情况、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和输血情况、术中补液量和尿量、术中低血压发生情况和持续时间、术中预防性回肠造口、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肠梗阻、吻合口漏/腹腔感染)发生情况、术后抗生素和NSAIDs使用情况。采用KDIGO标准诊断术后AKI,根据术后7 d内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并采用Poisson回归分析筛选术后AKI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共纳入543例患者,有14例发生术后AKI,发生率为2.6%。Poisson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高血压(OR值5.04,95%可信区间1.57~22.18,P=0.041)和术后使用万古霉素(OR值8.87,95%可信区间2.27~28.99,P=0.004)是结直肠恶性肿瘤根治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合并高血压和术后使用万古霉素是结直肠恶性肿瘤根治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手术并发症 结直肠肿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各种因素导致的低甲状腺激素血症或甲状腺激素抵抗而引起的全身性低代谢综合征,可同时出现心血管、消化、神经等多系统症状。我们报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近期收治的2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伴肾功能减退患者,确诊后经过甲状腺素替代治疗,肾功能逐渐恢复。

  • 标签: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肾损害
  • 简介:摘要对比剂诱导急性损伤(CI-AKI)是心导管手术的重要并发症。CI-AKI明显增加心血管介入患者不良预后,故降低CI-AKI发生率是近年心血管介入领域始终关注的临床问题。减少对比剂用量和静脉水化是预防CI-AKI发生的基石,药物治疗目前并没有一致推荐。因此,本文从病理生理学、预测因素以及临床治疗方面做一介绍。

  • 标签: 对比剂 急性肾损伤 心导管手术
  • 简介:摘要本研究报道1例肾移植术后1个月发生移植静脉血栓受者,采用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术治疗11 d血肌酐降至111 μmol/L,下肢肿胀明显缓解,术后随访肾功能稳定,治疗效果良好。为临床治疗移植静脉血栓形成提供参考。

  • 标签: 肾移植 移植肾静脉血栓形成 栓子清除术
  • 简介:摘要终末期肾病(ESRD)合并恶性肿瘤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目前国内相关研究甚少。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16例ESRD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大多无症状,均行根治性(输尿管)切除术。病理示透明细胞癌11例,乳头状细胞癌2例,肉瘤样癌、肾盂尿路上皮癌和肉瘤各1例。绝大多数细胞癌为低分期、低分级,平均随访43.7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肉瘤样癌、肾盂癌和肉瘤患者,存活2~20个月,预后差。

