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骨髓(bonemarrow,BM)和脐带(umbilicalcords,UC)是治疗用充质干细胞(MSC)的主要来源.本研究旨在比较骨髓源和脐带源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和体外免疫抑制能力.采用相同培养条件,原代扩增培养UC-MSC和BM-MSC,比较它们的生长动力学、细胞表型和免疫抑制能力.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这两种来源的充质干细胞的表达基因组差异.结果表明,UC-MSC与BM-MSC在细胞形态和细胞表型上相似,但UC-MSC生长更快,可以在体外培养30代以上并不发生可见的形态改变,而BM-MSC生长缓慢,在培养6代以后倍增时间就显著增加.UC-和BM-MSC均可抑制PHA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其中BM-MSC的抑制能力稍强.基因芯片显示,BM-MSC表达更多的免疫相关基因,而UC-MSC高表达的基因更多地集中于器官发育和生长类基因方面.结论:UC-MSC的高增殖率、低HLA-ABC表达和免疫抑制能力促进了其在细胞治疗中的潜在应用.BM-MSC和UC-MSC差异表达的基因是由它们的组织来源决定的,这将影响在细胞治疗中的选择.

  • 标签: 骨髓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抑制 基因表达芯片
  • 简介:摘要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组具有自我增殖和分化为充质细胞谱系能力的异质的多能非造血干细胞,近年来研究表明,由于MSC具有低免疫原性,即不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分子以及一些其他协同刺激因子,具有抗炎及免疫调节的能力,这种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为其在皮肤科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提供许多可能性。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治疗 免疫性皮肤病
  • 简介:摘要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病毒性病原体,因儿童的免疫特异性及肺部解剖特异性等原因,导致其感染RSV所致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治疗及预防毛细支气管炎成为儿科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易患的下呼吸道炎症,也称为喘憋性肺炎,近来研究发现充质干细胞(MSC)在体内多个脏器中表达,包括肺脏,其可通过多种方式来减轻炎症反应并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还具有一定的修复损伤功能,这对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就充质干细胞对RSV致毛细支气管炎治疗及预防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毛细支气管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
  • 简介:摘要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炎性环境对骨髓充质干细胞(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培养MSCs。将MSCs分别与不同浓度的RA血清、关节液共培养,MTT法检测吸光度值(A值)。计算RA血清作用后的MSCs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关节液作用后的MSCs成骨诱导,RT-PCR检测骨桥蛋白基因的表达。结果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可成功培养MSCs。10%浓度血清组的A值是0.28±0.04,30%组为0.33±0.09;对照组则分别为0.31±0.01,0.44±0.16。实验组MSCs对T细胞的抑制率为35%,对照组为48%。10%浓度关节液组的A值是0.23±0.03,30%是0.23±0.07,50%的是0.19±0.06,对照组为0.27±0.05。实验组MSCs的骨桥蛋白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结论骨髓MSCs的培养扩增技术成熟。RA血清对MSCs的增殖及其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没有影响。较高浓度的关节液对MSCs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但可促进其向成骨细胞分化。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黄芪甲甙是否通过NG-Kepl/ARE信号通路发挥抗氧化作用来抑制骨髓充质细胞的凋亡。方法:培养Witar大鼠BMSCs,设立正常组和黄芪甲甙干预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测定Nrf-2以及GSH的基因表达,Wetmblot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TUNEL和流式结果表明黄芪甲甙有抑制BMSC凋亡的作用,50^g/L组作用较强,与ADR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增加浓度抑制凋亡的作用增加不明显,ADR+AST(100|JLg/L、50|JLg/L)两组,细胞凋亡率差异无显著性。黄芪甲甙作用后明显降低NmmR-NA的表达,与ADR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分别与阿霉素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芪甲甙可以通过Nf-2表达调控细胞凋亡,可能是其抑制神经细胞氧化应激、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标签: Nf-2 骨髓间充质细胞 黄芪甲甙
