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静脉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2021年6月——2022年8月收治的急性混合型下肢静脉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组时采取的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法,30例/组。观察组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系统溶栓法,比较两组的有效率、静脉通畅评分、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静脉通畅评分大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静脉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可使静脉更加通畅,同时也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综合优势显著,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 标签: 血管腔内介入疗法 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PICC置管术后并发导管阻塞和静脉形成的护理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定2022年1月-2023年3月56例接受PICC置管术患者,随机划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对两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阻塞、静脉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干预前,观察组患者PT、APTT、TT、FBG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PT、APTT、TT、FBG凝血功能指标较对照组优异,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质护理模式有助于减少picc置管术后患者发生导管阻塞和静脉形成的风险,同时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 标签: PICC置管术 导管阻塞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 要】目的:总结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静脉形成的护理方法。方法:2022年1月-2022年12月间收治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44例进行总结分析,术后给予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分析护理结果。结果:44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无发生下肢静脉栓塞。结论:针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给予术前、术后以及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可降低下肢静脉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体会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脑外科手术患者静脉的护理措施对防止静脉发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了本院有关科室中正在进行手术的病人作为这次的观察对象,将参加研究的病人分为两个组,一个是对照组,一个是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策略,并对两组病人的护理结果进行比较。

  • 标签: 护理干预 脑外科 术后护理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信息化运用创伤骨科老年患者静脉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创伤骨科的静脉老年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各有50例,对照组采取纸质静脉护理评估记录单,实验组采取信息化静脉护理记录单,粉刺患者高危因素的预防执行情况、健康教育开展情况、虎林热源知信行评分等。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预防执行率、健康教育实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在护理后2周、护理后4周后,护士知识、信念、行为、总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护理评估几率单不完整、不准确、不规范、不连贯等缺陷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创伤骨科老年患者的静脉实施信息化护理记录评估单,能够提高患者对于高危风险的预防实施率以及健康教育的普及率,同时有利于改善护理人员知信行行为,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护理评估记录单 信息化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下肢创伤性骨折围手术期静脉的循证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22.1-2022.12间收治的150例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随机分组为对照组(75例,采用常规护理)和观察组(75例,采用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后的静脉发生率和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的静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则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下肢创伤性骨折围手术期静脉,采用循证护理,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下肢创伤性骨折 深静脉血栓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静脉(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腹腔镜术后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不仅可导致患者住院周期延长,也可能由于遗留症状而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甚至可引发患者出现肺栓塞而导致患者死亡。本研究就腹腔镜术后DVT的发生率、发生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综述分析,发现影响腹腔镜术后DVT发生的相关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因素、气腹和体位、麻醉因素、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肥胖、糖尿病等。对于合并高危因素的患者而言,采取术后DVT预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腹腔镜 深静脉血栓 相关因素 预防措施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下肢静脉并发肺栓塞的临床特征以及危险因素。方法:将本次研究纳入的40例下肢静脉患者根据是否并发肺栓塞进行分组,其中下肢静脉并发肺栓塞患者作为研究组,下肢静脉未并发肺栓塞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回顾分析分方式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年龄、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手术史、心脏病史等于下肢静脉是否合并肺栓塞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将下肢静脉并发肺栓塞单因素变量引入logistics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合并心脏病史以及D-二聚体是下肢静脉并发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下肢静脉患者而言,该患者伴随多个肺栓塞危险因素,且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影响性,尤其是当患者具有合并手术史、心脏病史等情况时容易加剧肺栓塞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对于患者而言,当患者体内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D-二聚体指标出现上升时患者出现肺栓塞并发症的可能性也会显著的提升。因此,对于下肢静脉患者而言,该指标的筛查能够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率影响。方法:以我院骨科在2021年8月-2022年8月收治88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当作观察对象,随机分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4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预防性护理,统计两组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的凝血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下肢静脉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降低骨科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率,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骨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精准化护理预防淋巴瘤患者静脉的价值。方法:选取淋巴瘤患者13例为对象,研究时间是2018年1月-2021年5月,均实施精准化护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静脉形成。护理后凝血功能指标(PT、APTT)均优于护理前,差异P