  • 标签: 肾肿瘤 恶性 终末期肾病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型假性醛固酮减少症Ⅰ型是一种罕见病,以高钾血症、低钠血症和高醛固酮血症为主要特征。本文报道1例因NR3C2基因突变引起的型假性醛固酮减少症Ⅰ型新生儿的诊疗过程,以加强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Ⅰ型假性醛固酮减少症,肾型 基因突变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口服罗沙司他与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透析患者(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取透析性贫血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罗沙司他组和促红素组,每组20例。罗沙司他组:每周相对固定时间口服罗沙司他胶囊100 mg(体重45~60 kg)或120 mg(体重≥60 kg),每周3次,根据血红蛋白值调整剂量。促红素组:促红细胞生成素100~180 IU/(kg·周),根据血红蛋白水平调整剂量,皮下注射。总疗程共12周。每两周检测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常规、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叶酸、维生素B12、血清铁蛋白、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之间性别、年龄、体重、维持透析时间及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铁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肝肾功能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12周,罗沙司他组与促红素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10周期间,罗沙司他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升高的水平比促红素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不高。结论罗沙司他口服治疗性贫血比促红细胞生成素皮下注射更方便、更快速达标,可显著纠正贫血症状,有较高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血液透析 腹膜透析 肾性贫血 罗沙司他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口服罗沙司他与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透析患者(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取透析性贫血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罗沙司他组和促红素组,每组20例。罗沙司他组:每周相对固定时间口服罗沙司他胶囊100 mg(体重45~60 kg)或120 mg(体重≥60 kg),每周3次,根据血红蛋白值调整剂量。促红素组:促红细胞生成素100~180 IU/(kg·周),根据血红蛋白水平调整剂量,皮下注射。总疗程共12周。每两周检测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常规、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叶酸、维生素B12、血清铁蛋白、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之间性别、年龄、体重、维持透析时间及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铁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肝肾功能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12周,罗沙司他组与促红素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10周期间,罗沙司他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升高的水平比促红素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不高。结论罗沙司他口服治疗性贫血比促红细胞生成素皮下注射更方便、更快速达标,可显著纠正贫血症状,有较高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血液透析 腹膜透析 肾性贫血 罗沙司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胰联合移植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胰联合移植术受者115例,回顾性分析胰联合移植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根据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生情况,将受者分为肠梗阻组19例和非肠梗阻组96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类型、糖尿病患病时间、透析方式、透析时间、糖尿病性胃肠病史、腹部手术史、肠道准备、手术时间、出血量、免疫抑制剂方案、低蛋白血症等因素对于麻痹性肠梗阻发生率的影响。将筛选的可疑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受者术后发生麻痹性肠梗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15例受者中,术后发生麻痹性肠梗阻19例(16.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存在糖尿病性胃肠病史、手术时间、开腹手术史、无肠道准备、低蛋白血症的受者麻痹性肠梗阻发生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糖尿病性胃肠病史、手术时间、开腹手术史、无肠道准备是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胰联合移植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性胃肠病史、手术时间、开腹手术史和无肠道准备,临床工作中应对上述因素予以干预。

  • 标签: 胰肾联合移植 麻痹性肠梗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胰联合移植(SPK)治疗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效果及其术后高钾血症处理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本院器官移植中心接受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官捐献行SPK治疗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高血钾发生情况及治疗处理措施。结果共有6例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接受了SPK治疗,供胰、供冷缺血时间均控制在8h内。除1例患者因出现急性左心衰致心搏骤停死亡外,5例存活患者术后空腹血糖与血肌酐水平均正常,糖尿病并发症得以缓解或改善。1例原发性肾功能延迟恢复、2例移植胰腺术区渗血、1例消化道出血、3例移植胰腺血管内微小血栓形成、2例周积液感染、2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输尿管膀胱吻合口漏,均经对症处理后治愈;2例术后出现高钾血症,最高分别达到6.49mmol/L和6.67mmol/L,经静脉滴注10%葡萄糖胰岛素液转移血钾、急诊血液透析、口服氟氢可的松等治疗后分别于术后1和2个月时血钾水平恢复正常;无围术期外科技术性出血、肠漏、动静脉大血栓、坏死性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SPK是治疗糖尿病肾功能衰竭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最佳方法,其术后高血钾并发症经对症处理(静脉滴注10%葡萄糖胰岛素液转移血钾)、急诊血液透析、口服氟氢可的松等措施能有效治疗。

  • 标签: 胰肾联合移植 术后 高钾血症并发症 治疗处理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50岁女性左嗜酸性实性和囊性细胞癌的影像表现。病灶呈类圆形囊实性,边界清晰,CT平扫实性成分呈等密度,增强皮质期及实质期持续渐进性强化,排泄期强化减退,强化程度均稍低于同期皮质,囊性部分无强化。MRI平扫实性部分T1WI及T2WI均呈稍低信号,DWI为高信号,增强表现类似CT强化。