  • 简介:目的研究缺氧、缺血诱导培养对骨髓充质干细胞(BMSC)生长的影响,并通过检测神经导向因子Slit2表达的变化,证实缺氧、缺血诱导可促使其表达增加,为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生研究打下基础。方法雄性SD大鼠1只,鼠龄4-6周龄,体质量在120-160g,清洁级。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BMSC,用10%胎牛血清达氏修正依氏培养液(DMEM)进行培养,至第3代细胞行流式细胞仪鉴定;取第3代细胞通过缺氧预处理不同时间(12、24、48h)进行分组,缺氧预处理后进行缺血培养,观察细胞生长状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Slit2表达水平的变化;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缺氧预处理组缺血培养与正常对照组细胞形态及Slit2蛋白表达形态。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大鼠BMSC,并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成功;缺氧预处理后BMSC对缺血耐受能力增强,缺氧预处理48h组细胞存活率较高(80%);ELISA结果显示,缺氧预处理24h组Slit2分泌水平是(422.66±24.42)ng/L,缺氧后缺血培养24hSlit2分泌水平是(521.10±20.16)ng/L;与相同时间点正常对照组Slit2分泌水平[(279.63±14.91)ng/L,(326.70±14.85)n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显示,缺氧预处理组BMSC较正常对照组BMSC细胞形态大,且荧光强度增强。结论当缺氧、缺血诱导后,BMSC分泌Slit2增加,为进一步体内研究打下实验基础。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导向因子Slit2 缺氧预处理 缺血培养
  • 简介: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后在大鼠体内的分布及其对肝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2-乙酰氨基芴(2-AAF)建立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经门静脉注射进行同种异体骨髓MSCs移植后不同时间,通过4,6-二醚基-2-苯基吲哚盐酸化合物(DAPI)标记、免疫组化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SRY)检测等方法观察移植细胞分布,并通过肝组织病理改变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血清白蛋白(ALB)的变化观察MSC移植对肝损伤的治疗作用。结果2-AAF可导致大鼠肝组织弥漫性损伤,移植后1w和3w肝组织病变减轻。移植后1W受体鼠肝、肺及脾脏中均可见DAPI阳性细胞,移植后3w仅在肝损伤大鼠肝内发现DAPI阳性细胞组成的细胞簇,形态与肝实质细胞相近;SRY蛋白检测结果与之一致。干细胞移植后1W,移植组大鼠血清A岍较移植前显著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血清AST较移植前显著降低,且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血清ALB较移植前增高,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干细胞移植后3w,ALT、AST以及ALB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2-AAF可造成大鼠肝组织弥漫性损伤,肝损伤环境有助于经门静脉移植的骨髓MSCs的定植,MSCs移植对大鼠肝损伤具有治疗作用。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肝损伤 2-乙酰氨基芴 大鼠
  • 简介:目的观察非清髓性异基因骨髓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小鼠前列腺移植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全骨髓培养法培养BALB/c小鼠骨髓充质干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第四代细胞中CD44阳性细胞率,并通过油红染色鉴定由骨髓充质干细胞分化的脂肪细胞。应用C57小鼠源性前列腺癌株RM-1(2×106/只)制成C57BL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为对照组和异基因骨髓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每组10只。应用FC方案(氟达拉滨30mg/m2,-d1-5;环磷酰胺300mg/m2,-d1-3)对非对照组小鼠进行非清髓性预处理。异基因干细胞移植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入骨髓充质干细胞1×106个/只。记录并比较两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及生存时间。结果全骨髓培养法培养的第四代细胞中CD44阳性率为84.29%,油红染色证实由骨髓充质干细胞自然分化的脂肪细胞存在。与对照组相比,异基因骨髓充质干细胞移植显著的抑制了小鼠前列腺癌的生长(P=0.047),并明显延长了异基因骨髓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小鼠的生存时间(P=0.00001)。结论异基因骨髓充质干细胞移植显著的抑制了小鼠前列腺癌的生长,延长了受体小鼠的生存时间,预示了将骨髓充质干细胞作为抑癌基因载体的良好前景。

