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药品就如同一把双刃剑,正如民间俗语所说:“是药三分毒”。这句俗语强调了药物具有潜在的双重作用,既能治疗疾病,同时也可能引发不良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对安全用药的关注逐渐增强。因此,在探讨药物不良反应的话题时,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支气管哮喘患者超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哮喘分级、肺功能水平相关,检测其水平有助于哮喘控制评估。

  • 标签: 哮喘 超敏感性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我院116例药品不良反应(ADR)中高危药品引起的ADR有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116例ADR患者临床资料,观察116例ADR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ADR各种症状类型、重点分析高危药品引起ADR的主要品种、症状表现、和科室分布等临床数据,并加以分析。结果药物的ADR发生机率和患者年龄大小密切相关、高危药品引起ADR的概率远大于普通药品。结论医院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培训,定期进行处方点评,重点关注高危药品ADR。

  • 标签: 高危药品 不良反应 药品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逆向思维结合专题活动式健康教育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2月—2021年9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01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50例)与对照组(1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逆向思维结合专题活动式健康教育。采用疾病知识掌握程度问卷、乳腺癌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评价干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前后疾病知识掌握程度问卷、FACT-B、心理韧性量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逆向思维结合专题活动式健康教育可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生命质量、心理韧性和依从性。

  • 标签: 乳腺肿瘤 逆向思维 专题活动式健康教育 生命质量 心理韧性
  • 简介:目的探讨胬肉逆向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5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92只眼)翼状胬肉患者行胬肉逆向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随访6月-2年。结果除3眼复发外,余均治愈,复发率为3.26%。结论翼状胬肉逆向切除可使病灶切除更彻底,可减少组织损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重建角膜缘,角膜上皮修复快,可有效防止翼状胬肉复发。

  • 标签: 翼状胬肉 逆向切除 干细胞移植
  • 简介:背景:肩关节上盂唇前后部(SLAP),是维持肩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SLAP的损伤常常造成肩关节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但在临床上通过常规查体却很难确诊。目的:验证我们发现的一个新的临床试验用于诊断SLAP损伤。方法:选取因肩关节疼痛初次进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均进行4项常用的SLAP损伤的临床检查法Speed、Yergason、O'Brien、及我们的新试验(Reverse-Biceps-Load-test)进行检查做初步诊断。之后所有患者进行肩关节镜检查,术中镜下对有SLAP损伤的患者进行记录并分型。结果:从2010年2月至2010年8月大约有137名肩关节疼痛的患者进行了肩关节镜手术治疗,其中52名患者存在有SLAP或二头肌长头腱的损伤。其中对于SLAP及二头肌腱的损伤,新试验敏感度76.92%,特异性为43.53%。当肩关节后伸,前部极度外旋时SLAP及二头肌长头腱处于高张力状态。此时轻微的外力就可诱发疼痛,因此新试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此位置时前关节囊及部分肩袖亦处于高张力状态,所以特异性会受一定影响。结论:新试验对于SLAP及二头肌腱损伤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以作为SLAP损伤的筛选试验运用于临床。

  • 标签: SLAP损伤 肩关节试验 关节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及 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 结肠癌根治术患者 94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7 例, 对照组使用全身静脉麻醉,观察组使用全身静脉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分别于麻醉前和术后2 h 采集患者静脉血血清检测应激反应指标肾上腺素( AD )和 皮质醇( Cor )和炎症反应指标肿瘤坏死因子 - α( TNF- α)及 C- 反应蛋白( CRP )。结果:术后2 h 两组的 AD 以及 Cor 水平均明显升高,且对照组明显高于 同时间 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2 h 两组的 TNF- α以及 CRP 水平均明显升高,且对照组明显高于同时间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有效降低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患者术中和术后早期的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