  • 标签: 精准化护理 淋巴瘤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经皮肾镜碎石取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术后绝对卧床休息的患者下肢静脉的预防以及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2021年1月-2022年12月PCNL术后患者各30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实施多模式护理干预,患者进行预防性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的下肢肿胀发生率与DVT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DVT发生率与下肢肿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

  • 标签: 绝对卧床休息 深静脉血栓 多模式护理干预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妇产科手术是一类涵盖多种复杂疾病的手术,其患者群体主要包括孕产妇和妇科手术患者。随着妇产科手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手术患者的整体康复和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在这一背景下,下肢静脉形成(DVT)成为一个日益引起关切的并发症,因其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肺栓塞。妇产科手术患者由于手术期间的生理变化、床位休息时间较长以及激素水平的波动等因素,其发生DVT的风险相对较高。因此,对于这一特定群体的DVT预防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妇产科 手术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脊柱外科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对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3月至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脊柱外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模式、预防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在护理满意度比较方面,观察组为95.00%,对照组为7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在脊柱外科患者的护理中,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认同度更高,护理依从性更强,出现各种并发症的几率更低,患者生活水平有所保障,对于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更高,值得参考。

  • 标签: 脊柱外科 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检查在下肢静脉诊断中的作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3月-2023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60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并进行超声检查,以静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分析诊断结果。结果 分析超声诊断结果,发现左侧DVT发生率最高,为70%,且对比不同诊断方式的结果,发现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91.66%、敏感度92.45%、特异性为85.71%,作用价值明显。结论 采取超声检查方式,对下肢静脉进行诊断,可以了解其分布的特征,具有操作简单、准确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超声检查 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 临床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防性临床护理对骨创伤后下肢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纳入对象为2022.04至2023.04在医院治疗的80例骨创伤手术患者,以随机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护理方案为常规护理与预防性护理,比对护理有效性。结果:观察组下肢静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预防性临床护理实施干预,可减少术后发生下肢静脉风险,同时还能增加患者满意度,适合推广。

  • 标签: 预防性护理 骨创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护理干预运用于骨科病患术后预防下肢静脉产生的具体效果展开深入的分析。方法 随机筛选2019年3月~2020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骨科手术的100例病患,将其平均划分成两组,其一为对照组,组内病患接受常规护理,其二为观察组,组内病患基于常规护理额外施以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剖析两组病患的下肢静脉的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病患和对照组相比其手术结束后发生下肢静脉的概率相对更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也相对更低,两组病患差异表现出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患和对照组相比其护理满意度更为理想,两组病患差异表现出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综合护理运用于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病患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同时令病患术后出现下肢静脉的概率大幅度降低,促使病患护理满意度得以显著提升,因此临床方面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护理干预 骨科 下肢静脉血栓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妇科中,乳腺癌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危害身体健康,严重的,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在治疗中一般使用手术治疗,将肿瘤以及淋巴结进行切除,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但是在治疗后由于对静脉以及腋窝淋巴系统产生破坏,从而导致患者,上肢的血流缓慢,对血液回流产生障碍,从而增加上肢静脉的发生率。本文主要讲解预防乳腺癌手术后出现上肢静脉的护理方法。

  • 标签: 护理进展 乳腺癌 上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妊娠是一种血栓前状态,妊娠期血栓形成部位最常见于下肢静脉,而形成于肠系膜静脉或门静脉很少见。急性肠系膜静脉属于急性肠缺血性疾病,致死率极高,预后取决于能否尽早明确诊断、及时处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成功救治一外院转诊孕妇,孕13周,不洁饮食后出现腹胀、腹痛快速进展为肠梗阻、肠坏死、感染性休克,在多学科会诊下行急诊开腹探查术,术中明确诊断为肠系膜静脉、肠坏死,行小肠部分切除+空回肠吻合术,术后予抗感染和抗凝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痊愈出院。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