  • 标签: 前列腺癌 免疫治疗 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 简介:近年来许多实验发现了骨髓充质干细胞(MSC)在同种异体甚至异种移植时的免疫耐受现象,而且在发生机制上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是至今没有阐明统一的明确的机制,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本文就MSC在心肌再生治疗中的免疫耐受现象及其可能的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心肌再生 免疫耐受
  • 简介:骨髓充质干细胞(MSCs)有来源广泛、易于分离培养、不易引起免疫排斥等特点,使其成为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种子细胞,具有广泛的科研和临床应用价值。骨髓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条件下能诱导分化成神经元甚至是更为特异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为帕金森病进行细胞移植疗法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来源。本文就近年来体外诱导MSCs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定向分化所涉及到的常用诱导因素和诱导方法及途径予以综述。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多巴胺 分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糖尿病已经成为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危害仅次于癌症的疾病。传统治疗糖尿病是直接注射胰岛素,但其并发症较高,远期疗效并不理想。通过移植外源性B细胞来增加受体体内B细胞的数量,满足糖尿病患者的生理性胰岛素需要,似乎成为目前理想的治疗方案。骨髓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MSCs)是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细胞,而取自受体自身的MSCs又能有效地解决免疫排斥问题。因此,本实验观察静脉移植MSCs在糖尿病小鼠体内的迁移分布和归巢,为临床上更有效合理地利用MSCs治疗糖尿病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糖尿病患 体内分布 归巢 模型鼠 注射胰岛素
  • 简介:背景:前期研究发现胃窦肌神经丛Caial间质细胞(ICC-MY)数量增多参与了长时程长脉冲胃电刺激(GES)对胃慢波的调控。目的:观察不同时程长脉冲GES对大鼠胃窦ICC-MY数量和超微结构的影响,进一步探讨GES调控胃慢波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Wistar大鼠GES模型。将模型大鼠分为3组,GES1组和GES2组选用适宜的刺激参数控制胃慢波,对照组不予GES。GES1组仅予刺激一次;GES2组每天刺激一次,连续20d。完成GES后处死大鼠,取胃窦组织,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GES1组胃窦ICC-MY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变化,GES2组ICC-MY数量较GES1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多。GES1组和GES2组ICC胞质内线粒体和核糖体均较对照组增多。GES1组ICC突起与周围平滑肌细胞(SMC)直接相连,GES2组ICC与周围SMC紧密相连,对照组ICC与周围SMC之间未见明显连接。结论:胃窦ICC-MY数量和超微结构改变参与了长时程长脉冲GES对胃慢波的调控。

  • 标签: CAJAL间质细胞 肠肌丛 电刺激 超微结构 显微镜检查 电子 透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血充质干细胞(HUMSCs)在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损伤(IR)时肠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诱导分离培养大鼠的脐血充质干细胞。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IR组及HUMSCs组,每组20只。HUMSCs组实施脐血充质干细胞悬液输注,输注位置于尾静脉进行,对照组注射等渗盐水,IR组注射TNB。于输注后6h、24h、72h检测各组血清中IL-6、TNF-α及SOD浓度。结果运用荧光示踪法检测,发现在腺上皮细胞以及肠粘膜组织内均有HUMSCs细胞分布。经治疗后的第6、24h进行血清检测发现IR组血清中IL-6、TNF-α含量高于对照组,而HUMSCs组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著减少(P<0.05)。损伤组SOD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而在HUMSCs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进行脐血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起到保护作用。

