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免疫抑制剂对骨髓充质干细胞(BMSCs)调控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17)平衡的影响。方法BMSCs与CD4+T淋巴细胞共培养,按加入的免疫抑制剂种类设为他克莫司组与雷帕霉素组,每组中按药物浓度不同分别设立高浓度组、低浓度组,并设空白对照组,检测Treg细胞、Th17细胞比例。正态分布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在他克莫司作用下,Treg细胞在高浓度组、低浓度组与对照组的中位比例分别为1.83%(1.36%,2.50%)、2.98%(2.36%,3.18%)和10.45%(6.48%,10.78%),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69,P<0.05)。Th17细胞在3组中的中位比例分别为1.30%(0.76%,1.56%)、1.06%(0.69%,1.16%)和0.80%(0.79%,0.89%),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00,P>0.05)。Treg细胞在雷帕霉素高浓度组、低浓度组与对照组中的比例分别为(4.29±0.77)%、(3.98±0.64)%和(2.68±0.44)%,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40,P<0.05)。在高浓度与低浓度雷帕霉素组中,Th17细胞的中位比例分别为0.62%(0.57%,0.72%)、0.51%(0.32%,0.76%),均低于对照组的0.80%(0.79%,0.89%)(H=-5.250,P<0.05;H=-6.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BMSCs作用下,两种免疫抑制剂对Treg细胞与Th17细胞增殖的影响不同。比较于他克莫司,雷帕霉素对Treg/Th17细胞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调节性T细胞 辅助性T细胞17 免疫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生物三维打印类细胞外基质(ECM)硬度对骨髓充质干细胞(BMSC)向皮肤附属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1)分别将1 g海藻酸钠和4 g明胶、3 g海藻酸钠和8 g明胶混匀,混合物分别溶于100 mL超纯水中,配制2种海藻酸钠-明胶复合水凝胶,分别命名为1A4G水凝胶、3A8G水凝胶,用于后续实验。观察2种水凝胶室温下、4 ℃冷凝15~30 min(冷凝条件下同)后、冷凝且用25 g/L氯化钙溶液交联(交联条件下同)后、冷凝后且用生物三维打印机(三维打印仪器下同)进行三维打印且交联后形态。取2种水凝胶冷凝并交联后,采用杨氏模量测定仪检测杨氏模量(硬度),样本数为3。取2种水凝胶交联并冷冻干燥,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孔隙结构。取2种水凝胶交联并冷冻干燥,用无水乙醇置换法检测孔隙率,样本数为3。(2)从20只1周龄雌雄不限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中分离培养BMSC,取第2代细胞进行实验。分别将1.0×107个/mL的BMSC单细胞悬液与1A4G水凝胶、3A8G水凝胶以1∶9的体积比充分混匀,制备载BMSC的1A4G水凝胶、载BMSC的3A8G水凝胶,进行三维打印,1 mL载细胞水凝胶(打印用量下同)打印1块,交联后加入充质干细胞(MSC)专用培养基培养。根据水凝胶不同,将打印块分为1A4G组和3A8G组。取2组打印块各1块,培养7 d,采用细胞活/死试剂盒计数50倍视野下活、死细胞。取2组打印块各9块,另将9孔用2 mL MSC专用培养基培养的每孔1.0×106个BMSC设为二维培养组。分别于培养1、3、5 d,1A4G组与3A8G组各取3块打印块、二维培养组取3孔细胞,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培养液中吸光度值,以此表示细胞增殖活性。(3)同实验(2)制备载BMSC的1A4G水凝胶、载BMSC的3A8G水凝胶各10 mL,分别加入从10只新生1 d雌雄不明C57BL/6小鼠提取的足趾垫匀浆液各0.5 mL混匀进行三维打印及交联,加入MSC专用培养基培养3 d,更换为汗腺专用培养基培养。根据水凝胶不同,将打印块分为1A4G组和3A8G组。汗腺专用培养基培养7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2组打印块中细胞的上皮细胞表面标志物细胞角蛋白5(CK5)和CK14、汗腺细胞表面标志物CK18和钠钾ATP酶(NKA)、毛囊细胞表面标志物CK17和碱性磷酸酶(ALP)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2组打印块中细胞的CK5、CK14、CK18、NKA(检测ATP1a1转录本)、CK17、ALP mRNA表达(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法。结果(1)与3A8G水凝胶比较,1A4G水凝胶室温下黏度稍低、流动性稍好。2种水凝胶冷凝后均呈凝胶状,在此基础上,交联后形状均匀规则,经三维打印且交联后为固态的纵横交错的圆柱块。1A4G水凝胶杨氏模量为(52±6)kPa,明显低于3A8G水凝胶的(218±5)kPa(t=40.470,P<0.01)。2种水凝胶孔隙结构相似,横断面均呈多孔网状结构;2种水凝胶的孔隙率相近(t=0.930,P>0.05)。(2)培养7 d,1A4G组和3A8G组打印块中活、死细胞分布相近(P>0.05),绝大部分为活细胞。培养1、3、5 d,1A4G组和3A8G组打印块及二维培养组培养液中吸光度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培养1 d比较,1A4G组、3A8G组打印块培养3、5 d培养液中吸光度值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二维培养组细胞培养5 d培养液中吸光度值明显升高(P<0.01);与组内培养3 d比较,1A4G组、3A8G组打印块及二维培养组细胞培养5 d培养液中吸光度值均明显升高(P<0.01)。