  • 标签: 癌,肾细胞 嗜酸性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先证者为5岁男童,自幼双眼内斜视,眼部检查示:双眼视杯宽而深,有多发睫状视网膜血管自盘周呈放射状发出,左眼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对先证者父母及妹妹行眼科检查,其父自述自幼右眼视力极差,10年前有肾移植病史。眼部检查示先证者父亲右眼视盘增大,血管走行异常,左眼视盘大小正常,多发视网膜血管自盘周放射状发出,可见黄斑区及视盘周围视网膜劈裂,右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浅脱离。先证者妹妹双眼视杯宽而深,血管走行大致正常,黄斑区无明显异常。肾脏彩超及尿常规检查示先证者及其妹妹均可见双侧肾脏钙化灶及肾盂分离,轻度蛋白尿。基因检测结果示:先证者及其父亲、妹妹均存在PAX2基因c.419_421delGGA杂合突变。结合上述检查结果,诊断为:-视神经乳头缺损综合征。(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54-457)

  • 标签: 肾功能不全 膀胱输尿管返流 眼缺损 视神经
  • 简介:摘要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黏膜和肝肾功能损害,其中以损害最为严重。本文报道1例因子宫动脉灌注MTX引发的急性损伤,患者系青年女性,因瘢痕妊娠行子宫动脉灌注MTX栓塞治疗后出现急性损伤,活检结果示急性肾小管坏死,经补液水化、碱化尿液和利尿等治疗后肾功能恢复。

  • 标签: 甲氨蝶呤 急性肾损伤 妊娠,异位 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劳力性热射病(EHS)发生急性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于2019年11月,回顾2015年7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69例EHS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入院时的格拉斯哥评分(GCS)、24小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 Ⅱ)、接触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患者按照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31人)和非AKI组(38人)。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别,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例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χ2检验;多样本间的比较用多重检验。相关性用线性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以出院为观察终点,69例EHS患者中发生AKI共31例。与非AKI组比较,AKI组的心率、白细胞计数、乳酸、D-二聚体、肌红蛋白均较高,MAP、血小板计数、PH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APACHEⅡ评分、核心温度、核心温度降至38.5 ℃所需时间(T降至38.5℃)、接触时间率、血小板计数、PH值、酸碱值、乳酸、D-二聚体、肌红蛋白与肌酐均相关(r=0.57、0.42、0.80、0.78、0.57、0.43、0.51、0.55、0.79)。APACHEⅡ评分、T降至38.5℃、Lac、MYO是劳力性热射病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降至38.5℃是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KI是EHS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应早期识别EHS并发AKI,并进行有效的干预措施。

  • 标签: 热射病 劳力性热射病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新生儿急性损伤(AKI)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时间内受到损害,新生儿呈现血容量减少性休克、缺氧、低体温等多种病理状态,血清肌酐水平急性和可逆性增高,伴或不伴尿量减少,水和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和代谢废物堆积。AKI表现隐匿,该病新生儿易被临床漏诊。由于AKI新生儿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使其与成年人AKI患者差异较大,目前临床不断改进的成年人AKI诊断标准,并不适用于临床诊断新生儿AKI。因此,临床需要新型损伤生物标志物,对新生儿AKI进行早期预测和诊断。目前可反映肾小管及肾小球损伤,有助于新生儿AKI诊断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包括:胱抑素C(Cys-C)、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肾脏损伤分子(KIM)-1、β2微球蛋白(β2-MG)、α1微球蛋白(α1-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神经轴突导向因子(Netrin)-1、表皮生长因子(EGF)、白细胞介素(IL)-18、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及β-微量蛋白(BTP)等。在众多预测新生儿AKI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中,应用相对较多及预测效果较佳的生物标志物是尿、血清Cys-C,尿、血清NGAL和尿KIM-1等,在对AKI新生儿进行早期预测、辅助诊断等方面,均优于血清肌酐及尿量检测。但是,上述新型生病标志物的"正常值"大多受新生儿出生胎龄、体重及其检测时日龄与是否合并全身感染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均可降低其预测新生儿AK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联合检测多种生物标志物预测新生儿AKI,虽然降低了预测特异度,但是可以提高预测敏感度。

  • 标签: 急性肾功能不全 生物学标记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婴儿,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