  • 标签: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免疫调节和促血管生成的特性,在细胞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外泌体是一类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结构的纳米级小囊泡。近年研究表明,外泌体具有与MSCs类似的生物学功能,可替代MSCs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MSCs-exo)被广泛应用于包括葡萄膜炎、青光眼、视网膜和眼表疾病在内多种眼科疾病的治疗研究。然而,MSCs-exo内容物复杂,功能多样,为避免被免疫系统快速清除、提升靶向细胞特异性、减少不良反应,需要对外泌体进行不同策略修饰。如MSCs-exo内容物修饰后,使治疗因子过度表达,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特定眼病治疗的潜力和疗效,有望成为眼病治疗的新选择。本文重点阐述MSCs-exo应用和外泌体修饰的策略和现状,并探讨MSCs-exo修饰在眼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前景。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 外泌体修饰 眼科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钽涂层金属在体外促进大鼠骨髓充质干细胞(BMSCs)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方面的作用。方法在体外取6只6周龄SD大鼠BMSCs进行原代培养至第3代,使用化学气相沉积系统自行制备钽涂层金属。然后进行流式细胞术鉴定、BMSCs三向诱导、荧光染色、细胞增殖检测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Q-PCR)试验。观察比较BMSCs在钛合金圆片(Ti6Al4V组)和钽金属圆片(Ta组)表面黏附的BMSCs数量、增殖速率、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X)、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粘连蛋白(OSN)和骨桥蛋白(OPN)的表达情况。结果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CD44 (94.55%)、CD90 (95.01%)、CD34 (0.06%)。诱导成骨分化14 d后碱性磷酸酶(ALP)染色阳性;诱导成骨分化21 d后出现茜素红钙化结节;成脂诱导21 d后油红O染色呈阳性;成软骨诱导21 d后阿利新蓝染色评估有软骨形成能力。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BMSCs在Ti6Al4V组和Ta组金属圆片表面贴附生长,细胞互相接触、聚集成片,Ta组金属圆片上黏附的BMSCs数量明显多于Ti6Al4V组,并且具有更好的延展性能。细胞增殖检测结果发现,分别共培养1、3、5、7 d后Ta组BMSCs的增殖速率明显快于Ti6Al4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PCR结果发现,与Ti6Al4V组相比,体外培养7 d后Ta组金属圆片更能促进OSN和OPN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共培养21 d后,Ta组金属圆片更能促进OSX、RUNX2、OSN和OPN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比于传统的骨科植入物钛合金而言,钽涂层金属能够更好地促进BMSCs的黏附,增殖和成骨分化。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相容性材料 成骨诱导
  • 简介:【目的】研究人骨髓充质干细胞(humanbonemarrowstromalcells,hBMSCs)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从人的骨髓中分离、培养骨髓充质干细胞。制作大鼠脊髓半横断模型,按照试验分组分为单纯损伤组和hBMSC移植组。术后按照不同时间点评价损伤和移植后的大鼠运动功能。6周后处死大鼠,分别观察两组大鼠损伤区域血管生长情况、营养因子表达情况以及移植细胞的轴突生长情况。【结果】免疫荧光检测发现,移植后6周,病变部位产生新轴突,hBMSCs移植组比单纯损伤组有更多的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s,NF)的信号。透射电镜检查发现hBMSCs组有大量的新生轴突和血管。单纯损伤组中,仅检测到极少量的新轴突生长。采用Real-timePCR检测脊髓组织里的神经营养因子,显示移植hBMSCs可以使脊髓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增加。移植hBMSCs后脊髓组织转录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mRNA量在移植术后第2、3周明显高于单纯损伤组。