(3)汗腺专用培养基培养7 d,2组打印块中细胞均可见CK5、CK14、CK18、NKA、CK17、ALP蛋白表达。汗腺专用培养基培养7 d,2组打印块中细胞的CK5、CK14、CK18、NKA mRNA表达量相近(t=0.362、0.807、0.223、1.356,P>0.05);3A8G组打印块中细胞的CK17、ALP mRNA表达量分别为1.96±0.21、55.57±11.49,均明显高于1A4G组的1.05±0.42、2.01±0.27(t=3.333、8.074,P<0.05或P<0.01)。结论1A4G水凝胶和3A8G水凝胶三维培养的BMSC均有向汗腺细胞分化的趋势,但3A8G水凝胶三维培养的BMSC向毛囊细胞分化的趋势比1A4G水凝胶明显。提示相对高的生物三维打印类ECM硬度,不仅有利于BMSC向汗腺细胞分化,还有利于其向毛囊细胞分化。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硬度 生物三维打印 类细胞外基质 三维微环境 皮肤附属器
  • 简介:充质干细胞(MSC)是存在于成体骨髓中的一种非造血干细胞(HSC),是骨髓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作为滋养层支持HSC的生长,而且在不同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相应组织的细胞。由于MSC具有易于分离、扩增及体外操作简便等特点,具有自我复制、多向分化和免疫调控能力,使其在组织工程、基因治疗和HSC移植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归巢 非造血干细胞移植 免疫调节
  • 简介:本研究探讨健康供体骨髓源性充质干细胞(BM—MSC)中Toll样受体(TLR)的表达特征,,用Ficoll法分离培养健康供体的BM—MSC;流式细胞术(FCM)检测BM—MSC中CD34、CD45、HLA—DR、CD44和CD71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爬片BM—MSC细胞中CD71的表达;应用茜素红染色和油红染色检测BM—MSC细胞成骨及成脂诱导情况;半定量RT—PCR法检测TLR1—10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体外分离培养的BM—MSC中CD34、CD45和HLA—DR表达呈阴性.CD44和CD71表达呈阳性;爬片BM-MSC细胞中CD71的表达呈阳性。BM—MSC经成骨和成脂诱导后出现钙沉积和脂滴,茜素红染色和油红染色均呈阳性。BM—MSC中TLR1—10mRNA均有表达,其中TLR2、TLR3、TLR4、TI,R7、TLR8、TLR9均高表达,TLR1、TLR5、TLR6、TLR10均低表达。结论:从健康供体骨髓中分离培养的BM—MSC表达不同水平的TLR1-10111RNA。

  • 标签: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TOLL样受体
  • 简介:摘要干细胞是一类在特定条件下具有无限制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基于干细胞的治疗技术可为疑难重症肝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脐带充质干细胞因具有免疫原性低、取材方便、来源丰富和无伦理学争议等优点,目前被认为是可用于临床治疗疾病的最理想的一类干细胞。目前已有大量的基础与临床应用证据提示充质干细胞可以显著改善肝硬化和肝衰竭等终末期肝病的病情和临床转归,其作用机制可能包括向肝细胞细胞的转化、调节免疫功能以及分泌外泌体等。现就目前应用充质干细胞治疗疑难重症肝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开展情况,以及充质干细胞治疗临床试验申请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等作一简单的归纳和总结。

  • 标签: 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疑难危重肝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肺癌A549细胞上皮-充质转化(EMT)进程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选取肺癌A459细胞(购自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为研究对象,使用TGF-β1建立EMT模型,分为正常组、TGF-β1处理组(TGF-β1,10 ng/ml)、PEDF处理组(TGF-β1,10 ng/ml;PEDF,20 nmol/L)和氯化锂(GSK-3β抑制剂,LiCl)处理组(TGF-β1,10 ng/ml;PEDF,20 nmol/L;LiCl,20 mmol/L)。光镜下观察各组A549细胞的形态变化;划痕实验观察细胞的迁移能力;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观察和检测各组钙黏蛋白(E-cadherin)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和分布。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TGF-β1促使A549细胞呈狭长纺锤形变化,显著增加其迁移能力;PEDF部分逆转A549形态改变和迁移能力的增加;LiCl消除了PEDF的逆转作用。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结果显示,TGF-β1组α-SMA(0.973±0.081)、p-GSK-3βSer9(0.875±0.065)和snail(0.562±0.049)高于正常组α-SMA(0.594±0.041)、p-GSK-3βSer9(0.267±0.043)、snail(0.222±0.041,t=7.283、13.886、11.634,P值均<0.05),TGF-β1组E-cadherin(0.442±0.066)低于正常组E-cadherin(0.892±0.052,t=10.378,P<0.05);PEDF组α-SMA(0.712±0.063)、p-GSK-3βSer9(0.566±0.067)和snail(0.354±0.056)低于TGF-β1组α-SMA(0.973±0.081)、p-GSK-3βSer9(0.875±0.065)和snail(0.562±0.049,t=4.383、6.256、5.927,P值均<0.05),PEDF组E-cadherin(0.785±0.071)高于TGF-β1组E-cadherin(0.442±0.066,t=6.845,P<0.05);LiCl组α-SMA(1.021±0.083)、p-GSK-3βSer9(0.750±0.050)和snail(0.687±0.032)高于PEDF组α-SMA(0.712±0.063)、p-GSK-3βSer9(0.566±0.067)和snail(0.354±0.056,t=4.868、4.276、9.667,P值均<0.05),LiCl组E-cadherin(0.385±0.056)低于PEDF组E-cadherin(0.785±0.071,t=8.633,P<0.05)。结论PEDF通过调节p-GSK-3βSer9/snail信号通路抑制TGF-β1诱导的A549细胞EMT进程。