  • 标签: []硬膜外麻醉 结肠癌 应激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自身凝集反应对113例输血不良反应及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取2015年10月—2018年9月在我站申请接受输注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依据凝集情况的不同将其随机均分为次侧凝集不高于自身凝集、主侧无凝集的实验组与主次侧均无凝集的参照组,对比分析两组不良反应以及输注效果差异。结果共计12940例,实验、参照两组各有113例、12827例。实验、参照两组输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0.19%,二者差异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输血效果方面,实验、参照两组总体分别为10.4g/L/2U、11.3g/L/2U,P>0.05,同样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输血过程中自身凝集反应对113例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输注效果均无明显影响。

  • 标签: 自身凝集反应 输注效果 不良反应 血型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分析,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探讨应对不良反应的处理技巧。方法分析我院2001-2010年间接种门诊报告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然后对其发生原因等进行统计总结。结果2001-2010年在我院开展的15种疫苗的预防接种中,记录有9种疫苗发生不良反应96例,一般反应79例,异常反应16例,偶合反应1例。结论严格掌握预防接种的禁忌症,规范化操作,选用安全性高免疫效果好的疫苗,能够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对不良反应及时鉴别并给予正确处理,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 标签: 预防接种 不良反应 处理技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反应蛋白测定在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共40名患者,其中20名为非溶血性发热患者,20名为 发热组,20名非溶血性过敏反应患者为 过敏组,并纳入20名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三组患者在输血前 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均不显著(P>0.05);发热组、过敏组相比,血浆 C-反应蛋白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

  • 标签: C反应蛋白测定 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改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2月间我院翼状胬肉手术病例,共150例265眼,行逆向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结果265眼均取得很好疗效,手术成功率100%,临床观察12个月,251眼痊愈,14眼复发,治愈率94.72%,复发率5.28%。结论逆向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可明显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腹腔镜下逆向鞘内游离保留直肠上动脉的左半结肠根治术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肛肠外科完成的腹腔镜下逆向鞘内游离保留直肠上动脉的37例左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手术步骤:采用腹腔镜5孔法,打开乙状结肠后Toldt间隙,于直肠上动脉侧先行打开动脉鞘,向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方向逆向游离肠系膜下动脉鞘,显露左结肠动脉及乙状结肠动脉分支并结扎离断,保留直肠上动脉。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36例患者成功保留直肠上动脉。手术时间为(163.1±24.7)min;保留直肠上动脉操作时间为(16.7±3.1)min;术中离断肠系膜下动脉分支数量为(2.7±0.8)支;保留直肠上动脉操作出血量为(6.5±3.4)ml;手术总出血量为(50.1±18.8)ml,术中均未损伤肠管;检取淋巴结数(13.7±4.3)枚。术后排气时间(2.7±0.6)d,恢复饮食时间(3.3±0.7)d,住院时间为(8.7±1.3)d;术后未出现吻合口漏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逆向鞘内游离保留直肠上动脉的左半结肠根治术安全、可行。

  • 标签: 腹腔镜 逆向鞘内游离 保留直肠上动脉 左半结肠切除术
  • 简介:1全球疫情警报和反应网络的建立全球疫情警报和反应网络(globaloutbreakalertandresponsenetwork,简称:GOARN)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组建并负责协调的全球国际疾病暴发应对网络,于2000年4月成立。GOARN是将现有机构和网络联系到一起的技术合作机制,集中人力和技术资源以便快速鉴别、确认和应对国际上重要的疾病暴发。该网络提供了联系这种技术专长和技能的实施框架,以便使国际社会始终警惕疾病暴发的威胁并准备作出反应

  • 标签: 疫情 警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发热反应是静脉输液中最为常规的全身反应,也称热原反应。只要我们熟练掌握静脉输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采取相对的治疗措施,正确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三查,七对,一注意”,输液时多巡视、多观察,大多数的输液反应是可避免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科用药过程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提升儿科用药的安全性。方法我院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间诊治的300例儿科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记录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儿。结果对所选的300例患儿进行分析,其中17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有7例曾出现过药物不良反应史,12例存在皮肤不良反应,例如皮疹、荨麻疹等,1例有肝功能损害,2例出现腹泻呕吐症状,1例肾脏受到损伤。结论儿科患儿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一些抗菌药物的应用,临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最大限度的降低儿科出现不良药物反应的几率。

  • 标签: 儿科 药物不良反应 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