移植hBMSCs的大鼠的BBB评分从损伤后第1周至第8周都比单纯损伤组大鼠的评分高,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损伤后的第4、6周所做的运动诱发电位结果表明,移植hBMSCs得大鼠的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结论】hBMSCs具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为hBMSCs在体内促进营养因子和VEGF表达和分泌,进而促进轴突再生和血管生成,使损伤的神经功能更好地恢复。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神经再生 脊髓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抑制剂SB431542在体外对人牙龈充质干细胞(hG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组织块法原代培养hG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物,然后给予不同浓度(0、0.1、1、10μmol/L)SB435142处理,CCK-8及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增殖活性及凋亡比例;成骨培养基分组诱导培养21d后,进行茜素红染色,检测成骨分化;hGMSCs给予1μmol/LSB431542处理,采用Westernblot检测成骨诱导过程中的成骨相关蛋白的表达及TGF-β信号通路信号分子的变化。结果:原代培养的hGMSCs高表达CD105、CD90和CD73,而阴性表达CD14、CD34、CD19、CD45和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浓度SB431542并不引起hGMSCs凋亡率的明显改变(P>0.05)。而10μmol/LSB431542作用于hGMSCs第7天时,细胞增殖能力较对照组降低(P<0.05)。1μmol/LSB431542能显著增加hGMSCs矿化结节的形成(P<0.05),且在成骨诱导11d后,Runt相关转录因子2、碱性磷酸酶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P<0.05)。成骨诱导30、60min时,SB431542处理组的TGF-β信号通路下游Smad3信号分子磷酸化水平明显被抑制(P<0.05)。结论:SB431542可能通过抑制成骨分化过程中Smad3的磷酸化水平来诱导hGMSCs体外成骨。

  • 标签: 人牙龈间充质干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 SB431542 成骨分化
  • 简介:目的:制备石墨烯(G)/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三维多孔复合支架,研究G/PLGA三维多孔复合支架作为骨组织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不同质量比的G与PLGA(0,0.5‰,5‰)均匀混合,利用碳酸氢钠致孔制备多孔G/PLGA三维复合支架。通过CCK-8检测、细胞骨架染色、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分析以及RT-PCR实验检测支架材料的细胞毒性及其对大鼠骨髓充质干细胞(BMSCs)黏附、增殖及分化的影响。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所制备的G/PLGA三维支架材料具有连通的多孔结构,G在支架中均匀分布。CCK-8检测结果显示G/PLGA三维支架无明显细胞毒性。与单纯PLGA支架组相比,G/PLGA三维多孔支架组的BMSCs表达ALP活性有所增加,成骨相关基因表达随G含量升高呈明显上调,其中含有5‰G的复合三维多孔支架的促成骨分化作用最明显。结论:本实验所制备的G/PLGA三维多孔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促进BMSCs体外成骨分化,有望作为新型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标签: 石墨烯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多孔支架 骨组织工程
  • 简介:目的:观察人脐带充质干细胞(humanumbilicalcord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hUCMSCs)体外长期传代扩增后形态表型、增殖及分化特性的变化。方法:分别以双酶消化及组织块法分离培养hUCMSCs;细胞传至18代(P18),观察细胞形态、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细胞周期、干细胞表型、多向分化能力的变化,全面评测连续传代对hUC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双酶消化结合组织块法可高效分离获得大量hUCMSCs,细胞稳定传代并保持充质干细胞特性;早期细胞多呈长梭形或纺锤形,至P18时呈多角不定型且细胞体积变大,胞浆增加明显。传代至P18后,hUCMSCs的群体倍增时间增加至60h以上,绝大多数细胞处于G0/G1期,且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fibroblast,CFU-F)形成降低,克隆集落减小。hUCMSCs可表达且不因持续传代丢失充质干细胞标记,但仅早期传代细胞表达多能干细胞标记Oct-4及SSEA-4。特异性染色及相关基因表达检测提示P18hUCMSCs的成脂肪、成软骨及成骨诱导分化能力较早期传代细胞减弱。结论:hUCMSCs是具备高增殖活性和多向分化特性的充质干细胞群,体外长期传代扩增的hUCMSCs呈现一定的复制性衰老趋势,但不会丢失干性,可稳定表达充质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记并保持分化活性。

  • 标签: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传代 增殖 分化