  • 标签: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肺癌 上皮-间充质转化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Snail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病理诊断明确的初治ALCL患儿共60例(≤18岁),采用中国儿童肿瘤协作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2010(CCCG-BNHL-2010)方案治疗。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总体生存率(OS)、无事件生存率(EFS)及无进展生存率(PFS);单因素行Log-Rank检验分析预后不良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60例ALCL患儿中男39例、女21例,发病年龄7.9(1.2~16.7)岁,有B症状[即发热和(或)夜间盗汗和(或)体重减轻]者43例(72%),乳酸脱氢酶(LDH)<2倍正常值上限者49例(82%)、2~<4倍正常值上限者11例(18%)。临床分期显示,Ⅰ期1例、Ⅱ期3例、Ⅲ期55例、Ⅳ期1例。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明确的患儿有58例,其中阳性53例(91%)。12例(20%)有实质脏器(心、肝、脾、肺、肾、胰)受累。本组患儿4年OS和EFS分别为(88±4)%和(76±6)%。将性别、B症状、LDH水平、ALK表达、临床分期、实质脏器是否受累分别进行预后单因素分析,仅LDH水平对患儿OS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χ²=6.571,P=0.010),但对EFS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截至末次随访,44例患儿处于持续缓解状态,随访时间50(13~119)个月。本组病例中13例出现疾病进展或复发(23%),其中3例进展或复发后直接放弃治疗,2例直接进展至死亡,8例接受二线和挽救治疗(6例末次随访仍存活)。进展或复发后病例的2年OS和PFS分别为(60±16)%和(16±14)%。本组治疗相关病死率5%(3/60),均为化疗后发生严重感染死亡。结论CCCG-BNHL-2010方案治疗儿童ALCL疗效良好,但治疗相关病死率偏高,方案安全性有待提高。ALCL进展或复发后经过有效二线治疗仍可获得较高生存率。LDH≥2倍正常值上限是预后不良因素。

  • 标签: 淋巴瘤 儿童 预后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儿童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临床病理特征,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初治就诊的12例ALCL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ALCL中,男4例、女8例,发病年龄范围为2~11岁、中位发病年龄6岁;83.3%(10/12)以全身症状为首发症状,16.7%(2/12)首发症状仅有颈部淋巴结大;12例均为变性淋巴细胞激酶(ALK)阳性,75.0%(9/12)为普通细胞型,83.3%(10/12)为晚期。结论ALCL以ALK阳性居多,多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易侵犯结外器官;ALCL发病率低、起病隐匿及医疗水平有限,确诊时多侵犯2个或以上结外脏器,且为晚期。

  • 标签: ALCL 儿童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槲皮素对人牙龈充质干细胞(GMSCs)的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表面标志物表达和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不使用槲皮素处理GMSCs为对照组,CCK-8法检测2.5、5、10、20 μmol/L槲皮素对GMSCs细胞增殖的影响。10 μmol/L、20 μmol/L槲皮素处理GMSCs细胞96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GMSCs细胞Cleaved PARP、p-BCL-2、Bax和Cleaved Caspase 3蛋白表达。10 μmol/L槲皮素处理4周后,茜素红染色检测槲皮素对GM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干预GMSCs后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2.5、5、10、20 μmol/L槲皮素处理96 h后GMSCs的存活率分别为78.93%、66.81%、56.35%、39.22%(P<0.05)。不同浓度槲皮素处理96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GMSCs的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加,对照组、10 μmol/L槲皮素组、20 μmol/L槲皮素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30%、17.88%、20.77%(P<0.05);免疫印迹法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10 μmol/L槲皮素组和20 μmol/L槲皮素组GMSCs的促凋亡蛋白Cleaved PARP、Bax和Cleaved Caspase 3表达增加,抑制凋亡蛋白p-BCL-2表达减少(均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 μmol/L槲皮素干预GMSCs后CD90阳性率从88.4%降低至15.3%;20 μmol/L槲皮素干预GMSCs后CD45阳性率从3.18%上升至9.77%,CD34阳性率从1.08%上升至5.70%(均P<0.05)。茜素红染色显示,10 μmol/L槲皮素组处理4周后GMSCs未见矿化结节形成。结论槲皮素能显著抑制GMSCs细胞功能,提示在进行GMSCs培养或者治疗时应避免槲皮素等黄酮类物质的干扰作用。

  • 标签: 槲皮素 牙龈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成骨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易位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分子遗传学、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集的2例ALK易位性肾细胞癌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达以及相关预后信息,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高通量靶向测序等多项分子检测分析其分子病理特征。结果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59岁和57岁。形态学上,例1类似于肾集合管癌或髓质癌,呈小管状、微囊网状结构,具有显著的黏液背景及淋巴细胞浸润;例2则类似于Xp11.2易位性肾细胞癌或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呈管状乳头状、局部实性结构,肿瘤细胞胞质呈絮状,间质内见多量泡沫样组织细胞,未见黏液背景及淋巴细胞浸润。免疫表型方面,2例均强阳性表达ALK蛋白,此外细胞角蛋白7、E-cadherin、波形蛋白、PAX8和CD10呈现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余标志物均为阴性。多种分子检测技术均明确显示ALK基因易位,例1为罕见的VCL-ALK融合基因,融合位点为VCL基因的第16号外显子和ALK基因的第20号外显子;例2为EML4-ALK融合基因,融合位点为EML4基因的第2号外显子和ALK基因的第20号外显子。结论ALK易位性肾细胞癌较为罕见,形态多样,容易漏诊和误诊。特征性的ALK蛋白表达和分子检测ALK基因重排有助于该类型肾癌的确诊。

  • 标签: 癌,肾细胞 病理学,分子 诊断,鉴别
  •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充质干细胞(BMSCs)对肝衰竭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肝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内科护肝、退黄(促肝细胞生长素、复方甘草酸苷、思美泰等)等综合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标准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BMSCs移植治疗,5d为1个疗程.测定并观察2组血清中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等细胞因子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对2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ALT、TBIL、PT、APTT、TNF-α及IL-1β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L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移植治疗对于肝衰竭患者的生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肝衰竭 生存预后 影响
  • 作者: 姚孟维 陈卓 何骁 龙皎月 郭韡 邢伟 徐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08
  • 出处:《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0年第09期
  • 机构:陆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科,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2,陆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科,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2;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重庆 400038,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北京 100088
  • 简介:摘要目前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疫情已造成了全球大流行。尽管科研人员已经对2019-nCoV展开了深入研究,并解析出了分子结构,进行了进化树分析,但对于其具体的致病机制还缺乏足够认识,导致目前尚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药物与手段。由于2019-nCoV感染会引发过度炎症反应,进而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脓毒症是其致死的主要并发症,因此,在抗病毒和对症治疗的同时减轻炎症反应,才能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充质干细胞(MSCs)不仅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功能,还能发挥再生修复的作用,修复受损肺组织,可以考虑作为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一种新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分析2019-nCoV的主要致病机制以及发展为ARDS的过程,并结合MSCs的研究现状,探讨其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意义与可行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充实的理论依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细胞因子风暴 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调节
  • 简介:背景:充质干细胞在体内或体外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软骨、肌肉、肌腱等。充质干细胞进行的临床试验主要包括组织损伤修复,如骨、软骨、关节损伤的修复,心脏、肝脏、脊髓损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目的:比较各种来源的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检索1987到2015年PubMed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与充质干细胞来源,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相关的文献。从细胞表面标记物,增殖、分化、迁移能力,以及功能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探讨了各种来源的充质干细胞的优缺点。结果与结论:不同来源的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潜力和表面标记物存在差异。不同组织来源的充质干细胞免疫活性可能与充质干细胞处于不同组织中的活化状态、种属差异、组织来源和培养条件的不同有关,从而导致不同源性充干细胞免疫活性也不完全相同。深入认识影响不同组织来源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因素和机制,可以增强不同源性充质干细胞靶向迁移的能力,提高其在创伤愈合、组织修复和再生中的治疗效率。

  • 标签: 干细胞 培养 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脐带 胎盘
  • 简介:目的不同发育阶段的骨髓充质干细胞性质会发生一些变化,对干细胞移植治疗产生影响,本研究试图分析不同年龄段人骨髓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和增生情况,探讨年龄对于骨髓充质干细胞的影响。方法采集61例不同年龄人的骨髓,分为少年组、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分离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形态变化,对比分析其首次传代和每次传代时间、细胞克隆形成数量、细胞增长曲线的变化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的干细胞在形态上无年龄差异,均成梭形纤维状,早期呈克隆状生长。细胞的首次传代时间从少年到老年分别为:(12.3±5.1)d,(13.6±5.8)d和(16.7±7.2)d,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老年组明显长于另外两组;3组的体外培养倍增时间无明显差别,细胞克隆数量从少年组到老年组分别为:(32.3±3.1),(26.4±4.8),(18.8±5.0)个,老年组明显减少,老年组干细胞的增殖曲线也低于另外两组。结论人骨髓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增生能力随着增龄逐渐减退,在老年组呈现出较明显的变化。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年龄因素 细胞 培养的
  • 简介: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的免疫调节、造血支持及促血管新生的功能特点,使其成为继造血干细胞之后又一个有望应用于临床的成体干细胞.有些国家已经批准MSC作为药物,用于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克隆氏病、骨关节炎等疾病;同时,数百个临床试验也在进行中,上万人已经接受了MSC治疗.然而,MSC本身及其治疗过程,都可能引起相应的毒副反应,甚至产生致命的并发症.因此,在MSC治疗某些疾病效果尚存在争议的情况下,进行这种新型细胞治疗的临床试验,应重视符合医学伦理规范的受试者知情权保护.参试者有权了解细胞治疗细节及其可能机制,潜在的风险及规避措施,其他可以采用的治疗手段及其与细胞治疗的比较等细节,以切实保护受试者权益.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医学伦理 安全性
  • 简介:摘要充质干细胞(MSCs)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中,作为一种多能间质细胞,它具备自我增殖、向多谱系分化、免疫调节等多种细胞移植替代治疗所需的功能。1型糖尿病为世界范围的常见难治性疾病,现行的治疗方案均较局限,故细胞替代治疗可能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新途径。本文就近年来充质干细胞可能应用于治疗糖尿病的机制综述如下。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1型糖尿病 免疫调节 横向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